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尚未遇到快乐之因---佛法的人;虽值遇佛法,但尚未证得诸佛菩萨之功德的人,都是我们观修的对境。
b如何观修
如果能够了知一切有情众生都是自己的亲人,就
比较容易观修慈心。有些经中说要将一切众生观修为母,而《金刚顶续》等一些续中说要观修为子,无论观修众生为什么,一切有情没有不曾为自己的父母和兄弟的,所以,在自己的心中跟谁最亲,我们就可以观修众生为谁,于其他一切有情都全部观修,从而来修学慈心。对于诸有情只愿他们具足安乐,尚不能利益他们,所以愿“一切有情具足安乐和安乐之因”,如此来从骨髓深处深深忆念观修。
其中,安乐指的是身心获得如法的快乐;安乐之因指的是希望诸有情值遇正法,并且由于奉行正法的原因,而得到永久安乐的果报。如此,一再观修,而由于习惯的缘故,将对一切有情生起犹如母亲对独子一般的慈爱。
c观修的功德 如在经中所说:
“亿万刹土中,充满诸供品,
日逐供大士,不及慈之一。”
另外,在《宝鬘论》中也说到:
“王以美妙食,日供三百尊,
较之刹那慈,万分不及一。”
如此所说,因观修慈心的缘故,会暂时投胎于梵天世界,或者即使没有投生于梵天,也会获得天人慈爱等八种功德,在究竟上成为成佛之因。如国王慈力的本生转,或者天神冈嘎和亚姆呢结合生下“玛麦”,
死后升往梵天的故事。
B观修悲心 分四:a观修的对境;b生起悲心的缘;c观修的方式;d观修的功德。
a观修的对境 分二:(a)对境各别来观修;(b)归总的观修方式。
(a)对境各别来观修 如在《经庄严论》中所说:
“贪盛为敌制,苦损黑暗遮,
难路遍进入,具极大之缚,
贪着有毒食,于道极迷失,
歧路力微小,于众生悲心。”
“贪盛”指的是欲界的贪欲之乐炽盛;“为敌制”是指进入善行的人受到魔障的侵扰;“苦损”指的是被三恶道的痛苦所折磨;“黑暗遮”指的是屠夫等由于一味行恶的原因,受到业力的异熟果报而一直愚昧无明;“难路遍进入”指的是众生永远难以脱离轮回;“极大之缚”指的是进入外道的道路之中,被各种邪见紧紧束缚;“贪着有毒食”指的是贪着禅定的有漏之安乐,就如同贪着掺杂毒物的饮食,由此而禅定会坏失;“于道极迷失”指的是,因为是增上慢的缘故,而导致在解脱道上的迷失;“歧路”指的是,进入了不确定的小乘之路;“力微小”指的是菩萨道的资粮尚未圆满。上述之十种众生,是菩萨观修悲心的对境。
另外,还有与六度相违的六种悲心的对境,如在《经庄严论》中所说:
“悭吝凶恶者,嗔恨放逸者,
被境所转者,强烈贪邪者。”
“悭吝”指的是贫穷而吝啬;“凶恶”指的是破戒而伤害他人;“嗔恨”指的是愤怒;“放逸”指的是懒惰;“被境所转”指的是心由于贪欲而散乱;“贪邪”指的是具有邪慧的外道等等。
(b)归总的观修方式 如在《经庄严论》中所说:
善逝如来已入座,须弥山上视众生,
若悲欢喜寂静者,何况贪着轮回者。”
轮回和涅磐两者都是悲心的对境。
其中,声闻和缘觉的自利尚未圆满,也还没有成就利他的事业,在声闻和缘觉之中,也会有极其稀少的会成就佛果,但是他们比凡夫成佛还要延搁四十大劫的时间,因为这样走了歧路的原因,所以他们也是悲心的对境。
轮回成为悲心的对境,有受用痛苦的因和痛苦的果两种。
受用痛苦的因 对于天和人来说,虽然眷属和受用圆满,但是由于心态被不善执受,而在行为上伤害上师、三宝和诸有情,以及进入错误的法门等,会如射箭一样迅速堕入恶道,因此,这些是特别的悲心对境。
受用痛苦的果 三恶道和善趣的贫困者,身患疾病,心里痛苦,远离亲人,遭遇憎恨者,身体衰老,心生惧畏,高贵者衰退,欲求不得等,这些都是悲心的对境。
以上这些都说明了涅磐的过患和轮回的痛苦。
b生起悲心的缘 如在《经庄严论》中所说:
“苦乐诸因中,菩萨之悲心,
因与善知识,菩萨之悲心。”
前半句的意思,是讲三种所缘缘,也就是由于快乐的感受发生变化而痛苦(坏苦)、(在坏苦的基础上)痛苦的感受苦苦、此两者的因在平等中而生起行苦,如在经中所说:“任何感受皆痛苦。”这样讲的意义也就是说以上三种痛苦是生起悲心的所缘缘。
后半句的意思是,因的缘是悲心的种子,增上缘是善知识,等无间缘是自性,如此,由这四种缘而生起悲心。
c观修的方式 分三种:(a)对外道的补特迦罗观修悲心;(b)对声闻的法缘悲;(c)菩萨们观修的无缘悲。
(a) 对外道的补特迦罗观修悲心
对于主张“常一自在我”的诸众生,观想“愿他
们远离常一自在的痛苦。”
(b)对声闻的法缘悲
对于仅和蕴、界、处等诸法相关联的众生,观想“愿他们远离(前述蕴界处等)诸法的痛苦。”
以上两种方式,大乘之人不观修,因为这两者与空性相违。
(c)菩萨们观修的无缘悲
