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提道次第--顯明佛陀密意(堪布澤仁紮西 譯)▪P21

  ..續本文上一頁清明也能娴熟。因此,修道時依無色界前叁處的心並不矛盾。

  b獨覺的修道

  部行獨覺的修道依于禅定六地中的任何一地;麟角喻獨覺的修道依四禅的正禅。

  c菩薩的修道

  菩薩的修道依于極淨第四禅。但是其出生地是除無色界之外的欲界和色界,以業力和願力而投生。菩薩練習的禅定,是獅子奮迅定和超越定,入定的時候,于無色界和滅定中入定。

  (C)于何對境以何種方式專注

  共同的大乘在見道的實質上,專注于四谛的法性,娴熟于止觀雙運的相應。不共的大乘以見道所證的法性和所有智慧,來配合娴熟觀修。

  (4)詞義

  梵文發音“巴聞芒嘎”是觀修所見到的意義,所以叫“修道”;因爲其是無漏的,所以叫“無漏的善根”;因爲觀修是所斷的對治,所以稱爲“所斷的對治”。

  五 究竟道

  內容分四:(一)性相;(二)類別;(叁)確定自性;(四)詞義。

  (一)性相

  究竟道的性相是觀修究竟法界的彼岸。

  (二)類別

  分爲聲聞、獨覺、菩薩叁種。

  (叁)確定自性

  分二:1于何人何地生起;2專注于何境。

  1于何人何地生起

  聲聞的主張和前面所說的出世間的修道一樣。

  共同的大乘認爲:獨覺和菩薩乘的究竟道是依人身而生起,尤其是菩薩,是依南瞻部洲的中央之地的婆羅門和王族而生起,並且由四禅的金剛喻定而生起

  不共的大乘認爲:依十地,以及依極淨四禅地的究竟增上緣---金剛喻定而生起。其中,壓製聲聞細小煩惱的種子爲加行道,將其從根本上拔除爲無間道;壓製菩薩煩惱和所知障的細小種子是加行道,從根本上拔除爲無間道。

  2專注于何境

  共同的大乘主張:金剛喻定專注的對境爲四谛,或者滅谛,或者是無學道的十法。其中,無學道的十法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解脫、正解脫智見。這些如果用蘊來歸納,那麼,正語、正業和正命可歸納于戒蘊;正定和正念屬于定蘊;正見、正思維和正精進屬于智慧蘊;正解脫屬于解脫蘊;正解脫智見屬于解脫智見蘊,此蘊又屬于無分別出世間的智慧和出定後所得之清淨的世間智慧。

  不共的大乘認爲:聲聞和獨覺專注的對境是涅磐,菩薩專注于無住涅磐。

  (四)詞義

  梵文發音“呢查芒嘎”的意思是所斷和所知都圓滿究竟,所以叫“究竟道”;因爲遠離了有漏,所以是“無漏的善根”;因爲能使所斷的煩惱不再生起,所以叫“遠分對治”。對于這些,共同大乘的主張,即如在《俱舍論》中所說:

  “涅磐等以上,獲得授權故,

  未知當知根,已知具知根。”

  在見道獲得授權,未知當知根存在于加行道;在修道獲得授權,已知根存在于見道;在究竟道獲得授權,具知根存在于修道。

  不共的大乘並不稱呼這些所謂“根”的名言。

  第二章 十地的論述

  內容分:十地的性相; 十地的類別; 各地的論述。

  第一節 十地的性相

  十地的性相是,能做爲殊勝功德的所依處。

  第二節 十地的類別

  分二:一信解行地的性相;二出世間地的性相。

  一 信解行地的性相

  信解行地的性相是,能做爲進入聖道的功德所依處。

  二 出世間地的性相

  出世間地的性相是,能做爲聖者殊勝功德的所依處。這又可以分爲聲聞地和菩薩地兩種。如在《寶鬘論》中所說:

  “聲聞乘主張,其地分八種,

  大乘同樣說,菩薩地十種。”

  第叁節 各地的論述

  分爲:一 聲聞地;二 菩薩地。

  一 聲聞地

  分爲八種:白淨見地、種性地、八人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聲聞地、獨覺地。因爲這些不是本書所要講的內容,所以暫放置不講。

