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提道次第--顯明佛陀密意(堪布澤仁紮西 譯)▪P23

  ..續本文上一頁之憶念八事的六行。其中八事指的是:名稱、種性、家族、飲食、苦樂、壽命、時間的長短、今生的壽量;依于八事的六種行爲是:呼喚、王族等種性、父母、飲食等事、盛衰、種種壽相。如此,行相爲六種行爲,義相爲八事。

  知生死智力,即通過天眼來了知生死:天眼通是天處四禅的果,因爲其依極其圓滿清淨的禅定,所以極其清淨。在欲界天僅有與其相同的名稱,而在人道中,連那樣的名稱也沒有,所以超出了人道的範疇;天眼通所了知的對境是,衆生的死亡和中陰投生兩種。衆生往生進入惡趣的黑暗時,就猶如牛毛毯的黑色,或者如同進入漆黑般的深夜,顔色是惡劣的;投胎進入善趣的時候,所顯現的就如月光的顔色,或者鹿野苑的布的顔色一樣,是善妙的。

  惡趣的因是身語意的過失、失壞戒律的行爲及其動機;邪見有兩種:對一切法誹謗、對聖者誹謗。由此貪著顛倒之業的因和果,而行顛倒的業。如邪見認爲“如果修持清淨的正法,今生會安樂,而來生會痛苦,或者今生來生都痛苦。”這樣的邪見是投生惡趣的主要的因和緣。身體的壞滅是名和色相關聯的破滅,死亡之後,具有邪見的人是一切死亡中最惡劣的,因爲行邪惡的法和恐怖的行爲將墮入于惡趣。惡行的果是將遭受衆多強大的痛苦並且時間漫長而不間斷。墮落是住于低下的境地,在苦難深淵中發出悲慘的呼號。僅僅說地獄衆生,是因其自性、身體和事物是有代表性的,其他惡趣(畜生和餓鬼)大部分是懶散處,所以,這裏以地獄代表惡趣。

  善趣的方面,是與這些相反的,即善的行爲是由于先前行過善,善趣是對安樂殊勝的受用。

  知漏盡智力是指:通過無漏的心和成就最殊勝智慧的心來斷除一切的隨眠習氣,這屬于增上智慧的無漏心的解脫和智慧的解脫。這也緣于先前對道的觀修,獲得“最後有”,從而得到此兩種智慧。此時他會說“我獲得了六種神通”,不僅他自己能夠如實了知,如果他人願意,也可以示現給他人,也就是今生自己的神通實現之後,而宣說給他人。

  十 佛的四無畏,如在頌中所說:

  “爲利自他慧,斷離于諸障,

  外道不能害,摧邪我頂禮。”

  也就是,面對諸世間具有我慢的人,佛陀沒有畏怖、沒有恐懼、沒有羞澀,敢于宣說能障礙自利、利他、斷除和出離心的四法,並以此製服這些衆生。因生處而産生我慢的天、因神變産生我慢的魔、因無量淨行産生我慢的梵淨天、因功德産生我慢的沙門、因種性産生我慢的婆羅門,對于如此諸具我慢者,應如法地來辯駁,對于有過失的直接說其有過失,在大衆之中將其破除;而(有些外道)對于沒有過失者(聖者),如以妄語來破除,則是不如法的駁斥,這就是自己的過失而不是他人的過失。所以,即使這樣駁斥,也不會成爲聖者的過失。

  十一 佛的叁不護,如頌中所說:

  “無護念無失,在衆語悠閑,

  離二染正住,攝衆我頂禮。”

  因爲身、語、意的行爲清淨,所以對于他人所謂的過失毫不隱瞞,在衆眷屬中調伏一切而從容講法。

  佛的叁念住,指的是:對于受教化的衆生講法的時候,有些眷屬善于(聽從佛的言教)行事,有些卻顛倒行事,有些兩種皆行。佛對于他們斷除了貪愛和嗔恨,善巧地攝受他們成爲眷屬。

