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提道次第--顯明佛陀密意(堪布澤仁紮西 譯)▪P17

  ..續本文上一頁

  持戒的梵文發音是“希拉”,“希達”是清涼的意思,“拉達”是得到的意思,所以持戒的詞義是“得到涅磐的清涼”。

  忍辱的梵文發音是“千地”,“恰丘巴”是煩亂的意思,“地”是寂靜的意思,所以忍辱的詞義是“平息心的煩亂”。

  精進的梵文發音是“波亞”,“波哇”是殊勝的意思,“言達”是結合的意思,所以精進的詞義是“結合殊勝的善業”。

  禅定的梵文發音是“達那”,“達讓”是執持的意思,“瑪那”是心識的意思,所以禅定的詞義是“執持心識”。

  智慧的梵文發音是“紮加”,“巴讓瑪阿塔”是勝義的意思,“加納”是了知的意思,所以智慧的詞義是“了知勝義”。

  至此,能令自己圓滿成佛的法------六度的行爲,講述完畢。

  第五篇 爲了他人的成熟而行四攝法

  如在《經莊嚴論》中所說:

  “成熟諸衆生。”

  四攝法的行爲分叁種:一性相;二分類;叁確定數目。

  一 性相

  四攝法的性相是,爲了成熟有情衆生,以善巧方便來護佑一切眷屬。

  二 分類

  分爲四種:(一)布施;(二)愛語;(叁)同行;(四)共事。

  (一) 布施

  布施指的是,爲了給他人講法,先給予他財物,這也要依前面講述布施時所說,斷除不清淨的布施,以清淨的布施令衆生歡喜。

  (二) 愛語

  愛語指的是,以布施來讓其歡喜後,爲了使衆生成熟而講法。也應舍棄不清淨的法,不違背教理;了義和不了義不錯亂;密意、隱含意以及真實密意等互相不混淆;對于聞法之人的優劣根器而說法,次第不迷亂;隨順聲聞和大乘的共同之處,不同之處不能混雜;波羅蜜乘和密乘,究竟來說是同一意義,特別是對于進入密乘的人,在講法時要符合四密續。

  總而言之,應了知聽法之人的根基並講授不同的法,以合適的講法方式來講說。如在《經莊嚴論》中所說:

  “慧善無厭具悲心,美名遠播善知軌,

  菩薩善巧說諸法,衆人之中燦如日。”

  月稱菩薩也說:

  “上師知其意,隨順相教化,

  智者之攝受,愚癡非弟子。”

  顛倒講法的過患,也如在《經莊嚴論》中所說:

  “如文取義時,己慢意壞失。”

  《寶性論》中說:

  “無有比佛精通者,法及空性唯佛知,

  佛自所說經不亂,若違佛意正法失。”

  講法應與聞法者之根器相符,如在《入行論》中所說:

  “慧淺莫言深,莫示無伴女,

  于諸淺深法,等敬漸修習。

  于諸利根器,不應與淺法;

  不應舍律行,經咒诳惑人。”

  (叁) 同行

  同行指的是,爲了令他人接受佛法,而做利益他人的事,以布施財物來讓對方親近佛法。如果給他講法,而他不願意依此修持,就應以善巧方便使其開始實修。比如,有些人雖想發菩提心,但又擔心做不到時,就可以這樣告訴他:“你不用擔心,文殊菩薩以欺騙的方式、金剛手菩薩以威脅的方式,也能讓惡魔來發菩提心並成就佛果,更何況說你是由信解而發心的呢!”這樣來勸導其領受發心。

  或者有人會想:“雖然我現在領受了發心,但來生可能會忘記。”

  對于有這樣想法的人,可以這樣開導:“雖然自己會忘記,但是發心不會因此舍棄,就如造作了大的罪業,雖然我們自己會忘記,但是業力不會舍棄,由此定將墮入惡道;或者如同和有權勢的人是親戚,即使弱小的人不願意,這種關系也不會舍棄。”如此等等用比喻和道理來開導。阿阇黎無著說:

  “如果不離開願菩提心,那麼,無論投生于上方、下方或者周圍任何地方,都不會忘記菩提心。”

  《本生轉》中也說:

  “業之異熟難思議,具悲心者投爲畜,

  是故不失正法願。”

  《四百論》中也說:

  “娴熟空性者,此生未成就,

  他生不精進,亦如業成就。”

  如此,應該從容易修習的方式入手,來教導人領受發心和六度,直至“舍棄頭顱、身體,也無畏懼”的苦行和方便。

  有些人會認爲:“需要叁大阿僧祗劫的時間才能成佛,時間太長了,所以我不能進入大乘來修學。”對于有這樣想法的人,應該開導他們依《大密方便善巧經》等,從僅僅布施一壇水來開始修行。或者如《入行論》中所說:

  “佛陀先令行,菜蔬等布施,

  習此微施已,漸能施己肉。

  一旦覺自身,卑微如菜蔬,

  爾時舍身肉,于彼有何難?”

