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提道次第--顯明佛陀密意(堪布澤仁紮西 譯)▪P3

  ..續本文上一頁麼相違。

  “唷嘎”和無上瑜伽是不相同的續部,所以其儀軌混合在一起就不合理。

  對方會說,《毗盧遮那現證菩提》是密續,所以把密續和般若乘的勝義谛菩提心混合在一起也是不合理的。

  不同的乘雖然儀軌混合在一起,但是以勝解來做爲勝義菩提心的儀軌是不會不合理的。

  如果這樣的話,那麼不同續的儀軌也能混合,“唷嘎”的體系在觀修大手印的無上瑜伽中混合又有什麼不合理呢?

  如此說來,大手印有觀修所以是錯誤的,那麼一樣的,勝義菩提是依儀軌而所得,所以也是錯誤的。

  對方說,儀軌的錯誤沒有關系,那麼觀修的錯誤又有什麼關系呢?

  觀修是有分別心,大手印是沒有分別心的,所以觀修大手印是互相矛盾的。如此,儀軌是世俗谛,勝義菩提心是勝義谛,所以一樣也是矛盾的,所以,勝義菩提心是不能依儀軌而得的。

  因此,愚人們不懂得,不同的宗派和續部次第中,相同的一個名詞涵義並不一樣,這正是錯誤的根源,不能了解到其真實的意義。

  2正確的回答:

  總的來說,要了知一切法當中不同宗派的論述、各乘的重要次第以及真實和假立的區別。例如,不同的宗派中聲聞的勝義谛,在大乘中就成了世俗谛,在密乘裏也有觀修有形有相的勝義菩提心。還有,用梵文的發音“修涅達”和“遠離一切事物”等這些詞來觀空,也稱之爲勝義菩提心。月亮被稱爲世俗,金剛被稱爲勝義等這樣的名稱有很多,所以我們應該去了解其真實的原因。

  密乘的一些儀軌和般若乘的發心是不能混合的,因爲在諸多經論中都講過般若乘的願行菩提心有儀軌,而勝義菩提心有儀軌的說法在諸多經論中並沒說過,尤其是中觀派的阿阇黎龍樹以及阿阇黎寂天在他的《入行論》中都沒有說過勝義菩提心有儀軌。唯識派阿阇黎無著和《戒律二十頌》中,以及阿底峽尊者的《發心論》中也沒有講過勝義菩提心的儀軌。

  也許有人會說,雖然沒講勝義菩提心的儀軌,但以勝解心來做儀軌又有什麼相違的呢?

  回答是:當然有相違了,依儀軌而生的發心是世俗菩提心,怎麼能是勝義菩提心呢?所有經典中都說過,能得到無生法(講空性的法)的忍辱,沒有聽說過能得到有生法的忍辱。因此,將沒有儀軌的做爲儀軌,就是將勝義谛降爲世俗谛、無生法成爲有生法、不可言說成爲能言說、無緣法成爲有緣法等等,再也沒有比這更混亂的做法了。如在《經莊嚴論》中說:

  “何者見無而見有,何爲如此黑暗癡?”

  這是有道理的,比如眼睛不明亮的人看不見存在的東西,反而會看見一些不存在的東西,如發縷、黃色的海螺等等。就有如一些愚人不懂得佛法中叁藏的內涵和灌頂等甚深的儀軌,反而把願行的發心當做密乘的觀修本尊,這和爲了得到勝義谛菩提心而去做儀軌等,都是佛陀沒有講過的,都是對佛教有害的,就如眼睛不好的人進入黑暗一樣。

  如果有人問,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生起的因是什麼呢?

