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思维嗔恨的过患。
1认识嗔恨 嗔恨是指面对他人的伤害,心里生起的烦恼。思维嗔恨的过患,分二:(1)今生的过患; (2)生生世世的过患。
(一)今生的过患
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若心执灼嗔,意即不寂静,
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
嗔恨者的心里不会经常欢喜,由于嗔恨心的力量,身体不会安乐,夜晚无法安眠,因愤怒和心神动摇而身心不能沉静,所以经常身心不由己,而依附于他人。所以,如《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纵人以利敬,恩施来依者,
施主若易嗔,反遭彼弑害。”
对于那些德行很恶劣的人,即使他们依附于自己的主人,并得到主人的吃喝财物等等,也会由于嗔恨心而杀害自己的主人,这样的事例也是有的。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嗔令亲友厌,虽施亦不依。”
对于容易嗔恨的人,亲友也会心生厌烦,即使给亲友食物和财物,他也会“从手中拿到后也会用嘴烧毁”(藏族谚语,指的是手里拿着东西给别人,嘴里却说着别人的坏话。),所以这样财物白白的失去,亲友们也不会得到欢喜。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若心有嗔恚,安乐不久住。”
所以,如果性情恶劣,今生和来生都会痛苦,即使修行佛法,也只有自己痛苦,而无法亲近阿阇黎、师兄弟、施主以及所供处,在他人眼里也不算是修行人。如果性情恶劣者是一个在家人,夫妻可能会终生痛苦争吵,甚至直到互不交谈,还要通过子孙去传话。这样,活着时争吵,在对方死后即使感到忧伤,但除了痛苦之外,仍会于事无补。所以,我们应该断除嗔恨心。
(2)生生世世的过患
如在《宝积经》中所说:“什么是嗔恨呢?千劫以来积累的善根,也会被焚毁,这就是嗔恨。”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
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另外,在《宝鬘论》中说:
“嗔恨牵引堕地狱。”
所以,嗔恨心会毁坏掉我们多劫以来积累的善根,并且很难从恶趣中得到解脱。
(二)对治之自性的分别分析 分为:1因的对治;2果的对治。
1因的对治
断除嗔恨心,首先要断除嗔恨心的因。如在《入行论》中所说:
“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他。”
而断除嗔恨心之因的方法,也如在《入行论》中所说:
“如若能改之,如何不喜作?
若无改变法,不喜又何益?”
对于人的死亡或者器皿被打碎,这些已经无法改变的事情,即使不高兴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我们应了知这些事物的自性,从而让心能够安宁。对于身体受伤和房屋倒塌等我们可以去改变的事情,只要去改变它就好了,不必要不高兴啊。像这样如果内心没有不欢喜,即使有一点过失,也不会因此生起强烈的嗔恨。所以我们应该努力舍弃造成嗔恨的因和嗔恨造成的果,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精勤灭嗔者,享乐今后世。”
2果的对治 分为三种:(1)安受苦忍;(2)谛察法忍;(3)耐怨害忍。
(1)安受苦忍
为了断除自他一切身语的颠倒业力,实修一切善业,应不顾及身语意的一切苦行、冷热饥饿以及疾病等诸多痛苦,一如往昔的诸佛菩萨们,也是以这样的苦行而成就。因此,我为了成佛利他,即使遭受地狱之苦也应承受,更何况这些细小的痛苦呢。像这样甘于忍受痛苦,被称为“安受苦忍”。如在经中所说:“修行者住在荒野里,被凶猛的野兽所吞噬,或者被强盗所伤害时,应该这样去想:我的所有业障会因此而得以净除,愿我所成佛的刹土,不要出现这样的伤害,愿刹土咸清净,愿有情悉成熟。”
(2)谛察法忍 分为:A观修世俗的忍辱;B观修胜义的忍辱。
A观修世俗的忍辱
在自己被人伤害的时候,应该这样来思维:“一切轮回的自性都是痛苦的,如同火的自性是热、水的自性是湿、地的自性是坚硬、风的自性是摇动、虚空的自性是空寂,有情众生的自性是桀骜不驯的,所以,不能对有情众生生起嗔恨心。如在《入菩萨行论》所说:
“如嗔烧性火。”
又说:
“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
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
如果说众生的本性是善的,而过失是偶然出现的,那么也不应该生起嗔恨心。如在《入行论》中所说:
“如嗔烟蔽空。”
另外,可以思维别人对自己的伤害是自己的恶业,通过这样方式来遮止自己的嗔恨心,也就是思维这些都是自己以前对他人的伤害而造成的异熟果报临头,这样又怎么能对他人生起嗔恨呢?如在《俱舍论》中所说:
“业如皮与果,亦如药和花。”
另外,在《入行论》中也说:
“我昔于有情,曾作如是害,
既曾伤有情,理应受此损。”
又说:
“敌器与我身,于谁该当嗔?”
又说:
“因何昔造业,于今受他害?
一切既依业,凭何嗔于彼?”