  初學者應先做符合自己心態的微小布施,根據自己的意願隨意來做,並逐漸娴熟于布施。當獲得空性法忍時,自己的身體和一碗蔬菜就沒有任何區別了,所以就敢于布施自己的身體,心裏不會再有畏懼。

  同樣的,受持戒律也應從首先僅受持齋戒或四根本戒開始,從一天或一個月或一年等,按照自己的能力盡量受持,逐漸娴熟于此。到了雖然別人勸說自己造作罪業也不會去作時,就領受律儀戒等;同樣,對于忍辱也從先僅作一天開始,或者從對自己的親人觀修忍辱開始,逐漸來向上增長;精進也從僅一晝夜間修學行善開始,娴熟後逐漸增長;禅定也從僅一座間開始熟練,從而獲得禅定的心;智慧也從僅一偈頌的意義開始修學,娴熟之後,將會無顛倒地了知叁藏的意義。

  所以,對大乘修法不用畏懼。像這樣勸誡對方,讓他産生歡喜而領受大乘修法。即如《入行論》中所說:

  “久習不成易,此事定非有;

  漸習小害故,大難亦能忍。”

  (四) 共事

  共事指的是,爲了讓他人進入修行善業,自己也應該進入行善業。比如:雖然以布施來攝受弟子,並爲其講法,使他實修佛法的意義,但他可能會因爲懶惰和放逸,而不精進于此。所以爲了使弟子進入善行,自己也要精進于進入善行。比如對他激勵說:“如果恭敬承侍上師叁寶,就會獲得大的福德。”而他卻說:“我不能。”那麼,就可以這樣問他:“如果我願意供養上師叁寶,你願意幫助嗎?”對方就會說:“我願意幫助。”這樣就可以讓他進入善行。

  同樣的,這樣的方式可以來結合其他一切度。如果他人說:“我不能聽聞正法。”就應對他說:“我可以聽聞。”對方就會說:“那麼我也要聽聞。”這樣就會進入聽聞佛法。

  例如,從前有一位名叫美發的菩薩進入城市,看到一位婦女緊緊抱著自己兒子的屍體舍不得放下,就從屍陀林中找了一個相似的屍體,自己緊抱著跟隨在那個婦女後面。那個女人看見後感覺非常不淨,兩個人商議後,就都抛棄了屍體。

  有人也許會問:“依前所述,四攝法的意義不是可以包含在六度之內嗎?”

  雖然其意義可以包含在六度之內,但是,主要爲了自己圓滿佛法,而出現六度的行爲,爲了成熟其他的有情衆生,而出現四攝法的行爲。所以這樣並不矛盾。因此,《經莊嚴論》中說:

  “等施及彼說,建立亦自行,

  愛語與同行,共事亦承許。”

  叁 確定數目

  有人也許會想,利他之法爲什麼確定爲四種呢?

  爲了暫時利益衆生,而先作布施,爲了究竟利益的因,勸誡衆生執持六度的言詞,並進入六度的意義,爲了讓衆生進入而反複宣說,自己也隨同進入六度的行爲。所以,決定數目爲四。如此頌中所說:

  “利益之方法,攝持而進入,

  同樣己隨入,故說四攝法。”

  又說,爲了可以成爲法器、具足勝解信、實修佛法、得到究竟的圓滿,所以決定爲四種。如在《經莊嚴論》所說:

  “令器及令信,令行亦令解,

  如是作四事,次第四攝業。”

  因此,能令叁世有情衆生成熟的所有方便法,都包含在四攝法中,即如此頌中所說:

  “已攝及將攝,現在所能攝,

  叁世之有情,成熟之方便。”

  

  第六篇 道與地的論述

  以上所述的成熟有情衆生的四攝法後,即如此頌中所說:

  “進入無過患,清淨諸刹土。”

  抉擇此句偈頌的意義,則“無過患”和“清淨刹土”,是指進入神聖正法(的道路),所以,應了知五道和十地的論述。

  第一章 五道的論述

  此內容分二:一 道共同的性相;二 確定道各自的自性。

  第一節 道共同的性相

  道共同的性相是:解脫道的彼岸。

  有些人主張:“道的性相是行走在道路上的人。”

  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道的性相應該如所行之道的彼岸,而不可能是行走在道路上的人。

  第二節 確定道各自的自性

  此內容分五:一 資糧道;二 加行道;叁 見道;四 修道;五 究竟道。

  對此,有聲聞和大乘兩種體系,以下僅講述大乘的體系。

  一 資糧道

  分四:(一)性相;(二)類別;(叁)確定自性;(四)詞義。

  (一)性相

  資糧道的性相是,爲了到達解脫的彼岸,以義共相(概念共相的一種,即在沒有證悟空性之前,觀修空性的一種抽象的概念)無分別的方式,首先要觀修的道。

  (二) 類別

  分叁:1下品資糧道;2中品資糧道;3上品資糧道。

  1下品資糧道

  下品資糧道的行者,觀修四念住,進入加行道的時間還不確定。

  2中品資糧道

  中品資糧道的行者觀修四正斷,進入加行道的時間已經確定。

  3上品資糧道

  上品資糧道的行者觀修四神足時,今生定會生起加行道的暖。

  (叁)確定自性

  分叁:1于何人生起;2依何地生起;3專注于何境。

  1于何人生起

  《俱舍論》等共同乘主張:資糧道僅于除了北俱盧洲之外的叁大洲中的男人和女人生起,其他衆生和黃門(中性人)不生起。

  2依何地生起

  凡夫的戒律是依欲界之地生起;時時精進于瑜伽者,是依禅定六地或者依欲界的專注心而生起。成爲資糧道之因的其他善業,依欲界之地而生起。

  3專注于何境

  凡夫專注于身、語的取舍;時時精進于瑜伽者,專注于清淨自己的不淨行爲等,或者專注于念住的對境---身體等。成爲資糧道之因的其他善行,專注于經典、詞和意的對境。

  有些人說:“資糧道上沒有由觀修所生的智慧。”

  這樣的說法是不合理的,如《集論》中所說:“凡有成爲資糧道之因的其他善行,和通過聞、思…

《入菩提道次第--顯明佛陀密意(堪布澤仁紮西 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