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都會落到自己頭上。由行十惡的原因,衆生會墮入地獄;由違反了戒律分支的原因,會投胎于龍王耶拉達等等,我們要多去聽聞這樣的故事。
(二 )對治之自性的分別分析 分爲兩種:1因的對治;2果的對治。
1因的對治
破戒一般是由于極大的煩惱,煩惱的對治分爲兩種:(1)分別的壓製;(2)總體的拔除。
(1) 分別的壓製 如在《妙臂請問經》中所說:
“觀想不淨肉與脂,皮囊骷髅治極貪,
慈心對治嗔恨心,愚癡治于緣起道,
界之區分治我慢。”
(2)總體的拔除 如在《釋量論》中所說:
“空見得解脫,觀修亦如是。”
另外,阿阇黎聖者(龍樹菩薩)也說:
“觀修智慧故,無明得止滅,
兩者因矛盾,不會同時現。”
所以,我們應谙熟空性的禅定。
2果的對治
煩惱會生起非理作意,而非理作意會引起身體和語言的戒律壞失。對治此叁者,有叁種戒律:律儀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
律儀戒 分爲:(1)別解脫戒;(2)菩薩戒。
(1) 別解脫戒 分爲兩種:A菩薩在家戒;B出家戒。
A菩薩在家戒
皈依叁寶後,受持八關齋戒,這叫做叁皈居士;受持不殺生一條戒律,被稱爲一戒居士;加上受持不偷盜的戒律,被稱爲二戒居士;加上受持不妄語的戒律,即爲多戒居士;加上受持不邪淫和不飲酒的戒律,即爲圓滿的居士。在經中說:“居士不應依其他的導師而行十善。”也指的是圓滿居士。
也許有人會說:“如果說我們應舍棄十惡實修十善,但卻只受五個戒律,豈不是矛盾的嗎?”
受五戒的話就自然會受持行十善,如舍棄殺生就間接舍棄了嗔恨心,舍棄妄語就間接地舍棄了兩舌、绮語以及粗語,受持居士戒的人自然會相信因果,就間接地舍棄了邪見。所以實際上,居士已經受持了十善。而居士受五戒的說法,是佛祖爲了減少初學者對律儀多的恐懼。如在《居士第八戒》中說:
“五戒之儀軌,承許爲居士。”
也許有人會說:“居士要受持斷除邪見的戒。”這樣的說法是因爲對叁藏不了解。
聲聞有部派除了五戒居士外,不承認其他的居士;
經部派則依下述詩句所說:
“雖作嚴飾亦法行,清淨戒律正梵行,
于諸魔處斷懲罰,此爲比丘之善行。”
依此論點,經部派在五戒居士的基礎上,也承認梵行居士。
上座部認爲,如果終生受持八關齋戒則被稱爲“果莫居士”(八戒居士)。這些是在上座部的教授傳承中了解到的,大乘也承認“果莫居士”的意義。如在《寶積經》中也有說:“國王的兒子以慈悲心來終生受持八關齋戒。”但是並沒有稱之爲“果莫居士”。
“果莫”是梵文的發音,它的意義如聲明學家所說:
“語方土光明,牛眼及金剛,
善趣水九種,乃爲“果”之義。”
如果我們把“果莫”翻譯成藏文,意義就會發生變化,就如同“喬達摩”一詞,也不翻譯出他的意義,只是一個梵文發音。
《律經根本律》是一切有部派的經典,其中並沒有講過有梵行居士和“果莫居士”。對于受持律儀的人,並沒有出現這兩種居士的受戒儀軌,也是出于這個原因。這兩種居士已經斷除了婚姻生活,雖然可以算是屬于出家人,但是還沒有舉行中間出家的戒律(介于沙彌、沙彌尼和居士之間的戒律,其所學學處主要有皈依叁寶、尊敬堪布和阿阇黎,改俗人相,具出家相。)儀軌,所以有些典籍稱他們爲“半出家人”。要認識這些的善惡的因果,會篇幅太長,所以此處不講。
B出家戒
出家的沙彌和比丘的戒律應按照《律經》中所說的去了知。
以上這些戒律,如果不以菩提心和叁輪體空來攝受的話,就是聲聞乘的別解脫戒,如果以之攝受,並爲利他而行持,則爲菩薩的別解脫戒。
(2)菩薩戒
以中觀或唯識的發心儀軌來受持菩薩戒以後,應修學各自的戒律。這兩派共同的戒律是:斷除四黑法,修學四白法。我們應如前所述去修學。實際的修持又可分爲兩種:A簡略的學處;B廣義的學處。
A簡略的學處 分爲叁種(A)對境;(B)時間;(C)本質。
(A)對境
在十惡中,對于殺生的對境,如自己身邊的人或動物等,首先要修學不去殺他們,習慣之後再擴大更廣的範圍,去修學不殺其他所有人和其他所有的動物。
同樣的,對于偷盜的對境,首先不去偷如自己的親戚、鄰居等的財物,然後再更廣地去修學不偷盜。
對于妄語等的對境,也同樣的去修學。
(B)時間
首先半天不去行十惡,習慣之後再逐漸地延長到一天、一晝夜、一個月、一年等,如此來修學。
(C)本質
對于十惡,要修學一個一個來舍棄,從一個到兩個、叁個••••••循序漸進,直到把十惡完全舍棄。首先,要舍棄粗重的罪惡和墮罪,然後再舍棄中等的,直到最後連最細微的罪惡也完全舍棄掉。如果出現過失,應這樣修正:如入座時出現墮罪,應在下座前及時修正,因爲我的上師大薩迦巴說:“如同大海不接受屍體一樣,修行者應不接受墮罪。”
