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提道次第--显明佛陀密意(堪布泽仁扎西 译)▪P6

  ..续本文上一页都会落到自己头上。由行十恶的原因,众生会堕入地狱;由违反了戒律分支的原因,会投胎于龙王耶拉达等等,我们要多去听闻这样的故事。

  (二 )对治之自性的分别分析 分为两种:1因的对治;2果的对治。

  1因的对治

  破戒一般是由于极大的烦恼,烦恼的对治分为两种:(1)分别的压制;(2)总体的拔除。

  (1) 分别的压制 如在《妙臂请问经》中所说:

  “观想不净肉与脂,皮囊骷髅治极贪,

  慈心对治嗔恨心,愚痴治于缘起道,

  界之区分治我慢。”

  (2)总体的拔除 如在《释量论》中所说:

  “空见得解脱,观修亦如是。”

  另外,阿阇黎圣者(龙树菩萨)也说:

  “观修智慧故,无明得止灭,

  两者因矛盾,不会同时现。”

  所以,我们应谙熟空性的禅定。

  2果的对治

  烦恼会生起非理作意,而非理作意会引起身体和语言的戒律坏失。对治此三者,有三种戒律: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

  律仪戒 分为:(1)别解脱戒;(2)菩萨戒。

  (1) 别解脱戒 分为两种:A菩萨在家戒;B出家戒。

  A菩萨在家戒

  皈依三宝后,受持八关斋戒,这叫做三皈居士;受持不杀生一条戒律,被称为一戒居士;加上受持不偷盗的戒律,被称为二戒居士;加上受持不妄语的戒律,即为多戒居士;加上受持不邪淫和不饮酒的戒律,即为圆满的居士。在经中说:“居士不应依其他的导师而行十善。”也指的是圆满居士。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说我们应舍弃十恶实修十善,但却只受五个戒律,岂不是矛盾的吗?”

  受五戒的话就自然会受持行十善,如舍弃杀生就间接舍弃了嗔恨心,舍弃妄语就间接地舍弃了两舌、绮语以及粗语,受持居士戒的人自然会相信因果,就间接地舍弃了邪见。所以实际上,居士已经受持了十善。而居士受五戒的说法,是佛祖为了减少初学者对律仪多的恐惧。如在《居士第八戒》中说:

  “五戒之仪轨,承许为居士。”

  也许有人会说:“居士要受持断除邪见的戒。”这样的说法是因为对三藏不了解。

  声闻有部派除了五戒居士外,不承认其他的居士;

  经部派则依下述诗句所说:

  “虽作严饰亦法行,清净戒律正梵行,

  于诸魔处断惩罚,此为比丘之善行。”

  依此论点,经部派在五戒居士的基础上,也承认梵行居士。

  上座部认为,如果终生受持八关斋戒则被称为“果莫居士”(八戒居士)。这些是在上座部的教授传承中了解到的,大乘也承认“果莫居士”的意义。如在《宝积经》中也有说:“国王的儿子以慈悲心来终生受持八关斋戒。”但是并没有称之为“果莫居士”。

  “果莫”是梵文的发音,它的意义如声明学家所说:

  “语方土光明,牛眼及金刚,

  善趣水九种,乃为“果”之义。”

  如果我们把“果莫”翻译成藏文,意义就会发生变化,就如同“乔达摩”一词,也不翻译出他的意义,只是一个梵文发音。

  《律经根本律》是一切有部派的经典,其中并没有讲过有梵行居士和“果莫居士”。对于受持律仪的人,并没有出现这两种居士的受戒仪轨,也是出于这个原因。这两种居士已经断除了婚姻生活,虽然可以算是属于出家人,但是还没有举行中间出家的戒律(介于沙弥、沙弥尼和居士之间的戒律,其所学学处主要有皈依三宝、尊敬堪布和阿阇黎,改俗人相,具出家相。)仪轨,所以有些典籍称他们为“半出家人”。要认识这些的善恶的因果,会篇幅太长,所以此处不讲。

  B出家戒

  出家的沙弥和比丘的戒律应按照《律经》中所说的去了知。

  以上这些戒律,如果不以菩提心和三轮体空来摄受的话,就是声闻乘的别解脱戒,如果以之摄受,并为利他而行持,则为菩萨的别解脱戒。

  (2)菩萨戒

  以中观或唯识的发心仪轨来受持菩萨戒以后,应修学各自的戒律。这两派共同的戒律是:断除四黑法,修学四白法。我们应如前所述去修学。实际的修持又可分为两种:A简略的学处;B广义的学处。

  A简略的学处 分为三种(A)对境;(B)时间;(C)本质。

  (A)对境

  在十恶中,对于杀生的对境,如自己身边的人或动物等,首先要修学不去杀他们,习惯之后再扩大更广的范围,去修学不杀其他所有人和其他所有的动物。

  同样的,对于偷盗的对境,首先不去偷如自己的亲戚、邻居等的财物,然后再更广地去修学不偷盗。

  对于妄语等的对境,也同样的去修学。

  (B)时间

  首先半天不去行十恶,习惯之后再逐渐地延长到一天、一昼夜、一个月、一年等,如此来修学。

  (C)本质

  对于十恶,要修学一个一个来舍弃,从一个到两个、三个••••••循序渐进,直到把十恶完全舍弃。首先,要舍弃粗重的罪恶和堕罪,然后再舍弃中等的,直到最后连最细微的罪恶也完全舍弃掉。如果出现过失,应这样修正:如入座时出现堕罪,应在下座前及时修正,因为我的上师大萨迦巴说:“如同大海不接受尸体一样,修行者应不接受堕罪。”

