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提道次第--顯明佛陀密意(堪布澤仁紮西 譯)▪P9

  ..續本文上一頁得以成辦。(對于精進的究竟功德)如在《經莊嚴論》中所說:

  “力等諸佛法,功德如寶源,

  衆生善莊稼,亦如同雨雲。”

  又說:

  “世間諸等所作爲,毫不拖延之緣故,

  事業恒在不忘失,尊前至誠我頂禮。”

  第五節 禅定度

  此部分內容分叁:一 禅定的性相;二 確定禅定的自性;叁 禅定的功德。

  一 禅定的性相

  指的是爲了成就圓滿佛果而修持禅定,如果以前行、正行和結行來攝受的話,就是禅定度。

  二 確定禅定的自性 分叁:(一)禅定的異品;(二)對治之自性的各別分析;(叁)成立無顛倒的禅定。

  (一) 禅定的異品 分二:1認識放逸;2放逸的過患。

  1認識放逸

  放逸指的是,由于心態散亂而無法專注于禅修的對境;即使能夠專注,也如外道的禅定一樣是顛倒的;即使不顛倒,也僅僅成爲涅磐和上界(色界和無色界)的因。

  2放逸的過患 分二:(1)此生的過患;(2)生生世世的過患。

  (1)此生的過患 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心意渙散者,危陷惑牙間。”

  所以,心態散亂的人就如同水不能流入水渠之中,或者如同騎上一匹不能被馴服的野馬,不僅使自己,同時也使他人痛苦而得不到安樂。由于放逸的力量,使得心想進入種種顛倒之中,從而招致種種禍患,往生的時候,在悔恨不已中死去。

  (2) 生生世世的過患 如在《入菩薩行論》中說:

  “由彼散亂串習故,遮止方便豈能有?”

  就如同陡峭的山坡上流下的瀑布,或者如野生的豆子變爲豆粉(不能回頭),散亂的心很難遮止,而且由于放逸的力量造作了種種的惡業,從而成爲進入輪回和惡道的因。即使能夠入定,但卻由于不正確的禅修而如外道一般顛倒錯亂。如在《叁摩地王經》中所說:

  “世人雖修空,然彼不能遮,

  煩惱重又具,如處道修定。”

  處道雖然在12年中曾修習禅定,但最後卻投生爲貓。另外,即使以無誤的慈心和悲心來修持,也無法斷除輪回的根。如在《釋量論》中所說:

  “慈與愚無違,故非真除過。”

  這樣修持的結果,只能投胎上界,而無法脫離輪回。雖然會無誤地觀修空性,但如果不具善巧方便的話,就會成爲聲聞的滅定,而不能成就佛果。如在《毗盧遮那現證菩提》中所說:

  “不具方便智,而修清淨戒,

  勇士佛所說,僅爲聲聞乘。”

  (二)對治之自性的各別分析 分二:1因的對治;2果的對治。

  1因的對治

  由于對衆生和受用貪戀的緣故而造成散亂。所以,對治的方法有兩個:(1)舍棄貪戀;(2)憶念寂靜的功德。

  (1)舍棄貪戀 分二:A舍棄對衆生的貪戀;B舍棄對受用的貪戀。

  A舍棄對衆生的貪戀 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若貪諸有情,則障實性慧,

  亦毀厭離心,終遭愁歎苦。

  若心專念彼,此生將虛度,

  無常衆親友,亦壞真常法。”

  又說:

  “刹那成密友,須臾複結仇,

  喜處亦生嗔,凡夫取悅難。”

  又說:

  “妒高競相等,傲卑贊複驕,

  逆耳更生嗔,處俗怎得益。

  是故近親友,徒然自招損,

  彼既無益我,吾亦未利彼。

  故應遠凡愚。”

  又說:

  “猶如蜂采蜜,爲法化緣已,

  如昔未謀面,淡然而處之。

  吾富受恭敬,衆人皆喜我,

  若持此驕慢,殁後定生懼。

  故汝愚癡意,無論貪何物,

  定感苦果報,千倍所貪得。

  故智不應貪,貪生叁途怖。”

  又說:

  “有情種種心,諸佛難盡悅,

  劣如我?故應舍此慮。

  睥睨窮行者,诋毀富修士;

  性本難爲侶,處彼怎得樂?

  如來曾宣示:凡愚若無利,

  郁郁終寡歡,故莫友凡愚。”

  我們應思維上述所講的意義,從而舍棄對衆生的貪戀。這是因爲有情衆生的自性是有過患的,連對佛陀也無法滿意,更何況對我們這樣低劣的凡夫呢。

  比如提婆達多(佛祖的堂弟,曾反對佛祖,诋毀佛法的主張。)患了不消化的病,瀕臨死亡的時候,佛祖以真實的加持來給他醫治好時,提婆達多卻不恭敬地說:“喬達摩精通醫術,老了的時候生活不會煩惱啦。”

  另外,善星(曾對佛祖起邪見的人)對世尊說:“在這樣的世間裏,除了“痛苦改”(裸形外道)之外,沒有全知的存在。”世尊說:“你的全知(裸形外道)將于七天之後,患上不消化的病而死去。”善星就去告訴外道:“喬達摩說你七天之後,將患不消化的病而死去,這期間你的飲食注意要適量。”于是裸形派的外道就打算在七天中斷食,但是在第七天時,卻以爲是第八天,就吃了紅糖漿,然後就因不消化而死去,轉生爲專吃嘔吐物的餓鬼。餓鬼對善星說:“世尊是全知全見,我也因爲對世尊不信任而後悔,你今後要敬信他。”善星卻說:“喬達摩沒有這樣的功德,你不要這樣說。”之後,善星回到佛祖那裏,說:“你說痛苦改在七天後會死,他卻沒有死。”世尊說:“你不知道嗎?他死了以後沒有遇到你嗎?”善星說:“我當然知道,他已經投胎到天界了。”世尊說:“難道你不記得他投胎爲專吃嘔吐物的餓鬼後,還和你交談了嗎?”善星羞愧無言。所以,善星明知佛陀是全知,還不敬信,更何況他人對我等産生敬信呢?了知這些後,應從內心來舍棄對有情衆生的貪戀。

