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得以成办。(对于精进的究竟功德)如在《经庄严论》中所说:
“力等诸佛法,功德如宝源,
众生善庄稼,亦如同雨云。”
又说:
“世间诸等所作为,毫不拖延之缘故,
事业恒在不忘失,尊前至诚我顶礼。”
第五节 禅定度
此部分内容分三:一 禅定的性相;二 确定禅定的自性;三 禅定的功德。
一 禅定的性相
指的是为了成就圆满佛果而修持禅定,如果以前行、正行和结行来摄受的话,就是禅定度。
二 确定禅定的自性 分三:(一)禅定的异品;(二)对治之自性的各别分析;(三)成立无颠倒的禅定。
(一) 禅定的异品 分二:1认识放逸;2放逸的过患。
1认识放逸
放逸指的是,由于心态散乱而无法专注于禅修的对境;即使能够专注,也如外道的禅定一样是颠倒的;即使不颠倒,也仅仅成为涅磐和上界(色界和无色界)的因。
2放逸的过患 分二:(1)此生的过患;(2)生生世世的过患。
(1)此生的过患 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心意涣散者,危陷惑牙间。”
所以,心态散乱的人就如同水不能流入水渠之中,或者如同骑上一匹不能被驯服的野马,不仅使自己,同时也使他人痛苦而得不到安乐。由于放逸的力量,使得心想进入种种颠倒之中,从而招致种种祸患,往生的时候,在悔恨不已中死去。
(2) 生生世世的过患 如在《入菩萨行论》中说:
“由彼散乱串习故,遮止方便岂能有?”
就如同陡峭的山坡上流下的瀑布,或者如野生的豆子变为豆粉(不能回头),散乱的心很难遮止,而且由于放逸的力量造作了种种的恶业,从而成为进入轮回和恶道的因。即使能够入定,但却由于不正确的禅修而如外道一般颠倒错乱。如在《三摩地王经》中所说:
“世人虽修空,然彼不能遮,
烦恼重又具,如处道修定。”
处道虽然在12年中曾修习禅定,但最后却投生为猫。另外,即使以无误的慈心和悲心来修持,也无法断除轮回的根。如在《释量论》中所说:
“慈与愚无违,故非真除过。”
这样修持的结果,只能投胎上界,而无法脱离轮回。虽然会无误地观修空性,但如果不具善巧方便的话,就会成为声闻的灭定,而不能成就佛果。如在《毗卢遮那现证菩提》中所说:
“不具方便智,而修清净戒,
勇士佛所说,仅为声闻乘。”
(二)对治之自性的各别分析 分二:1因的对治;2果的对治。
1因的对治
由于对众生和受用贪恋的缘故而造成散乱。所以,对治的方法有两个:(1)舍弃贪恋;(2)忆念寂静的功德。
(1)舍弃贪恋 分二:A舍弃对众生的贪恋;B舍弃对受用的贪恋。
A舍弃对众生的贪恋 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若贪诸有情,则障实性慧,
亦毁厌离心,终遭愁叹苦。
若心专念彼,此生将虚度,
无常众亲友,亦坏真常法。”
又说:
“刹那成密友,须臾复结仇,
喜处亦生嗔,凡夫取悦难。”
又说:
“妒高竞相等,傲卑赞复骄,
逆耳更生嗔,处俗怎得益。
是故近亲友,徒然自招损,
彼既无益我,吾亦未利彼。
故应远凡愚。”
又说:
“犹如蜂采蜜,为法化缘已,
如昔未谋面,淡然而处之。
吾富受恭敬,众人皆喜我,
若持此骄慢,殁后定生惧。
故汝愚痴意,无论贪何物,
定感苦果报,千倍所贪得。
故智不应贪,贪生三途怖。”
又说:
“有情种种心,诸佛难尽悦,
劣如我?故应舍此虑。
睥睨穷行者,诋毁富修士;
性本难为侣,处彼怎得乐?