又说:
“宿业所引发,令他损恼我,
因此若堕狱,岂非我害他。”
如上所述,我们应思维这些世俗之法,依此来遮止嗔恨心。
B观修胜义的忍辱
他人对自己有伤害时,应该了知,在胜义上来说,所伤害的我、能伤害我的敌人以及所谓的伤害本身,都是不存在的,从而以离戏的角度,来平息自己的嗔恨心。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故于诸空法,何有得与失?
谁人恭敬我?谁复轻蔑我?
苦乐由何生?何足忧与喜?
若于性中觅,孰为爱所爱?
细究此世人,谁将辞此世?
孰生孰当生?孰为亲与友?
如我当受持,一切如虚空?”
(3)耐怨害忍。分为三:A对境 ;B时间;C自性。
A对境
指的是,首先对亲属观修忍辱,其次对朋友观修,再次对一般人观修,最后,再来对敌人观修忍辱。
B时间
指的是,首先修学在半天的时间内,无论谁伤害我,即使在家人发誓不要忍辱,我也不舍弃对他们的忍辱。在律仪中说到“沙门也不能舍弃发誓”,所以出家人也要在三宝前发誓来修忍辱。我们可以从一天到一昼夜、半个月、一个月、一年等,时间逐渐延长来观修忍辱。
C自性 分三:(A)因有情众生是亲属,故观修忍辱;(B)因有情众生是成就忍辱的因,故观修忍辱;(C)因有情众生是耗尽罪孽的缘,故观修忍辱。
(A)因有情众生是亲属的缘故而观修忍辱 如在龙树菩萨的《亲友书》中所说:
“地土丸为酸枣核,不及为母之数量。”
另外在《金刚顶经》中所说:
“不爱己之子,低劣声闻缘,
有情得安乐,善缘金刚手。”
如上所说,一切有情众生都是我们的母亲或子女,所以在他们伤害我们的时候应修学忍辱,不要生起嗔恨。
(B)因有情众生是成就忍辱的因,所以观修忍辱,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无害忍不生,怨敌生忍福。
既为修福因,云何谓障福?”
又说:
“既依极嗔心,乃堪修坚忍,
故敌是忍因,应供如正法。”
又说:
“故敌极难得,如宝现贫舍,
能助菩提行,故当喜自敌。”
如上所说,没有敌人就不会生起忍辱心,所以看见敌人时应生起欢喜心,因为敌人能圆满我们的忍辱度。
(C)因有情众生是耗尽罪孽的缘所以观修忍辱,如在《入菩萨行论》中说:
“如彼待杀者,断手获解脱,
若以修行苦,离狱岂非善。”
如同一个束手待杀的人,以责打或断手为代价而得以活命,会非常高兴一样,同样的,我们应如是观修:这样的伤害会消除致使我堕入恶道的业力,以后我将不会出生于恶道中。我们应因此感到高兴。
(二)成立无颠倒的忍辱 此内容分二:1实修四种功德; 2舍弃七种贪恋。
1实修四种功德
如在《经庄严论》中所说:
“远离忍辱之异品,具足无别之智慧,
圆满众生之心愿,三乘成就诸众生。”
忍辱的异品指的是嗔恨;无分别指的是无我;满愿众生之心愿指的是依忍辱而利益他人;成就众生指的是依忍辱而安置众生在三乘之中。
2舍弃七种贪恋 如在《经庄严论》中说:
“菩萨所修之忍辱,莫贪、不贪、无有贪。
还有诸如亦非贪,莫贪、不贪、无有贪。”
七种贪恋指的是:对嗔恨、怠惰、修持上以少为满足、今生回报、来生回报、忍辱之异品、随眠习气等的七种贪恋,以及对放逸的贪恋,其中对放逸的贪恋如前面所述的一样分两种。我们应该断除七种贪恋以及其随眠习气等所有的贪恋。
三 忍辱的功德 此内容分二:(一)暂时的功德;(二)究竟的功德。
(一)暂时的功德 分两种:1此生的功德;2来生的功德
1此生的功德
指的是忍耐来自他人的伤害而并不报复,由此力量,他人想要伤害的心和伤害的行为会自然平息,自己的身心安宁,得到暂时的幸福,并且最终所有的敌人也自然平息,即使到了来生也没有畏惧等,有无量的功德。
2来生的功德
由于安忍的缘故,无论出生在什么地方,都会容貌端严,长寿健康,不会遇到人与非人的伤害,转轮圣王等人天的所有受用会自然出现。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生生修忍得:貌美无病障,
誉雅命久长,乐等转轮王。”
又如在《摄颂》中所说:
“忍辱将得貌端严,金色美丽众悦见。”
又如在《亲友书》中所说:
“勇进无同忍,勿使忿势行,
终得不还位,佛证可除嗔。”
(二)究竟的功德
修持忍辱会得到相好端严(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好),获得令众人仰慕的身体和语言等。如在《经庄严论》中所说:
“众生如若见,知定是圣者,
生起净信心,汝前我顶礼。”
第四节 精进度
此部分内容分三:一 精进的性相;二 确定精进的自性;三 精进的功德。
一 精进的性相
指的是,为了利他而乐于修行善业,如在《入菩
萨行论》中说:
“进即喜于善。”
如果以前行、正行和结行来摄受的话,就是…
《入菩提道次第--显明佛陀密意(堪布泽仁扎西 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