  1生起世俗菩提心的因 在《經莊嚴論》中雲:

  “友因及根力,聞力修善力,

  生堅不堅固,說依他發心。”

  【世俗菩提心的生起,有由善友、善知識的勸導等而生;有由自性種性因力而生;有由往生中積集大乘之善根增長種性之力而生;有由此生中略聞大乘法之力而生,如由略聽聞某法相,衆多士心發其心;有由此生中,從聽聞大乘法,反複地修信心及大悲等善法之力而生。複有由四力齊聚或各別而生種種(不同),由(四力)各別而生者,初者(由友力而生)爲不堅固發心,後四種爲堅固的發心。】

  如果依照阿阇黎的讀誦跟著讀誦,並真實接受阿阇黎的指示從而得到的,就是生起世俗菩提心的因。

  2生起勝義菩提心的因 如在《經莊嚴論》中雲:

  “供養圓滿佛,滿積福慧糧,

  于法無別智,生故許彼聖。”

  【教之差別,由于圓滿佛陀之化身已作圓滿之承事供養而聽聞;修法之差別,于一大阿僧祗劫中圓滿積集福德及智慧二種資糧;由是證之差別,由生起于一切法無能所分別之智慧;是故許彼發心爲勝義。】

  菩提心不是依阿阇黎的言說,而是由于讓佛陀歡喜,積累了很多福慧資糧的力量,“世間第一法”(在成就登地菩薩之前一刹那,所生起的最後一個念頭,是世間法中最殊勝的,之後生起的念頭即爲出世間的法)後,生起對一切法無分別智慧的見道,這叫勝義菩提心,不是如世俗菩提心一樣依儀軌所得,所以這是勝義谛。因此世俗菩提心是依他人而得,勝義菩提心是由自己證悟。如此了知,世俗和勝義菩提心的區別是依不依儀軌而生。

  世俗菩提心的願菩提和行菩提,學處(戒律)有兩種,即唯識派和中觀派兩種。唯識派所的學處應在《律儀二十頌》中了知,故此處不講。

  中觀派發心的學處 有兩種:1願菩提心的學處;2行菩提心的學處。

  1願菩提心的學處 分叁種:(1)簡要的學處;(2)中等的學處;(3)廣義的學處

  (1)簡要的學處:即爲有情衆生而欲證得佛果的心願;

  (2)中等的學處:即了知失去願菩提心的因。此對治的觀修分叁種:a對治因恐懼而舍棄菩提心;b對治因怠惰而舍棄菩提心;c對治因畏懼輪回過患而舍棄菩提心。

  a因恐懼而舍棄菩提心

  指的是,由于擔心很難修成圓滿二資糧的佛果,所以不接受願菩提心的學處。對此的對治方法,如在《經莊嚴論》中所說:

  “有情成人身,無量每刹那,

  能得佛果故,怎受諸畏懼?”

  另外,在《入行論》中說:

  “所有蚊虻蜂,如是諸蟲蛆,

  若發精進力,鹹證無上覺。

  況我生爲人,明辨利與害,

  行持若不廢,何故不證覺?”

  我們應了知如上所述的意義。

  從前,依樹葉而生存的七只蟲子,被風刮落到大海裏,海中有一尊巨大的毗盧遮那佛像,這些蟲繞了佛身叁圈,因此而投胎爲七個賤種之女。她們對自己的種姓和受用生起厭煩心,就去采集草木,做仆人等等,(由于供養)積累了福報的緣故,後來轉生爲國王智給的七個公主。由于她們虔誠供養,使迦葉佛心生歡喜,佛預言她們七人都將成佛,如同一頭豬由于被狗追趕著而繞塔叁圈的緣故,最後得到羅漢果位。婆羅門女由于供養佛一缽幹飯的福德,生生世世出生于善趣,最後得到獨覺果位的預言。婆羅門女的丈夫婆羅門子對佛陀說:“喬達摩,你舍棄國政,現在爲了一缽幹飯,滿口說謊,好辛苦呀!”佛陀問他:“你家門口的大“涅卓達”木的種子有多大?”他回答說:“芥子粒那麼細小。”佛陀說:“你別撒謊。”婆羅門子由此而生起了出離心後來最終證悟空性。

