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提道次第--顯明佛陀密意(堪布澤仁紮西 譯)▪P8

  ..續本文上一頁精進度。

  二 確定精進的自性 此內容分叁:(一) 精進的異品;(二)對治自性的分別分析;(叁)成立無顛倒的精進。

  (一) 精進的異品 分爲二:1認識怠惰;2思維怠惰的過患。

  1認識怠惰

  怠惰指的是身口意叁者都不進行善業;即使進行也如外道一樣,把不善當作善業來精進;即使是善業,也只是爲了輪回和涅磐之邊而精進。

  2思維怠惰的過患 分爲:(1)此生的過患;(2)生生世世的過患;

  (1) 此生的過患 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怯懦舍精進,豈能除福貧?

  自信複力行,障大也無礙。”

  如上所說,如因畏懼、怠惰等而拖延修行的話,連今生的農活、貿易和衣食等也不能得到,更何況得到聞思修等善業呢?總而言之,由于怠惰,我們不會見到諸佛,不會從上師處聞到佛法,從而變成善業的障礙。我們還會有這樣的經曆,如國王會因怠惰而使國政衰敗,普通人會因怠惰而荒廢農活、貿易等,因此而被一切世間天人所輕視的情形也有很多。

  (2) 生生世世的過患 如在《大般若經》中所說:“怠惰的話連自己的利益也不能成就,更何況說利他呢••••••”在《入菩薩行論》中也說:

  “死時所懷懼,猶如待宰魚,

  何況昔罪引,難忍地獄苦。”

  (二)對治自性的分別分析 分二:1因的對治;2果的對治。

  1因的對治

  怠惰的因,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同惡散劣事,自輕淩懶惰。

  貪圖懶樂味,習臥嗜睡眠,

  不厭輪回苦,頻生強懈怠。”

  “懶惰”指的是,所有的事情都拖延;“同惡懶惰”指的是,從事經商、貿易和世間瑣碎俗事等;“懶散怠惰”指的是,雖然進入行善業之中,但由于不能如意成辦而不願意做事;“自輕淩懶惰”指的是,想著:“像我這樣的人不能修行善業。”;“懶散懈怠”指的是,依賴睡眠和所得到的而不進入行善之中,貪著美味的飲食和绮語等,依賴睡眠指的是日夜以睡覺度日而不行善業;“不厭輪回苦”指的是,不了知生老病死的痛苦,所以生起懶惰不行善業。

  對以上所述之怠惰的對治,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雲何猶不知,身陷惑網者,

  必囚生死獄,正入死神口。

  漸次殺吾類,汝豈不見乎?

  然樂睡眠者,如牛見屠夫。”

  又說:

  “通道遍封已,死神正凝望;

  此時汝何能,貪食複耽眠。”

  又說:

  “死亡速臨故,及時應積資,

  屆時方斷懶,遲矣有何用?”

  又說:

  “未肈或始作,或唯半成時,

  死神突然至,嗚呼吾命休!”

  對于以上所說的輪回中的過患,我們應反複地思維,從而舍棄怠惰。

  2果的對治 分二:(1)所行清淨;(2)所修圓滿。

  (1) 所行清淨

  何爲清淨行,應如《華嚴經》中聖者文殊菩薩對菩薩智慧吉祥所說的《所行清淨經》的內容來了知。如果由于智慧不足而不能理解此經的詞義,就應隨行

  于阿阇黎智慧藏所著的《所行清淨的略義》,如下:

  菩薩在家裏時,應發心:“願進入解脫之城。”同樣的,睡覺時:“願得到佛的法身。”;出現夢境時:“應了知一切法如夢幻。”;夢醒時:“願(衆生)從無明中醒來。”;起床時:“願得到佛的色身。”;穿衣時:“願穿上慚愧衣。”;系腰帶時:“願聯系上善根。”;入座時:“願得到菩提藏的金剛座。”;背靠時:“願得到菩提樹。”;生火時:“願燒毀煩惱的柴薪。”;燃燒時:“願燃燒智慧之火。”;煮熟食物時:“願獲得智慧的甘露。”;飲食時:“願得到禅定的食物。”;外出時:“願從輪回的城市得到解脫。”;下樓時:“願進入輪回利益衆生。”;開門時:“願打開解脫之城的門。”;關門時:“願關閉叁惡趣之門。”走在路上時:“願進入神聖的道路。”;往上走的時候:“願安置衆生于善趣的安樂中。”往下走時:“願斷除叁惡道的相續。”;遇到人的時候:“願遇到圓滿佛。”;駐足時:“願爲一切有情的利益而停留。”;邁步時:“願拔度衆生于輪回之中。”看到有裝飾的人時:“願獲得相好的嚴飾。”;看到沒有裝飾的人時:“願獲得頭陀行的功德。”;看到裝滿的容器時:“願功德圓滿。”;看到空的容器時:“願一切過患皆空。”;遇到諸多歡喜之人時:“願對法歡喜。”;遇到不歡喜的人時:“願對一切有爲法不貪戀。”;看到衆生安樂時:“願得到佛的安樂資具。”看到衆生不安樂時:“願能平息一切有情的痛苦。”如遇到病人:“願一切衆生脫離病痛諸苦。”遇到悅意的衆生時:“願一切有情于諸佛菩薩處獲得悅意。”看到不莊嚴的人時:“願一切衆生不信奉惡師。”如果遇到報恩時:“願報答佛菩薩之深恩。”遇到不報恩時:“願于邪見不報答。”如果遇到出家人:“願得到正法。”;如果遇到苦行者:“願能于正法苦行。”;遇到穿盔甲之人:“願穿上追尋正法的盔甲。”;遇到沒有穿盔甲的人時:“願永不穿惡業的盔甲。”遇到攻擊的時候:“願斷除對方的一切攻擊。”受到有情贊頌時:“願贊頌一切諸佛菩薩。”見到城市時:“願見到解脫之城。”見到森林時:“願成爲天神等的休息之處。”傳法時:“願佛法的辯才永不窮盡。”過河時:“願跨越輪回之海。”沐浴時:“願身心清淨。”炎熱的時候:“願消除煩惱的燥熱。”寒冷時:“願得到涅磐的清涼。”談論佛法時:“願獲得一切佛法。”見到佛像時:“願看到諸佛而獲得無障礙之眼。”見到佛塔時:“願成爲一切衆生的所供處。”拜見時:“願天等一切有情也一起拜見。”頂禮時:“願天等一切世間獲得佛的不見頂之相。”禮繞時:“願獲得全知的相似義。”宣說佛的功德時:“願得到說不盡的功德之彼岸。”

