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提道次第--顯明佛陀密意(堪布澤仁紮西 譯)

  《入菩提道次第---顯明佛陀密意》

  恭敬頂禮上師與文殊菩薩!

  利樂之源圓滿佛,于諸菩薩而出生,

  空性大悲之自性,菩提心生諸佛子。

  是故利益諸衆生,恭敬頂禮菩提心,

  一切佛子之善道,進入次第略宣說。

  智者們所發的殊勝菩提心,是爲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圓滿菩提果,所以在大乘《經莊嚴論》中所講的修道次第是:

  “種性勝解法,如實以發心。

  實修布施等,成熟諸衆生。

  進入無過患,清淨諸刹土。

  無住涅磐中,示現勝菩提。”

  第一篇 種性

  如果想按照詩頌中所講的這樣來實修的話,首先要確定法緣之基礎---種性。如在《經莊嚴論》中所說:

  “種性隨增性,所依與能依,

  有無及功德,了知爲救度。”

  一 什麼是種性 自性的種性是一切衆生都具備的,而隨增性是發菩提心後才會有的,沒有發菩提心就不會有隨增性。自性的種性爲所依,隨增性爲能依。

  “種性”的梵文發音是“果紮”,“哦”音變“呃”加上“哪”就變成“咯哪”(功德);“紮”個別分開就變成“達日啊”(救度),意思是依如此的功德而達到輪回大海的彼岸,所以“種性”的意思是“功德救度”。

  二 種性的象征:

  “加行前悲心,勝解及忍辱,

  奉行諸善業,定說種性相。"

  沒有進入佛門之前具有大悲心、對叁寶生起勝解信、能忍受來自他人的傷害、自然而然地有興趣去行善業。誰具備如此的條件,誰就具足了佛性之相。

  叁 種性的過患:

  “串習與惡友,貧困爲人役,

  種性之過患,應知此四種。”

  (串習指的是)由于煩惱強烈的串習,對食物和財物以及有情衆生生起難以阻擋的貪心和嗔心;惡友指的是,由于跟親戚等過從甚密、以及遇到邪惡上師的緣故,沒有進入佛門,或者雖然進入佛門,但沒有遇到正法反而走上邪路。尤其是之前遇到邪惡上師,如果在這樣的上師前接受佛法,那麼所得到的法都是錯誤的。在無僞的上師前接法會讓邪惡上師心生不悅,爲了邪惡上師的面子所以無法遇到正法•••;(貧困指的是)因食物和財物的匮乏而削弱修行正法的勇氣;(爲人役指的是)由于親戚和國王等人的役使而不能得遇正法。這些都是種性的過患。如在《雜那嘎》裏這樣講:

  “年幼之時從父母,成年夫妻互爲製,

  年老受管于子孫,愚癡永久無自由。”

  四 種性的斷絕

  亦如在《經莊嚴論》中所講:

  “無有白法之同分,或某一向行惡業,

  亦或某毀一切善,具微善業遠離因。”

  如上所講,種性的斷絕有暫時斷絕和永久斷絕兩種。

  暫時斷絕的種性

  又分爲四種:沒有與白法(善業)同分的善業、一直造作惡業、毀滅了白法的種子、雖有白法的種子但沒有善業的滋潤所以種子沒有成熟。

  永久斷絕的種性

  是被唯識派所承認的,中觀派雖然不承認但是承認輪回是無邊的,所以從間接上看也是承認永久斷絕的種性。比如勝光王的故事或漢地孩童的故事。

  第二篇 皈依

  對法生起勝解信,是指爲了對此法生起勝解信而宣講皈依。皈依此部分內容分四:

  一 認識皈依的本質;

  二 確定皈依的自性;

  叁 皈依的學處(戒律);

  四 如此修學的功德。

  一 認識皈依的本質 此內容分兩種:(一) 皈依的性相;(二)皈依的詞義。

  (一) 皈依的性相是:對依止殊勝對境的承諾;

  (二) 皈依的詞義是:其梵文的發音“嚇 日啊 囊 嘎嚓麼”是“救護”、“依其而行”的意思。如在《經莊嚴論》中所講:

  “救護諸傷害,壞聚低劣乘,

  無法、惡趣衆,是故皈依勝。”

  二 確定皈依的自性 可以通過兩種途徑來確定皈依的自性:(一)皈依之自性的類別;(二)皈依之自性的特點。

  (一)皈依之自性的類別 可分爲世間和出世間兩種。其中世間又分爲心世間和對境世間兩種;出世間分爲共同與不共兩種;共同分爲聲聞和緣覺兩種;不共又分爲般若乘和金剛乘兩種。如此共計六種。

  (二)皈依之自性的特點 分爲:1因;2對境;3時間;4專爲(目的)四種來講。

  1因:世間皈依的因主要是由于恐懼和欲望;聲聞緣覺雖有恐懼和欲望,但其皈依的因主要是信心;菩薩雖然也有恐懼、欲望和信心這叁種因,但其皈依的因主要是悲心。

  2 對境 :皈依之對境分爲:(1)世間的對境;(2)出世間的對境。

  (1)世間的對境又分爲:A低劣的對境;B殊勝的對境。

  A低劣的對境是指:以自在天和梵天等這些大天,或者以山、樹等自己所喜歡的對境做爲皈依的對境。如(以下詩偈所說):

  “有因恐懼故,皈依山、林、路,

  以及大樹等,此非勝皈依。

  若依此皈依,難離大怖畏。”

  B殊勝的對境是指:雖然是以叁寶做爲皈依的對境,但其心態是世間的心態,比如只是爲了救度此生與來生的恐懼,或者爲了得到好的回報而皈依。因此在這樣心態下,雖然皈依了叁寶,但卻無法脫離輪回。