  同樣,在《賢界經》雲:供養“啊惹然”(诃子),或者草之燈,或者一團牛糞,來請求發心的緣故,也能現證圓滿佛果。此經中還說:

  “微物供諸佛,異熟果如是,

  輪回果亦此,何者不發心?”

  b因怠惰而舍棄菩提心

  指的是,有些愚癡的人雖然行善,但由于沒有得到現世報,所以因失望而不再行善。比如,因布施而減少了財物、因持戒而身體虛弱等,或者雖然行善但還沒有得到加持,或者爲了病人做祈福、誦經、供朵瑪、灑真言芥子、做尊勝等法事(長壽法事)做了一半時人去世等等,由于認爲這些都是無效的,因此産生懈怠而舍棄菩提心。對此的對治是,如在《入菩薩行論》中雲:

  “故應除疲厭,馭駕覺心駒,

  從樂趨勝樂,智者甯退怯?”

  我們應因此而生起意樂之心。

  一般死亡分爲七種:其中包括叁種單獨盡:壽命盡、業力盡、福報盡;叁種雙盡:壽命和業力盡、業力和福報盡、壽命和福報盡;還有第七種:所有盡,即壽命、業力、福報都盡了。

  壽命盡可以通過做尊勝和“惡趣淨續”(達日如來法)的儀軌等法事獲得利益;業力盡可以通過救護別人一定會殺的或者一定會死的生命,以及誦經等來得到改變;福報盡可以通過供養上師來增加福報,通過對叁寶的恭敬,如供佛、誦經咒、供僧等,以及對魔鬼施“朵瑪”(食團)等來得到改變。如同我們用舍棄來對治貪著、用吃藥來對治疾病、用觀想來對治心,所以我們用對一切有益的加持和緣起來遮住一切違緣。

  對于叁種雙盡,壽命和業力雙盡時補足此兩種、壽命和福報雙盡時補足此兩種、業力和福報雙盡時補足此兩種,如此,單獨盡就單獨來補足,雙盡就通過強大的努力來補足,當所有盡時,就再無法補足,人便會死亡,就如同火滅之後的煙,或者水源斷絕之後的水池,連佛祖也無法阻擋,再怎樣做祈福法事也終將會難免一死,這就是所有盡的原因。所以即使消災祈福的法事無效我們也不應因此失去信心。比如,在床上死去時不應該埋怨床不合適;或者在房間裏死去時不應該埋怨房間不好;或者吃飯時死去不應該埋怨飲食不合理;或者治療無效而死去時不應該埋怨藥物有害,所以,怎麼可能因此而放棄床、房間、飲食和醫藥治療呢?同樣的道理,這是因爲壽命盡了,而不是因爲消災祈福的法事無效。

  另外,業力分爲叁種:順現法受業(現世受業)、順次生受業(來生受業)和順後受業。

  順現法受業 指的是所有的善業或者惡業的果報成熟在現世。而果報成熟在現世,需要特殊的對境、心態和事物。如在論中說:

  “所謂順現法受業,依田意樂之差別。”

  在特別的對境上,生起了特別的善惡之心,以特別好或特別壞的事物來造作特別的善或特別的惡,這樣的果報就會成熟在現世,被稱爲順現法受業。但如此來造作善惡業的人是極其稀少的。

  順次生受業 造作比順現法受業的善惡業稍微弱一些的善惡業,就會造成順次生受業。

  順後受業 造作比上述兩種善惡業還要輕微的善惡業,不會在下一世成熟,而會延後去享受善惡的果報,這樣被稱爲順後受業。

  因此,有一些一直在造作惡業但卻依然在今生享受著幸福的人,或者一直積累著善業的福報卻沈溺于痛苦之中的人,這些都是順次生受業或者順後受業的原因。所以,我們應…

《入菩提道次第--顯明佛陀密意(堪布澤仁紮西 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