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的梵文发音是“希拉”,“希达”是清凉的意思,“拉达”是得到的意思,所以持戒的词义是“得到涅磐的清凉”。
忍辱的梵文发音是“千地”,“恰丘巴”是烦乱的意思,“地”是寂静的意思,所以忍辱的词义是“平息心的烦乱”。
精进的梵文发音是“波亚”,“波哇”是殊胜的意思,“言达”是结合的意思,所以精进的词义是“结合殊胜的善业”。
禅定的梵文发音是“达那”,“达让”是执持的意思,“玛那”是心识的意思,所以禅定的词义是“执持心识”。
智慧的梵文发音是“扎加”,“巴让玛阿塔”是胜义的意思,“加纳”是了知的意思,所以智慧的词义是“了知胜义”。
至此,能令自己圆满成佛的法------六度的行为,讲述完毕。
第五篇 为了他人的成熟而行四摄法
如在《经庄严论》中所说:
“成熟诸众生。”
四摄法的行为分三种:一性相;二分类;三确定数目。
一 性相
四摄法的性相是,为了成熟有情众生,以善巧方便来护佑一切眷属。
二 分类
分为四种:(一)布施;(二)爱语;(三)同行;(四)共事。
(一) 布施
布施指的是,为了给他人讲法,先给予他财物,这也要依前面讲述布施时所说,断除不清净的布施,以清净的布施令众生欢喜。
(二) 爱语
爱语指的是,以布施来让其欢喜后,为了使众生成熟而讲法。也应舍弃不清净的法,不违背教理;了义和不了义不错乱;密意、隐含意以及真实密意等互相不混淆;对于闻法之人的优劣根器而说法,次第不迷乱;随顺声闻和大乘的共同之处,不同之处不能混杂;波罗蜜乘和密乘,究竟来说是同一意义,特别是对于进入密乘的人,在讲法时要符合四密续。
总而言之,应了知听法之人的根基并讲授不同的法,以合适的讲法方式来讲说。如在《经庄严论》中所说:
“慧善无厌具悲心,美名远播善知轨,
菩萨善巧说诸法,众人之中灿如日。”
月称菩萨也说:
“上师知其意,随顺相教化,
智者之摄受,愚痴非弟子。”
颠倒讲法的过患,也如在《经庄严论》中所说:
“如文取义时,己慢意坏失。”
《宝性论》中说:
“无有比佛精通者,法及空性唯佛知,
佛自所说经不乱,若违佛意正法失。”
讲法应与闻法者之根器相符,如在《入行论》中所说:
“慧浅莫言深,莫示无伴女,
于诸浅深法,等敬渐修习。
于诸利根器,不应与浅法;
不应舍律行,经咒诳惑人。”
(三) 同行
同行指的是,为了令他人接受佛法,而做利益他人的事,以布施财物来让对方亲近佛法。如果给他讲法,而他不愿意依此修持,就应以善巧方便使其开始实修。比如,有些人虽想发菩提心,但又担心做不到时,就可以这样告诉他:“你不用担心,文殊菩萨以欺骗的方式、金刚手菩萨以威胁的方式,也能让恶魔来发菩提心并成就佛果,更何况说你是由信解而发心的呢!”这样来劝导其领受发心。
或者有人会想:“虽然我现在领受了发心,但来生可能会忘记。”
对于有这样想法的人,可以这样开导:“虽然自己会忘记,但是发心不会因此舍弃,就如造作了大的罪业,虽然我们自己会忘记,但是业力不会舍弃,由此定将堕入恶道;或者如同和有权势的人是亲戚,即使弱小的人不愿意,这种关系也不会舍弃。”如此等等用比喻和道理来开导。阿阇黎无著说:
“如果不离开愿菩提心,那么,无论投生于上方、下方或者周围任何地方,都不会忘记菩提心。”
《本生转》中也说:
“业之异熟难思议,具悲心者投为畜,
是故不失正法愿。”
《四百论》中也说:
“娴熟空性者,此生未成就,
他生不精进,亦如业成就。”
如此,应该从容易修习的方式入手,来教导人领受发心和六度,直至“舍弃头颅、身体,也无畏惧”的苦行和方便。
有些人会认为:“需要三大阿僧祗劫的时间才能成佛,时间太长了,所以我不能进入大乘来修学。”对于有这样想法的人,应该开导他们依《大密方便善巧经》等,从仅仅布施一坛水来开始修行。或者如《入行论》中所说:
“佛陀先令行,菜蔬等布施,
习此微施已,渐能施己肉。
一旦觉自身,卑微如菜蔬,
尔时舍身肉,于彼有何难?”
