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提道次第--显明佛陀密意(堪布泽仁扎西 译)▪P21

  ..续本文上一页清明也能娴熟。因此,修道时依无色界前三处的心并不矛盾。

  b独觉的修道

  部行独觉的修道依于禅定六地中的任何一地;麟角喻独觉的修道依四禅的正禅。

  c菩萨的修道

  菩萨的修道依于极净第四禅。但是其出生地是除无色界之外的欲界和色界,以业力和愿力而投生。菩萨练习的禅定,是狮子奋迅定和超越定,入定的时候,于无色界和灭定中入定。

  (C)于何对境以何种方式专注

  共同的大乘在见道的实质上,专注于四谛的法性,娴熟于止观双运的相应。不共的大乘以见道所证的法性和所有智慧,来配合娴熟观修。

  (4)词义

  梵文发音“巴闻芒嘎”是观修所见到的意义,所以叫“修道”;因为其是无漏的,所以叫“无漏的善根”;因为观修是所断的对治,所以称为“所断的对治”。

  五 究竟道

  内容分四:(一)性相;(二)类别;(三)确定自性;(四)词义。

  (一)性相

  究竟道的性相是观修究竟法界的彼岸。

  (二)类别

  分为声闻、独觉、菩萨三种。

  (三)确定自性

  分二:1于何人何地生起;2专注于何境。

  1于何人何地生起

  声闻的主张和前面所说的出世间的修道一样。

  共同的大乘认为:独觉和菩萨乘的究竟道是依人身而生起,尤其是菩萨,是依南瞻部洲的中央之地的婆罗门和王族而生起,并且由四禅的金刚喻定而生起

  不共的大乘认为:依十地,以及依极净四禅地的究竟增上缘---金刚喻定而生起。其中,压制声闻细小烦恼的种子为加行道,将其从根本上拔除为无间道;压制菩萨烦恼和所知障的细小种子是加行道,从根本上拔除为无间道。

  2专注于何境

  共同的大乘主张:金刚喻定专注的对境为四谛,或者灭谛,或者是无学道的十法。其中,无学道的十法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解脱、正解脱智见。这些如果用蕴来归纳,那么,正语、正业和正命可归纳于戒蕴;正定和正念属于定蕴;正见、正思维和正精进属于智慧蕴;正解脱属于解脱蕴;正解脱智见属于解脱智见蕴,此蕴又属于无分别出世间的智慧和出定后所得之清净的世间智慧。

  不共的大乘认为:声闻和独觉专注的对境是涅磐,菩萨专注于无住涅磐。

  (四)词义

  梵文发音“呢查芒嘎”的意思是所断和所知都圆满究竟,所以叫“究竟道”;因为远离了有漏,所以是“无漏的善根”;因为能使所断的烦恼不再生起,所以叫“远分对治”。对于这些,共同大乘的主张,即如在《俱舍论》中所说:

  “涅磐等以上,获得授权故,

  未知当知根,已知具知根。”

  在见道获得授权,未知当知根存在于加行道;在修道获得授权,已知根存在于见道;在究竟道获得授权,具知根存在于修道。

  不共的大乘并不称呼这些所谓“根”的名言。

  第二章 十地的论述

  内容分:十地的性相; 十地的类别; 各地的论述。

  第一节 十地的性相

  十地的性相是,能做为殊胜功德的所依处。

  第二节 十地的类别

  分二:一信解行地的性相;二出世间地的性相。

  一 信解行地的性相

  信解行地的性相是,能做为进入圣道的功德所依处。

  二 出世间地的性相

  出世间地的性相是,能做为圣者殊胜功德的所依处。这又可以分为声闻地和菩萨地两种。如在《宝鬘论》中所说:

  “声闻乘主张,其地分八种,

  大乘同样说,菩萨地十种。”

  第三节 各地的论述

  分为:一 声闻地;二 菩萨地。

  一 声闻地

  分为八种:白净见地、种性地、八人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声闻地、独觉地。因为这些不是本书所要讲的内容,所以暂放置不讲。

  二 菩萨地

  分四:1类别;2确定数目;3各自的功德;4名称的意义。

  1类别

  菩萨地分为十地:初地欢喜地、二地无垢地、三地发光地、四地焰慧地、五地极难胜地、六地现前地、七地远行地,以上七地为不净地,八地不动地、九地善慧地、十地法云地,此三地为清净地。信解行地(资粮道和加行道)我慢多,不净七地我慢细微,三净地没有我慢。如在《经庄严论》中所说:

  “我慢众多我慢细,无有我慢如是许。”

  2确定数目

  因为有十度所以分为十地。也就是以六度来确定六地,再加上以方便、力、愿力、佛智来确定的四地,共为十地。

  3各自的功德

  分二:(1)远离的功德;(2)获得的功德。

  (1) 远离的功德

  (远离也就是)跨越(生老病死)四条痛苦的大河。如在《宝性论》中所说:

  “圣者从根除,死病衰老苦,

  由无业烦恼,是故无有生。”

  另外,从五种怖畏中解脱,如在《华严经》中所说:

  “不活死亡及恶名,恶趣众摄中解脱。”

