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提道次第--顯明佛陀密意(堪布澤仁紮西 譯)▪P7

  ..續本文上一頁思維嗔恨的過患。

  1認識嗔恨 嗔恨是指面對他人的傷害,心裏生起的煩惱。思維嗔恨的過患,分二:(1)今生的過患; (2)生生世世的過患。

  (一)今生的過患

  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若心執灼嗔,意即不寂靜,

  喜樂亦難生,煩躁不成眠。”

  嗔恨者的心裏不會經常歡喜,由于嗔恨心的力量,身體不會安樂,夜晚無法安眠,因憤怒和心神動搖而身心不能沈靜,所以經常身心不由己,而依附于他人。所以,如《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縱人以利敬,恩施來依者,

  施主若易嗔,反遭彼弑害。”

  對于那些德行很惡劣的人,即使他們依附于自己的主人,並得到主人的吃喝財物等等,也會由于嗔恨心而殺害自己的主人,這樣的事例也是有的。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嗔令親友厭,雖施亦不依。”

  對于容易嗔恨的人,親友也會心生厭煩,即使給親友食物和財物,他也會“從手中拿到後也會用嘴燒毀”(藏族諺語,指的是手裏拿著東西給別人,嘴裏卻說著別人的壞話。),所以這樣財物白白的失去,親友們也不會得到歡喜。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若心有嗔恚,安樂不久住。”

  所以,如果性情惡劣,今生和來生都會痛苦,即使修行佛法,也只有自己痛苦,而無法親近阿阇黎、師兄弟、施主以及所供處,在他人眼裏也不算是修行人。如果性情惡劣者是一個在家人,夫妻可能會終生痛苦爭吵,甚至直到互不交談,還要通過子孫去傳話。這樣,活著時爭吵,在對方死後即使感到憂傷,但除了痛苦之外,仍會于事無補。所以,我們應該斷除嗔恨心。

  (2)生生世世的過患

  如在《寶積經》中所說:“什麼是嗔恨呢?千劫以來積累的善根,也會被焚毀,這就是嗔恨。”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聚,

  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

  另外,在《寶鬘論》中說:

  “嗔恨牽引墮地獄。”

  所以,嗔恨心會毀壞掉我們多劫以來積累的善根,並且很難從惡趣中得到解脫。

  (二)對治之自性的分別分析 分爲:1因的對治;2果的對治。

  1因的對治

  斷除嗔恨心,首先要斷除嗔恨心的因。如在《入行論》中所說:

  “得此不樂食,嗔盛毀自他。”

  而斷除嗔恨心之因的方法,也如在《入行論》中所說:

  “如若能改之,如何不喜作?

  若無改變法,不喜又何益?”

  對于人的死亡或者器皿被打碎,這些已經無法改變的事情,即使不高興又有什麼用呢?所以,我們應了知這些事物的自性,從而讓心能夠安甯。對于身體受傷和房屋倒塌等我們可以去改變的事情,只要去改變它就好了,不必要不高興啊。像這樣如果內心沒有不歡喜,即使有一點過失,也不會因此生起強烈的嗔恨。所以我們應該努力舍棄造成嗔恨的因和嗔恨造成的果,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精勤滅嗔者,享樂今後世。”

  2果的對治 分爲叁種:(1)安受苦忍;(2)谛察法忍;(3)耐怨害忍。

  (1)安受苦忍

  爲了斷除自他一切身語的顛倒業力,實修一切善業,應不顧及身語意的一切苦行、冷熱饑餓以及疾病等諸多痛苦,一如往昔的諸佛菩薩們,也是以這樣的苦行而成就。因此,我爲了成佛利他,即使遭受地獄之苦也應承受,更何況這些細小的痛苦呢。像這樣甘于忍受痛苦,被稱爲“安受苦忍”。如在經中所說:“修行者住在荒野裏,被凶猛的野獸所吞噬,或者被強盜所傷害時,應該這樣去想:我的所有業障會因此而得以淨除,願我所成佛的刹土,不要出現這樣的傷害,願刹土鹹清淨,願有情悉成熟。”

  (2)谛察法忍 分爲:A觀修世俗的忍辱;B觀修勝義的忍辱。

  A觀修世俗的忍辱

  在自己被人傷害的時候,應該這樣來思維:“一切輪回的自性都是痛苦的,如同火的自性是熱、水的自性是濕、地的自性是堅硬、風的自性是搖動、虛空的自性是空寂,有情衆生的自性是桀骜不馴的,所以,不能對有情衆生生起嗔恨心。如在《入菩薩行論》所說:

  “如嗔燒性火。”

  又說:

  “頑者如虛空,豈能盡製彼?

  若息此嗔心,則同滅衆敵。”

  如果說衆生的本性是善的,而過失是偶然出現的,那麼也不應該生起嗔恨心。如在《入行論》中所說:

  “如嗔煙蔽空。”

  另外,可以思維別人對自己的傷害是自己的惡業,通過這樣方式來遮止自己的嗔恨心,也就是思維這些都是自己以前對他人的傷害而造成的異熟果報臨頭,這樣又怎麼能對他人生起嗔恨呢?如在《俱舍論》中所說:

  “業如皮與果,亦如藥和花。”

  另外,在《入行論》中也說:

  “我昔于有情,曾作如是害,

  既曾傷有情,理應受此損。”

  又說:

  “敵器與我身,于誰該當嗔?”

  又說:

  “因何昔造業,于今受他害?

  一切既依業,憑何嗔于彼?”