如来曾宣示:凡愚若无利,
郁郁终寡欢,故莫友凡愚。”
我们应思维上述所讲的意义,从而舍弃对众生的贪恋。这是因为有情众生的自性是有过患的,连对佛陀也无法满意,更何况对我们这样低劣的凡夫呢。
比如提婆达多(佛祖的堂弟,曾反对佛祖,诋毁佛法的主张。)患了不消化的病,濒临死亡的时候,佛祖以真实的加持来给他医治好时,提婆达多却不恭敬地说:“乔达摩精通医术,老了的时候生活不会烦恼啦。”
另外,善星(曾对佛祖起邪见的人)对世尊说:“在这样的世间里,除了“痛苦改”(裸形外道)之外,没有全知的存在。”世尊说:“你的全知(裸形外道)将于七天之后,患上不消化的病而死去。”善星就去告诉外道:“乔达摩说你七天之后,将患不消化的病而死去,这期间你的饮食注意要适量。”于是裸形派的外道就打算在七天中断食,但是在第七天时,却以为是第八天,就吃了红糖浆,然后就因不消化而死去,转生为专吃呕吐物的饿鬼。饿鬼对善星说:“世尊是全知全见,我也因为对世尊不信任而后悔,你今后要敬信他。”善星却说:“乔达摩没有这样的功德,你不要这样说。”之后,善星回到佛祖那里,说:“你说痛苦改在七天后会死,他却没有死。”世尊说:“你不知道吗?他死了以后没有遇到你吗?”善星说:“我当然知道,他已经投胎到天界了。”世尊说:“难道你不记得他投胎为专吃呕吐物的饿鬼后,还和你交谈了吗?”善星羞愧无言。所以,善星明知佛陀是全知,还不敬信,更何况他人对我等产生敬信呢?了知这些后,应从内心来舍弃对有情众生的贪恋。
B舍弃对受用的贪恋
积累受用的三个时期都是不善的:
初期,积累受用的时候,不顾及罪业、痛苦和恶语,招致了一切亲人、敌人和普通人的怨恨,没有积累如法的财物,所以是初期的不善;
中间,保护受用的时候,担心财富不增长或者虽然增长却担心坏失而日夜被痛苦所折磨,成为身语意贪着的奴役,忙碌不已。而且不仅自己忙碌,连所有的亲属也因财富进出的痛苦而忙碌。此生之中,招致了所有人的怨恨,除了种下来世恶趣的因之外,没有任何的利益,所以,是中间不善。
最后,由于前世的福报耗尽,或者由于今生自己谋划失误,或者由于受到亲属恶业的牵连,或者由于敌人的力量,所有的受用将如秋天的云或者如春天的冰一样,自行消亡。所以,耗尽受用的痛苦是最后的不善。如阿阇黎美智巴所说:
“为财起争讼,无财最胜乐,
遍舍所有财,安乐如海鸥。”
另外,我们还应如前面阐述布施度时一样,思维贪着财物的过患:如遭受积累、守护、财物坏失时所受的痛苦折磨等。如《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贪欲生众苦,害多福利少,
如彼拖车牲,唯得数口草。”
我们应思维上述所说之意义,从而舍弃对受用的贪恋。
(2)忆念寂静的功德 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林中鸟兽树,不出刺耳音,
伴彼心常乐,何时共安居?
何时住树下,岩洞无人寺,
愿心不眷顾,断舍尘世贪?
何时方移栖,天然辽阔地,
不执为我所,无贪恣意行?
何时居无惧,唯持钵等器,
匪盗不需衣,乃至不蔽体?”
何时赴寒林,触景生此情:
他骨及吾体,悉皆坏灭法。
又说:
“迨及众亲友,伤痛及哀泣,
四人掮吾体,届时赴寒林。
无亲亦无怨,只身隐山林,
先若视同死,殁已无人忧。
故修随念佛,无人扰令散。
故当独自栖,事少易安乐,
灵秀宜人林,止息众散乱。”
另外,其他有关厌离的故事,如在《本生转》中所说:
“呜呼世间诸烦恼,住而不固心不喜,
乌巴拉花之吉祥,亦复变成为思忆。”
所说的意思是,乌巴拉花的欢聚节日,以及目前的幸福等,一切都是无常的,不久就会消逝,由心里的忆念从而变成不欢喜的因等等。所以我们应在寂静的地方安住。
2果的对治 果的对治是禅定,内容分三:(1)与世间共同的禅定;(2)与声闻乘共同的禅定;(3)大乘不共的禅定。
(1)与世间共同的禅定 应观修四禅中的七种未至定和初禅的根本位,应依照各自的能力而修学,这部分内容在后面修道的阶段会了知。(2)与声闻乘共同的禅定 应通过思维无常等轮回的过患而入道。有两种方式:A前行的观修;B正行的观修。
A前行的观修
如果烦恼炽盛的话,就可以从不净观开始观修;如果妄念炽盛,就从计数和观察风(呼吸)开始。如在《俱舍论》中说:
“贪欲妄念盛,于彼不净观,
数息而忆念。”
B正行的观修
正行的观修应按照五道三十七道品那样来观修,也就是:以四念住作为资粮道的观修;以四正断作暖位的观修;以四神足来作顶位的观修;以五根来作忍位的观修;以五力来作世间一法的观修;以八圣道来作见道的观修;以七觉支来作修道的观修。这些观修方法和大乘的观修的对境以及次第都不相同,因为是小乘的缘故所以这里暂且不讲。
(3)大乘不共的禅定 分两种:A唯识派的体系;B中观派的体系。
A唯识派的体系
是追随阿阇黎无著兄弟的修道次第,应从《摄乘论》中来了知。
B中观派的体系
是追随阿阇黎龙树父子的密意,《入行论》静虑品中所讲禅定的修持方式,在这里会讲。阿阇黎寂天虽然说要从观修菩提心开始,但是在此之前如果先观修四无量心的话,就更容易观修菩提心,所以,在这里,先讲四无量心的观修。如在《经庄严论》中所说:
于诸有情具悲心,具足相遇分离意,
亦具不离之密意,利乐密意前顶礼。”
前面三句是指得到安乐的密意,后面一句是指得到利益的密意,这些都是以悲心为出发点,愿众生得到安乐的是慈心,愿众生远离痛苦的是悲心,愿众生不离此二者的是喜心,愿众生亲、敌、贪、嗔等世间八法平等的是舍心。如果想观修四无量心,就可以将其归纳在慈心和悲心中来观修。如在《经庄严论》中所说:
“悲心之梗是慈心,慈心由诸痛苦生。”
A观修慈心 分三:a观修的对境;b如何观修;c观修的功德。
a观修的对境
在众生之中,快乐和痛苦都没有的平等者;…
《入菩提道次第--显明佛陀密意(堪布泽仁扎西 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