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間修道的性相
世間的修道,依禅定的未至定,娴熟于上界彼岸的禅定。
(2)確定世間修道的自性
此內容分四:A于何人生起;B依何地生起;C作意的方式;D何爲作用。
A于何人生起
叁大部洲中的男人和女人,欲界六天中除了上界的叁種天之外的衆生,都能生起世間的修道,因爲他們是福報的所依之處。叁惡道的衆生、北俱盧洲的衆生、黃門、色界的無想衆等不能生起世間的修道,因爲其業障深重。色界的大梵天也不能生起,因爲他們是邪見所依的唯一主尊的緣故。無色界最頂(非想非非想處)的衆生也不能生起世間的修道,因爲其上再沒有粗細之觀修的對境。
B依何地生起
世間的修道依色界和無色界的禅定和八定。
C作意的方式;
分叁:(A)禅定的未至定;(B)正禅;(C)諸分類。
(A)禅定的未至定
禅定的未至定有七種作意,即:a性相的作意、b信解所生的作意、c極寂作意、d攝喜作意、e觀察作意、f加行的邊作意、g加行之邊的果作意。
a性相的作意
欲界的心煩惱多,由此心混亂,所以會痛苦。因爲這樣的力量而短命。以欲界聞思的智慧了知上界的狀況于此相反,所以會極力淨化自己的心,從而生起初禅的禅定,並由此看見欲界之心的粗大和初禅之心的寂靜。
b信解所生的作意
如同前面一樣淨化的緣故,以觀修所生的智慧,超越聞思所生的智慧,從而單獨生起初禅的禅定。
c極寂作意
如同先前的觀修,生起斷除欲界之粗的修所斷的對治,從而使欲界的現前煩惱得以斷除。
d攝喜作意
由極寂靜所生的喜悅,以及由細小安樂來斷除粗大煩惱的喜悅,把其視爲功德,而時時生起大信心的作意,這是能斷除中等煩惱的對治。
e觀察作意
由于如此對治的緣故,大部分煩惱得到斷除 ,接下來會生起這樣的想法“所有的煩惱都斷除了嗎?”,因爲在觀察煩惱是否還在生起,所以生起和煩惱相同的觀察作意。
f加行的邊作意
如此觀察的緣故,看見煩惱的生起,如同前述一樣,觀修粗細的相,在相續中生起細小煩惱的對治。
g加行之邊的果作意
于此之後,于一切觀修的果體驗作意。
有如初禅一樣,二禅到(無色界的)頂之間,將以上述七種作意獲得禅定。這和有漏、無漏的四禅交替進行觀修,將會投生于五淨居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其中,以性相的作意和信解所生的作意而生的二者爲加行道;以極寂、攝喜、加行邊叁種作意所生爲無間道;觀察作意所生爲殊勝道;加行邊之果的作意爲解脫道。其中,小道是大煩惱的對治---極寂作意;中道爲中等煩惱的對治---攝喜作意;大道是小煩惱的對治---加行的邊作意。
(B)正禅
正禅分八種:色界的四禅和無色界的四空處。
其中,色界的初禅有近似正禅和殊勝正禅兩種。近似正禅是有分別有伺察的,具有寂靜所生的喜和樂;殊勝正禅是無分別的,僅僅有伺察的禅定;二禅是有喜有樂的禅定;叁禅是沒有喜僅有樂的禅定;四禅是無喜無樂清淨平等的禅定。它們都是有漏的世間禅定。
無色界的四空處中,空無邊處,是在因靜慮定的定中,觀修殊勝道時,觀修一切法如虛空一樣無量無邊;識無邊處也是相同。由于這些都是依貪愛和見等産生的,所以是有染汙的禅定,而清淨的四禅以及無色界的四空處,如果遠離煩惱的束縛和一切因的染汙,就成了解脫的禅定,因爲其是善業。有關的詳細內容,可以從其他的典籍中了知。
(C)諸分類
從本體、所斷和因果方面來區分,可以分叁種:
a從本體方面來區分
有四同分,即:失壞同分的禅定、安住同分的禅定、特殊同分的禅定、抉擇同分的禅定。關于它們的意義,聲聞認爲:第一個是和欲界相同,第二個是和自地相同,第叁個和上界相同,第四個成爲了道的所依;唯識派認爲:第一個是初禅的禅定沒有失壞,煩惱深重,所以叫失壞同分的禅定;第二個是沒有失壞也沒有增長,所以叫安住同分的禅定;第叁個能作爲神通等特殊功德的所依,所以叫特殊同分的禅定;第四個可以作爲聖道的所依,所以叫作抉擇同分的禅定。這些又可以分別結合加行道和無間道等四道。
b從斷除所斷方面來區分
叁界九地除了叁有之頂天(非想非非想處天)之外的其他八地上,各以上、中、下叁品的差別來區分,則叁界各爲9種,所以共有72種
c從因果方面來區分
有兩種:因靜慮定、果生起的禅定。
(a)因靜慮定
對于初禅未至定的七種作意,以憶念其功德的恭敬心和恒常作意的加行來觀修,這樣的觀修又分大、中、小叁種:如果不具有前述兩者的爲小,具足一種爲中,具足兩種爲大。其余的叁禅和無色界的四空處的未至定的作意,也同樣分大、中、小叁種觀修。
(b) 果生起的禅定