  又說:

  “宿業所引發,令他損惱我,

  因此若墮獄,豈非我害他。”

  如上所述,我們應思維這些世俗之法,依此來遮止嗔恨心。

  B觀修勝義的忍辱

  他人對自己有傷害時,應該了知,在勝義上來說,所傷害的我、能傷害我的敵人以及所謂的傷害本身,都是不存在的,從而以離戲的角度,來平息自己的嗔恨心。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故于諸空法,何有得與失?

  誰人恭敬我?誰複輕蔑我?

  苦樂由何生?何足憂與喜?

  若于性中覓,孰爲愛所愛?

  細究此世人,誰將辭此世?

  孰生孰當生?孰爲親與友?

  如我當受持,一切如虛空?”

  (3)耐怨害忍。分爲叁:A對境 ;B時間;C自性。

  A對境

  指的是,首先對親屬觀修忍辱,其次對朋友觀修,再次對一般人觀修,最後,再來對敵人觀修忍辱。

  B時間

  指的是,首先修學在半天的時間內,無論誰傷害我,即使在家人發誓不要忍辱,我也不舍棄對他們的忍辱。在律儀中說到“沙門也不能舍棄發誓”,所以出家人也要在叁寶前發誓來修忍辱。我們可以從一天到一晝夜、半個月、一個月、一年等,時間逐漸延長來觀修忍辱。

  C自性 分叁:(A)因有情衆生是親屬,故觀修忍辱;(B)因有情衆生是成就忍辱的因,故觀修忍辱;(C)因有情衆生是耗盡罪孽的緣,故觀修忍辱。

  (A)因有情衆生是親屬的緣故而觀修忍辱 如在龍樹菩薩的《親友書》中所說:

  “地土丸爲酸棗核,不及爲母之數量。”

  另外在《金剛頂經》中所說:

  “不愛己之子,低劣聲聞緣,

  有情得安樂,善緣金剛手。”

  如上所說,一切有情衆生都是我們的母親或子女,所以在他們傷害我們的時候應修學忍辱,不要生起嗔恨。

  (B)因有情衆生是成就忍辱的因,所以觀修忍辱,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無害忍不生,怨敵生忍福。

  既爲修福因,雲何謂障福?”

  又說:

  “既依極嗔心,乃堪修堅忍,

  故敵是忍因,應供如正法。”

  又說:

  “故敵極難得,如寶現貧舍,

  能助菩提行,故當喜自敵。”

  如上所說,沒有敵人就不會生起忍辱心,所以看見敵人時應生起歡喜心,因爲敵人能圓滿我們的忍辱度。

  (C)因有情衆生是耗盡罪孽的緣所以觀修忍辱,如在《入菩薩行論》中說:

  “如彼待殺者,斷手獲解脫,

  若以修行苦,離獄豈非善。”

  如同一個束手待殺的人,以責打或斷手爲代價而得以活命,會非常高興一樣,同樣的,我們應如是觀修:這樣的傷害會消除致使我墮入惡道的業力,以後我將不會出生于惡道中。我們應因此感到高興。

  (二)成立無顛倒的忍辱 此內容分二:1實修四種功德; 2舍棄七種貪戀。

  1實修四種功德

  如在《經莊嚴論》中所說:

  “遠離忍辱之異品,具足無別之智慧,

  圓滿衆生之心願,叁乘成就諸衆生。”

  忍辱的異品指的是嗔恨;無分別指的是無我;滿願衆生之心願指的是依忍辱而利益他人;成就衆生指的是依忍辱而安置衆生在叁乘之中。

  2舍棄七種貪戀 如在《經莊嚴論》中說:

  “菩薩所修之忍辱,莫貪、不貪、無有貪。

  還有諸如亦非貪,莫貪、不貪、無有貪。”

  七種貪戀指的是:對嗔恨、怠惰、修持上以少爲滿足、今生回報、來生回報、忍辱之異品、隨眠習氣等的七種貪戀,以及對放逸的貪戀,其中對放逸的貪戀如前面所述的一樣分兩種。我們應該斷除七種貪戀以及其隨眠習氣等所有的貪戀。

  叁 忍辱的功德 此內容分二:(一)暫時的功德;(二)究竟的功德。

  (一)暫時的功德 分兩種:1此生的功德;2來生的功德

  1此生的功德

  指的是忍耐來自他人的傷害而並不報複,由此力量,他人想要傷害的心和傷害的行爲會自然平息,自己的身心安甯,得到暫時的幸福,並且最終所有的敵人也自然平息,即使到了來生也沒有畏懼等,有無量的功德。

  2來生的功德

  由于安忍的緣故,無論出生在什麼地方,都會容貌端嚴,長壽健康,不會遇到人與非人的傷害,轉輪聖王等人天的所有受用會自然出現。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生生修忍得:貌美無病障,

  譽雅命久長,樂等轉輪王。”

  又如在《攝頌》中所說:

  “忍辱將得貌端嚴,金色美麗衆悅見。”

  又如在《親友書》中所說:

  “勇進無同忍,勿使忿勢行,

  終得不還位,佛證可除嗔。”

  (二)究竟的功德

  修持忍辱會得到相好端嚴(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好),獲得令衆人仰慕的身體和語言等。如在《經莊嚴論》中所說:

  “衆生如若見,知定是聖者,

  生起淨信心,汝前我頂禮。”

  第四節 精進度

  此部分內容分叁:一 精進的性相;二 確定精進的自性;叁 精進的功德。

  一 精進的性相

  指的是,爲了利他而樂于修行善業,如在《入菩

  薩行論》中說:

  “進即喜于善。”

  如果以前行、正行和結行來攝受的話,就是…

《入菩提道次第--顯明佛陀密意(堪布澤仁紮西 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