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提道次第--顯明佛陀密意(堪布澤仁紮西 譯)▪P10

  ..續本文上一頁尚未遇到快樂之因---佛法的人;雖值遇佛法,但尚未證得諸佛菩薩之功德的人,都是我們觀修的對境。

  b如何觀修

  如果能夠了知一切有情衆生都是自己的親人,就

  比較容易觀修慈心。有些經中說要將一切衆生觀修爲母,而《金剛頂續》等一些續中說要觀修爲子,無論觀修衆生爲什麼,一切有情沒有不曾爲自己的父母和兄弟的,所以,在自己的心中跟誰最親,我們就可以觀修衆生爲誰,于其他一切有情都全部觀修,從而來修學慈心。對于諸有情只願他們具足安樂,尚不能利益他們,所以願“一切有情具足安樂和安樂之因”,如此來從骨髓深處深深憶念觀修。

  其中,安樂指的是身心獲得如法的快樂;安樂之因指的是希望諸有情值遇正法,並且由于奉行正法的原因,而得到永久安樂的果報。如此,一再觀修,而由于習慣的緣故,將對一切有情生起猶如母親對獨子一般的慈愛。

  c觀修的功德 如在經中所說:

  “億萬刹土中,充滿諸供品,

  日逐供大士,不及慈之一。”

  另外,在《寶鬘論》中也說到:

  “王以美妙食,日供叁百尊,

  較之刹那慈,萬分不及一。”

  如此所說,因觀修慈心的緣故,會暫時投胎于梵天世界,或者即使沒有投生于梵天,也會獲得天人慈愛等八種功德,在究竟上成爲成佛之因。如國王慈力的本生轉,或者天神岡嘎和亞姆呢結合生下“瑪麥”,

  死後升往梵天的故事。

  B觀修悲心 分四:a觀修的對境;b生起悲心的緣;c觀修的方式;d觀修的功德。

  a觀修的對境 分二:(a)對境各別來觀修;(b)歸總的觀修方式。

  (a)對境各別來觀修 如在《經莊嚴論》中所說:

  “貪盛爲敵製,苦損黑暗遮,

  難路遍進入,具極大之縛,

  貪著有毒食,于道極迷失,

  歧路力微小,于衆生悲心。”

  “貪盛”指的是欲界的貪欲之樂熾盛;“爲敵製”是指進入善行的人受到魔障的侵擾;“苦損”指的是被叁惡道的痛苦所折磨;“黑暗遮”指的是屠夫等由于一味行惡的原因,受到業力的異熟果報而一直愚昧無明;“難路遍進入”指的是衆生永遠難以脫離輪回;“極大之縛”指的是進入外道的道路之中,被各種邪見緊緊束縛;“貪著有毒食”指的是貪著禅定的有漏之安樂,就如同貪著摻雜毒物的飲食,由此而禅定會壞失;“于道極迷失”指的是,因爲是增上慢的緣故,而導致在解脫道上的迷失;“歧路”指的是,進入了不確定的小乘之路;“力微小”指的是菩薩道的資糧尚未圓滿。上述之十種衆生,是菩薩觀修悲心的對境。

  另外,還有與六度相違的六種悲心的對境,如在《經莊嚴論》中所說:

  “悭吝凶惡者,嗔恨放逸者,

  被境所轉者,強烈貪邪者。”

  “悭吝”指的是貧窮而吝啬;“凶惡”指的是破戒而傷害他人;“嗔恨”指的是憤怒;“放逸”指的是懶惰;“被境所轉”指的是心由于貪欲而散亂;“貪邪”指的是具有邪慧的外道等等。

  (b)歸總的觀修方式 如在《經莊嚴論》中所說:

  善逝如來已入座,須彌山上視衆生,

  若悲歡喜寂靜者,何況貪著輪回者。”

  輪回和涅磐兩者都是悲心的對境。

  其中,聲聞和緣覺的自利尚未圓滿,也還沒有成就利他的事業,在聲聞和緣覺之中,也會有極其稀少的會成就佛果,但是他們比凡夫成佛還要延擱四十大劫的時間,因爲這樣走了歧路的原因,所以他們也是悲心的對境。

  輪回成爲悲心的對境,有受用痛苦的因和痛苦的果兩種。

  受用痛苦的因 對于天和人來說,雖然眷屬和受用圓滿,但是由于心態被不善執受,而在行爲上傷害上師、叁寶和諸有情,以及進入錯誤的法門等,會如射箭一樣迅速墮入惡道,因此,這些是特別的悲心對境。

  受用痛苦的果 叁惡道和善趣的貧困者,身患疾病,心裏痛苦,遠離親人,遭遇憎恨者,身體衰老,心生懼畏,高貴者衰退,欲求不得等,這些都是悲心的對境。

  以上這些都說明了涅磐的過患和輪回的痛苦。

  b生起悲心的緣 如在《經莊嚴論》中所說:

  “苦樂諸因中,菩薩之悲心,

  因與善知識,菩薩之悲心。”

  前半句的意思,是講叁種所緣緣,也就是由于快樂的感受發生變化而痛苦(壞苦)、(在壞苦的基礎上)痛苦的感受苦苦、此兩者的因在平等中而生起行苦,如在經中所說:“任何感受皆痛苦。”這樣講的意義也就是說以上叁種痛苦是生起悲心的所緣緣。

  後半句的意思是,因的緣是悲心的種子,增上緣是善知識,等無間緣是自性,如此,由這四種緣而生起悲心。

  c觀修的方式 分叁種:(a)對外道的補特迦羅觀修悲心;(b)對聲聞的法緣悲;(c)菩薩們觀修的無緣悲。

  (a) 對外道的補特迦羅觀修悲心

  對于主張“常一自在我”的諸衆生,觀想“願他

  們遠離常一自在的痛苦。”