  十二 佛的永斷習氣,如頌中所說:

  “全知汝所行,坐臥諸行爲

  無非一切智,實義我頂禮。”

  阿羅漢的行走、坐臥、言說等,雖然煩惱已經斷除,但是還沒有斷除習氣,所以不是全知,行爲可能會如同遇到精神錯亂的大象或者如同遇到車禍一樣,而佛陀不具這些習氣,所以具足了一切知的真實意義。

  十叁 佛的無忘失性,如在頌中所說:

  “世間諸所作,利生不過時,

  事業恒有義,不忘我頂禮。”

  聲聞和獨覺如果忘失,可能會放棄有情衆生的利益,而佛陀對于任何境地、任何衆生、任何時間、任何利益、任何形象,都不會拖延時間,不會忘失對于衆生的示現方便,所以佛陀的事業是恒常而有果的。

  十四 佛的大悲,如在頌中所說:

  “一切衆生界,晝夜六時觀,

  大悲具足故,利意我頂禮。”

  六時只不過是一種比喻,佛陀在一切時,對于衆生中誰弱誰強、誰要從惡道中得度等等,都考慮得很周到,並給予其相應的利益。

  十五 佛的十八不共法,如在頌中所說:

  “由行和證悟,智慧及事業,

  于諸二乘衆,最上我頂禮。”

  其中屬于行爲的六法是:

  1身不具誤失:有些阿羅漢(的行爲)會如同遇到車禍和精神錯亂的大象、掉入陷阱、踩到蛇、進入女人居住的地方等,而佛陀不會有這樣的行爲。

  2語無喧嘩:有些阿羅漢在空谷中會喧嘩、于非處像馬嘶一樣狂笑,而佛陀不會這樣。

  3意無不定:有些阿羅漢會有從入定到出定等不平等的安住,而佛陀沒有,因爲佛陀的入定和出定是雙運的。

  4念不忘失:阿羅漢可能會忘失,而佛陀不會忘失事業和言教。

  5無種種想:阿羅漢會有“輪回爲痛苦、涅磐爲安樂”的執著妄想,而佛陀不會,因爲佛陀通達輪涅無二。

  6無不擇舍:阿羅漢可能會因爲沒有各別觀察而舍棄衆生的利益,而佛陀不會有這樣的過失,佛陀會分別觀察衆生而將其平等安置。

  屬于證悟的六法是:

  阿羅漢還沒有斷除所知障,所以可能會壞失願望等六法,而佛陀不會,所以不可能壞失願望、精進、憶念、禅定、智慧、解脫六法。

  屬于智慧的叁法是:

  阿羅漢在叁時(過去、現在、未來)都有障礙和欲望,而佛陀獲得了叁時無礙無執著的智慧。

  屬于事業的叁種法是:

  身語意的叁種事業,聲聞雖然進入善業,但有時候可能會有無記業,而佛陀的叁種事業都是因智慧引起,所以智慧爲前行,隨後也以智慧追隨。

  因佛陀具備此十八種不共的法,所以成爲一切聖者的最上(之聖者)。

  十六 佛的遍知一切種相性,如在頌中所說:

  “叁身大菩提,獲得種相性,

  衆生諸疑惑,能除我頂禮。”

  法身是自性清淨、客塵清淨;報身是在嚴密刹對十地菩薩不間斷地傳講大乘法;化身是以受身化生、殊勝化生、事業化生的方式,來恒常不斷地利益衆生,斷除一切疑惑。法身是甚深的,兩種色身(化身、報身)是廣大的,所以佛陀能如實的、盡所有的了知一切所知,成辦自他的利益,斷除一切有情的疑惑。

  十七 佛的六度,如頌中所說:

  “無執及無過,無垢亦無住,

  無動無戲論,清淨我頂禮。”

  佛陀布施時沒有對受用的執著;持戒沒有違反的過失;忍辱沒有嗔恨的染汙;精進沒有懈怠之處;禅定不會因散亂而動搖;智慧故諸法無戲論。

  十八 佛的成辦二利,如頌中所說:

