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提道次第--顯明佛陀密意(堪布澤仁紮西 譯)▪P11

  ..續本文上一頁樣去實修。如果有的人不能做這樣的觀修,可以依更簡略的觀修方式,如在《寶鬘論》中所說:

  “他罪熟于我,自善願熟他,

  乃至各有情,未獲解脫間,

  無上之菩提,獲得仍住世。

  此說之福德,設若有形象,

  恒河沙如量,世間亦難容。

  此乃世尊說,現見此理由。”

  又如在《入行論》中所說:

  “衆生諸苦痛,願悉報吾身!

  願因菩薩德,衆生享安樂!”

  觀想以上內容並念誦。

  有人也許會這樣想:“如果有情衆生的痛苦都成熟在我身上的話,我怎麼能忍受呢?”

  這是沒有關系的。如同以狗來驅除狗崽,或者以汙垢來清洗汙垢一樣,或者如同在走近鳥類和野獸之前,雖然呼喊著:“全部聚到我的面前吧!”但它們都會逃跑一樣,我們雖然說願意衆生的痛苦成熟在我的身上,但實際上並不會這樣成熟,反而(因菩提心的功德),我和衆生的痛苦會慢慢平息。如同商主匝哦之女或者(佛祖)拖拉地獄的馬車等故事一樣。

  另外,還有些人會說:“不可以觀修自他交換的菩提心,因爲回向是永久可靠的,衆生的痛苦一定會如願成熟在我的身上,我無法承擔他們的痛苦,所以觀修自他交換的菩提心,不是善巧的方法。”

  這樣的說法是不合理的,因爲他們不懂得回向有兩種的區別,有存的回向是永久堅固的,而無存的回向並不能如應成熟,並且,在《入菩薩行論》中也說:

  “若不以自樂,真實換他苦,

  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

  這樣的錯誤說法是因爲沒有懂得前面所講的內容,如果懂得了觀修自他交換的菩提心的關鍵所在,就能迅速現證圓滿佛果。

  c觀修圓滿的方法

  思維自利的過患和利他的功德,所以,對于應該精進努力來利他的叁種合理的理由,我們應在心裏憶念,並按照《入菩薩行論》中所說的來念誦:

  “縱已如是誨,汝猶不行善,

  衆過終歸汝,唯當受治罰。”

  詩句的意思是,如果不進入利益衆生的事業中,就應該調服自己的心。

  《入菩薩行論》中又說:

  “昔時受汝製,今日吾已覺,

  無論至何處,悉摧汝驕慢。

  尚享自權益,今當棄此念。”

  意思是,從無始以來直到現在,一切痛苦都是由自利所生出的,所以,在了知這些之後,應舍棄自利。

  《入行論》中又說:

  “汝已售他人,莫哀應盡力!

  若吾稍放逸,未施汝于衆,

  則汝定將我,販與諸獄卒。”

  意思是,我們應該這樣想,在發心的時候,我已經把自己售出給有情衆生了,如果沒有出售,(自利之心)就一定會將自己施予地獄的獄卒。

  《入行論》中又說道:

  “如是汝屢屢,棄我令久苦。

  今憶宿仇怨,摧汝自利心!”

  如此,雖然觀修自他平等和自他交換,但是在自己的心相續中還沒有真正生起菩提心,或者在實際上還暫時做不到,那麼,就應該像用鞭子來馴服野馬一樣,來落實(上述觀修中)自己心態方面的要點,並努力實踐。

  在《入行論》中說:

  “汝雖欲自利,然經無數劫,

  遍曆大劬勞,執我唯增苦。”

  所以,雖然在無量劫以來,想要利益自己,但是不僅不能得到自利,反而成就了無量的痛苦,而安樂的因,即使是瞬間也沒有造作。對于這些,在自己內心應生起羞愧。

  《入行論》中所說:

  “應爲他密探,見己有何物,

  悉數盡盜取,以彼利衆生。”

  所以,作爲其他衆生是否痛苦的守望者,如果看到他人痛苦時,就應努力搶劫自己的吝啬之心,並盡量給予這些痛苦者利益。

  在《入行論》中又說:

  “我樂他不樂,我高他卑下,

  利己不顧人,何不反自妒?”

  意思是,思維自己安樂而高貴,他人痛苦而卑賤,來觀修自己對自己的嫉妒心。

  《入行論》中又說:

  “吾當離安樂,甘代他人苦;

  若己有微樂,即當立施人。”

  意思是有情衆生痛苦的重擔由自己來承擔。

  在《入行論》中又說:

  “時觀念起處,細察己過失。

  他雖犯大過,欣然吾頂替;

  自過縱微小,衆前誠忏悔。”

  觀察自己的身口意所作,如果行爲顛倒,就應思維:“往昔,由于這樣顛倒錯亂的行爲而在輪回中流浪,現在還不畏懼,難道還要繼續在輪回和惡趣中流浪嗎?”如此,在心中生起慚愧的心;即使他人傷害了我,也應這樣想“這不是他們做的壞事,而是我自己的惡業”。如果自己對他人哪怕只做了些微的過失,也要想“這是自己所作的不善”,然後在衆人面前忏悔。

  在《入行論》中所說:

  “顯揚他令譽,以此匿己名;

  役自如下仆,勤謀衆人利。”

  如果有人贊歎自己,那麼就應知道在種族、功德等方面來有比自己更殊勝的人並贊歎他們的名譽,以此來製服自己,從而不會生起傲慢心,對上師和叁寶以及有情衆生的事業,應像奴仆一樣地役使自己。如在《入行論》中說:

  “此身過本多,德寡奚足誇?”

