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提道次第--显明佛陀密意(堪布泽仁扎西 译)▪P8

  ..续本文上一页精进度。

  二 确定精进的自性 此内容分三:(一) 精进的异品;(二)对治自性的分别分析;(三)成立无颠倒的精进。

  (一) 精进的异品 分为二:1认识怠惰;2思维怠惰的过患。

  1认识怠惰

  怠惰指的是身口意三者都不进行善业;即使进行也如外道一样,把不善当作善业来精进;即使是善业,也只是为了轮回和涅磐之边而精进。

  2思维怠惰的过患 分为:(1)此生的过患;(2)生生世世的过患;

  (1) 此生的过患 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怯懦舍精进,岂能除福贫?

  自信复力行,障大也无碍。”

  如上所说,如因畏惧、怠惰等而拖延修行的话,连今生的农活、贸易和衣食等也不能得到,更何况得到闻思修等善业呢?总而言之,由于怠惰,我们不会见到诸佛,不会从上师处闻到佛法,从而变成善业的障碍。我们还会有这样的经历,如国王会因怠惰而使国政衰败,普通人会因怠惰而荒废农活、贸易等,因此而被一切世间天人所轻视的情形也有很多。

  (2) 生生世世的过患 如在《大般若经》中所说:“怠惰的话连自己的利益也不能成就,更何况说利他呢••••••”在《入菩萨行论》中也说:

  “死时所怀惧,犹如待宰鱼,

  何况昔罪引,难忍地狱苦。”

  (二)对治自性的分别分析 分二:1因的对治;2果的对治。

  1因的对治

  怠惰的因,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同恶散劣事,自轻凌懒惰。

  贪图懒乐味,习卧嗜睡眠,

  不厌轮回苦,频生强懈怠。”

  “懒惰”指的是,所有的事情都拖延;“同恶懒惰”指的是,从事经商、贸易和世间琐碎俗事等;“懒散怠惰”指的是,虽然进入行善业之中,但由于不能如意成办而不愿意做事;“自轻凌懒惰”指的是,想着:“像我这样的人不能修行善业。”;“懒散懈怠”指的是,依赖睡眠和所得到的而不进入行善之中,贪着美味的饮食和绮语等,依赖睡眠指的是日夜以睡觉度日而不行善业;“不厌轮回苦”指的是,不了知生老病死的痛苦,所以生起懒惰不行善业。

  对以上所述之怠惰的对治,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云何犹不知,身陷惑网者,

  必囚生死狱,正入死神口。

  渐次杀吾类,汝岂不见乎?

  然乐睡眠者,如牛见屠夫。”

  又说:

  “通道遍封已,死神正凝望;

  此时汝何能,贪食复耽眠。”

  又说:

  “死亡速临故,及时应积资,

  届时方断懒,迟矣有何用?”

  又说:

  “未肈或始作,或唯半成时,

  死神突然至,呜呼吾命休!”

  对于以上所说的轮回中的过患,我们应反复地思维,从而舍弃怠惰。

  2果的对治 分二:(1)所行清净;(2)所修圆满。

  (1) 所行清净

  何为清净行,应如《华严经》中圣者文殊菩萨对菩萨智慧吉祥所说的《所行清净经》的内容来了知。如果由于智慧不足而不能理解此经的词义,就应随行

  于阿阇黎智慧藏所著的《所行清净的略义》,如下:

  菩萨在家里时,应发心:“愿进入解脱之城。”同样的,睡觉时:“愿得到佛的法身。”;出现梦境时:“应了知一切法如梦幻。”;梦醒时:“愿(众生)从无明中醒来。”;起床时:“愿得到佛的色身。”;穿衣时:“愿穿上惭愧衣。”;系腰带时:“愿联系上善根。”;入座时:“愿得到菩提藏的金刚座。”;背靠时:“愿得到菩提树。”;生火时:“愿烧毁烦恼的柴薪。”;燃烧时:“愿燃烧智慧之火。”;煮熟食物时:“愿获得智慧的甘露。”;饮食时:“愿得到禅定的食物。”;外出时:“愿从轮回的城市得到解脱。”;下楼时:“愿进入轮回利益众生。”;开门时:“愿打开解脱之城的门。”;关门时:“愿关闭三恶趣之门。”走在路上时:“愿进入神圣的道路。”;往上走的时候:“愿安置众生于善趣的安乐中。”往下走时:“愿断除三恶道的相续。”;遇到人的时候:“愿遇到圆满佛。”;驻足时:“愿为一切有情的利益而停留。”;迈步时:“愿拔度众生于轮回之中。”看到有装饰的人时:“愿获得相好的严饰。”;看到没有装饰的人时:“愿获得头陀行的功德。”;看到装满的容器时:“愿功德圆满。”;看到空的容器时:“愿一切过患皆空。”;遇到诸多欢喜之人时:“愿对法欢喜。”;遇到不欢喜的人时:“愿对一切有为法不贪恋。”;看到众生安乐时:“愿得到佛的安乐资具。”看到众生不安乐时:“愿能平息一切有情的痛苦。”如遇到病人:“愿一切众生脱离病痛诸苦。”遇到悦意的众生时:“愿一切有情于诸佛菩萨处获得悦意。”看到不庄严的人时:“愿一切众生不信奉恶师。”如果遇到报恩时:“愿报答佛菩萨之深恩。”遇到不报恩时:“愿于邪见不报答。”如果遇到出家人:“愿得到正法。”;如果遇到苦行者:“愿能于正法苦行。”;遇到穿盔甲之人:“愿穿上追寻正法的盔甲。”;遇到没有穿盔甲的人时:“愿永不穿恶业的盔甲。”遇到攻击的时候:“愿断除对方的一切攻击。”受到有情赞颂时:“愿赞颂一切诸佛菩萨。”见到城市时:“愿见到解脱之城。”见到森林时:“愿成为天神等的休息之处。”传法时:“愿佛法的辩才永不穷尽。”过河时:“愿跨越轮回之海。”沐浴时:“愿身心清净。”炎热的时候:“愿消除烦恼的燥热。”寒冷时:“愿得到涅磐的清凉。”谈论佛法时:“愿获得一切佛法。”见到佛像时:“愿看到诸佛而获得无障碍之眼。”见到佛塔时:“愿成为一切众生的所供处。”拜见时:“愿天等一切有情也一起拜见。”顶礼时:“愿天等一切世间获得佛的不见顶之相。”礼绕时:“愿获得全知的相似义。”宣说佛的功德时:“愿得到说不尽的功德之彼岸。”

