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么相违。
“唷嘎”和无上瑜伽是不相同的续部,所以其仪轨混合在一起就不合理。
对方会说,《毗卢遮那现证菩提》是密续,所以把密续和般若乘的胜义谛菩提心混合在一起也是不合理的。
不同的乘虽然仪轨混合在一起,但是以胜解来做为胜义菩提心的仪轨是不会不合理的。
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不同续的仪轨也能混合,“唷嘎”的体系在观修大手印的无上瑜伽中混合又有什么不合理呢?
如此说来,大手印有观修所以是错误的,那么一样的,胜义菩提是依仪轨而所得,所以也是错误的。
对方说,仪轨的错误没有关系,那么观修的错误又有什么关系呢?
观修是有分别心,大手印是没有分别心的,所以观修大手印是互相矛盾的。如此,仪轨是世俗谛,胜义菩提心是胜义谛,所以一样也是矛盾的,所以,胜义菩提心是不能依仪轨而得的。
因此,愚人们不懂得,不同的宗派和续部次第中,相同的一个名词涵义并不一样,这正是错误的根源,不能了解到其真实的意义。
2正确的回答:
总的来说,要了知一切法当中不同宗派的论述、各乘的重要次第以及真实和假立的区别。例如,不同的宗派中声闻的胜义谛,在大乘中就成了世俗谛,在密乘里也有观修有形有相的胜义菩提心。还有,用梵文的发音“修涅达”和“远离一切事物”等这些词来观空,也称之为胜义菩提心。月亮被称为世俗,金刚被称为胜义等这样的名称有很多,所以我们应该去了解其真实的原因。
密乘的一些仪轨和般若乘的发心是不能混合的,因为在诸多经论中都讲过般若乘的愿行菩提心有仪轨,而胜义菩提心有仪轨的说法在诸多经论中并没说过,尤其是中观派的阿阇黎龙树以及阿阇黎寂天在他的《入行论》中都没有说过胜义菩提心有仪轨。唯识派阿阇黎无著和《戒律二十颂》中,以及阿底峡尊者的《发心论》中也没有讲过胜义菩提心的仪轨。
也许有人会说,虽然没讲胜义菩提心的仪轨,但以胜解心来做仪轨又有什么相违的呢?
回答是:当然有相违了,依仪轨而生的发心是世俗菩提心,怎么能是胜义菩提心呢?所有经典中都说过,能得到无生法(讲空性的法)的忍辱,没有听说过能得到有生法的忍辱。因此,将没有仪轨的做为仪轨,就是将胜义谛降为世俗谛、无生法成为有生法、不可言说成为能言说、无缘法成为有缘法等等,再也没有比这更混乱的做法了。如在《经庄严论》中说:
“何者见无而见有,何为如此黑暗痴?”
这是有道理的,比如眼睛不明亮的人看不见存在的东西,反而会看见一些不存在的东西,如发缕、黄色的海螺等等。就有如一些愚人不懂得佛法中三藏的内涵和灌顶等甚深的仪轨,反而把愿行的发心当做密乘的观修本尊,这和为了得到胜义谛菩提心而去做仪轨等,都是佛陀没有讲过的,都是对佛教有害的,就如眼睛不好的人进入黑暗一样。
如果有人问,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生起的因是什么呢?
1生起世俗菩提心的因 在《经庄严论》中云:
“友因及根力,闻力修善力,
生坚不坚固,说依他发心。”
【世俗菩提心的生起,有由善友、善知识的劝导等而生;有由自性种性因力而生;有由往生中积集大乘之善根增长种性之力而生;有由此生中略闻大乘法之力而生,如由略听闻某法相,众多士心发其心;有由此生中,从听闻大乘法,反复地修信心及大悲等善法之力而生。复有由四力齐聚或各别而生种种(不同),由(四力)各别而生者,初者(由友力而生)为不坚固发心,后四种为坚固的发心。】
如果依照阿阇黎的读诵跟着读诵,并真实接受阿阇黎的指示从而得到的,就是生起世俗菩提心的因。
2生起胜义菩提心的因 如在《经庄严论》中云:
“供养圆满佛,满积福慧粮,
于法无别智,生故许彼圣。”
【教之差别,由于圆满佛陀之化身已作圆满之承事供养而听闻;修法之差别,于一大阿僧祗劫中圆满积集福德及智慧二种资粮;由是证之差别,由生起于一切法无能所分别之智慧;是故许彼发心为胜义。】
菩提心不是依阿阇黎的言说,而是由于让佛陀欢喜,积累了很多福慧资粮的力量,“世间第一法”(在成就登地菩萨之前一刹那,所生起的最后一个念头,是世间法中最殊胜的,之后生起的念头即为出世间的法)后,生起对一切法无分别智慧的见道,这叫胜义菩提心,不是如世俗菩提心一样依仪轨所得,所以这是胜义谛。因此世俗菩提心是依他人而得,胜义菩提心是由自己证悟。如此了知,世俗和胜义菩提心的区别是依不依仪轨而生。
世俗菩提心的愿菩提和行菩提,学处(戒律)有两种,即唯识派和中观派两种。唯识派所的学处应在《律仪二十颂》中了知,故此处不讲。
中观派发心的学处 有两种:1愿菩提心的学处;2行菩提心的学处。
1愿菩提心的学处 分三种:(1)简要的学处;(2)中等的学处;(3)广义的学处
(1)简要的学处:即为有情众生而欲证得佛果的心愿;
(2)中等的学处:即了知失去愿菩提心的因。此对治的观修分三种:a对治因恐惧而舍弃菩提心;b对治因怠惰而舍弃菩提心;c对治因畏惧轮回过患而舍弃菩提心。
a因恐惧而舍弃菩提心
指的是,由于担心很难修成圆满二资粮的佛果,所以不接受愿菩提心的学处。对此的对治方法,如在《经庄严论》中所说:
“有情成人身,无量每刹那,
能得佛果故,怎受诸畏惧?”
