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提道次第--显明佛陀密意(堪布泽仁扎西 译)▪P23

  ..续本文上一页之忆念八事的六行。其中八事指的是:名称、种性、家族、饮食、苦乐、寿命、时间的长短、今生的寿量;依于八事的六种行为是:呼唤、王族等种性、父母、饮食等事、盛衰、种种寿相。如此,行相为六种行为,义相为八事。

  知生死智力,即通过天眼来了知生死:天眼通是天处四禅的果,因为其依极其圆满清净的禅定,所以极其清净。在欲界天仅有与其相同的名称,而在人道中,连那样的名称也没有,所以超出了人道的范畴;天眼通所了知的对境是,众生的死亡和中阴投生两种。众生往生进入恶趣的黑暗时,就犹如牛毛毯的黑色,或者如同进入漆黑般的深夜,颜色是恶劣的;投胎进入善趣的时候,所显现的就如月光的颜色,或者鹿野苑的布的颜色一样,是善妙的。

  恶趣的因是身语意的过失、失坏戒律的行为及其动机;邪见有两种:对一切法诽谤、对圣者诽谤。由此贪着颠倒之业的因和果,而行颠倒的业。如邪见认为“如果修持清净的正法,今生会安乐,而来生会痛苦,或者今生来生都痛苦。”这样的邪见是投生恶趣的主要的因和缘。身体的坏灭是名和色相关联的破灭,死亡之后,具有邪见的人是一切死亡中最恶劣的,因为行邪恶的法和恐怖的行为将堕入于恶趣。恶行的果是将遭受众多强大的痛苦并且时间漫长而不间断。堕落是住于低下的境地,在苦难深渊中发出悲惨的呼号。仅仅说地狱众生,是因其自性、身体和事物是有代表性的,其他恶趣(畜生和饿鬼)大部分是懒散处,所以,这里以地狱代表恶趣。

  善趣的方面,是与这些相反的,即善的行为是由于先前行过善,善趣是对安乐殊胜的受用。

  知漏尽智力是指:通过无漏的心和成就最殊胜智慧的心来断除一切的随眠习气,这属于增上智慧的无漏心的解脱和智慧的解脱。这也缘于先前对道的观修,获得“最后有”,从而得到此两种智慧。此时他会说“我获得了六种神通”,不仅他自己能够如实了知,如果他人愿意,也可以示现给他人,也就是今生自己的神通实现之后,而宣说给他人。

  十 佛的四无畏,如在颂中所说:

  “为利自他慧,断离于诸障,

  外道不能害,摧邪我顶礼。”

  也就是,面对诸世间具有我慢的人,佛陀没有畏怖、没有恐惧、没有羞涩,敢于宣说能障碍自利、利他、断除和出离心的四法,并以此制服这些众生。因生处而产生我慢的天、因神变产生我慢的魔、因无量净行产生我慢的梵净天、因功德产生我慢的沙门、因种性产生我慢的婆罗门,对于如此诸具我慢者,应如法地来辩驳,对于有过失的直接说其有过失,在大众之中将其破除;而(有些外道)对于没有过失者(圣者),如以妄语来破除,则是不如法的驳斥,这就是自己的过失而不是他人的过失。所以,即使这样驳斥,也不会成为圣者的过失。

  十一 佛的三不护,如颂中所说:

  “无护念无失,在众语悠闲,

  离二染正住,摄众我顶礼。”

  因为身、语、意的行为清净,所以对于他人所谓的过失毫不隐瞒,在众眷属中调伏一切而从容讲法。

  佛的三念住,指的是:对于受教化的众生讲法的时候,有些眷属善于(听从佛的言教)行事,有些却颠倒行事,有些两种皆行。佛对于他们断除了贪爱和嗔恨,善巧地摄受他们成为眷属。

  十二 佛的永断习气,如颂中所说:

  “全知汝所行,坐卧诸行为

  无非一切智,实义我顶礼。”

  阿罗汉的行走、坐卧、言说等,虽然烦恼已经断除,但是还没有断除习气,所以不是全知,行为可能会如同遇到精神错乱的大象或者如同遇到车祸一样,而佛陀不具这些习气,所以具足了一切知的真实意义。

  十三 佛的无忘失性,如在颂中所说:

  “世间诸所作,利生不过时,

  事业恒有义,不忘我顶礼。”

  声闻和独觉如果忘失,可能会放弃有情众生的利益,而佛陀对于任何境地、任何众生、任何时间、任何利益、任何形象,都不会拖延时间,不会忘失对于众生的示现方便,所以佛陀的事业是恒常而有果的。

  十四 佛的大悲,如在颂中所说:

  “一切众生界,昼夜六时观,

  大悲具足故,利意我顶礼。”

  六时只不过是一种比喻,佛陀在一切时,对于众生中谁弱谁强、谁要从恶道中得度等等,都考虑得很周到,并给予其相应的利益。

  十五 佛的十八不共法,如在颂中所说:

  “由行和证悟,智慧及事业,

  于诸二乘众,最上我顶礼。”

  其中属于行为的六法是:

  1身不具误失:有些阿罗汉(的行为)会如同遇到车祸和精神错乱的大象、掉入陷阱、踩到蛇、进入女人居住的地方等,而佛陀不会有这样的行为。

  2语无喧哗:有些阿罗汉在空谷中会喧哗、于非处像马嘶一样狂笑,而佛陀不会这样。

  3意无不定:有些阿罗汉会有从入定到出定等不平等的安住,而佛陀没有,因为佛陀的入定和出定是双运的。

  4念不忘失:阿罗汉可能会忘失,而佛陀不会忘失事业和言教。

  5无种种想:阿罗汉会有“轮回为痛苦、涅磐为安乐”的执着妄想,而佛陀不会,因为佛陀通达轮涅无二。

  6无不择舍:阿罗汉可能会因为没有各别观察而舍弃众生的利益,而佛陀不会有这样的过失,佛陀会分别观察众生而将其平等安置。

  属于证悟的六法是:

