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以有些人主张称之为自性身,但此说法主要是密乘的续部中所说,所以此处不讲。
第二节 归纳为二身
如果归纳的话,可以归纳为三身,此三身又可归纳为法身和色身两种,也有人称之为自利身和利他身。也有的说法称法身为胜义身、色身为世俗身。
第三节 观察于彼有无智慧
分三:一 驳斥他宗的观点;二 成立自宗的观点;三 辩驳。
一 驳斥他宗的观点
佛的自相续中有没有智慧呢?
有些人说:“佛的自相续中是有智慧的,因为他是全知,是福慧二资粮的异熟身,如果说佛的自相续中没有智慧,就会成为无实有和无生物一样,和声闻的灭定相同了,和外道的断见没有区别。”等等如此,以教证和理证的方式,来破除佛没有智慧的观点,从而成立佛的自相续中有智慧的主张。
还有些人说:“如果认为佛的自相续中有智慧,就会成为有幻相和有我执,如同唯识派的观点一样,和外道的说常见派没有区别。”如此等等,从教证和理证的方式,来成立佛的自相续中没有智慧的主张。
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对的。如果说佛的自相续中存在实有的智慧,就会和外道的说常见派等同。如果因为我执和无常的缘故,而主张佛没有智慧的说法,也是有过失的,这就和执着有是相同了。如果佛的自相续中没有智慧,而是众生主观的显现,那么,就成了佛没有功德了。另外,观察佛的存在与否,如果佛不存在,那么修道也就没有意义了;如果有佛,但是其没有智慧,那么佛就成了无生物。
如果说:“虽然佛没有智慧,但是以誓愿能成办利他的事业。”那么,有人立下誓愿要成佛,为什么却不能成办呢?没有成佛的发愿不能成办而利他的发愿却能成办的道理,因为如果能成办,则两者都应成办,如果不能,则都不能成办。另外,没有所谓的“没有佛而有愿”的说法,这样的道理是难以成立的。
二 成立自宗的观点
分二:(一)胜义的;(二)世俗的。
(一)胜义的
胜义的智慧超越了心识的对境,远离了诸边,缘于此,《三摩地王经》中说:
“涅磐法无法,彼无永无有,
分别者有无,观察苦不息。”
阿阇黎龙树也说:
“若说有为常,说无为断见。”
又说:
“有无等四边,寂静中何存?”
《极力压制经》中也说:“佛的相续中的智慧,脱离了有无二者。”
(二)世俗的
在世俗谛,如果把心和心所生称为智慧,则是没有智慧的,因为智慧是迷乱都已得到穷尽。从观待了知一切所知来说,则是有智慧的,因为得到了转换的身体。转换也如在阿阇黎增扎果莫在《佛地》中所说:
“所谓阿赖耶,成大圆镜智,
法界体性智,本质清净明,
烦恼识转换,承许平等智,
心识已转换,为妙观察智,
五门识转换,乃成所作智。”
所以,世俗是轮回,胜义为涅磐,佛是不住涅磐双运身。如阿阇黎龙树说:
“轮回与涅磐,了知各别分,
何者真实融,说此为双运。”
又说:
“住于双运定,无修于何刹,
圆满之瑜伽,此大金刚持。
完全之净妙,全知由此变,”
因此,阿阇黎龙树在见地的时候,了知了究竟的自性而远离戏论;在观修的时候,不违背究竟的胜义,而方便善巧地实修;在果的时候,于究竟无住的涅磐而双运。
三 辩驳
如果说此智慧是对自己显现的,那么有智慧的说法就会出现过患;如果智慧是对他人显现的,那么没有智慧的说法也同样有过患。如果执着于智慧自己的显现和智慧对他人的显现,就是对能取和所取的执着,由于能取所取转换的缘故,而成就了远离能取、所取的智慧。所以,得到大圆镜智的名称。在《经庄严论》中说:
“镜智缘无我,相续恒不断。”
《智慧成就》中说:
“诸如来之慧,自己与众生,
诸事同样证,谓之平等智,”
烦恼识的自性转换为平等性智,所以,远离了自相续和他相续的名言。如在《释量论》中说:
“色等以及心如是,观察所取之性相,
此乃不净之心识,瑜伽证悟难思议。”
《他续成就》中也说:
“转换之慧难思议。”
第三章 功德之法的分析
佛的功德有共同的功德和不共的功德,其总述如下:
佛的共同的功德与不共的功德
因为希望在自他的相续中获得大福报,所以在这里用偈颂来赞颂这样的共同与不共的功德,如同在《经庄严论》中所宣说的那样。对于其中稍微不圆满的地方,我用自己所造的颂来补充,即宣说如下:
一 佛的四无量心,如颂中所说:
“于众具悲心,遇离之密意,
不离利益心,救世我顶礼。”
四无量心如果再归纳的话,可以归纳到利乐两者中。其中,乐的密意是:愿众生值遇安乐的慈心,愿众生远离痛苦之悲心,愿众生不远离此二者的喜心等三种;利的密意是:对安乐的贪着和对痛苦的嗔恨,此二者平等,获得永久的利益,即为利益的密意。
二 佛的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如颂中所说:
“诸障定解脱,胜过诸世间,
汝智遍所知,心脱我顶礼。”