  雖然看到一點自己的功德,也只是暫時的,而自己的自性是具有過患的,通過這樣的思維來摧毀自己的我慢。

  《入行論》中又說:

  “故當隱己德,莫令他人知。

  往昔爲自利,所行盡害他;

  今爲他謀利,願害悉歸我!

  莫令汝此身,猛現頑強相,

  令如初嫁媳,羞畏極謹慎。”

  思維上述之意義,應該自己努力來觀修對自己的嫉妒心從而利益他人,如此而行,將斷除自利,成辦利他的事業並最終成爲自利圓滿的緣起。如在《入行論》中所說:

  “是故當盡心,勤行衆生利。

  牟尼無欺言,奉行必獲益。”

  因爲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言教真實不虛,故利他會最終成就自利。

  《入行論》中又說:

  “若汝自往昔,素行利生事,

  除獲正覺樂,必不逢今苦。”

  意思是說,觀修自他交換的菩提心已經晚了,如果早就開始觀修的話,現在已經成佛了,怎麼還會有如今的不樂和痛苦呢?這樣思維而努力觀修自他交換。

  有些人也許會說:“觀修菩提心後,還觀修空性嗎?”

  回答是:因爲還沒有智慧來斷除增益的單空,會走上歧途,所以,暫時不觀修空性。如龍樹菩薩所說:

  “若于空性謬,即毀智低者。”

  同時,又說:

  “所謂無生空,無我之空性,

  低劣自性觀,觀我非觀空。”

  如此等等,觀修空性的方法,將在下文智慧度斷除戲論中講述。

  (叁) 成立無顛倒的禅定 此部分內容分二:1實修四種功德;2舍棄七種貪戀。

  1實修四種功德

  如在《經莊嚴論》中所說:

  “遠離禅定之異品,具足無別之智慧,

  圓滿衆生之心願,叁乘成就諸衆生。”

  如上所述,禅定的異品是放逸;無分別指的是了知無我;圓滿衆生之心願指的是依禅定來自利利他;成熟衆生指的是以禅定來安置他們在叁乘之中。

  2舍棄七種貪戀

  如在《經莊嚴論》中說:

  “菩薩所修之禅定,莫貪、不貪、無有貪。

  還有諸如亦非貪,莫貪、不貪、無有貪。”

  七種貪戀指的是:異品、怠惰、修持上以少爲滿足、貪著今生的回報、貪著來生的回報、禅定的異品即隨眠習氣、放逸等,其中對放逸的貪戀如前面所述的一樣分兩種。如此的七種貪戀以及習氣都應斷除。

  叁 觀修禅定的功德 分爲兩種:(一)暫時的功德;(二)究竟的功德。

  (一)暫時的功德 也分爲兩種:1此生的功德;2來生的功德。

  1此生的功德

  由于觀修禅定的緣故,生起寂止、以此來遮止煩惱、平息世間八法、獲得禅定的喜樂、出現神變及神通等功德、被他人所理解、成爲世間天人的歡喜處等等(都是于此生出現的功德)。

  2來生的功德

  由于觀修禅定而身語意調柔,獲得四禅和五通等,如《攝頌》中所說:

  “欲界功德因定舍,慧通禅定得成辦。”

  (二)究竟的功德

  由于禅定,在成佛的時候,能夠成辦自他的事業,獲得四種清淨等等,如在《經莊嚴論》中所說:

  “取住舍變化,定智得自在,

  如此四清淨,世尊我頂禮。”

  (四種清淨是:一身清淨、二緣清淨、叁心清淨、四智清淨。取住舍,是身清淨;變化,是緣清淨;定,是心清淨;智,是智清淨。)

  

  第六節 智慧度

  此部分內容分叁:一 智慧的性相;二 確定智慧的自性;叁 生起智慧的功德。

  一 智慧的性相

  智慧的性相是,如實地了知一切法的本性,如果以前行、正行和結行來攝受的話,就是智慧度。

  二 確定智慧的自性 此內容分叁:(一)認識智慧的異品;(二)對治自性的分別分析;(叁)成立無顛倒的智慧。

  (一) 認識智慧的異品 分二:1認識邪慧;2思維邪慧的過患。

  1認識邪慧

  如同愚癡的人,不會來尋求智慧的功德;或者像某些外道,雖然尋求智慧的功德卻在顛倒中努力;或者如同聲聞,雖然沒有顛倒,但是不能成爲圓滿佛的因,如此,有叁種邪慧。

  2思維邪慧的過患 分二:(1)此生的過患;

  (2)生生世世的過患。

  (1) 此生的過患

  由于無知的力量,自己會畏縮,不能了知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從而被天等世間所輕蔑,猶如獅子中的狐狸一樣,無法進入智者的行列。此等過患,如在《律經》中所說“猶如獅子不會承侍狐狸”,說的就是這樣的人。如《雜那嘎》中所說:

  “實爲二足之畜生,如此愚癡應舍棄。

  又說:

  “無有聞法財,此地做盲者。”

  還有:

  “智者前畏避,愚人中喜戲,

  頸雖無垂肉,依爲有牙牛。”

  我們應時常憶念上述詩偈所說的意義。

  2生生世世的過患

  如在《入行論》中所說:

  “身疾所困者,無力爲諸業;

  如是惑擾心,無力成善業。”

  同樣,《俱舍論》中也說:

  “何者盡毀一切暗,引衆脫離輪回泥,

  頂禮如理說法佛,對法藏論此詳說。”

  如果沒有智慧,就不懂得取舍,所以,做任何事情都力量微小;無論生于何處,都會成爲鈍根;因爲這樣的原因,無論修行何法,都只能得到錯誤的法;縱…

《入菩提道次第--顯明佛陀密意(堪布澤仁紮西 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