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本来应是天等一切的供养处,并不是施主。施主与福田颠倒,就会变成世界上产生饥馑的因。”
(2)菩萨在家的布施 内容分两种:A如何布施;B修学布施的方法。
A如何布施 分三:对于不舍得布施的人,让他去修学稍微的布施;有的人虽然愿意布施但其布施容易不清净,对于这样的人让他修学清净的布施;即使布施是清净的也不一定是成佛的因,所以要修学成佛之因的清净布施。
(A)修学稍微的布施 在《入行论》中说:
“佛陀先令行,菜蔬等布施,
习此微施已,渐能施己肉。
一旦觉自身,卑微如菜蔬,
尔时舍身肉,于彼有何难?”
还有,在《精通大密方便经》中说:
“初学者修学布施时,哪怕是从布施一坛水开始。”
(B)修学清净的布施
有些人虽然做布施,但由于不认识布施的清净与否,做了不清净的布施而成为堕入轮回和恶道的因,这样的布施是很多的,所以我们应修学清净的布施。如在《广博仙人请问经》中所说的三十二个不清净布施:
“邪见无信求回报,畏惧水火国王等,
毒物刀具肉与酒,为摄为赞施乐师,
卦师他财予己友,他人积粮施己仆,
为病苛责施医生,异熟果惧年事高,
生病将死而施予,名扬他乡逞英豪,
为得女人及子嗣,为了将来而布施,
施富足者不施弱,三十二种不净施。”
我们应如此来了知布施的清净与否,从而放弃不清净的布施而去修学清净的布施。
(C)修学成佛之因的布施
有些布施即使清净,也不一定是成佛的因。比如,有些善根能成为善趣之天或人的成因,有些则成为声闻和缘觉的涅磐之因,所以,我们应以种种方便之法,来使得清净的布施成为成佛之因,而不是涅磐之因,并以智慧来防止堕入轮回,以精进的力量来快速圆满方便和智慧之法,修学成佛之因的布施。如在经中说:
“何者对佛祖,微供或将供,
从诸善趣中,进入无死地。”
B修学布施的方法 分为两种:(A)修学布施的心态;(B)修学布施的行为
(A)修学布施的心态 指的是,当我们遇到乞丐的时候,应因能实现圆满的布施度而心生欢喜。并在心里这样想:“我们会因此而种下来生也用不完的受用的种子”、“他们是佛菩萨的化身”、“他们让我生起欢喜心”、“能在天等世间中得到荣誉”、“为了众生需要四摄受这样的法”等等,如此修学布施的广大心态。如在《经庄严论》中所说:
“遇到乞丐心欢喜,因其圆满布施度。”
另外,在经中说:
“见到行乞者,应视其如佛。”
(B)修学布施的行为 此内容分三:a对境、b时间、c物质。
a对境:由于心态的区别,有些人愿意供养上师而不愿意布施他人;有些人愿意供佛;有些人愿意为了问法和诵经而供养;有些人愿意供僧;有些人愿意布施乞丐等等,在这些方面,有些人愿意这样做而不愿意那样做,所以,我们应在愿意做的方面继续保持,不愿意做的方面要逐渐修学去做。
b时间:有的人可能长期不做布施而会在某一个特别的时间去做布施。对于这样的人,除了让他在某一个特别时间做布施外,还应让他修学长时期地去做布施。如何修学呢?首先尽量在半天的时间里修学布施,习惯以后,延长到一天、一昼夜、一个月、一年等,逐渐延长时间而修学布施。
c物质:一桶水、一碗菜、一团食物、一条线乃至一块做补丁的布等,这些细微的布施,我们也要把它们当做大的布施,来观想:“愿此布施的功德,能令一切众生得到佛果。”并且发愿:“希望自己具足力量使一切有情的愿望在未来悉能得到满足。”
和什么也舍不得布施相比的话,即使布施一桶水,也是大恩惠;和伤害比起来,拒绝布施也是大恩惠;和抢劫比起来,伤害也是大恩惠;和杀戮比起来,抢劫和攻击鞭打也是大恩惠;总而言之,对一切都减少抱怨,就不会对任何人生起嗔恨心,反而生起随喜之心,使其成为不失去菩提心的因。
因此,如同在经中所说,对于想得到食物者,给予他食物,对于想得到衣服、药物、花蔓者,同样给予,直到对于想要财物者给予他财物,并训练自己谙熟此道。在我们还没有得到证悟之前,尽管敢于布施自己的头和手脚等,也不能布施,如在《入菩萨行论》中说:
“修行正法身,莫为小故伤;
行此众生愿,迅速得圆满。
悲愿未清净,不应施此身;
今世或他生,利大乃可舍。”
有些人说:“发了行菩提心后,无论别人要什么都要布施,如果不给,即为坏失行菩提心。”所以,有的人认为在自己还没有能力给予别人时,自己的发心要保密,这样的说法是根本没有了知三藏的内容。以保密的方式来护持自己的发心,这样的做法太可笑了。
(3)得到证悟者的布施 此内容分三:A布施;B大布施;C极大布施。
A布施:指的是如国王布施国政等;
B大布施:指的是布施自己的妻、子等自己爱惜的人;
C极大布施:指的是布施自己的身体如头和手脚等。