初禅的未至定的觀修,小者會投生于梵衆天,中者會投生于梵輔天,大者生于大梵天。其余的叁禅也同樣。
無色界諸天因爲破除了色,所以沒有無量宮等住處,故沒有不同之處所。但是由于觀修有大中小的區別,所以,投生于無色界者,有壽命長短、力量大小等差別,從而也有妙欲等大、中、小叁種之分。如此的這些禅定,是世間的、弱小的、低劣的、有漏的禅定;聲聞和獨覺的禅定是無漏的,而且比世間的禅定要強大;佛和菩薩的禅定如同經中所說,住于禅定度的健行叁摩地(佛書所說一種定的名稱)。聲聞和獨覺僅僅連菩薩禅的名稱也不知道,因爲他們有禅定而沒有禅定度。
D何爲作用
通過觀修禅定,能壓製所斷的種子,獲得五神通等無量功德,能作爲聖道的所依處,具有如此等作用。
2出世間的修道
分爲四部分:(1)性相;(2)類別;(3)確定自性;(4)詞義。
(1)性相
出世間修道的性相是,娴熟先前所見的法界之彼岸。
(2)類別
從人、所斷、道和串修方式來分,有四種。
A從人的方式來區分
有聲聞、獨覺和菩薩叁種。
B以所斷的方式來區分
對于414種修所斷,對治也有相同的數量。
C以道的方式來區分
有加行道、無間道、解脫道和殊勝道四種。
D以串修的方式來區分
有入定和出定的串修方式。
(3)確定自性
分二:A斷除修所斷的方式;B生起修道的論述。
A斷除修所斷的方式
分爲叁種:(A)修所斷的性相;(B)修所斷的類別;(C)對治斷除的方式。
(A)修所斷的性相
修所斷的性相是,俱生的我內心極不平靜。
(B)修所斷的類別
在欲界,俱生的煩惱有6種,在上兩界因爲沒有嗔,所以各有5種,如此共有16種。
有人也許會問:“這種說法豈不是和《攝抉擇分》中所說的有10種相違背嗎?
回答是:並不相違。因爲論述有粗細之分,是不同經典各自的密意。此處有大中小的區別,又分爲大之大者等各9種,所以有414種修所斷。
(C)對治斷除的方式
可以參照見道中所說的來了知。
B生起修道的論述
分叁:(A)于何人生起;(B)依何地生起;(C)于何對境以何種方式專注。
(A)于何人生起
除北俱盧洲之外的叁大部洲的男人和女人、欲界六天、色界中除了大梵天和無想天之外、無色界的四空處等衆生,都能生起修道。其他衆生不能生起修道的原因和前述的原因相同。
(B)依何地生起
分叁:a聲聞的修道;b獨覺的修道;c菩薩的修道。
a聲聞的修道
依四禅的正禅、初禅的未至定、初禅的殊勝正禅等六種境地以及無色界的叁果等,依此九地而生起聲聞的修道。不依其他境地,是因爲欲界的心不堪用、叁有之頂的心不清明。也不依其余叁禅和無色界前叁處的未至定,是因爲獲得上界的定需要精進,所以寂止就微小,由這樣的力量,所以不能寂止和勝觀雙運。
有人會問:初禅的未至定,也會因爲寂止微小而不能作爲修道的所依處嗎?
回答是:這樣的說法雖然正確,但是由于初禅的未至定比其他的定更容易,所以可以作爲可依處。
又有人問:假如依大梵天不能生起修道,那麼(聲聞修道的)心在初禅的殊勝正禅也不能生起嗎?
回答是:那樣的心雖然是好的,但是大梵天是唯一主尊至上的思想和顛倒見地的所依處,所以如果和大梵天的心相連,就不會生起修道的心。而與其他類似的心相連,就能生起修道的心。比如種在箱子裏的種子,不能長出幼苗,而與其同類的種子,如果播種在土中就能生出幼苗。
又問:如果處于叁有頂(無色界最頂,即非想非非想處天)的衆生的心不能生起修道,那麼叁有頂的衆生就不能作爲所依處。如果叁有頂衆生可以作爲所依處,那麼把他們的心作爲所依處有什麼相違的呢?
回答是:叁有頂的衆生雖然是好的,但他們的心是不清明的,所以不會生起聖者的心。因爲無所有處的心是清明的,所以叁有頂的衆生應依此心(而生起修道)。就猶如國王不懂得的時候就去問大臣。這也如《俱舍論》中所說:
“依于無所有處心,有頂聖者有漏盡。”
又有人問:如果無色界前叁處的心是不清明的,從而不能作爲見道的所依處,那麼,其同樣也不能作爲修道的所依處嗎?
回答是:對于這個問題,聲聞部雖然有其他的回答,但是合理的回答應該是這樣的:爲什麼要放棄容易生起見道的禅定六地,而選擇比較難的無色界呢?修道的情況是這樣的:投生于無色界的得不還果的聖者,在斷除剩余的修所斷後,現證羅漢果位的時候,四禅以下的心因爲是止觀雙運的,超越了上界,所以依此無法生起修道,因此,無色界前叁處的心雖然艱難也必須依止,就如同沒有右手時,就必須用左手。另外,見道是看見沒有見過的法性,所以需要清明的心,而無色界前叁處的心不清明,所以見道時不應該依止。而在娴熟于所見意義的修道時,雖然心不…
《入菩提道次第--顯明佛陀密意(堪布澤仁紮西 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