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样去实修。如果有的人不能做这样的观修,可以依更简略的观修方式,如在《宝鬘论》中所说:
“他罪熟于我,自善愿熟他,
乃至各有情,未获解脱间,
无上之菩提,获得仍住世。
此说之福德,设若有形象,
恒河沙如量,世间亦难容。
此乃世尊说,现见此理由。”
又如在《入行论》中所说:
“众生诸苦痛,愿悉报吾身!
愿因菩萨德,众生享安乐!”
观想以上内容并念诵。
有人也许会这样想:“如果有情众生的痛苦都成熟在我身上的话,我怎么能忍受呢?”
这是没有关系的。如同以狗来驱除狗崽,或者以污垢来清洗污垢一样,或者如同在走近鸟类和野兽之前,虽然呼喊着:“全部聚到我的面前吧!”但它们都会逃跑一样,我们虽然说愿意众生的痛苦成熟在我的身上,但实际上并不会这样成熟,反而(因菩提心的功德),我和众生的痛苦会慢慢平息。如同商主匝哦之女或者(佛祖)拖拉地狱的马车等故事一样。
另外,还有些人会说:“不可以观修自他交换的菩提心,因为回向是永久可靠的,众生的痛苦一定会如愿成熟在我的身上,我无法承担他们的痛苦,所以观修自他交换的菩提心,不是善巧的方法。”
这样的说法是不合理的,因为他们不懂得回向有两种的区别,有存的回向是永久坚固的,而无存的回向并不能如应成熟,并且,在《入菩萨行论》中也说:
“若不以自乐,真实换他苦,
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
这样的错误说法是因为没有懂得前面所讲的内容,如果懂得了观修自他交换的菩提心的关键所在,就能迅速现证圆满佛果。
c观修圆满的方法
思维自利的过患和利他的功德,所以,对于应该精进努力来利他的三种合理的理由,我们应在心里忆念,并按照《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来念诵:
“纵已如是诲,汝犹不行善,
众过终归汝,唯当受治罚。”
诗句的意思是,如果不进入利益众生的事业中,就应该调服自己的心。
《入菩萨行论》中又说:
“昔时受汝制,今日吾已觉,
无论至何处,悉摧汝骄慢。
尚享自权益,今当弃此念。”
意思是,从无始以来直到现在,一切痛苦都是由自利所生出的,所以,在了知这些之后,应舍弃自利。
《入行论》中又说:
“汝已售他人,莫哀应尽力!
若吾稍放逸,未施汝于众,
则汝定将我,贩与诸狱卒。”
意思是,我们应该这样想,在发心的时候,我已经把自己售出给有情众生了,如果没有出售,(自利之心)就一定会将自己施予地狱的狱卒。
《入行论》中又说道:
“如是汝屡屡,弃我令久苦。
今忆宿仇怨,摧汝自利心!”
如此,虽然观修自他平等和自他交换,但是在自己的心相续中还没有真正生起菩提心,或者在实际上还暂时做不到,那么,就应该像用鞭子来驯服野马一样,来落实(上述观修中)自己心态方面的要点,并努力实践。
在《入行论》中说:
“汝虽欲自利,然经无数劫,
遍历大劬劳,执我唯增苦。”
所以,虽然在无量劫以来,想要利益自己,但是不仅不能得到自利,反而成就了无量的痛苦,而安乐的因,即使是瞬间也没有造作。对于这些,在自己内心应生起羞愧。
《入行论》中所说:
“应为他密探,见己有何物,
悉数尽盗取,以彼利众生。”
所以,作为其他众生是否痛苦的守望者,如果看到他人痛苦时,就应努力抢劫自己的吝啬之心,并尽量给予这些痛苦者利益。
在《入行论》中又说:
“我乐他不乐,我高他卑下,
利己不顾人,何不反自妒?”
意思是,思维自己安乐而高贵,他人痛苦而卑贱,来观修自己对自己的嫉妒心。
《入行论》中又说:
“吾当离安乐,甘代他人苦;
若己有微乐,即当立施人。”
意思是有情众生痛苦的重担由自己来承担。
在《入行论》中又说:
“时观念起处,细察己过失。
他虽犯大过,欣然吾顶替;
自过纵微小,众前诚忏悔。”
观察自己的身口意所作,如果行为颠倒,就应思维:“往昔,由于这样颠倒错乱的行为而在轮回中流浪,现在还不畏惧,难道还要继续在轮回和恶趣中流浪吗?”如此,在心中生起惭愧的心;即使他人伤害了我,也应这样想“这不是他们做的坏事,而是我自己的恶业”。如果自己对他人哪怕只做了些微的过失,也要想“这是自己所作的不善”,然后在众人面前忏悔。
在《入行论》中所说:
“显扬他令誉,以此匿己名;
役自如下仆,勤谋众人利。”
如果有人赞叹自己,那么就应知道在种族、功德等方面来有比自己更殊胜的人并赞叹他们的名誉,以此来制服自己,从而不会生起傲慢心,对上师和三宝以及有情众生的事业,应像奴仆一样地役使自己。如在《入行论》中说:
“此身过本多,德寡奚足夸?”