另外,在《入行论》中说:
“所有蚊虻蜂,如是诸虫蛆,
若发精进力,咸证无上觉。
况我生为人,明辨利与害,
行持若不废,何故不证觉?”
我们应了知如上所述的意义。
从前,依树叶而生存的七只虫子,被风刮落到大海里,海中有一尊巨大的毗卢遮那佛像,这些虫绕了佛身三圈,因此而投胎为七个贱种之女。她们对自己的种姓和受用生起厌烦心,就去采集草木,做仆人等等,(由于供养)积累了福报的缘故,后来转生为国王智给的七个公主。由于她们虔诚供养,使迦叶佛心生欢喜,佛预言她们七人都将成佛,如同一头猪由于被狗追赶着而绕塔三圈的缘故,最后得到罗汉果位。婆罗门女由于供养佛一钵干饭的福德,生生世世出生于善趣,最后得到独觉果位的预言。婆罗门女的丈夫婆罗门子对佛陀说:“乔达摩,你舍弃国政,现在为了一钵干饭,满口说谎,好辛苦呀!”佛陀问他:“你家门口的大“涅卓达”木的种子有多大?”他回答说:“芥子粒那么细小。”佛陀说:“你别撒谎。”婆罗门子由此而生起了出离心后来最终证悟空性。
同样,在《贤界经》云:供养“啊惹然”(诃子),或者草之灯,或者一团牛粪,来请求发心的缘故,也能现证圆满佛果。此经中还说:
“微物供诸佛,异熟果如是,
轮回果亦此,何者不发心?”
b因怠惰而舍弃菩提心
指的是,有些愚痴的人虽然行善,但由于没有得到现世报,所以因失望而不再行善。比如,因布施而减少了财物、因持戒而身体虚弱等,或者虽然行善但还没有得到加持,或者为了病人做祈福、诵经、供朵玛、洒真言芥子、做尊胜等法事(长寿法事)做了一半时人去世等等,由于认为这些都是无效的,因此产生懈怠而舍弃菩提心。对此的对治是,如在《入菩萨行论》中云:
“故应除疲厌,驭驾觉心驹,
从乐趋胜乐,智者宁退怯?”
我们应因此而生起意乐之心。
一般死亡分为七种:其中包括三种单独尽:寿命尽、业力尽、福报尽;三种双尽:寿命和业力尽、业力和福报尽、寿命和福报尽;还有第七种:所有尽,即寿命、业力、福报都尽了。
寿命尽可以通过做尊胜和“恶趣净续”(达日如来法)的仪轨等法事获得利益;业力尽可以通过救护别人一定会杀的或者一定会死的生命,以及诵经等来得到改变;福报尽可以通过供养上师来增加福报,通过对三宝的恭敬,如供佛、诵经咒、供僧等,以及对魔鬼施“朵玛”(食团)等来得到改变。如同我们用舍弃来对治贪著、用吃药来对治疾病、用观想来对治心,所以我们用对一切有益的加持和缘起来遮住一切违缘。
对于三种双尽,寿命和业力双尽时补足此两种、寿命和福报双尽时补足此两种、业力和福报双尽时补足此两种,如此,单独尽就单独来补足,双尽就通过强大的努力来补足,当所有尽时,就再无法补足,人便会死亡,就如同火灭之后的烟,或者水源断绝之后的水池,连佛祖也无法阻挡,再怎样做祈福法事也终将会难免一死,这就是所有尽的原因。所以即使消灾祈福的法事无效我们也不应因此失去信心。比如,在床上死去时不应该埋怨床不合适;或者在房间里死去时不应该埋怨房间不好;或者吃饭时死去不应该埋怨饮食不合理;或者治疗无效而死去时不应该埋怨药物有害,所以,怎么可能因此而放弃床、房间、饮食和医药治疗呢?同样的道理,这是因为寿命尽了,而不是因为消灾祈福的法事无效。
另外,业力分为三种:顺现法受业(现世受业)、顺次生受业(来生受业)和顺后受业。
顺现法受业 指的是所有的善业或者恶业的果报成熟在现世。而果报成熟在现世,需要特殊的对境、心态和事物。如在论中说:
“所谓顺现法受业,依田意乐之差别。”
在特别的对境上,生起了特别的善恶之心,以特别好或特别坏的事物来造作特别的善或特别的恶,这样的果报就会成熟在现世,被称为顺现法受业。但如此来造作善恶业的人是极其稀少的。
顺次生受业 造作比顺现法受业的善恶业稍微弱一些的善恶业,就会造成顺次生受业。
顺后受业 造作比上述两种善恶业还要轻微的善恶业,不会在下一世成熟,而会延后去享受善恶的果报,这样被称为顺后受业。
因此,有一些一直在造作恶业但却依然在今生享受着幸福的人,或者一直积累着善业的福报却沉溺于痛苦之中的人,这些都是顺次生受业或者顺后受业的原因。所以,我们应…
《入菩提道次第--显明佛陀密意(堪布泽仁扎西 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