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提道次第--顯明佛陀密意(堪布澤仁紮西 譯)▪P4

  ..續本文上一頁該謹記因果不虛和業報不爽。

  c因畏懼輪回過患而舍棄菩提心

  指的是,由于看到生老病死的痛苦、被惡人陷害、多劫以來一直沈溺在輪回中,因此生起厭煩心而舍棄菩提心,就如同從前一個叫吉代的國王舍棄菩提心一樣。

  對治這些,應把近取蘊當作一種幻覺;觀修對一切有情衆生應如母親對自己的獨子一般;了知一個劫和一個刹那並沒有長短之分以及叁時(過去、現在和未來)無實有之智慧。我們應依上所述來對治因畏懼輪回過患而舍棄菩提心。

  另外,我們通過觀修上師本尊、回向善根等,也能阻止菩提心的舍棄。比如,當初阿阇黎陳那想要舍棄菩提心時,本尊文殊菩薩阻止了他,在曆史上的人物傳記中,也講過很多這樣的故事。

  (3)廣義的學處 分爲叁種:a生起菩提心的因;b增長菩提心的緣;c菩提心不退失的方法

  a生起菩提心的因

  願自己和他人遠離痛苦即爲悲心,願自己和他人得到快樂即爲慈心,在悲心和慈心的基礎上生起菩提心。如在《經莊嚴論》中說到:

  “悲心之梗是慈心,清淨生于痛苦中。”

  b增長菩提心的緣

  依止清淨的善知識、對叁寶生起現求信和勝解信、了知並抛棄在經文中所說的魔業、祈請十方諸佛菩薩不要出現魔業、觀修菩提心的利益和輪回涅磐的過患、憶念佛菩薩的神變和神通等功德、爲成就自他的一切利益而歡喜,以上七種都是增長菩提心的緣。如此來觀修,就會因了知輪回的過患而生起忏悔的心;因了知涅磐的過患而阻止了對空性生起的貪執;因了知自他的廣大利益而不會對輪回生起厭煩心;因了知佛菩薩的功德而生起對暫時和究竟之果報的歡喜心;因對上師和叁寶生起勝解信並祈請的緣故而遠離魔業;因現前得到佛菩薩的加持而抛棄違緣、得到實修的順緣。依上所述,都是菩提心得到增長的緣。

  c菩提心不退失的方法

  對上師叁寶沒有勝解信、因嗔心和嫉妒心而不堪忍受他人的圓滿,即爲退失菩提心。

  不爲利益衆生而一味追尋自己的利益,就會退失菩提心;僅僅滿足于在心裏想,而不去在實際上努力實施廣大的方便之法,也會退失菩提心;不了知佛菩薩的功德,自己也不去努力追求這樣的功德,也會退失菩提心。對此,可以通過觀修各種勝解信和歡喜心來對治。

  以上這些,都是願菩提心的學處。

  行菩提心的學處 分爲叁種:(1)簡要的學處;(2)中等的學處;(3)廣義的學處

  (1)簡要的學處

  在前行時,應盡量地修學如何舍棄惡業、實修善業。如果無意中造作了惡業,假如是在白天造作的,就在應當晚忏悔;如果是在晚上造作的,就在第二天忏悔(不要超過一晝夜)。即使是造作了非常細小的善業,也應該回向衆生願成佛。另外,在《教王經》中說到:

  “國王啊,你有很多的俗事,所以無法日夜修學布施及智慧等六度,因此,國王啊,在你的心裏,應該這樣觀修,應對證得圓滿的菩提有信心並努力去追求,應在心裏長期憶念願菩提心。對別人的善業要隨喜,隨喜後要供養諸佛菩薩以及聲聞、緣覺,供養後和一切衆生分享隨喜的功德。之後,要每天爲一切衆生能夠成就圓滿佛果而做無上的回向。國王啊,如果你能這樣做,那麼在治理國政的同時,你也能圓滿菩薩道的資糧。”

  (2) 中等的學處

  即抛棄四種黑法,實修四種白法。如在《寶積經》中說:“如果具備四種黑法,就會忘失菩提心,什麼是四種黑法呢?欺騙上師和所供處、對不應悔恨的對境生起忏悔心、對進入大乘的衆生不贊頌反而惡語相向、因沒有增上意樂心而實施欺詐他人的惡行。以上是四種黑法。

  若具備四種白法,則一出生就會生起菩提心並且不會忘失。白法是哪四種呢?因具備正知而不去撒謊、因具增上意樂心而不去欺詐衆生、視所有菩薩爲自己的導師,對他們的功德由衷地贊歎並四方宣揚、衆生能成熟的不是低劣乘而是讓他們進入菩薩道中。”

  這些都是在教我們修學何爲應舍,何爲所依。

  (3)廣義的學處 分爲叁種:a生起行菩提心的因;b增長行菩提心的緣;c行菩提心不退失的方法

  a生起行菩提心的因

  在發願菩提心的基礎上,尋找增長行菩提心的方法並舍棄退失行菩提心的因,即爲生起行菩提心的因。我們應觀修輪回的痛苦和涅磐的過患,度化輪回中的一切有情,把涅磐看做有毒的食物而抛棄之。

  b增長行菩提心的緣

  在心裏憶念十方諸佛菩薩以及上師,每晝夜各做叁次七支法(頂禮、供養、忏悔、隨喜、勸轉*輪、請佛住世不入涅磐、回向證得菩提),如果再深廣一點的話,可以加上《普賢行願品》、《菩提叁聚經》、《彌勒發願文》、阿阇黎龍樹的《二十頌》以及阿阇黎寂天的《入行論》。如果覺得這樣做有點吃力的話,還可以努力修我的堪布著的《七支法》,或者我寫的《十法行》,另外,我們應努力去修學各種《本生轉》裏菩薩的行爲。

  c不退失菩提心的方法

  對于《虛空藏經》中所講的根本墮,還有《寶積經》等其他經文中所講的各種根本和分支的墮,我們應努力去對治不讓它生起,此外還應修學如來的《百字明》等各種忏悔罪墮的法門。