  (b)對聲聞的法緣悲

  對于僅和蘊、界、處等諸法相關聯的衆生,觀想“願他們遠離(前述蘊界處等)諸法的痛苦。”

  以上兩種方式,大乘之人不觀修,因爲這兩者與空性相違。

  (c)菩薩們觀修的無緣悲

  對于如幻的衆生,“願他們遠離如幻的痛苦。”

  d觀修的功德

  如此觀修悲心的功德,如在《經莊嚴論》中說:

  “菩薩無痛苦,以悲凡是苦,

  于彼初起畏,達已現極喜。”

  詩偈的內容是:爲了使有情衆生消除痛苦,最初在勝解行地(資糧道和加行道)時,還未了知自他平等的痛苦,對他人生起悲心時自己的內心也會生起痛苦,所以在起初就會生起恐懼,後來進入增上意樂地的時侯才會真正生起極大的歡喜。如在《佛說法集經》中所說:“觀自在菩薩啓白曰:“世尊,菩薩們不需修學多法,菩薩如于一法了知並執持,對所有佛法即如置掌中。何爲一法?大悲心是也。世尊,因大悲心故于諸法如置掌中。”

  如上所講,暫時和究竟的一切功德,其根源是大悲心,如若娴熟慈心和悲心,就容易生起菩提心。

  C觀修菩提心 分叁種:a觀修自他平等;b觀修自他交換;c觀修圓滿之方法。

  a觀修自他平等 如在《入菩薩行論》在所說:

  “首當勤觀修,自他本平等;

  避苦求樂同,護他如護己。”

  首先,觀修自他平等的菩提心,觀修方式如下:

  如虛空一般無邊無際的衆生,沒有一個不曾做過我的父母和親屬,如阿阇黎龍樹在《親友書》中說:

  “地土丸爲酸棗核,不及爲母之數量。”

  通過教證和理證,來證明一切衆生都是自己親屬,然後,如果自己生起安樂的時候,從自己的內心深處觀修:“願一切衆生具足這樣的樂及樂因。”當自己生起痛苦的時侯,從自己的骨子裏生起這樣的想法:“願一切衆生遠離這樣的痛苦及苦因。”這個時候,有可能在內心會出現障礙:“自己的痛苦我也不用求別人來消除,他人的痛苦我也無法去消除。”如果生起這樣的聲聞之心的話,就應如在《入行論》中所說去做:

  “後苦不害今,何故汝防護?”

  如此所說,那麼自己又何必爲了未來的無病和衣物而努力呢?于刹那之間滅後,所謂的“自己”從此以後即變爲“他人”,由于無明習氣的緣故,我們會認爲一直都還是自己,這其實是錯誤的。如在《入行論》中所說:

  “若謂當受苦;此誠邪思維!

  亡者他體故,生者亦複然。”

  就像一個愚人這樣想:“這條河去年沖走了我的衣服”或者“明天我要過這條河。”實際上,去年沖走衣服的河水和明天要過的河都不是此刻的河流,如同過去的心不是我,未來的心也不是我。

  有人也許會這樣想:“未來的心雖然不是現在的我,但它是我的心相續,所以,爲了自己的心相續,我會做自利的事。”

  同樣的,我們也可以這樣觀修:“雖然他人不是我,但他們是“我的有情”。”如此,就能成辦他人的利益。

  有的人又會說:“仔細分析的話是這樣,可是沒有經過分析的人心裏會認爲這是“我的心相續”,所以應該做自利的事。”

  同樣,對其他人我們也可以觀想爲“我的有情衆生”,從而進入利他的事業之中。

  如果有人說:“就像各掃頭上雪一樣,我們無法做相互利益的事。”

  那麼,在《入行論》中說:

  “足苦非手苦,何故手護足?”

  如同腳上紮的刺不用手去取,眼睛裏進沙子也不用手來揉,父母不爲子孫,吃飯也不用手等等,這樣各自做各自的事就非常荒唐。總而言之,如果不互相利益而只做各自事情的話,就很難成就。所以我們應如此了知,從而進入利益有情衆生的事業中。

  b觀修自他交換 如在《入行論》中所說:

  “若不以自樂,真實換他苦,

  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

  可以觀修把自己的安樂施予有情衆生,而有情衆生的痛苦由我來承受。如此觀修的對境如在《入行論》中所說:

  “易位卑等高,移自換爲他,

  以無疑慮心,修妒競勝慢。”

  如上所講的內容是,應觀修自己的敵人放置在比自己低的地位,比敵人高的地位安置自己,然後觀修敵人對自己生起的嫉妒心時,會發現有那麼多的痛苦,如此的話,自己又怎麼可以對他人生起嫉妒心呢?這樣觀修就會自然的平息自己的嫉妒心。

  同樣的,對于和自己平等的人,可以觀修競爭心。把自己和對手做位置的自他交換,觀修對手在多方面和自己競爭。觀修完成後,會生起這樣的心態:“僅僅把自己觀修爲對手,就會體驗到如此的傷害和競爭,會有那麼的痛苦,所以,自己平時怎麼可以生起對別人的傷害和競爭心呢?”這樣觀修,就會自然的平息競爭心。

  同樣的來觀修傲慢心,在比自己低的地位放置自己,把比自己低劣人的放置在自己的地位,然後觀修出于高位的他人對出于低位的我,在種族和功德等方面生起對我的傲慢心。這樣的觀修完成後,會這樣想:“別人對我傲慢時會有如此的痛苦,所以我不應該對他人生起傲慢心。”這樣觀修,就會自然的平息傲慢心。這些觀修的詳細內容,應按照《入行論》中所講的那…

《入菩提道次第--顯明佛陀密意(堪布澤仁紮西 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