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间修道的性相
世间的修道,依禅定的未至定,娴熟于上界彼岸的禅定。
(2)确定世间修道的自性
此内容分四:A于何人生起;B依何地生起;C作意的方式;D何为作用。
A于何人生起
三大部洲中的男人和女人,欲界六天中除了上界的三种天之外的众生,都能生起世间的修道,因为他们是福报的所依之处。三恶道的众生、北俱卢洲的众生、黄门、色界的无想众等不能生起世间的修道,因为其业障深重。色界的大梵天也不能生起,因为他们是邪见所依的唯一主尊的缘故。无色界最顶(非想非非想处)的众生也不能生起世间的修道,因为其上再没有粗细之观修的对境。
B依何地生起
世间的修道依色界和无色界的禅定和八定。
C作意的方式;
分三:(A)禅定的未至定;(B)正禅;(C)诸分类。
(A)禅定的未至定
禅定的未至定有七种作意,即:a性相的作意、b信解所生的作意、c极寂作意、d摄喜作意、e观察作意、f加行的边作意、g加行之边的果作意。
a性相的作意
欲界的心烦恼多,由此心混乱,所以会痛苦。因为这样的力量而短命。以欲界闻思的智慧了知上界的状况于此相反,所以会极力净化自己的心,从而生起初禅的禅定,并由此看见欲界之心的粗大和初禅之心的寂静。
b信解所生的作意
如同前面一样净化的缘故,以观修所生的智慧,超越闻思所生的智慧,从而单独生起初禅的禅定。
c极寂作意
如同先前的观修,生起断除欲界之粗的修所断的对治,从而使欲界的现前烦恼得以断除。
d摄喜作意
由极寂静所生的喜悦,以及由细小安乐来断除粗大烦恼的喜悦,把其视为功德,而时时生起大信心的作意,这是能断除中等烦恼的对治。
e观察作意
由于如此对治的缘故,大部分烦恼得到断除 ,接下来会生起这样的想法“所有的烦恼都断除了吗?”,因为在观察烦恼是否还在生起,所以生起和烦恼相同的观察作意。
f加行的边作意
如此观察的缘故,看见烦恼的生起,如同前述一样,观修粗细的相,在相续中生起细小烦恼的对治。
g加行之边的果作意
于此之后,于一切观修的果体验作意。
有如初禅一样,二禅到(无色界的)顶之间,将以上述七种作意获得禅定。这和有漏、无漏的四禅交替进行观修,将会投生于五净居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其中,以性相的作意和信解所生的作意而生的二者为加行道;以极寂、摄喜、加行边三种作意所生为无间道;观察作意所生为殊胜道;加行边之果的作意为解脱道。其中,小道是大烦恼的对治---极寂作意;中道为中等烦恼的对治---摄喜作意;大道是小烦恼的对治---加行的边作意。
(B)正禅
正禅分八种:色界的四禅和无色界的四空处。
其中,色界的初禅有近似正禅和殊胜正禅两种。近似正禅是有分别有伺察的,具有寂静所生的喜和乐;殊胜正禅是无分别的,仅仅有伺察的禅定;二禅是有喜有乐的禅定;三禅是没有喜仅有乐的禅定;四禅是无喜无乐清净平等的禅定。它们都是有漏的世间禅定。
无色界的四空处中,空无边处,是在因静虑定的定中,观修殊胜道时,观修一切法如虚空一样无量无边;识无边处也是相同。由于这些都是依贪爱和见等产生的,所以是有染污的禅定,而清净的四禅以及无色界的四空处,如果远离烦恼的束缚和一切因的染污,就成了解脱的禅定,因为其是善业。有关的详细内容,可以从其他的典籍中了知。
(C)诸分类
从本体、所断和因果方面来区分,可以分三种:
a从本体方面来区分
有四同分,即:失坏同分的禅定、安住同分的禅定、特殊同分的禅定、抉择同分的禅定。关于它们的意义,声闻认为:第一个是和欲界相同,第二个是和自地相同,第三个和上界相同,第四个成为了道的所依;唯识派认为:第一个是初禅的禅定没有失坏,烦恼深重,所以叫失坏同分的禅定;第二个是没有失坏也没有增长,所以叫安住同分的禅定;第三个能作为神通等特殊功德的所依,所以叫特殊同分的禅定;第四个可以作为圣道的所依,所以叫作抉择同分的禅定。这些又可以分别结合加行道和无间道等四道。
b从断除所断方面来区分
三界九地除了三有之顶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之外的其他八地上,各以上、中、下三品的差别来区分,则三界各为9种,所以共有72种
c从因果方面来区分
有两种:因静虑定、果生起的禅定。
(a)因静虑定
对于初禅未至定的七种作意,以忆念其功德的恭敬心和恒常作意的加行来观修,这样的观修又分大、中、小三种:如果不具有前述两者的为小,具足一种为中,具足两种为大。其余的三禅和无色界的四空处的未至定的作意,也同样分大、中、小三种观修。
(b) 果生起的禅定