  B舍棄對受用的貪戀

  積累受用的叁個時期都是不善的:

  初期,積累受用的時候,不顧及罪業、痛苦和惡語,招致了一切親人、敵人和普通人的怨恨,沒有積累如法的財物,所以是初期的不善;

  中間,保護受用的時候,擔心財富不增長或者雖然增長卻擔心壞失而日夜被痛苦所折磨,成爲身語意貪著的奴役,忙碌不已。而且不僅自己忙碌,連所有的親屬也因財富進出的痛苦而忙碌。此生之中,招致了所有人的怨恨,除了種下來世惡趣的因之外,沒有任何的利益,所以,是中間不善。

  最後,由于前世的福報耗盡,或者由于今生自己謀劃失誤,或者由于受到親屬惡業的牽連,或者由于敵人的力量,所有的受用將如秋天的雲或者如春天的冰一樣,自行消亡。所以,耗盡受用的痛苦是最後的不善。如阿阇黎美智巴所說:

  “爲財起爭訟,無財最勝樂,

  遍舍所有財,安樂如海鷗。”

  另外,我們還應如前面闡述布施度時一樣,思維貪著財物的過患:如遭受積累、守護、財物壞失時所受的痛苦折磨等。如《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貪欲生衆苦,害多福利少,

  如彼拖車牲,唯得數口草。”

  我們應思維上述所說之意義,從而舍棄對受用的貪戀。

  (2)憶念寂靜的功德 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林中鳥獸樹,不出刺耳音,

  伴彼心常樂,何時共安居?

  何時住樹下,岩洞無人寺,

  願心不眷顧,斷舍塵世貪?

  何時方移棲,天然遼闊地,

  不執爲我所,無貪恣意行?

  何時居無懼,唯持缽等器,

  匪盜不需衣,乃至不蔽體?”

  何時赴寒林,觸景生此情:

  他骨及吾體,悉皆壞滅法。

  又說:

  “迨及衆親友,傷痛及哀泣,

  四人掮吾體,屆時赴寒林。

  無親亦無怨,只身隱山林,

  先若視同死,殁已無人憂。

  故修隨念佛,無人擾令散。

  故當獨自棲,事少易安樂,

  靈秀宜人林,止息衆散亂。”

  另外,其他有關厭離的故事,如在《本生轉》中所說:

  “嗚呼世間諸煩惱,住而不固心不喜,

  烏巴拉花之吉祥,亦複變成爲思憶。”

  所說的意思是,烏巴拉花的歡聚節日,以及目前的幸福等,一切都是無常的,不久就會消逝,由心裏的憶念從而變成不歡喜的因等等。所以我們應在寂靜的地方安住。

  2果的對治 果的對治是禅定,內容分叁:(1)與世間共同的禅定;(2)與聲聞乘共同的禅定;(3)大乘不共的禅定。

  (1)與世間共同的禅定 應觀修四禅中的七種未至定和初禅的根本位,應依照各自的能力而修學,這部分內容在後面修道的階段會了知。(2)與聲聞乘共同的禅定 應通過思維無常等輪回的過患而入道。有兩種方式:A前行的觀修;B正行的觀修。

  A前行的觀修

  如果煩惱熾盛的話,就可以從不淨觀開始觀修;如果妄念熾盛,就從計數和觀察風(呼吸)開始。如在《俱舍論》中說:

  “貪欲妄念盛,于彼不淨觀,

  數息而憶念。”

  B正行的觀修

  正行的觀修應按照五道叁十七道品那樣來觀修,也就是:以四念住作爲資糧道的觀修;以四正斷作暖位的觀修;以四神足來作頂位的觀修;以五根來作忍位的觀修;以五力來作世間一法的觀修;以八聖道來作見道的觀修;以七覺支來作修道的觀修。這些觀修方法和大乘的觀修的對境以及次第都不相同,因爲是小乘的緣故所以這裏暫且不講。

  (3)大乘不共的禅定 分兩種:A唯識派的體系;B中觀派的體系。

  A唯識派的體系

  是追隨阿阇黎無著兄弟的修道次第,應從《攝乘論》中來了知。

  B中觀派的體系

  是追隨阿阇黎龍樹父子的密意,《入行論》靜慮品中所講禅定的修持方式,在這裏會講。阿阇黎寂天雖然說要從觀修菩提心開始,但是在此之前如果先觀修四無量心的話,就更容易觀修菩提心,所以,在這裏,先講四無量心的觀修。如在《經莊嚴論》中所說:

  于諸有情具悲心,具足相遇分離意,

  亦具不離之密意,利樂密意前頂禮。”

  前面叁句是指得到安樂的密意,後面一句是指得到利益的密意,這些都是以悲心爲出發點,願衆生得到安樂的是慈心,願衆生遠離痛苦的是悲心,願衆生不離此二者的是喜心,願衆生親、敵、貪、嗔等世間八法平等的是舍心。如果想觀修四無量心,就可以將其歸納在慈心和悲心中來觀修。如在《經莊嚴論》中所說:

  “悲心之梗是慈心,慈心由諸痛苦生。”

  A觀修慈心 分叁:a觀修的對境;b如何觀修;c觀修的功德。

  a觀修的對境

  在衆生之中,快樂和痛苦都沒有的平等者;…

《入菩提道次第--顯明佛陀密意(堪布澤仁紮西 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