对于如幻的众生,“愿他们远离如幻的痛苦。”
d观修的功德
如此观修悲心的功德,如在《经庄严论》中说:
“菩萨无痛苦,以悲凡是苦,
于彼初起畏,达已现极喜。”
诗偈的内容是:为了使有情众生消除痛苦,最初在胜解行地(资粮道和加行道)时,还未了知自他平等的痛苦,对他人生起悲心时自己的内心也会生起痛苦,所以在起初就会生起恐惧,后来进入增上意乐地的时侯才会真正生起极大的欢喜。如在《佛说法集经》中所说:“观自在菩萨启白曰:“世尊,菩萨们不需修学多法,菩萨如于一法了知并执持,对所有佛法即如置掌中。何为一法?大悲心是也。世尊,因大悲心故于诸法如置掌中。”
如上所讲,暂时和究竟的一切功德,其根源是大悲心,如若娴熟慈心和悲心,就容易生起菩提心。
C观修菩提心 分三种:a观修自他平等;b观修自他交换;c观修圆满之方法。
a观修自他平等 如在《入菩萨行论》在所说:
“首当勤观修,自他本平等;
避苦求乐同,护他如护己。”
首先,观修自他平等的菩提心,观修方式如下:
如虚空一般无边无际的众生,没有一个不曾做过我的父母和亲属,如阿阇黎龙树在《亲友书》中说:
“地土丸为酸枣核,不及为母之数量。”
通过教证和理证,来证明一切众生都是自己亲属,然后,如果自己生起安乐的时候,从自己的内心深处观修:“愿一切众生具足这样的乐及乐因。”当自己生起痛苦的时侯,从自己的骨子里生起这样的想法:“愿一切众生远离这样的痛苦及苦因。”这个时候,有可能在内心会出现障碍:“自己的痛苦我也不用求别人来消除,他人的痛苦我也无法去消除。”如果生起这样的声闻之心的话,就应如在《入行论》中所说去做:
“后苦不害今,何故汝防护?”
如此所说,那么自己又何必为了未来的无病和衣物而努力呢?于刹那之间灭后,所谓的“自己”从此以后即变为“他人”,由于无明习气的缘故,我们会认为一直都还是自己,这其实是错误的。如在《入行论》中所说:
“若谓当受苦;此诚邪思维!
亡者他体故,生者亦复然。”
就像一个愚人这样想:“这条河去年冲走了我的衣服”或者“明天我要过这条河。”实际上,去年冲走衣服的河水和明天要过的河都不是此刻的河流,如同过去的心不是我,未来的心也不是我。
有人也许会这样想:“未来的心虽然不是现在的我,但它是我的心相续,所以,为了自己的心相续,我会做自利的事。”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这样观修:“虽然他人不是我,但他们是“我的有情”。”如此,就能成办他人的利益。
有的人又会说:“仔细分析的话是这样,可是没有经过分析的人心里会认为这是“我的心相续”,所以应该做自利的事。”
同样,对其他人我们也可以观想为“我的有情众生”,从而进入利他的事业之中。
如果有人说:“就像各扫头上雪一样,我们无法做相互利益的事。”
那么,在《入行论》中说:
“足苦非手苦,何故手护足?”
如同脚上扎的刺不用手去取,眼睛里进沙子也不用手来揉,父母不为子孙,吃饭也不用手等等,这样各自做各自的事就非常荒唐。总而言之,如果不互相利益而只做各自事情的话,就很难成就。所以我们应如此了知,从而进入利益有情众生的事业中。
b观修自他交换 如在《入行论》中所说:
“若不以自乐,真实换他苦,
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
可以观修把自己的安乐施予有情众生,而有情众生的痛苦由我来承受。如此观修的对境如在《入行论》中所说:
“易位卑等高,移自换为他,
以无疑虑心,修妒竞胜慢。”
如上所讲的内容是,应观修自己的敌人放置在比自己低的地位,比敌人高的地位安置自己,然后观修敌人对自己生起的嫉妒心时,会发现有那么多的痛苦,如此的话,自己又怎么可以对他人生起嫉妒心呢?这样观修就会自然的平息自己的嫉妒心。
同样的,对于和自己平等的人,可以观修竞争心。把自己和对手做位置的自他交换,观修对手在多方面和自己竞争。观修完成后,会生起这样的心态:“仅仅把自己观修为对手,就会体验到如此的伤害和竞争,会有那么的痛苦,所以,自己平时怎么可以生起对别人的伤害和竞争心呢?”这样观修,就会自然的平息竞争心。
同样的来观修傲慢心,在比自己低的地位放置自己,把比自己低劣人的放置在自己的地位,然后观修出于高位的他人对出于低位的我,在种族和功德等方面生起对我的傲慢心。这样的观修完成后,会这样想:“别人对我傲慢时会有如此的痛苦,所以我不应该对他人生起傲慢心。”这样观修,就会自然的平息傲慢心。这些观修的详细内容,应按照《入行论》中所讲的那…
《入菩提道次第--显明佛陀密意(堪布泽仁扎西 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