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本來應是天等一切的供養處,並不是施主。施主與福田顛倒,就會變成世界上産生饑馑的因。”
(2)菩薩在家的布施 內容分兩種:A如何布施;B修學布施的方法。
A如何布施 分叁:對于不舍得布施的人,讓他去修學稍微的布施;有的人雖然願意布施但其布施容易不清淨,對于這樣的人讓他修學清淨的布施;即使布施是清淨的也不一定是成佛的因,所以要修學成佛之因的清淨布施。
(A)修學稍微的布施 在《入行論》中說:
“佛陀先令行,菜蔬等布施,
習此微施已,漸能施己肉。
一旦覺自身,卑微如菜蔬,
爾時舍身肉,于彼有何難?”
還有,在《精通大密方便經》中說:
“初學者修學布施時,哪怕是從布施一壇水開始。”
(B)修學清淨的布施
有些人雖然做布施,但由于不認識布施的清淨與否,做了不清淨的布施而成爲墮入輪回和惡道的因,這樣的布施是很多的,所以我們應修學清淨的布施。如在《廣博仙人請問經》中所說的叁十二個不清淨布施:
“邪見無信求回報,畏懼水火國王等,
毒物刀具肉與酒,爲攝爲贊施樂師,
卦師他財予己友,他人積糧施己仆,
爲病苛責施醫生,異熟果懼年事高,
生病將死而施予,名揚他鄉逞英豪,
爲得女人及子嗣,爲了將來而布施,
施富足者不施弱,叁十二種不淨施。”
我們應如此來了知布施的清淨與否,從而放棄不清淨的布施而去修學清淨的布施。
(C)修學成佛之因的布施
有些布施即使清淨,也不一定是成佛的因。比如,有些善根能成爲善趣之天或人的成因,有些則成爲聲聞和緣覺的涅磐之因,所以,我們應以種種方便之法,來使得清淨的布施成爲成佛之因,而不是涅磐之因,並以智慧來防止墮入輪回,以精進的力量來快速圓滿方便和智慧之法,修學成佛之因的布施。如在經中說:
“何者對佛祖,微供或將供,
從諸善趣中,進入無死地。”
B修學布施的方法 分爲兩種:(A)修學布施的心態;(B)修學布施的行爲
(A)修學布施的心態 指的是,當我們遇到乞丐的時候,應因能實現圓滿的布施度而心生歡喜。並在心裏這樣想:“我們會因此而種下來生也用不完的受用的種子”、“他們是佛菩薩的化身”、“他們讓我生起歡喜心”、“能在天等世間中得到榮譽”、“爲了衆生需要四攝受這樣的法”等等,如此修學布施的廣大心態。如在《經莊嚴論》中所說:
“遇到乞丐心歡喜,因其圓滿布施度。”
另外,在經中說:
“見到行乞者,應視其如佛。”
(B)修學布施的行爲 此內容分叁:a對境、b時間、c物質。
a對境:由于心態的區別,有些人願意供養上師而不願意布施他人;有些人願意供佛;有些人願意爲了問法和誦經而供養;有些人願意供僧;有些人願意布施乞丐等等,在這些方面,有些人願意這樣做而不願意那樣做,所以,我們應在願意做的方面繼續保持,不願意做的方面要逐漸修學去做。
b時間:有的人可能長期不做布施而會在某一個特別的時間去做布施。對于這樣的人,除了讓他在某一個特別時間做布施外,還應讓他修學長時期地去做布施。如何修學呢?首先盡量在半天的時間裏修學布施,習慣以後,延長到一天、一晝夜、一個月、一年等,逐漸延長時間而修學布施。
c物質:一桶水、一碗菜、一團食物、一條線乃至一塊做補丁的布等,這些細微的布施,我們也要把它們當做大的布施,來觀想:“願此布施的功德,能令一切衆生得到佛果。”並且發願:“希望自己具足力量使一切有情的願望在未來悉能得到滿足。”
和什麼也舍不得布施相比的話,即使布施一桶水,也是大恩惠;和傷害比起來,拒絕布施也是大恩惠;和搶劫比起來,傷害也是大恩惠;和殺戮比起來,搶劫和攻擊鞭打也是大恩惠;總而言之,對一切都減少抱怨,就不會對任何人生起嗔恨心,反而生起隨喜之心,使其成爲不失去菩提心的因。
因此,如同在經中所說,對于想得到食物者,給予他食物,對于想得到衣服、藥物、花蔓者,同樣給予,直到對于想要財物者給予他財物,並訓練自己谙熟此道。在我們還沒有得到證悟之前,盡管敢于布施自己的頭和手腳等,也不能布施,如在《入菩薩行論》中說:
“修行正法身,莫爲小故傷;
行此衆生願,迅速得圓滿。
悲願未清淨,不應施此身;
今世或他生,利大乃可舍。”
有些人說:“發了行菩提心後,無論別人要什麼都要布施,如果不給,即爲壞失行菩提心。”所以,有的人認爲在自己還沒有能力給予別人時,自己的發心要保密,這樣的說法是根本沒有了知叁藏的內容。以保密的方式來護持自己的發心,這樣的做法太可笑了。
(3)得到證悟者的布施 此內容分叁:A布施;B大布施;C極大布施。
A布施:指的是如國王布施國政等;
B大布施:指的是布施自己的妻、子等自己愛惜的人;
C極大布施:指的是布施自己的身體如頭和手腳等。