  阿罗汉还没有断除所知障,所以可能会坏失愿望等六法,而佛陀不会,所以不可能坏失愿望、精进、忆念、禅定、智慧、解脱六法。

  属于智慧的三法是:

  阿罗汉在三时(过去、现在、未来)都有障碍和欲望,而佛陀获得了三时无碍无执着的智慧。

  属于事业的三种法是:

  身语意的三种事业,声闻虽然进入善业,但有时候可能会有无记业,而佛陀的三种事业都是因智慧引起,所以智慧为前行,随后也以智慧追随。

  因佛陀具备此十八种不共的法,所以成为一切圣者的最上(之圣者)。

  十六 佛的遍知一切种相性,如在颂中所说:

  “三身大菩提,获得种相性,

  众生诸疑惑,能除我顶礼。”

  法身是自性清净、客尘清净;报身是在严密刹对十地菩萨不间断地传讲大乘法;化身是以受身化生、殊胜化生、事业化生的方式,来恒常不断地利益众生,断除一切疑惑。法身是甚深的,两种色身(化身、报身)是广大的,所以佛陀能如实的、尽所有的了知一切所知,成办自他的利益,断除一切有情的疑惑。

  十七 佛的六度,如颂中所说:

  “无执及无过,无垢亦无住,

  无动无戏论,清净我顶礼。”

  佛陀布施时没有对受用的执着;持戒没有违反的过失;忍辱没有嗔恨的染污;精进没有懈怠之处;禅定不会因散乱而动摇;智慧故诸法无戏论。

  十八 佛的成办二利,如颂中所说:

  “获得诸功德,成办自他利,

  了知一切法,遍见我顶礼。”

  佛陀获得了所要得到的一切共与不共的功德,所以自他的利益都无余地得以成办,所要了知的法都无余得见。

  十九 佛的三十七菩提品,如颂中所说:

  “念勤与禅定,殊胜之根力,

  菩提支圣道,善成我顶礼。”

  了知身等如虚空般的四念住;使众过患断除不再生起,生起尚未生起的众功德并使之增长,所以精进于四正断;欲、勤、心、行的广大禅定四神足;信等五根(信、精进、念、定、慧)、圆满五力、择法等七觉支;正见等八圣道。对于上述成就,声闻和独觉虽然也会有一些,但是善妙的成就只有佛陀才具备。

  二十 佛的入定,如颂中所说:

  “三界之妄念,断除以九定,

  摧毁心之垢,究竟我顶礼。”

  九种定是指:断除了三界的九种粗、细妄念。也就是,断除了欲界的妄念而进入初禅,同样来进入二禅、三禅、四禅的定;断除了色界的妄念而进入空无边处,同样来进入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和非想非非想处;断除一切妄念就进入了寂灭定。如此共九种。对于这些禅定,如依次第进入,就是所谓的狮子奋迅定,如果不按次第进入,就称为超越定。对于超越定,声闻的主张如在《俱舍论》中所说:

  “八地两种合,一超去且来,

  不同类去三,谓之超越定。”

  对于超越定,而大乘的主张,如《现观庄严论》中所说:

  “灭尽等九定,修往还二相,

  后以欲界摄,非定心为界,

  超越入诸定,超一二三四,

  及五六七八,至灭定不同。”

  对于此两种不同的说法,因为声闻和大乘的主张不同,所以并不矛盾。声闻是为了使心能堪用和遮止显现的厌离,所以在寂灭中入定;菩萨是为了在禅定中获得自在;佛陀是在禅定中获得自在而任运成就。声闻要依赖精进;菩萨依微小的精进;佛陀没有精进而任运成就,所以获得能摧毁心的染污的自在。

  二十一 佛的三解脱门,如颂中所说:

  “二执极空寂,取蕴不希冀,

  诸相极寂静,解脱我顶礼。”

  佛陀因为没有所取和能取之两种执着,所以解脱之门是空性的;因为远离了对五种近取蕴的贪着,所以对其没有希冀;因为一切所缘的相得到寂静,所以无相。声闻和独觉虽然也有这样的三解脱门,但还没有断除习气的障碍,而佛陀已经将其断除,所以是殊胜的。

  二十二 佛的降服四魔,如颂中所说:

  “智慧与悲心,经劫之净习,

  一切诸魔军,降伏我顶礼。”

  佛智圆满的根本是智慧,因为通过这样的智慧,能通达烦恼的因---我执是没有自性的,烦恼之果自然就会得到解脱,所以,能摧伏烦恼之魔;烦恼魔的基础是蕴,而蕴并不存在,从而降伏了蕴魔;蕴不存在就没有结生相续(入胎),所以死魔也得到降伏;以悲心之梗---慈心的力量,对一切众生如同独子一般地关爱,所以一切损害都得到平息,从而降伏了天子魔。

  声闻对此说:“佛陀在金刚座的时候降伏了烦恼魔和天子魔,在毗萨尔降伏了死魔,在拘尸那降伏了蕴魔。”

  大乘说:

  “最初汝推倒,天魔之花幢,

  后摧烦恼魔,我慢之高山,

  未获菩提间,超欲界自在,

  菩提无间道,三界自在胜。”

  也就是,大乘主张佛…

《入菩提道次第--显明佛陀密意(堪布泽仁扎西 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