初学者应先做符合自己心态的微小布施,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来做,并逐渐娴熟于布施。当获得空性法忍时,自己的身体和一碗蔬菜就没有任何区别了,所以就敢于布施自己的身体,心里不会再有畏惧。
同样的,受持戒律也应从首先仅受持斋戒或四根本戒开始,从一天或一个月或一年等,按照自己的能力尽量受持,逐渐娴熟于此。到了虽然别人劝说自己造作罪业也不会去作时,就领受律仪戒等;同样,对于忍辱也从先仅作一天开始,或者从对自己的亲人观修忍辱开始,逐渐来向上增长;精进也从仅一昼夜间修学行善开始,娴熟后逐渐增长;禅定也从仅一座间开始熟练,从而获得禅定的心;智慧也从仅一偈颂的意义开始修学,娴熟之后,将会无颠倒地了知三藏的意义。
所以,对大乘修法不用畏惧。像这样劝诫对方,让他产生欢喜而领受大乘修法。即如《入行论》中所说:
“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
渐习小害故,大难亦能忍。”
(四) 共事
共事指的是,为了让他人进入修行善业,自己也应该进入行善业。比如:虽然以布施来摄受弟子,并为其讲法,使他实修佛法的意义,但他可能会因为懒惰和放逸,而不精进于此。所以为了使弟子进入善行,自己也要精进于进入善行。比如对他激励说:“如果恭敬承侍上师三宝,就会获得大的福德。”而他却说:“我不能。”那么,就可以这样问他:“如果我愿意供养上师三宝,你愿意帮助吗?”对方就会说:“我愿意帮助。”这样就可以让他进入善行。
同样的,这样的方式可以来结合其他一切度。如果他人说:“我不能听闻正法。”就应对他说:“我可以听闻。”对方就会说:“那么我也要听闻。”这样就会进入听闻佛法。
例如,从前有一位名叫美发的菩萨进入城市,看到一位妇女紧紧抱着自己儿子的尸体舍不得放下,就从尸陀林中找了一个相似的尸体,自己紧抱着跟随在那个妇女后面。那个女人看见后感觉非常不净,两个人商议后,就都抛弃了尸体。
有人也许会问:“依前所述,四摄法的意义不是可以包含在六度之内吗?”
虽然其意义可以包含在六度之内,但是,主要为了自己圆满佛法,而出现六度的行为,为了成熟其他的有情众生,而出现四摄法的行为。所以这样并不矛盾。因此,《经庄严论》中说:
“等施及彼说,建立亦自行,
爱语与同行,共事亦承许。”
三 确定数目
有人也许会想,利他之法为什么确定为四种呢?
为了暂时利益众生,而先作布施,为了究竟利益的因,劝诫众生执持六度的言词,并进入六度的意义,为了让众生进入而反复宣说,自己也随同进入六度的行为。所以,决定数目为四。如此颂中所说:
“利益之方法,摄持而进入,
同样己随入,故说四摄法。”
又说,为了可以成为法器、具足胜解信、实修佛法、得到究竟的圆满,所以决定为四种。如在《经庄严论》所说:
“令器及令信,令行亦令解,
如是作四事,次第四摄业。”
因此,能令三世有情众生成熟的所有方便法,都包含在四摄法中,即如此颂中所说:
“已摄及将摄,现在所能摄,
三世之有情,成熟之方便。”
第六篇 道与地的论述
以上所述的成熟有情众生的四摄法后,即如此颂中所说:
“进入无过患,清净诸刹土。”
抉择此句偈颂的意义,则“无过患”和“清净刹土”,是指进入神圣正法(的道路),所以,应了知五道和十地的论述。
第一章 五道的论述
此内容分二:一 道共同的性相;二 确定道各自的自性。
第一节 道共同的性相
道共同的性相是:解脱道的彼岸。
有些人主张:“道的性相是行走在道路上的人。”
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道的性相应该如所行之道的彼岸,而不可能是行走在道路上的人。
第二节 确定道各自的自性
此内容分五:一 资粮道;二 加行道;三 见道;四 修道;五 究竟道。
对此,有声闻和大乘两种体系,以下仅讲述大乘的体系。
一 资粮道
分四:(一)性相;(二)类别;(三)确定自性;(四)词义。
(一)性相
资粮道的性相是,为了到达解脱的彼岸,以义共相(概念共相的一种,即在没有证悟空性之前,观修空性的一种抽象的概念)无分别的方式,首先要观修的道。
(二) 类别
分三:1下品资粮道;2中品资粮道;3上品资粮道。
1下品资粮道
下品资粮道的行者,观修四念住,进入加行道的时间还不确定。
2中品资粮道
中品资粮道的行者观修四正断,进入加行道的时间已经确定。
3上品资粮道
上品资粮道的行者观修四神足时,今生定会生起加行道的暖。
(三)确定自性
分三:1于何人生起;2依何地生起;3专注于何境。
1于何人生起
《俱舍论》等共同乘主张:资粮道仅于除了北俱卢洲之外的三大洲中的男人和女人生起,其他众生和黄门(中性人)不生起。
2依何地生起
凡夫的戒律是依欲界之地生起;时时精进于瑜伽者,是依禅定六地或者依欲界的专注心而生起。成为资粮道之因的其他善业,依欲界之地而生起。
3专注于何境
凡夫专注于身、语的取舍;时时精进于瑜伽者,专注于清净自己的不净行为等,或者专注于念住的对境---身体等。成为资粮道之因的其他善行,专注于经典、词和意的对境。
有些人说:“资粮道上没有由观修所生的智慧。”
这样的说法是不合理的,如《集论》中所说:“凡有成为资粮道之因的其他善行,和通过闻、思…
《入菩提道次第--显明佛陀密意(堪布泽仁扎西 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