  第四篇 六度

  “實修布施等”涵義分二:

  爲了自己圓滿證悟佛法而行六度; 爲了他人的成熟而行四攝法。

  第一章 爲了自己圓滿證悟佛法而行六度

  此部分內容分叁:總的性相;各別的分類;各別的詞義。

  六度總的性相 六度的總體性相是指到達輪回和涅磐之彼岸的方法。

  六度各別的分類 分叁:六度分類的基礎;六度如何分類;通過分類來確定六度。

  六度分類的基礎:

  是指通過實修達到圓滿佛果的特別方法。

  六度如何分類

  可分爲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

  第一節 布施

  分爲叁方面來講:一 布施的性相;二 布施的自性;叁布施的功德。

  一 布施的性相 布施指的是爲利益他人而布施財物等,若布施的行爲以前行、正行、結行來攝受的話,即爲布施度。

  二 布施的自性 分爲叁種:(一)認識布施的異品;(二)對治之自性的分別分析;(叁)成立無顛倒的布施。

  (一)認識布施的異品 分二:1認識與清淨布施相違的行爲;2思維不清淨布施的過患。

  1認識與清淨布施相違的行爲:因吝啬而不舍得布施、雖做布施但是布施不清淨、雖沒有不清淨的布施但無法成爲圓滿佛果的因。

  2思維不清淨布施的過患 分兩種:(1)此生的過患、(2)毀壞永久安樂之過患。

  (1) 此生的過患:

  不清淨的布施會導致世間人對自己的輕蔑與侮辱。如阿阇黎聖者說:

  “受用財物得安樂,給予他人亦安樂,

  不受不給空浪費,唯有痛苦豈安樂?”

  又說:

  “愚癡唯受積財苦,豈能感受用之樂?

  反複尋找一再看,吝啬施財如同鼠。”

  又說:

  “何時需求何時取,佛說財物應布施,

  積累財物如蜂蜜,終爲他人所享用。”

  我們應該多多思維上述詞句的內涵。

  (2) 毀壞永久安樂之過患

  如在《攝頌》中說:

  “吝啬者墮餓鬼道,即使爲人也貧困。”

  總的來說,吝啬的人是不會富足的。即使做了布施,如果布施不清淨,也如同在鹽地上播種,是不會結果的。即使結了一些果實,也如同海鷗捕食到了死魚,不會成爲安樂受用的助緣。即使有了些微的安樂的助緣,也會如芭蕉樹的果實一樣在輪回和涅磐中終將完全窮盡。

  (二)對治的自性分別分析 分爲兩種:1因的對治;2果的對治。

  1因的對治:

  吝啬的因是貪戀財物,觀修此對治如在《入行論》中說:

  “積護耗盡苦,應知財多禍,

  貪金渙散人,脫苦遙無期。”

  (財富的積聚、守護、耗散過程中充滿著痛苦及苦因,以此應知財産是無邊禍害的根源,那些爲貪愛金錢而散亂的人,永遠沒有機會脫離叁有的痛苦。)

  “無財尋求苦,得微以少苦,

  多時無足苦,受用痛苦因。”

  文間詩句的意義也要憶念不忘,另外還可以多講一些故事,如國王紮巴塔耶的故事,還有自乳輪王,作了四大洲日月叁十叁天一半以下的國王還不滿足,還想奪取玉帝所有的財權,在他生起這樣念頭的瞬間,福報耗盡墮在地上。

  2果的對治

  貪欲財物的因而生出了吝啬的果。阻擋吝啬之果的對治是布施。此部分內容分叁,如《優婆離請問經》中所說:(1)菩薩出家的布施、(2)菩薩在家的布施、(3)得到證悟者的布施。

  (1) 菩薩出家的布施

  主要有無畏布施、慈悲布施、法的布施等叁種。財的布施主要指布施墨水、筆和紙等而已,沒有講過要用很多的財物來布施。

  佛陀在曾經做國王、大臣、施主、商人時,做過財物的布施,在其菩薩“最後有”(不隨業力在此世界輪回受生者,即將證十地)時,曾在少年嬉戲(佛陀十二相成道之一)時就布施他所有的財物。後來佛祖在尼連禅河邊出家時,將馬和裝飾等所有財物歸還給了財物的主人淨飯王;農夫的女兒妙生女在金碗裏裝滿供品養供佛陀,在佛陀把金碗還給妙生女時,她多次祈請說:“請慈悲我,接受我的供養。”佛陀接受供養後,把金碗扔到尼連禅河裏。此時一些外道想:“喬達摩也貪財呀,馬和裝飾品等財物不應該還給富足的國王,而應該布施給貧困者,金碗也不布施給貧困者而扔到河裏多浪費。”

  佛陀說:“殊勝的財物如果布施給不殊勝(沒有福報去承受)的人,雖然對他此生有一些利益,但終將會因無法承受,變成墮地獄的因。”所以佛菩薩的心裏是這樣想的:“出家人不能去種痛苦和墮入惡道的因,如果出家人用財物來布施的話,就會成爲聞思修的障礙,所以出家人不應貪財並以財物來做布施,而應以持戒、禅定、智慧等來布施,這樣才是符合法教的出家人。

  在經中,佛陀只講過出家人應布施缽裏剩余的食物而已,並沒有說過要做其他財物的布施。出家人…

《入菩提道次第--顯明佛陀密意(堪布澤仁紮西 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