  如此来发心,并以此类推。

  如果见到贸易时:“愿获得七圣财。”在田野中浇水施肥的时候:“愿菩提心的庄稼得到增长。”播种时:“愿于一切众生播下菩提心的种子。”两头牛用木轭相连时:“愿方便和智慧双运。”耕地的时候:“愿倾覆烦恼的荒地。”除草时:“愿消除烦恼之草。”收割庄稼时:“愿收获智慧的庄稼。”打场时:“愿打掉一切习气和障碍。”打出青稞粒时:“愿获得圆满的佛果。”上楼梯时:“愿十地逐渐圆满。”到达房间时:“愿到达圆满的佛地。”如此等等一切所作所为,都应随顺了知。

  这些都是对智慧比较低的人而宣讲的,容易记住并易于受持。详细的内容应从《所行清净经》中来了知。这被称为“菩萨的意业之行为”,如书中所说“在行走坐卧之时亦应具足正知”的教授。

  (2)所修圆满 如在《入菩萨行论》中说:

  “直接或间接,所行唯利他;

  但为有情利,回向大菩提。”

  明扼要如此,总的来说,所修圆满是指自他二利。声闻主要是利益自己,附带利益他人;菩萨主要是利他而附带利己。这里所讲的是菩萨的行为,所以应以对治来断除恶业和无记业这两种业力,或者以善巧方便来将其转换为善业。如圣天论师所说:

  “意乐于菩萨,善业或恶业,

  一切转为善,以心为主故。”

  另外,无著菩萨说:

  “具足方便者,烦恼转菩提,

  轮回寂自性,佛子难思议。”

  意思是,如果以财的布施来做比喻的话,那么,积累财物而不浪费就是间接的利他;布施给他人就是直接的利他。像这样,由于主要利益他人的缘故,而今生自己获得安乐、名闻以及圆满眷属的聚集,并且在来生获得受用的圆满以及布施度的圆满,由此而间接的成就了利益自己的事。

  如果以法的布施来做比喻的话,为了利益他人而听闻法是间接的利他;了解之后,为了消除他人的无明而讲法,是直接的利他。如此,为了利益他人而以佛法来给予利益,所以在间接上,获得了自己的利益,也就是,由于今生能精通一切所知而心安乐,并进入智者行列之中;由于压倒一切对手的攻击而变成天等一切世间的可信任处,并且在来生也会得到对一切所知不迷惑的智慧;由于善巧方便的缘故而圆满了智慧度。

  (三) 成立无颠倒的精进 此部分内容分二: 1实修四种功德;2舍弃七种贪恋。

  1实修四种功德:

  “远离精进之异品,具足无别之智慧,

  圆满众生之心愿,三乘成就诸众生。”

  如上所述,精进的异品是懒惰;无分别指的是了知无我;圆满众生之心愿指的是依精进来利益他人;成熟众生指的是以精进来安置他们在三乘之中。

  2舍弃七种贪恋 如在《经庄严论》中说:

  “菩萨所修之精进,莫贪、不贪、无有贪。

  还有诸如亦非贪,莫贪、不贪、无有贪。”

  七种贪恋指的是:对懒惰、怠惰、修持上以少为满足、贪着今生的回报、贪着来生的回报、精进的异品、随眠习气等的七种贪恋以及对放逸的贪恋,其中对放逸的贪恋如前面所述的一样分两种。如此的七种贪恋以及习气都应断除。

  三 精进的功德 此部分内容分二:(一)暂时的功德;(二)究竟的功德。

  (一)暂时的功德 分两种:1此生的功德;2来生的功德

  1此生的功德

  指的是精进能成就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法,并且以精进的力量,能令眷属、受用以及功德得到圆满,并得到如法的财富。所以,精进修持的人会今生幸福、死时无悔、人和非人的障碍不能得逞、成为天等一切世间的希冀处和所羡处等等,得到无量的功德。

  2来生的功德 如在《摄颂》中所说:

  “精进不减善功德,将获无量佛慧藏。”

  也就是说,精进能在每一个刹那间,制服一切的恶业,使得一切善根逐渐增长,从而能迅速成办自己所做的一切事业,圆满佛陀的功德也能从而得以成就。

  (二) 究竟的功德

  指的是,由于精进而现证佛果的时候,“十力”和“四无畏”等一切功德能任运成就,利益一切众生的事业也会没有障碍而…

《入菩提道次第--显明佛陀密意(堪布泽仁扎西 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