  也就是说,远离了对无法生活、非时死亡、恶语、恶趣、大众的威慑等五种怖畏。此外,还能从其他不可思议的怖畏中得到解脱。在《十地经》中也如此说。

  这些功德从一地到十地之间依次增长,如此类推自然了知。菩萨众虽然远离了怖畏,但仍然示现生老病死的痛苦,这是为了利益有情众生,而如愿投生于轮回中,如此颂中所说:

  “真实所见故,虽越生死等,

  悲心者示现,生老病死相。”

  (2) 获得的功德

  《十地经》中说:“在一刹那间生起,有一千两百种功德。”

  初地菩萨能于一刹那间获得一百种禅定,进入一百个禅定之中,见到一百尊佛从而了知诸佛的加持,一百个世界得以动摇,能于一百个刹土中行走,光明能照耀一百个刹土,能使一百个有情众生成熟,能安住于一百劫中,其智慧能观照百劫之前和百劫之后,能打开演示一百种法门,能示现一百种自身,每一个自身都能示现一百位眷属。

  这些功德到了二地时就分别变为一千个,三地时分别为十万,四地时分别为百千万,五地时为千千万,六地为十万个千万,七地时为百万个千万,八地时等同于十万个世界的微尘,九地时等同于百万个世界的微尘,十地时获得等同于无量佛刹的微尘数。此外,还能由此生起其他的功德。地的其他详细功德,可以从《十地经》和《解深密经》以及《经庄严论》等经论中来了知。

  4名称的意义

  分二:(1)共同的意义;(2)各自的意义。

  (1) 共同的意义

  地的梵文发音为“波莫”,从其词的发音引申,即如同《经庄严论》中所说:

  “不畏无量障,于彼等功德,

  后行增上故,如是许为地。”

  “波达”的意思是魔鬼,“莫”为“阿莫达”,是无量的意思,“阿巴亚”是不畏惧的意思,“莫”为“阿莫达那”是无量的意思,“布亚”是跟随的意思,“哦达嘎玛那”是向上行走的意思。

  (2) 各自的意义

  即如《经庄严论》中所说:

  “接近菩萨故,见利有情故,

  生起极喜故,称为极喜地。”

  •••

  当今在藏地,有人主张不经过地与道而成佛,以及没有任何功德而生起见道。在任何经、续、论中都没有见过这样的说法,所以不是佛教的主张。

  道与地的因缘是:依胜义谛的菩提心,观修空性的智慧,作为近取因,以大悲方便作为俱有缘,从而成就五道;依世俗的发心,以方便悲心作为近取因,以智慧空性作为俱有缘,而获得十地。

  成佛的时候,道的究竟为法身,地的究竟为色身。

  第七篇 究竟之果

  如在《经庄严论》中所说:

  “进入无过患,清净诸刹土。

  无住涅磐中,示现胜菩提。

  如此所说的意义是究竟的果。其中,“无住涅磐”指的是,由于智慧而不住轮回,由于悲心而不住涅磐。即如在《现观庄严论》中所说:

  “智不住三有,悲不住寂静。”

  “胜菩提”指的是,佛的共同和不共的功德能任运成就;“示现”的意思是示现大涅磐,大涅磐并非如同声闻的涅磐那样,只是穷尽和不生识,而是虽然涅磐,却恒常不断地利益有情众生。

  讲述这些意义,分为三部分:一 佛的性相;二 对于佛身的论述;三 功德之法的分析。

  第一章 佛的性相

  佛的性相是,断和慧圆满。其中,“断”指的是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以及习气;“慧”指的是能如实地、尽所有地了知一切所知。如阿阇黎玛谛兹扎所说:

  “遍知诸功德,具足不坏失,

  唯一怙主佛,无过及习气。”

  第二章 对于佛身的论述

  内容分三:一 分为三身;二 归纳为二身;三 观察于彼有无智慧。

  第一节 分为三身

  分为:一 自性身;二 受用圆满身;三 化身。

  一 自性身

  自性身具足法界的自性清净,解脱所断的客尘(客尘,即烦恼障和所知障,非心之本性,因其为暂时的染污,最终能远离,故名客尘)清净,即此二种清净。如在《现观庄严论》中所说:

  “能仁自性身,得诸无漏法,

  一切遍清净,彼自性为相。”

  二 受用圆满身

  在严密刹土中,身体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好的庄严,语恒常不断地转动大乘*轮,意具有四种智慧的自性,满足眷属诸十地菩萨,即如在《现观庄严论》中所说:

  “三十二种相,具八十随好,

  受用大乘故,名佛受用身。”

  三 化身

  化身的自性是:由圆满受用身的增上缘而生;化身的对境:是居于任何地方的等同于虚空的众生;时间是:恒常不间断;事业是:仅仅为利益有情众生。这样分类的话,有三种化身:

  (一)受生化身(如来示现为帝释天、斑鹿、飞禽、水、桥、树木等种种受生的化身以教化有情众生),居住在兜率天等。

  (二)殊胜化身,为释迦能仁等诸多佛的化身;

  (三)事业化身,为了度化乾达婆的国王极喜,而化身为琴师等许多化身的事迹。

  如在《现观庄严论》中所说:

  “若乃至三有,于众生平等,

  作种种利益,佛化身不断。”

  如果按照有些经续中说的四身来说的话,此处所说的自性身,应名为法身。因为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无分别,…

《入菩提道次第--显明佛陀密意(堪布泽仁扎西 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