  睡觉前,要观察白天有没有出现堕罪,如果没有出现,应感到欢喜,功德回向成就佛果;如果出现堕罪,就应在自心中感到惭愧并生起忏悔心,不要推迟忏悔的时间,如果没有净治就不要睡觉。

  早晨起床时,也同样修学,在过失没有得到净治之前,就不要吃饭。如在《善成就经》中所说:

  “白天之放逸,夜晚分别忏,

  夜行清晨忏,善忏心生喜。”

  如此习惯之后,会出现如上述之大海一样的修行者。如在经中说:“圣者有两种:一种是不会违犯堕罪,一种是出现堕罪后及时忏悔。”这些涵义都是一样的。

  持守八关斋戒的时候,应参照《律经》中所说的“天子坏失五戒”的故事,以及教导我们舍弃杀生的“善达彼岸”等这些《本生转》里的故事来修学。同样的,对于其他十善,受持的功德和不受持的过患,应参照《本生转》或者诸经中所出现的故事来了知。

  摄善法戒

  为了实修善业,我们舍弃一切恶业和恶业之基础的心应毫无间断。分开来说的话,摄善法戒指的是修学如何摄受从皈依到成佛间的一切善法,如在《格言宝藏论》中说:

  “所需之典籍,日逐记一句,

  犹如蚁与蜂,不久成智者。”

  如此,应尽量断除与自地(指的是自己所成就的境地,如登地菩萨的一地、二地等等)相违的一切违缘,对于已经出现的各别过失,应以如理的方法来各别地忏悔其罪恶和堕罪。

  饶益有情戒

  为了实修利益他人,我们舍弃与此相违之法的心应毫无间断。如果为了利益他人,即使违背了自己四根本堕的戒律,也是可行的,如婆罗门子星宿和大悲商主等等的事迹。另外,若能为了利益他人即使是自己的摄善法戒也可以舍弃,如睡莲菩萨或帝释目秀等他们的事迹。

  (三)成立无颠倒的持戒

  内容分两种:1实修四种功德;2舍弃七种贪恋。

  1实修四种功德 如在《经庄严论》中所说:

  “远离持戒之异品,具足无别之智慧,

  圆满众生之心愿,三乘成就诸众生。”

  如上所述,舍弃持戒之异品指的是破戒;无分别指的是了知无我;圆满众生之心愿指的是以持戒来约束自己对他人的身口意;成熟众生指的是以戒律来使众生欢喜,然后安置他们在三乘之中。

  2舍弃七种贪恋 如在《经庄严论》中说:

  “菩萨所修之持戒,莫贪、不贪、无有贪。

  还有诸如亦非贪,莫贪、不贪、无有贪。”

  七种贪恋指的是:对破戒的贪恋、对怠惰的贪恋、对修持上以少为满足的贪恋、对今生回报的贪恋、对来生回报的贪恋、对持戒之异品的贪恋、对随眠习气的贪恋、对放逸的贪恋,其中对放逸的贪恋如前面所述的一样分两种。我们应该断除七种贪恋以及其随眠习气等所有的贪恋。

  三 持戒的功德 分两种:(一)暂时的功德;(二)究竟的功德。

  (一)暂时的功德 也分两种:1此生的功德;2来生的的功德。

  1此生的功德

  指的是受持戒律后,心里没有后悔,由于持戒的力量而心里安乐、宁静,并成就三种智慧的因等,具有无量的功德。如在《三摩地王经》说:

  “三摩地王之空性,清净戒律上存在,

  等持诸法之自性,凡夫非理故不知。”

  另外,持戒者的香气和美名会传遍十方、因接受斋供而积累众生的福德、成为天、人等一切世间的所供处、会在众人之中尤其显得威严而庄重等等,这些由持戒而具有的无量功德在很多经文中都讲过。

  2来生的功德 如经中所说:

  “由信不无暇,因戒得善趣。”

  如此,我们会投生于善趣,具有七种功德。如以诗偈归纳善趣的七种功德如下:

  “种性高贵貌端严,慧圆自在受用足,

  无有疾病且长寿,佛说善趣七功德。”

  由于受持清净戒律的原因,我们无论出生于何处,都会得到这样的功德。如在《摄颂》中所说:

  “断旁生等八无暇,因戒恒获暇满身。”

  (二)究竟的功德

  指的是,现证圆满佛果的时候,在无量虚空的世界中,获得人天导师的荣称;由于清净了身口意的事业,而获得不需向他人隐瞒的三不护(如来身语意三业清净,连细微的过失亦不沾染,故不惧他人知道,不须防护,即身不护、语不护、意不护)。如《经庄严论》中所说:

  “自无所护故,于众心不羞,

  远离二烦恼,摄众我顶礼。”

  如是所说,而获得无量功德。

  第三节 忍辱度

  此部分内容分三:忍辱的性相;确定忍辱的自性、忍辱的功德。

  一 忍辱的性相

  指的是面对他人的伤害,心里不生嗔恨和烦恼。如果以前行、正行和结行来摄受的话,就称为忍辱度。

  二 确定忍辱的自性 分为三部分:(一)忍辱的异品;(二)对治之自性的分别分析;(三)成立无颠倒的忍辱。

  (一)忍辱的异品 分二:1认识嗔恨;2…

《入菩提道次第--显明佛陀密意(堪布泽仁扎西 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