  “獲得諸功德,成辦自他利,

  了知一切法,遍見我頂禮。”

  佛陀獲得了所要得到的一切共與不共的功德,所以自他的利益都無余地得以成辦,所要了知的法都無余得見。

  十九 佛的叁十七菩提品,如頌中所說:

  “念勤與禅定,殊勝之根力,

  菩提支聖道,善成我頂禮。”

  了知身等如虛空般的四念住;使衆過患斷除不再生起,生起尚未生起的衆功德並使之增長,所以精進于四正斷;欲、勤、心、行的廣大禅定四神足;信等五根(信、精進、念、定、慧)、圓滿五力、擇法等七覺支;正見等八聖道。對于上述成就,聲聞和獨覺雖然也會有一些,但是善妙的成就只有佛陀才具備。

  二十 佛的入定,如頌中所說:

  “叁界之妄念,斷除以九定,

  摧毀心之垢,究竟我頂禮。”

  九種定是指:斷除了叁界的九種粗、細妄念。也就是,斷除了欲界的妄念而進入初禅,同樣來進入二禅、叁禅、四禅的定;斷除了色界的妄念而進入空無邊處,同樣來進入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和非想非非想處;斷除一切妄念就進入了寂滅定。如此共九種。對于這些禅定,如依次第進入,就是所謂的獅子奮迅定,如果不按次第進入,就稱爲超越定。對于超越定,聲聞的主張如在《俱舍論》中所說:

  “八地兩種合,一超去且來,

  不同類去叁,謂之超越定。”

  對于超越定,而大乘的主張,如《現觀莊嚴論》中所說:

  “滅盡等九定,修往還二相,

  後以欲界攝,非定心爲界,

  超越入諸定,超一二叁四,

  及五六七八,至滅定不同。”

  對于此兩種不同的說法,因爲聲聞和大乘的主張不同,所以並不矛盾。聲聞是爲了使心能堪用和遮止顯現的厭離,所以在寂滅中入定;菩薩是爲了在禅定中獲得自在;佛陀是在禅定中獲得自在而任運成就。聲聞要依賴精進;菩薩依微小的精進;佛陀沒有精進而任運成就,所以獲得能摧毀心的染汙的自在。

  二十一 佛的叁解脫門,如頌中所說:

  “二執極空寂,取蘊不希冀,

  諸相極寂靜,解脫我頂禮。”

  佛陀因爲沒有所取和能取之兩種執著,所以解脫之門是空性的;因爲遠離了對五種近取蘊的貪著,所以對其沒有希冀;因爲一切所緣的相得到寂靜,所以無相。聲聞和獨覺雖然也有這樣的叁解脫門,但還沒有斷除習氣的障礙,而佛陀已經將其斷除,所以是殊勝的。

  二十二 佛的降服四魔,如頌中所說:

  “智慧與悲心,經劫之淨習,

  一切諸魔軍,降伏我頂禮。”

  佛智圓滿的根本是智慧,因爲通過這樣的智慧,能通達煩惱的因---我執是沒有自性的,煩惱之果自然就會得到解脫,所以,能摧伏煩惱之魔;煩惱魔的基礎是蘊,而蘊並不存在,從而降伏了蘊魔;蘊不存在就沒有結生相續(入胎),所以死魔也得到降伏;以悲心之梗---慈心的力量,對一切衆生如同獨子一般地關愛,所以一切損害都得到平息,從而降伏了天子魔。

  聲聞對此說:“佛陀在金剛座的時候降伏了煩惱魔和天子魔,在毗薩爾降伏了死魔,在拘屍那降伏了蘊魔。”

  大乘說:

  “最初汝推倒,天魔之花幢,

  後摧煩惱魔,我慢之高山,

  未獲菩提間,超欲界自在,

  菩提無間道,叁界自在勝。”

  也就是,大乘主張佛…

《入菩提道次第--顯明佛陀密意(堪布澤仁紮西 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