  (2)出世間的對境 也分爲兩種:A共同的對境;B不共的對境。

  A共同的對境 又分爲兩種:聲聞和緣覺。聲聞是指以僧人爲主的叁寶做爲皈依對境,緣覺是指以法爲主的叁寶做爲皈依的對境。

  B不共的對境 也分爲兩種:(A)波羅蜜多乘;(B)金剛乘。

  (A)波羅蜜多乘:是指以佛爲主的叁寶做爲皈依的對境,如在《寶性論》中雲:

  “法具戲論與虛妄,僧衆未能離怖畏,

   如是二種法及僧,都非究竟皈依處,

  一切有情作皈依,究竟皈依唯向佛,

   佛者具真實法身,是爲聖者究竟趣。

  (B)金剛乘的皈依方式在傳密法時會講解,所以此處不講。

  對上述所講的叁寶,各乘也有不同的認定:

  聲聞和緣覺不承認佛有叁身(法身、報身和化身),認爲在金剛座成就的釋迦牟尼等諸佛才是標准的佛;對于法,也不承認大乘之法,只認同聲聞的經典;對于僧,也不承認有菩薩,只承認聲聞之八住向(即八果向,四沙門果又分爲四向和四住。四向是預流向、一來向、不還向和阿羅漢向;四住指的是預流住果、一還住果、不還住果和阿羅漢住果)。

  大乘之波羅蜜乘承認佛具有叁身,法承認大乘法,僧衆僅指菩薩。金剛乘的叁寶此處不講。

  3時間

  皈依在時間上的區別是:

  世俗之人的皈依,除了爲了此生和來生的利益,完全不懂“乃至生存”(從生到死之間)和“乃至菩提藏間”(從生到證得佛果之間)的名言。

  聲聞和緣覺除了“乃至生存”外,不承認“乃至菩提藏間”的皈依。菩薩除了“乃至菩提藏間”的皈依外,不承認其他的皈依。

  有些人認爲,“乃至生存”的意思,不是說壽命的“乃至生存”,而是說心的“乃至生存”,所以說“乃至生存”的意思也是指直到成佛之間的皈依。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稱之爲“賊住心”。若依此說,那麼共與不共的皈依也就沒有區別了,別解脫戒和菩薩戒也變成一樣的了,這樣就違背了《經莊嚴論》裏所說的大乘皈依所特有的四種法,而且在任何的經續中也沒有這樣的講法,這完全是由于對法不了解,貪心癡重的原因。

  4專爲(目的):

  世俗之人皈依僅僅是爲了此生與來生的利益,如同需求一個護送者一樣而皈依;

  聲聞是爲了自己欲證得羅漢果位而皈依;

  緣覺是爲了自己了悟緣起,于佛不在的刹土中,欲生起自性的智慧而皈依;

  菩薩是爲了他人,而欲證得全知佛陀的果位而皈依。如在《寶性論》中雲:

  “導師教法阿阇黎,叁者功德攝叁乘,

   複爲叁種信皈依,故說叁者爲叁寶。”

  叁 皈依之學處(戒律):分爲:(一) 共同之學處;(二)個別之學處。

  (一) 共同的學處 可分爲:1所修學處;2所斷學處

  1所修學處 分叁:(1)親近聖者;

  (2)聽聞正法;

  (3)如法實修。

  (1)親近聖者 指的是:親近具足法相的上師、信任如法實修的伴侶、讓所有的親朋眷屬進入佛門。

  (2)聽聞正法 指的是:聽聞佛祖所宣講的叁藏(經律論);如若得到灌頂就聽聞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或者聽聞解釋佛經的論典,如彌勒菩薩、無著兄弟、龍樹父子、陳那、法稱、寂天菩薩以及功德光等大德們所著的可靠論典。即使是密乘,也要聽聞《叁種菩提心釋》,或者諸成就者所著的《成就七部》,或者阿阇黎瑜伽自在畢哇巴以及國王恩紮菩提多吉遮爲巴等大德所著的可靠論典。

  總而言之,佛陀的法教,是由結集者來結集、成就者來觀修、班智達來宣講、譯師來翻譯,是智者們所公認的殊勝法教,所以我們應該聽聞、宣講、觀修這樣的法教。如果有一種與其相違的法,因爲它不是佛法,所以即使再深奧也不能聽聞宣講觀修。也會有些看起來似乎是行善的外道和邪法,但因爲其不是佛法所以必須放棄。

  (3)如法實修 分爲兩種:A總體符合叁藏;B如何各別實修暫時的行爲。

  A總體符合叁藏 首先必須要行爲符合律藏、觀修符合經藏、講解符合論藏、密法符合續部。當今在西藏有很多不符合叁藏、違背四續部的古怪的修行人,我(薩迦班智達)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

  B如何各別實修暫時的行爲

  我們應該這樣:

  坐下來的時候想著依靠叁寶,走路的時候對總體的叁寶觀想皈依,特別是往哪個方向走就對哪個方向的叁寶做皈依,例如中間大日如來佛,東方不動佛,南方寶生佛,西方無量光佛,北方成就佛。由于行走時對各方向的叁寶做祈請的緣故,可以消除我們目前的障礙、心想事成並最終得見諸佛;

  吃飯時,在未享用任何飲食之前,應首先把新鮮的部分做供養,遵照《取本尊的儀軌》、阿阇黎美智巴所著的《去除邪見論》以及法王大薩迦巴的《初學者的事業》等論典中所講的那樣,念誦“嗡 瑪哈 格熱 般咂 涅喂喋 啊吽”咒語…

《入菩提道次第--顯明佛陀密意(堪布澤仁紮西 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