初禅的未至定的观修,小者会投生于梵众天,中者会投生于梵辅天,大者生于大梵天。其余的三禅也同样。
无色界诸天因为破除了色,所以没有无量宫等住处,故没有不同之处所。但是由于观修有大中小的区别,所以,投生于无色界者,有寿命长短、力量大小等差别,从而也有妙欲等大、中、小三种之分。如此的这些禅定,是世间的、弱小的、低劣的、有漏的禅定;声闻和独觉的禅定是无漏的,而且比世间的禅定要强大;佛和菩萨的禅定如同经中所说,住于禅定度的健行三摩地(佛书所说一种定的名称)。声闻和独觉仅仅连菩萨禅的名称也不知道,因为他们有禅定而没有禅定度。
D何为作用
通过观修禅定,能压制所断的种子,获得五神通等无量功德,能作为圣道的所依处,具有如此等作用。
2出世间的修道
分为四部分:(1)性相;(2)类别;(3)确定自性;(4)词义。
(1)性相
出世间修道的性相是,娴熟先前所见的法界之彼岸。
(2)类别
从人、所断、道和串修方式来分,有四种。
A从人的方式来区分
有声闻、独觉和菩萨三种。
B以所断的方式来区分
对于414种修所断,对治也有相同的数量。
C以道的方式来区分
有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和殊胜道四种。
D以串修的方式来区分
有入定和出定的串修方式。
(3)确定自性
分二:A断除修所断的方式;B生起修道的论述。
A断除修所断的方式
分为三种:(A)修所断的性相;(B)修所断的类别;(C)对治断除的方式。
(A)修所断的性相
修所断的性相是,俱生的我内心极不平静。
(B)修所断的类别
在欲界,俱生的烦恼有6种,在上两界因为没有嗔,所以各有5种,如此共有16种。
有人也许会问:“这种说法岂不是和《摄抉择分》中所说的有10种相违背吗?
回答是:并不相违。因为论述有粗细之分,是不同经典各自的密意。此处有大中小的区别,又分为大之大者等各9种,所以有414种修所断。
(C)对治断除的方式
可以参照见道中所说的来了知。
B生起修道的论述
分三:(A)于何人生起;(B)依何地生起;(C)于何对境以何种方式专注。
(A)于何人生起
除北俱卢洲之外的三大部洲的男人和女人、欲界六天、色界中除了大梵天和无想天之外、无色界的四空处等众生,都能生起修道。其他众生不能生起修道的原因和前述的原因相同。
(B)依何地生起
分三:a声闻的修道;b独觉的修道;c菩萨的修道。
a声闻的修道
依四禅的正禅、初禅的未至定、初禅的殊胜正禅等六种境地以及无色界的三果等,依此九地而生起声闻的修道。不依其他境地,是因为欲界的心不堪用、三有之顶的心不清明。也不依其余三禅和无色界前三处的未至定,是因为获得上界的定需要精进,所以寂止就微小,由这样的力量,所以不能寂止和胜观双运。
有人会问:初禅的未至定,也会因为寂止微小而不能作为修道的所依处吗?
回答是:这样的说法虽然正确,但是由于初禅的未至定比其他的定更容易,所以可以作为可依处。
又有人问:假如依大梵天不能生起修道,那么(声闻修道的)心在初禅的殊胜正禅也不能生起吗?
回答是:那样的心虽然是好的,但是大梵天是唯一主尊至上的思想和颠倒见地的所依处,所以如果和大梵天的心相连,就不会生起修道的心。而与其他类似的心相连,就能生起修道的心。比如种在箱子里的种子,不能长出幼苗,而与其同类的种子,如果播种在土中就能生出幼苗。
又问:如果处于三有顶(无色界最顶,即非想非非想处天)的众生的心不能生起修道,那么三有顶的众生就不能作为所依处。如果三有顶众生可以作为所依处,那么把他们的心作为所依处有什么相违的呢?
回答是:三有顶的众生虽然是好的,但他们的心是不清明的,所以不会生起圣者的心。因为无所有处的心是清明的,所以三有顶的众生应依此心(而生起修道)。就犹如国王不懂得的时候就去问大臣。这也如《俱舍论》中所说:
“依于无所有处心,有顶圣者有漏尽。”
又有人问:如果无色界前三处的心是不清明的,从而不能作为见道的所依处,那么,其同样也不能作为修道的所依处吗?
回答是:对于这个问题,声闻部虽然有其他的回答,但是合理的回答应该是这样的:为什么要放弃容易生起见道的禅定六地,而选择比较难的无色界呢?修道的情况是这样的:投生于无色界的得不还果的圣者,在断除剩余的修所断后,现证罗汉果位的时候,四禅以下的心因为是止观双运的,超越了上界,所以依此无法生起修道,因此,无色界前三处的心虽然艰难也必须依止,就如同没有右手时,就必须用左手。另外,见道是看见没有见过的法性,所以需要清明的心,而无色界前三处的心不清明,所以见道时不应该依止。而在娴熟于所见意义的修道时,虽然心不…
《入菩提道次第--显明佛陀密意(堪布泽仁扎西 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