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所生的智慧,也同樣能以觀修現證,從而成爲解脫之根器。”
(四)詞義
資糧,梵文發音爲“桑巴讓”,“森達那”是相續的意思,“巴哇”是觀修的意思,“讓讓谛”是一再的意思,所以其詞義就是“不間斷地一再觀修”。道的梵文發音爲“芒嘎”,意思是到彼岸的途徑,所以這些詞義(結合在一起),就是所謂的“資糧道”。另外,資糧是指福報和智慧的資糧,由娴熟于福慧二資糧,從而進入順解脫分(即資糧道)之道,故爲資糧道。“解脫”是指出憂苦(脫離輪回的痛苦),因爲(資糧道)有跟解脫相同的作意,所以稱爲順解脫分。
對于近取蘊,聲聞視其爲疾病、膿瘡等過患,大乘行者因了知其無自性,所以將其作爲所破斥的(對境)。
二 加行道
此內容分四:(一)性相;(二)類別;(叁)確定自性;(四)詞義。
(一)性相
加行道的性相是:解脫的彼岸,用資糧道所實修的無分別的智慧,以抽象的方式來觀修。
(二)類別
分叁:1以資糧和加行來區分;2以上中下叁品來區分;3以證悟的方式來區分。
1以資糧和加行來區分
分二:(1)既是資糧又是加行;(2)不是資糧而是加行。
(1)既是資糧又是加行
指的是資糧道的相續存在于加行道。
(2)不是資糧而是加行
指的是,修行結合四谛和二無我,所以是加行。因其沒有明確納入資糧道,故不是資糧道。
2以上中下叁品來區分
分叁:(1)下品加行道;(2)中品加行道;(3)上品加行道。
(1)下品加行道
生起見道的時間不確定。
(2)中品加行道
見道的時間確定。
(3)上品加行道
今生生起見道。
3以證悟的方式區分
分爲四:(1)暖;(2)頂;(3)忍;(4)世間第一法。
(1)暖
就如同摩擦燧木將要生起火之前的征兆是出現暖熱一樣,成爲生起見道無分別智慧的征兆,所以稱爲暖。
(2)頂
梵文發音爲“莫谛”,聲明中有“頂端、頭頂、頃刻”的意思,也就是成爲諸動搖之善根的最頂端或頭頂。在《俱舍論》中說:“獲得頂,即善根不斷。”也有這樣的說法:“因不常住的緣故也稱爲頃刻或頂端。”
(3)忍
對空性不畏懼,所以叫“忍”。
(4)世間第一法
世間法中最殊勝的法,所以爲“世間第一法”(其後所生之念即爲出世間法),即作爲見道無漏之增上緣。
對于以上四種抉擇分,各有四法:
其中,暖的對境:如在《集論》中所說的“各自的所有真實”,不是緣于他人的指導,而是由自己觀修的力量,或者由各能依的補特迦羅所專注的四谛。這是指專注于安立谛,而不是專注于非安立谛。
暖的形象:由于了知所取(外境)沒有自性或無分別等,而獲得明得勝解(菩薩四勝解行之一,生起通達于內外法所立名言如幻之慧)。
暖的體性:是禅定和智慧。其中,專注于對境爲禅定之根;明白顯現並斷除增益爲智慧之根。此二者極其重要,所以前面這裏講述此二者,信根、勤根和念根等叁根,附屬于定根和慧根。
暖的幫助:與諸根相應的心和心所生觸等。
頂之對境:如前所述,頂之對境爲四谛。
頂之形象:爲明增勝解(菩薩四勝解行之一,生起通達名言所說事物不唯如幻之慧)。
頂之體性:爲禅定和智慧。
頂之幫助:爲與彼相應的心和心所生。
忍之對境:與先前所述相同。
忍之形象:爲真實一分勝解(菩薩四勝解行之一,生起通達諸法名言性空之慧)。
忍之體性:爲禅定和智慧。
忍之幫助:爲與彼相應的心和心所生。
世間第一法的對境:與先前所述相同。
世間第一法的形象:爲通達無執勝解(菩薩四勝解行之一,無間叁摩地,通達名言所說一切事物完全性空之慧)。
世間第一法的體性:爲禅定和智慧。
世間第一法的幫助:爲與彼相應的心和心所生。
于此,有部派和經部派對于聲聞和獨覺的加行道之對境和形象,不承認它們存在差異,所以,在《集論》中也沒有把對境和形象分爲兩個來講。
有些大乘宗派認爲叁乘的加行道是這樣的:
“以聲聞的暖和頂,通達人、我的所取無自性,而以忍和世間第一法,通達人、我的能取無自性;
以獨覺的暖和頂,通達人、法二我的部分所取無自性,以忍和世間第一法,通達人、法二我的部分能取無自性;
以菩薩的暖和頂,通達人、法二我的所取無自性,以忍和世間第一法,通達人、法二我的能取無自性。”
另外,有些人主張:“大乘不共的密意,在《經莊嚴論》的注解中,爲菩薩的加行道,《鹽堿河經》的密意主張:暖爲明得勝解的禅定,頂爲明增勝解的禅定,忍爲真實一分的禅定,世間第一法爲無間禅定。”
龍樹菩薩以廣、中、略叁種密意,認爲在叁乘的加行道中,除了有方便的差別和四抉擇分各自的對境清楚與否的差別外,在通達無我上,則沒有任何差別。想修學聲聞地,則也要修學智慧度等等。即如所說:
“欲成善逝或聲聞,或成獨覺法王者,