从有色观色定等八种解脱方面来说,世间人没有脱离烦恼障和所知障,声闻和独觉断除了烦恼障,佛陀连所知障也断除了;从八胜处来说,世间人仅能胜伏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声闻能胜伏中千世界,独觉能胜伏大千世界,佛能胜伏所有世间;从十遍处来说,世间人了知的范围比较狭窄,声闻和独觉了知的范围广大,佛对于一切所知能以智慧遍知,并且,世间人没有解脱,声闻和独觉没有解脱烦恼的习气和所知障,而佛是解脱的。从这三者来说,佛解脱了所有功德的违品,所以叫意解脱。
三 佛陀没有烦恼,如颂中所说:
“诸众生无余,烦恼皆降服,
于诸烦恼者,具悲我顶礼。”
也就是说,佛能降服一切众生的烦恼,作为烦恼的对治,对有烦恼的人具有悲心,声闻等其他人仅关注自己,断除自己的烦恼,而不能使他人的烦恼得到断除。
四 佛的知愿处智,如颂中所说:
“任运成无贪,无有任何障,
恒常于等持,答问我顶礼。”
声闻的知愿处智是依努力和等持而仅仅能了知少许,无法断除所有的疑惑;佛的知愿处智是任运成就,没有贪着,对于一切所知没有障碍,恒常住于定中,所有疑问的困惑都能断除。
五 佛的四无碍智,如颂中所说:
“所、能依所讲,语慧为能讲,
慧志无障碍,善说我顶礼。”
所依的法是事相,能依于其意义是性相,此两者是所讲的法;(讲法的时候以)确定的词意和了知的智慧,此两者是能讲的。
六 佛的神通,如颂中所说:
“善逝及知行,用彼等语言,
来去及出离,善教我顶礼。”
佛以身语意业利济众生所显现的三种神通变化,指的是:
以神境神变,能到达任何所化众生的住处;
以记说神变来了知他人的心;
教诫神变有四种,以天耳通能了知各种众生的语言、以宿命通了知从以前如何来到这里了知死生;以天眼通了知此生到最后生;以漏尽通对轮回生起出离心,按照所了知的智慧给予教诫,断除三时的无明。前面五种神通是有漏的、与世间共同的,最后的第六种,是无漏的、与修学者不共的。
七 佛的相好庄严,如颂中所说:
“众生若有见,定知是圣者,
生起极净心,相好我顶礼。”
象征大士的三十二相和八十种随好的庄严,令一切众生一看到就会生起极清净的信心。
八 佛的四清净,如颂中所说:
“取住以及舍,变化及幻化,
禅定与智慧,具者我顶礼。”
以四种清净代表四种自在,即,所依清净指的是:一切烦恼的习气从所依处无余得到断除,能如愿投生为任何身体并如愿住世,能如愿于任何时候舍弃身体,于这样三种情况得到自在;所缘清净指的是:把有变化为无,把无幻化为有,于此得到自在;意清净指的是:远离了一切取恶趣,积累一切善业,所以在任何时空,得到所有禅定的自在;智慧清净指的是:因为断除了无明的相续,获得对一切所知没有障碍的自在。
九 佛的十力,如颂中所说:
“方便与皈依,清净及出离,
于此破四诳,降魔我顶礼。”
佛的十力,为知处非处智力、知业报智力、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知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遍趣行智力、知宿住随念智力、知死生智力、知漏尽智力。如归纳起来,则如颂中所说:
“处业界解根,遍趣安住宿,
知死生漏尽,十力我顶礼。”
将这些十力的作用汇集到一起来说,是为了降服以四种欺骗众生的魔。
其中,以方便来欺骗,指的是宣说“以杀生来上供下施和跳河自尽等能得到善趣和解脱”等说法。对此,佛以知处非处智力来破除之,了知因果无颠倒的缘故,而知道由善业去往善趣,恶业不会得到善趣。
以皈依来欺骗众生,指的是,“造恶业而不行善者,会让大自在天和遍入天等欢喜,从而于恶趣中得到他们的救护”等说法。佛以知业报智力来破除之。以布施等善业能得到安乐,而大自在天等不能成为安乐的因。如在《经庄严论》中这样说:
“施乃菩提依,而非自在天。”
以清净来欺骗众生指的是,“撒净和苦行等有漏的事业,虽说是清净,但这不是道,禅定等才是清净的道”等说法。佛以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来破除之。
以出离来欺骗众生,指的是,宣说与法器不符的道。佛以知根胜劣智力等剩余的七种力来破除之。
其中,知根胜劣智力指的是:由于了知信心等五根的小中上的差别,而分别宣说与彼根相符的法;
知种种解智力:指了知众生的需求和所证悟的智慧大中小的差别;
知种种界智力:指了知三种种性和贪欲等八万四千种行为的种子;
知遍趣行智力:是指了知与八万四千种烦恼相符的法门,如贪欲的对治法门是观修不净观等;
知宿住随念智力:是指能回忆起所有方向众生的各种种性的不同名称和符号,以及许多过去的住所,并能随…
《入菩提道次第--显明佛陀密意(堪布泽仁扎西 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