虽然看到一点自己的功德,也只是暂时的,而自己的自性是具有过患的,通过这样的思维来摧毁自己的我慢。
《入行论》中又说:
“故当隐己德,莫令他人知。
往昔为自利,所行尽害他;
今为他谋利,愿害悉归我!
莫令汝此身,猛现顽强相,
令如初嫁媳,羞畏极谨慎。”
思维上述之意义,应该自己努力来观修对自己的嫉妒心从而利益他人,如此而行,将断除自利,成办利他的事业并最终成为自利圆满的缘起。如在《入行论》中所说:
“是故当尽心,勤行众生利。
牟尼无欺言,奉行必获益。”
因为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言教真实不虚,故利他会最终成就自利。
《入行论》中又说:
“若汝自往昔,素行利生事,
除获正觉乐,必不逢今苦。”
意思是说,观修自他交换的菩提心已经晚了,如果早就开始观修的话,现在已经成佛了,怎么还会有如今的不乐和痛苦呢?这样思维而努力观修自他交换。
有些人也许会说:“观修菩提心后,还观修空性吗?”
回答是:因为还没有智慧来断除增益的单空,会走上歧途,所以,暂时不观修空性。如龙树菩萨所说:
“若于空性谬,即毁智低者。”
同时,又说:
“所谓无生空,无我之空性,
低劣自性观,观我非观空。”
如此等等,观修空性的方法,将在下文智慧度断除戏论中讲述。
(三) 成立无颠倒的禅定 此部分内容分二:1实修四种功德;2舍弃七种贪恋。
1实修四种功德
如在《经庄严论》中所说:
“远离禅定之异品,具足无别之智慧,
圆满众生之心愿,三乘成就诸众生。”
如上所述,禅定的异品是放逸;无分别指的是了知无我;圆满众生之心愿指的是依禅定来自利利他;成熟众生指的是以禅定来安置他们在三乘之中。
2舍弃七种贪恋
如在《经庄严论》中说:
“菩萨所修之禅定,莫贪、不贪、无有贪。
还有诸如亦非贪,莫贪、不贪、无有贪。”
七种贪恋指的是:异品、怠惰、修持上以少为满足、贪着今生的回报、贪着来生的回报、禅定的异品即随眠习气、放逸等,其中对放逸的贪恋如前面所述的一样分两种。如此的七种贪恋以及习气都应断除。
三 观修禅定的功德 分为两种:(一)暂时的功德;(二)究竟的功德。
(一)暂时的功德 也分为两种:1此生的功德;2来生的功德。
1此生的功德
由于观修禅定的缘故,生起寂止、以此来遮止烦恼、平息世间八法、获得禅定的喜乐、出现神变及神通等功德、被他人所理解、成为世间天人的欢喜处等等(都是于此生出现的功德)。
2来生的功德
由于观修禅定而身语意调柔,获得四禅和五通等,如《摄颂》中所说:
“欲界功德因定舍,慧通禅定得成办。”
(二)究竟的功德
由于禅定,在成佛的时候,能够成办自他的事业,获得四种清净等等,如在《经庄严论》中所说:
“取住舍变化,定智得自在,
如此四清净,世尊我顶礼。”
(四种清净是:一身清净、二缘清净、三心清净、四智清净。取住舍,是身清净;变化,是缘清净;定,是心清净;智,是智清净。)
第六节 智慧度
此部分内容分三:一 智慧的性相;二 确定智慧的自性;三 生起智慧的功德。
一 智慧的性相
智慧的性相是,如实地了知一切法的本性,如果以前行、正行和结行来摄受的话,就是智慧度。
二 确定智慧的自性 此内容分三:(一)认识智慧的异品;(二)对治自性的分别分析;(三)成立无颠倒的智慧。
(一) 认识智慧的异品 分二:1认识邪慧;2思维邪慧的过患。
1认识邪慧
如同愚痴的人,不会来寻求智慧的功德;或者像某些外道,虽然寻求智慧的功德却在颠倒中努力;或者如同声闻,虽然没有颠倒,但是不能成为圆满佛的因,如此,有三种邪慧。
2思维邪慧的过患 分二:(1)此生的过患;
(2)生生世世的过患。
(1) 此生的过患
由于无知的力量,自己会畏缩,不能了知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从而被天等世间所轻蔑,犹如狮子中的狐狸一样,无法进入智者的行列。此等过患,如在《律经》中所说“犹如狮子不会承侍狐狸”,说的就是这样的人。如《杂那嘎》中所说:
“实为二足之畜生,如此愚痴应舍弃。
又说:
“无有闻法财,此地做盲者。”
还有:
“智者前畏避,愚人中喜戏,
颈虽无垂肉,依为有牙牛。”
我们应时常忆念上述诗偈所说的意义。
2生生世世的过患
如在《入行论》中所说:
“身疾所困者,无力为诸业;
如是惑扰心,无力成善业。”
同样,《俱舍论》中也说:
“何者尽毁一切暗,引众脱离轮回泥,
顶礼如理说法佛,对法藏论此详说。”
如果没有智慧,就不懂得取舍,所以,做任何事情都力量微小;无论生于何处,都会成为钝根;因为这样的原因,无论修行何法,都只能得到错误的法;纵…
《入菩提道次第--显明佛陀密意(堪布泽仁扎西 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