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提道次第--显明佛陀密意(堪布泽仁扎西 译)▪P4

  ..续本文上一页该谨记因果不虚和业报不爽。

  c因畏惧轮回过患而舍弃菩提心

  指的是,由于看到生老病死的痛苦、被恶人陷害、多劫以来一直沉溺在轮回中,因此生起厌烦心而舍弃菩提心,就如同从前一个叫吉代的国王舍弃菩提心一样。

  对治这些,应把近取蕴当作一种幻觉;观修对一切有情众生应如母亲对自己的独子一般;了知一个劫和一个刹那并没有长短之分以及三时(过去、现在和未来)无实有之智慧。我们应依上所述来对治因畏惧轮回过患而舍弃菩提心。

  另外,我们通过观修上师本尊、回向善根等,也能阻止菩提心的舍弃。比如,当初阿阇黎陈那想要舍弃菩提心时,本尊文殊菩萨阻止了他,在历史上的人物传记中,也讲过很多这样的故事。

  (3)广义的学处 分为三种:a生起菩提心的因;b增长菩提心的缘;c菩提心不退失的方法

  a生起菩提心的因

  愿自己和他人远离痛苦即为悲心,愿自己和他人得到快乐即为慈心,在悲心和慈心的基础上生起菩提心。如在《经庄严论》中说到:

  “悲心之梗是慈心,清净生于痛苦中。”

  b增长菩提心的缘

  依止清净的善知识、对三宝生起现求信和胜解信、了知并抛弃在经文中所说的魔业、祈请十方诸佛菩萨不要出现魔业、观修菩提心的利益和轮回涅磐的过患、忆念佛菩萨的神变和神通等功德、为成就自他的一切利益而欢喜,以上七种都是增长菩提心的缘。如此来观修,就会因了知轮回的过患而生起忏悔的心;因了知涅磐的过患而阻止了对空性生起的贪执;因了知自他的广大利益而不会对轮回生起厌烦心;因了知佛菩萨的功德而生起对暂时和究竟之果报的欢喜心;因对上师和三宝生起胜解信并祈请的缘故而远离魔业;因现前得到佛菩萨的加持而抛弃违缘、得到实修的顺缘。依上所述,都是菩提心得到增长的缘。

  c菩提心不退失的方法

  对上师三宝没有胜解信、因嗔心和嫉妒心而不堪忍受他人的圆满,即为退失菩提心。

  不为利益众生而一味追寻自己的利益,就会退失菩提心;仅仅满足于在心里想,而不去在实际上努力实施广大的方便之法,也会退失菩提心;不了知佛菩萨的功德,自己也不去努力追求这样的功德,也会退失菩提心。对此,可以通过观修各种胜解信和欢喜心来对治。

  以上这些,都是愿菩提心的学处。

  行菩提心的学处 分为三种:(1)简要的学处;(2)中等的学处;(3)广义的学处

  (1)简要的学处

  在前行时,应尽量地修学如何舍弃恶业、实修善业。如果无意中造作了恶业,假如是在白天造作的,就在应当晚忏悔;如果是在晚上造作的,就在第二天忏悔(不要超过一昼夜)。即使是造作了非常细小的善业,也应该回向众生愿成佛。另外,在《教王经》中说到:

  “国王啊,你有很多的俗事,所以无法日夜修学布施及智慧等六度,因此,国王啊,在你的心里,应该这样观修,应对证得圆满的菩提有信心并努力去追求,应在心里长期忆念愿菩提心。对别人的善业要随喜,随喜后要供养诸佛菩萨以及声闻、缘觉,供养后和一切众生分享随喜的功德。之后,要每天为一切众生能够成就圆满佛果而做无上的回向。国王啊,如果你能这样做,那么在治理国政的同时,你也能圆满菩萨道的资粮。”

  (2) 中等的学处

  即抛弃四种黑法,实修四种白法。如在《宝积经》中说:“如果具备四种黑法,就会忘失菩提心,什么是四种黑法呢?欺骗上师和所供处、对不应悔恨的对境生起忏悔心、对进入大乘的众生不赞颂反而恶语相向、因没有增上意乐心而实施欺诈他人的恶行。以上是四种黑法。

  若具备四种白法,则一出生就会生起菩提心并且不会忘失。白法是哪四种呢?因具备正知而不去撒谎、因具增上意乐心而不去欺诈众生、视所有菩萨为自己的导师,对他们的功德由衷地赞叹并四方宣扬、众生能成熟的不是低劣乘而是让他们进入菩萨道中。”

  这些都是在教我们修学何为应舍,何为所依。

  (3)广义的学处 分为三种:a生起行菩提心的因;b增长行菩提心的缘;c行菩提心不退失的方法

  a生起行菩提心的因

  在发愿菩提心的基础上,寻找增长行菩提心的方法并舍弃退失行菩提心的因,即为生起行菩提心的因。我们应观修轮回的痛苦和涅磐的过患,度化轮回中的一切有情,把涅磐看做有毒的食物而抛弃之。

  b增长行菩提心的缘

  在心里忆念十方诸佛菩萨以及上师,每昼夜各做三次七支法(顶礼、供养、忏悔、随喜、劝转*轮、请佛住世不入涅磐、回向证得菩提),如果再深广一点的话,可以加上《普贤行愿品》、《菩提三聚经》、《弥勒发愿文》、阿阇黎龙树的《二十颂》以及阿阇黎寂天的《入行论》。如果觉得这样做有点吃力的话,还可以努力修我的堪布著的《七支法》,或者我写的《十法行》,另外,我们应努力去修学各种《本生转》里菩萨的行为。

  c不退失菩提心的方法

  对于《虚空藏经》中所讲的根本堕,还有《宝积经》等其他经文中所讲的各种根本和分支的堕,我们应努力去对治不让它生起,此外还应修学如来的《百字明》等各种忏悔罪堕的法门。