不依此忍難成就。”
(叁)確定自性
分叁:1于何人生起;2依何地生起;3確定數目。
1于何人生起
(除了北俱盧洲)之外的叁大部洲的男人和女人,以及欲界六天的衆生會生起加行道。也就是:往昔爲人時,在心相續中生起資糧道後,無論後世投生于欲界天的任何天類,都能生起加行道。一些大乘不共派認爲:在畜生道之中的各別龍族也能生起加行道。
2依何地生起
加行道的生起依靜慮六地,即依初禅的未至定、初禅的正禅、初禅的殊勝正禅以及剩余的二禅、叁禅、四禅的叁禅之正禅,而生起加行道。其中,如還未遠離欲界的貪欲,那就依于禅定的未至定(生起加行道);如已遠離欲界的貪欲,就依于初分正禅;部行獨覺(先證獨覺之加行道,而後成獨覺者)依于靜慮六地中的任何一種;麟角喻獨覺(比喻獨覺者猶如麟角獨處一樣,未修聲聞之道,無佛出世之時,自己悟道)依于四禅的正禅。
對于菩薩的加行道,有部派認爲:《俱舍論》中說:“佛陀、獨覺欲證菩提者,一定要依第四禅。”故主張依于第四禅而生起菩薩的加行道。
有些大乘派也主張:依四種禅定之中的任何一種的正禅而生起菩薩的加行道。
3確定數目
小乘經部派說:“通達所取無自性,通過暖、頂、忍等叁種;通達能取無自性,通過世間第一法,共有四種。通達所取無自性,又有下品者得到明得勝解暖;中品者得到明增勝解頂;上品者證悟堅固忍。”
對此說法,有些大乘者主張:以暖和頂通達所取無自性,以忍和世間第一法通達能取無自性。其中,通達煩惱方面的所取無自性爲暖;通達清淨方面的所取無自性爲頂。通達能取無自性又分:通達實有補特迦羅(人)之有相的能取無自性爲忍;通達假有補特迦羅之有相的能取無自性爲世間第一法。即如《現觀莊嚴論》中所說:
“對境煩惱及對治,通達所取二種類,
愚昧蘊等以差別,彼等各自有九種。
自主他等諸體性,同樣蘊等所依法;
實有假立之有相,二種執著如是許。”
這些抉擇分,上、下對法即《阿毗達摩集論》和《阿毗達摩俱舍論》,其一致認爲:除了忍之外,對其他叁個階段沒有區分上、中、下叁品,認爲世間第一法是沒有相續的。如在《俱舍論》中說:
“猶如大忍一刹那,世間一法亦如此。”
因此,對世間第一法也稱爲“一座的禅定”。
有些大乘者對此四種順抉擇分,以上、中、下的差別,分爲12種,即如在《現觀莊嚴論》中所說:
“以下中品及上品。”
因此,認爲世間第一法也有相續。
如果有人問:“這四種順抉擇分歸納于哪種心識中呢?”
對此問題,有些人說:此四種順抉擇分應歸納于瑜伽現識(依修止觀雙運的禅定而得到的真實無顛倒的智慧)。他們說,在《般若八千頌》的注釋中說:“順抉擇分的時候,有光明的顯現,如有分別就不會有光明的顯現。”
對這樣的說法如果稍加觀察,就會發現問題:這裏說的如果是假立的瑜伽現識,那麼,對于這些(沒有意義的)名稱就不用辯論了;如果瑜伽現識是具相的,就應歸于見道,(而非加行道)。
如果他們認爲“見道是法界遍滿的現識,而加行道是些微的現識”,那麼,如果見到先前沒有見過的法性,就算進入了見道的性相,而把將要看見廣大法界安立爲見道,那麼修道也就成爲見道了。因此,看見以前未見的法性,其爲見道,而把廣大的見到認爲其是見道,則沒有這樣的道理,(其應爲修道)。
有些人說,生起瑜伽現識的人,不一定是聖者,(凡夫也會有。)
這種說法是完全不熟悉教理的原因。
他們會說:這樣的說法豈不是和上面所說的光明的顯現相違背嗎?
這其實並不相違。比如說“以暫時的比量來說,看見煙的時候,就清楚地知道是有火的”;或比如說“那位比丘以聞思的智慧成爲了明白、公正的智者”,這裏的“明白”一詞,是極其娴熟的意思,並不是真實的了悟。
見道是真實無分別不錯亂的現前識,而前述之加行道的順抉擇分是有分別的,這是在《辯中邊論》中所說的。
(所以,認爲此四種順抉擇分應歸納于瑜伽現識的想法是不對的。)
還有些人主張,此四種順抉擇分應歸納于經教的伺察意(七種心識之一)。這樣的說法也不合理,因爲我們都反駁伺察意。
又有些人認爲,此四種順抉擇分應歸納于意現識和憶念伺察的有境。這些說法只是無知的推理。
所以,自宗的主張是,加行道的四種順抉擇分應歸納于以叁慧(聞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娴熟的自證分現識。比如,對貪欲等串習的自證。
(四)詞義
加行道的梵文發音爲“紮由嘎芒嘎”,其中,“紮”即爲“巴讓瑪阿塔”,意思是“勝義”,“由嘎”是結合的意思,也就是,結合真實看見的法界勝義的見道,故名爲加行道。
…
《入菩提道次第--顯明佛陀密意(堪布澤仁紮西 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