睡覺前,要觀察白天有沒有出現墮罪,如果沒有出現,應感到歡喜,功德回向成就佛果;如果出現墮罪,就應在自心中感到慚愧並生起忏悔心,不要推遲忏悔的時間,如果沒有淨治就不要睡覺。
早晨起床時,也同樣修學,在過失沒有得到淨治之前,就不要吃飯。如在《善成就經》中所說:
“白天之放逸,夜晚分別忏,
夜行清晨忏,善忏心生喜。”
如此習慣之後,會出現如上述之大海一樣的修行者。如在經中說:“聖者有兩種:一種是不會違犯墮罪,一種是出現墮罪後及時忏悔。”這些涵義都是一樣的。
持守八關齋戒的時候,應參照《律經》中所說的“天子壞失五戒”的故事,以及教導我們舍棄殺生的“善達彼岸”等這些《本生轉》裏的故事來修學。同樣的,對于其他十善,受持的功德和不受持的過患,應參照《本生轉》或者諸經中所出現的故事來了知。
攝善法戒
爲了實修善業,我們舍棄一切惡業和惡業之基礎的心應毫無間斷。分開來說的話,攝善法戒指的是修學如何攝受從皈依到成佛間的一切善法,如在《格言寶藏論》中說:
“所需之典籍,日逐記一句,
猶如蟻與蜂,不久成智者。”
如此,應盡量斷除與自地(指的是自己所成就的境地,如登地菩薩的一地、二地等等)相違的一切違緣,對于已經出現的各別過失,應以如理的方法來各別地忏悔其罪惡和墮罪。
饒益有情戒
爲了實修利益他人,我們舍棄與此相違之法的心應毫無間斷。如果爲了利益他人,即使違背了自己四根本墮的戒律,也是可行的,如婆羅門子星宿和大悲商主等等的事迹。另外,若能爲了利益他人即使是自己的攝善法戒也可以舍棄,如睡蓮菩薩或帝釋目秀等他們的事迹。
(叁)成立無顛倒的持戒
內容分兩種:1實修四種功德;2舍棄七種貪戀。
1實修四種功德 如在《經莊嚴論》中所說:
“遠離持戒之異品,具足無別之智慧,
圓滿衆生之心願,叁乘成就諸衆生。”
如上所述,舍棄持戒之異品指的是破戒;無分別指的是了知無我;圓滿衆生之心願指的是以持戒來約束自己對他人的身口意;成熟衆生指的是以戒律來使衆生歡喜,然後安置他們在叁乘之中。
2舍棄七種貪戀 如在《經莊嚴論》中說:
“菩薩所修之持戒,莫貪、不貪、無有貪。
還有諸如亦非貪,莫貪、不貪、無有貪。”
七種貪戀指的是:對破戒的貪戀、對怠惰的貪戀、對修持上以少爲滿足的貪戀、對今生回報的貪戀、對來生回報的貪戀、對持戒之異品的貪戀、對隨眠習氣的貪戀、對放逸的貪戀,其中對放逸的貪戀如前面所述的一樣分兩種。我們應該斷除七種貪戀以及其隨眠習氣等所有的貪戀。
叁 持戒的功德 分兩種:(一)暫時的功德;(二)究竟的功德。
(一)暫時的功德 也分兩種:1此生的功德;2來生的的功德。
1此生的功德
指的是受持戒律後,心裏沒有後悔,由于持戒的力量而心裏安樂、甯靜,並成就叁種智慧的因等,具有無量的功德。如在《叁摩地王經》說:
“叁摩地王之空性,清淨戒律上存在,
等持諸法之自性,凡夫非理故不知。”
另外,持戒者的香氣和美名會傳遍十方、因接受齋供而積累衆生的福德、成爲天、人等一切世間的所供處、會在衆人之中尤其顯得威嚴而莊重等等,這些由持戒而具有的無量功德在很多經文中都講過。
2來生的功德 如經中所說:
“由信不無暇,因戒得善趣。”
如此,我們會投生于善趣,具有七種功德。如以詩偈歸納善趣的七種功德如下:
“種性高貴貌端嚴,慧圓自在受用足,
無有疾病且長壽,佛說善趣七功德。”
由于受持清淨戒律的原因,我們無論出生于何處,都會得到這樣的功德。如在《攝頌》中所說:
“斷旁生等八無暇,因戒恒獲暇滿身。”
(二)究竟的功德
指的是,現證圓滿佛果的時候,在無量虛空的世界中,獲得人天導師的榮稱;由于清淨了身口意的事業,而獲得不需向他人隱瞞的叁不護(如來身語意叁業清淨,連細微的過失亦不沾染,故不懼他人知道,不須防護,即身不護、語不護、意不護)。如《經莊嚴論》中所說:
“自無所護故,于衆心不羞,
遠離二煩惱,攝衆我頂禮。”
如是所說,而獲得無量功德。
第叁節 忍辱度
此部分內容分叁:忍辱的性相;確定忍辱的自性、忍辱的功德。
一 忍辱的性相
指的是面對他人的傷害,心裏不生嗔恨和煩惱。如果以前行、正行和結行來攝受的話,就稱爲忍辱度。
二 確定忍辱的自性 分爲叁部分:(一)忍辱的異品;(二)對治之自性的分別分析;(叁)成立無顛倒的忍辱。
(一)忍辱的異品 分二:1認識嗔恨;2…
《入菩提道次第--顯明佛陀密意(堪布澤仁紮西 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