因此,這樣的意義,如在《般若佛母》中所說:“智者們若想圓滿自己的布施度,首先就要投胎轉輪聖王的身體,從自己這裏取財物來布施並受持戒律。”又說:“我連對自己的身體都沒有貪著,更何況對身外的財物等受用呢?”如此詳細地宣說。有些人把上述的教理理解爲在宣說出家人的布施,這是由于沒有了知經部的意義。
救度一切(佛的異名)曾在某世中,布施自己的兒女給婆羅門做仆人;做協比巴國王時曾布施自己的眼珠給婆羅門的一個盲人;做兔子時布施自己的身體給流浪的婆羅門等,這些故事都出自《本生轉》。還有,國王月光布施自己的頭給婆羅門;國王金光砍掉自己的身體來做布施等,這些經中所說故事的意義,我們應該仔細思維並向他人宣說。
(叁)成立無顛倒的布施 分二:1實修四種功德;2舍棄七種貪心
1實修四種功德:如在《經莊嚴論》中說:
“遠離布施之異品,具足無別之智慧,
圓滿衆生之心願,叁乘成就諸衆生。”
如前所述,我們應舍棄吝啬、沒有分別心、了悟人無我和法無我、圓滿一切衆生的心願。圓滿一切衆生的心願指的是,如法地給予衆生想要得到的;“叁乘成就諸衆生”指的是,以布施來攝受並按其根基分別安置他們于聲聞、緣覺和大乘的道中。
2舍棄七種貪心:如在《經莊嚴論》中所說:
“菩薩所修之布施,莫貪、不貪、無有貪。
還有諸如亦非貪,莫貪、不貪、無有貪。”
舍棄布施的七種違緣,指的是:舍棄對財物的貪戀、舍棄對怠惰的貪戀、舍棄在修持上以少爲滿足的貪戀、舍棄對今生回報的貪戀、舍棄對來生回報的貪戀、舍棄對隨眠等負面習氣的貪戀、舍棄對放逸的貪戀。其中放逸又分爲兩種:一是作意的放逸,指的是貪戀小乘;二是妄念的放逸,指的是貪戀叁輪(能做的人、所做的事、事情的對象)。以上所述的七種貪心,可以用簡略的詩句來描述:
“財物怠惰少行足,今生回報及異熟,
異品放逸之七貪,如是智者應棄之。”
叁 布施的功德 分二:(一)暫時的功德;(二)究竟的功德
(一)暫時的功德 分爲兩種:1此生的功德;2來生的功德。
1此生的功德
由布施而讓衆生歡喜滿意,所以會得到今生的受用、榮譽、名望、吉祥、圓滿的安樂等等。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有情歡喜果,未來定成佛,
今生亦吉祥,豈不見名樂?”
另外,在《經莊嚴論》中說:
“施者雖不貪,卻得多善用。”
2來生的功德
由于布施,我們會得到感受等流果的受用,同時,因爲同行等流果的原因,他人想要什麼就敢于布施什麼;另外,(由于布施的功德),我們永遠不會投胎到惡劣的地方,不會遇到饑荒劫(充滿饑荒的時期)等,有無量的利益。如在《攝頌》中說:
“菩薩所布施,斷除餓鬼道,
一切貧乏苦,煩惱亦斷除,
行施多受用,無量得增長。”
(二) 究竟的功德
由于布施,在未來成佛之後,周圍會聚集如大海一般的世間和出世間的眷屬,也會得到世間和出世間的由善根而形成的供養,獲得虛空藏的禅定(登地時需圓滿布施度,虛空藏的禅定是指初地時所證之布施自在的禅定)自在等無量的功德。
第二節持戒度
持戒度內容分叁:一 持戒的性相;二 確定持戒的自性;叁 持戒的功德。
一 持戒的性相 持戒指的是爲了他人而斷除自己的罪惡。如果以前行、正行和結行來攝受的話,就成爲了持戒度。
二 確定持戒的自性 內容分叁:(一)認識持戒的異品;(二)對治之自性的分別分析;(叁)成立無顛倒的持戒。
(一) 認識持戒的異品 分二:1認識什麼是破戒;2思維破戒的過患。
1認識什麼是破戒
破戒指的是,戒律無法長期受持、雖然受戒但是持戒如同外道的持戒一樣是顛倒的、雖然持戒沒有顛倒但是如聲聞的持戒一樣不能成爲成佛的因。
2思維破戒的過患 破戒的過患分爲兩種:(1)此生的過患;(2)生生世世的過患。
(1) 此生的過患
破戒者將得到來自一切世間天、人的蔑視;在上師和叁寶面前自己會羞愧;在僧衆面前會害怕;接受施主的供養時心裏會恐懼;所有人都會欺淩和藐視他;所有非人都來障礙他;一切天都不會保護他;諸佛菩薩也難以對他實行救度。
(2) 生生世世的過患
如在《叁摩地王經》中說:
“破戒者將墮惡道,彼多聞法亦難度。”
總的來說,違反戒律的人不可能投胎善趣道,違反戒律的分支也會投胎到龍族中,即使其中有百不及一的會投胎于善趣中,也會因殺生而短命,因偷盜而貧困,因邪淫而多敵,因撒謊而招致誹謗,因貪心而毀掉成就的希望,因嗔心而生起無量痛苦,如在頌中說:
“此人此行遭此果,最初果報墮惡趣。”
由于破戒,短命等我們所不期望的事情…
《入菩提道次第--顯明佛陀密意(堪布澤仁紮西 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