  如此來發心,並以此類推。

  如果見到貿易時:“願獲得七聖財。”在田野中澆水施肥的時候:“願菩提心的莊稼得到增長。”播種時:“願于一切衆生播下菩提心的種子。”兩頭牛用木轭相連時:“願方便和智慧雙運。”耕地的時候:“願傾覆煩惱的荒地。”除草時:“願消除煩惱之草。”收割莊稼時:“願收獲智慧的莊稼。”打場時:“願打掉一切習氣和障礙。”打出青稞粒時:“願獲得圓滿的佛果。”上樓梯時:“願十地逐漸圓滿。”到達房間時:“願到達圓滿的佛地。”如此等等一切所作所爲,都應隨順了知。

  這些都是對智慧比較低的人而宣講的,容易記住並易于受持。詳細的內容應從《所行清淨經》中來了知。這被稱爲“菩薩的意業之行爲”,如書中所說“在行走坐臥之時亦應具足正知”的教授。

  (2)所修圓滿 如在《入菩薩行論》中說:

  “直接或間接,所行唯利他;

  但爲有情利,回向大菩提。”

  明扼要如此,總的來說,所修圓滿是指自他二利。聲聞主要是利益自己,附帶利益他人;菩薩主要是利他而附帶利己。這裏所講的是菩薩的行爲,所以應以對治來斷除惡業和無記業這兩種業力,或者以善巧方便來將其轉換爲善業。如聖天論師所說:

  “意樂于菩薩,善業或惡業,

  一切轉爲善,以心爲主故。”

  另外,無著菩薩說:

  “具足方便者,煩惱轉菩提,

  輪回寂自性,佛子難思議。”

  意思是,如果以財的布施來做比喻的話,那麼,積累財物而不浪費就是間接的利他;布施給他人就是直接的利他。像這樣,由于主要利益他人的緣故,而今生自己獲得安樂、名聞以及圓滿眷屬的聚集,並且在來生獲得受用的圓滿以及布施度的圓滿,由此而間接的成就了利益自己的事。

  如果以法的布施來做比喻的話,爲了利益他人而聽聞法是間接的利他;了解之後,爲了消除他人的無明而講法,是直接的利他。如此,爲了利益他人而以佛法來給予利益,所以在間接上,獲得了自己的利益,也就是,由于今生能精通一切所知而心安樂,並進入智者行列之中;由于壓倒一切對手的攻擊而變成天等一切世間的可信任處,並且在來生也會得到對一切所知不迷惑的智慧;由于善巧方便的緣故而圓滿了智慧度。

  (叁) 成立無顛倒的精進 此部分內容分二: 1實修四種功德;2舍棄七種貪戀。

  1實修四種功德:

  “遠離精進之異品,具足無別之智慧,

  圓滿衆生之心願,叁乘成就諸衆生。”

  如上所述,精進的異品是懶惰;無分別指的是了知無我;圓滿衆生之心願指的是依精進來利益他人;成熟衆生指的是以精進來安置他們在叁乘之中。

  2舍棄七種貪戀 如在《經莊嚴論》中說:

  “菩薩所修之精進,莫貪、不貪、無有貪。

  還有諸如亦非貪,莫貪、不貪、無有貪。”

  七種貪戀指的是:對懶惰、怠惰、修持上以少爲滿足、貪著今生的回報、貪著來生的回報、精進的異品、隨眠習氣等的七種貪戀以及對放逸的貪戀,其中對放逸的貪戀如前面所述的一樣分兩種。如此的七種貪戀以及習氣都應斷除。

  叁 精進的功德 此部分內容分二:(一)暫時的功德;(二)究竟的功德。

  (一)暫時的功德 分兩種:1此生的功德;2來生的功德

  1此生的功德

  指的是精進能成就一切世間和出世間的法,並且以精進的力量,能令眷屬、受用以及功德得到圓滿,並得到如法的財富。所以,精進修持的人會今生幸福、死時無悔、人和非人的障礙不能得逞、成爲天等一切世間的希冀處和所羨處等等,得到無量的功德。

  2來生的功德 如在《攝頌》中所說:

  “精進不減善功德,將獲無量佛慧藏。”

  也就是說,精進能在每一個刹那間,製服一切的惡業,使得一切善根逐漸增長,從而能迅速成辦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業,圓滿佛陀的功德也能從而得以成就。

  (二) 究竟的功德

  指的是,由于精進而現證佛果的時候,“十力”和“四無畏”等一切功德能任運成就,利益一切衆生的事業也會沒有障礙而…

《入菩提道次第--顯明佛陀密意(堪布澤仁紮西 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