  第四篇 六度

  “实修布施等”涵义分二:

  为了自己圆满证悟佛法而行六度; 为了他人的成熟而行四摄法。

  第一章 为了自己圆满证悟佛法而行六度

  此部分内容分三:总的性相;各别的分类;各别的词义。

  六度总的性相 六度的总体性相是指到达轮回和涅磐之彼岸的方法。

  六度各别的分类 分三:六度分类的基础;六度如何分类;通过分类来确定六度。

  六度分类的基础:

  是指通过实修达到圆满佛果的特别方法。

  六度如何分类

  可分为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第一节 布施

  分为三方面来讲:一 布施的性相;二 布施的自性;三布施的功德。

  一 布施的性相 布施指的是为利益他人而布施财物等,若布施的行为以前行、正行、结行来摄受的话,即为布施度。

  二 布施的自性 分为三种:(一)认识布施的异品;(二)对治之自性的分别分析;(三)成立无颠倒的布施。

  (一)认识布施的异品 分二:1认识与清净布施相违的行为;2思维不清净布施的过患。

  1认识与清净布施相违的行为:因吝啬而不舍得布施、虽做布施但是布施不清净、虽没有不清净的布施但无法成为圆满佛果的因。

  2思维不清净布施的过患 分两种:(1)此生的过患、(2)毁坏永久安乐之过患。

  (1) 此生的过患:

  不清净的布施会导致世间人对自己的轻蔑与侮辱。如阿阇黎圣者说:

  “受用财物得安乐,给予他人亦安乐,

  不受不给空浪费,唯有痛苦岂安乐?”

  又说:

  “愚痴唯受积财苦,岂能感受用之乐?

  反复寻找一再看,吝啬施财如同鼠。”

  又说:

  “何时需求何时取,佛说财物应布施,

  积累财物如蜂蜜,终为他人所享用。”

  我们应该多多思维上述词句的内涵。

  (2) 毁坏永久安乐之过患

  如在《摄颂》中说:

  “吝啬者堕饿鬼道,即使为人也贫困。”

  总的来说,吝啬的人是不会富足的。即使做了布施,如果布施不清净,也如同在盐地上播种,是不会结果的。即使结了一些果实,也如同海鸥捕食到了死鱼,不会成为安乐受用的助缘。即使有了些微的安乐的助缘,也会如芭蕉树的果实一样在轮回和涅磐中终将完全穷尽。

  (二)对治的自性分别分析 分为两种:1因的对治;2果的对治。

  1因的对治:

  吝啬的因是贪恋财物,观修此对治如在《入行论》中说:

  “积护耗尽苦,应知财多祸,

  贪金涣散人,脱苦遥无期。”

  (财富的积聚、守护、耗散过程中充满着痛苦及苦因,以此应知财产是无边祸害的根源,那些为贪爱金钱而散乱的人,永远没有机会脱离三有的痛苦。)

  “无财寻求苦,得微以少苦,

  多时无足苦,受用痛苦因。”

  文间诗句的意义也要忆念不忘,另外还可以多讲一些故事,如国王扎巴塔耶的故事,还有自乳轮王,作了四大洲日月三十三天一半以下的国王还不满足,还想夺取玉帝所有的财权,在他生起这样念头的瞬间,福报耗尽堕在地上。

  2果的对治

  贪欲财物的因而生出了吝啬的果。阻挡吝啬之果的对治是布施。此部分内容分三,如《优婆离请问经》中所说:(1)菩萨出家的布施、(2)菩萨在家的布施、(3)得到证悟者的布施。

  (1) 菩萨出家的布施

  主要有无畏布施、慈悲布施、法的布施等三种。财的布施主要指布施墨水、笔和纸等而已,没有讲过要用很多的财物来布施。

  佛陀在曾经做国王、大臣、施主、商人时,做过财物的布施,在其菩萨“最后有”(不随业力在此世界轮回受生者,即将证十地)时,曾在少年嬉戏(佛陀十二相成道之一)时就布施他所有的财物。后来佛祖在尼连禅河边出家时,将马和装饰等所有财物归还给了财物的主人净饭王;农夫的女儿妙生女在金碗里装满供品养供佛陀,在佛陀把金碗还给妙生女时,她多次祈请说:“请慈悲我,接受我的供养。”佛陀接受供养后,把金碗扔到尼连禅河里。此时一些外道想:“乔达摩也贪财呀,马和装饰品等财物不应该还给富足的国王,而应该布施给贫困者,金碗也不布施给贫困者而扔到河里多浪费。”

  佛陀说:“殊胜的财物如果布施给不殊胜(没有福报去承受)的人,虽然对他此生有一些利益,但终将会因无法承受,变成堕地狱的因。”所以佛菩萨的心里是这样想的:“出家人不能去种痛苦和堕入恶道的因,如果出家人用财物来布施的话,就会成为闻思修的障碍,所以出家人不应贪财并以财物来做布施,而应以持戒、禅定、智慧等来布施,这样才是符合法教的出家人。

  在经中,佛陀只讲过出家人应布施钵里剩余的食物而已,并没有说过要做其他财物的布施。出家人…

《入菩提道次第--显明佛陀密意(堪布泽仁扎西 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