因此,这样的意义,如在《般若佛母》中所说:“智者们若想圆满自己的布施度,首先就要投胎转轮圣王的身体,从自己这里取财物来布施并受持戒律。”又说:“我连对自己的身体都没有贪着,更何况对身外的财物等受用呢?”如此详细地宣说。有些人把上述的教理理解为在宣说出家人的布施,这是由于没有了知经部的意义。
救度一切(佛的异名)曾在某世中,布施自己的儿女给婆罗门做仆人;做协比巴国王时曾布施自己的眼珠给婆罗门的一个盲人;做兔子时布施自己的身体给流浪的婆罗门等,这些故事都出自《本生转》。还有,国王月光布施自己的头给婆罗门;国王金光砍掉自己的身体来做布施等,这些经中所说故事的意义,我们应该仔细思维并向他人宣说。
(三)成立无颠倒的布施 分二:1实修四种功德;2舍弃七种贪心
1实修四种功德:如在《经庄严论》中说:
“远离布施之异品,具足无别之智慧,
圆满众生之心愿,三乘成就诸众生。”
如前所述,我们应舍弃吝啬、没有分别心、了悟人无我和法无我、圆满一切众生的心愿。圆满一切众生的心愿指的是,如法地给予众生想要得到的;“三乘成就诸众生”指的是,以布施来摄受并按其根基分别安置他们于声闻、缘觉和大乘的道中。
2舍弃七种贪心:如在《经庄严论》中所说:
“菩萨所修之布施,莫贪、不贪、无有贪。
还有诸如亦非贪,莫贪、不贪、无有贪。”
舍弃布施的七种违缘,指的是:舍弃对财物的贪恋、舍弃对怠惰的贪恋、舍弃在修持上以少为满足的贪恋、舍弃对今生回报的贪恋、舍弃对来生回报的贪恋、舍弃对随眠等负面习气的贪恋、舍弃对放逸的贪恋。其中放逸又分为两种:一是作意的放逸,指的是贪恋小乘;二是妄念的放逸,指的是贪恋三轮(能做的人、所做的事、事情的对象)。以上所述的七种贪心,可以用简略的诗句来描述:
“财物怠惰少行足,今生回报及异熟,
异品放逸之七贪,如是智者应弃之。”
三 布施的功德 分二:(一)暂时的功德;(二)究竟的功德
(一)暂时的功德 分为两种:1此生的功德;2来生的功德。
1此生的功德
由布施而让众生欢喜满意,所以会得到今生的受用、荣誉、名望、吉祥、圆满的安乐等等。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有情欢喜果,未来定成佛,
今生亦吉祥,岂不见名乐?”
另外,在《经庄严论》中说:
“施者虽不贪,却得多善用。”
2来生的功德
由于布施,我们会得到感受等流果的受用,同时,因为同行等流果的原因,他人想要什么就敢于布施什么;另外,(由于布施的功德),我们永远不会投胎到恶劣的地方,不会遇到饥荒劫(充满饥荒的时期)等,有无量的利益。如在《摄颂》中说:
“菩萨所布施,断除饿鬼道,
一切贫乏苦,烦恼亦断除,
行施多受用,无量得增长。”
(二) 究竟的功德
由于布施,在未来成佛之后,周围会聚集如大海一般的世间和出世间的眷属,也会得到世间和出世间的由善根而形成的供养,获得虚空藏的禅定(登地时需圆满布施度,虚空藏的禅定是指初地时所证之布施自在的禅定)自在等无量的功德。
第二节持戒度
持戒度内容分三:一 持戒的性相;二 确定持戒的自性;三 持戒的功德。
一 持戒的性相 持戒指的是为了他人而断除自己的罪恶。如果以前行、正行和结行来摄受的话,就成为了持戒度。
二 确定持戒的自性 内容分三:(一)认识持戒的异品;(二)对治之自性的分别分析;(三)成立无颠倒的持戒。
(一) 认识持戒的异品 分二:1认识什么是破戒;2思维破戒的过患。
1认识什么是破戒
破戒指的是,戒律无法长期受持、虽然受戒但是持戒如同外道的持戒一样是颠倒的、虽然持戒没有颠倒但是如声闻的持戒一样不能成为成佛的因。
2思维破戒的过患 破戒的过患分为两种:(1)此生的过患;(2)生生世世的过患。
(1) 此生的过患
破戒者将得到来自一切世间天、人的蔑视;在上师和三宝面前自己会羞愧;在僧众面前会害怕;接受施主的供养时心里会恐惧;所有人都会欺凌和藐视他;所有非人都来障碍他;一切天都不会保护他;诸佛菩萨也难以对他实行救度。
(2) 生生世世的过患
如在《三摩地王经》中说:
“破戒者将堕恶道,彼多闻法亦难度。”
总的来说,违反戒律的人不可能投胎善趣道,违反戒律的分支也会投胎到龙族中,即使其中有百不及一的会投胎于善趣中,也会因杀生而短命,因偷盗而贫困,因邪淫而多敌,因撒谎而招致诽谤,因贪心而毁掉成就的希望,因嗔心而生起无量痛苦,如在颂中说:
“此人此行遭此果,最初果报堕恶趣。”
由于破戒,短命等我们所不期望的事情…
《入菩提道次第--显明佛陀密意(堪布泽仁扎西 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