  二 菩薩地

  分四:1類別;2確定數目;3各自的功德;4名稱的意義。

  1類別

  菩薩地分爲十地:初地歡喜地、二地無垢地、叁地發光地、四地焰慧地、五地極難勝地、六地現前地、七地遠行地,以上七地爲不淨地,八地不動地、九地善慧地、十地法雲地,此叁地爲清淨地。信解行地(資糧道和加行道)我慢多,不淨七地我慢細微,叁淨地沒有我慢。如在《經莊嚴論》中所說:

  “我慢衆多我慢細,無有我慢如是許。”

  2確定數目

  因爲有十度所以分爲十地。也就是以六度來確定六地,再加上以方便、力、願力、佛智來確定的四地,共爲十地。

  3各自的功德

  分二:(1)遠離的功德;(2)獲得的功德。

  (1) 遠離的功德

  (遠離也就是)跨越(生老病死)四條痛苦的大河。如在《寶性論》中所說:

  “聖者從根除,死病衰老苦,

  由無業煩惱,是故無有生。”

  另外,從五種怖畏中解脫,如在《華嚴經》中所說:

  “不活死亡及惡名,惡趣衆攝中解脫。”

  也就是說,遠離了對無法生活、非時死亡、惡語、惡趣、大衆的威懾等五種怖畏。此外,還能從其他不可思議的怖畏中得到解脫。在《十地經》中也如此說。

  這些功德從一地到十地之間依次增長,如此類推自然了知。菩薩衆雖然遠離了怖畏,但仍然示現生老病死的痛苦,這是爲了利益有情衆生,而如願投生于輪回中,如此頌中所說:

  “真實所見故,雖越生死等,

  悲心者示現,生老病死相。”

  (2) 獲得的功德

  《十地經》中說:“在一刹那間生起,有一千兩百種功德。”

  初地菩薩能于一刹那間獲得一百種禅定,進入一百個禅定之中,見到一百尊佛從而了知諸佛的加持,一百個世界得以動搖,能于一百個刹土中行走,光明能照耀一百個刹土,能使一百個有情衆生成熟,能安住于一百劫中,其智慧能觀照百劫之前和百劫之後,能打開演示一百種法門,能示現一百種自身,每一個自身都能示現一百位眷屬。

  這些功德到了二地時就分別變爲一千個,叁地時分別爲十萬,四地時分別爲百千萬,五地時爲千千萬,六地爲十萬個千萬,七地時爲百萬個千萬,八地時等同于十萬個世界的微塵,九地時等同于百萬個世界的微塵,十地時獲得等同于無量佛刹的微塵數。此外,還能由此生起其他的功德。地的其他詳細功德,可以從《十地經》和《解深密經》以及《經莊嚴論》等經論中來了知。

  4名稱的意義

  分二:(1)共同的意義;(2)各自的意義。

  (1) 共同的意義

  地的梵文發音爲“波莫”,從其詞的發音引申,即如同《經莊嚴論》中所說:

  “不畏無量障,于彼等功德,

  後行增上故,如是許爲地。”

  “波達”的意思是魔鬼,“莫”爲“阿莫達”,是無量的意思,“阿巴亞”是不畏懼的意思,“莫”爲“阿莫達那”是無量的意思,“布亞”是跟隨的意思,“哦達嘎瑪那”是向上行走的意思。

  (2) 各自的意義

  即如《經莊嚴論》中所說:

  “接近菩薩故,見利有情故,

  生起極喜故,稱爲極喜地。”

  •••

  當今在藏地,有人主張不經過地與道而成佛,以及沒有任何功德而生起見道。在任何經、續、論中都沒有見過這樣的說法,所以不是佛教的主張。

  道與地的因緣是:依勝義谛的菩提心,觀修空性的智慧,作爲近取因,以大悲方便作爲俱有緣,從而成就五道;依世俗的發心,以方便悲心作爲近取因,以智慧空性作爲俱有緣,而獲得十地。

  成佛的時候,道的究竟爲法身,地的究竟爲色身。

  第七篇 究竟之果

  如在《經莊嚴論》中所說:

  “進入無過患,清淨諸刹土。

  無住涅磐中,示現勝菩提。

  如此所說的意義是究竟的果。其中,“無住涅磐”指的是,由于智慧而不住輪回,由于悲心而不住涅磐。即如在《現觀莊嚴論》中所說:

  “智不住叁有,悲不住寂靜。”

  “勝菩提”指的是,佛的共同和不共的功德能任運成就;“示現”的意思是示現大涅磐,大涅磐並非如同聲聞的涅磐那樣,只是窮盡和不生識,而是雖然涅磐,卻恒常不斷地利益有情衆生。

  講述這些意義,分爲叁部分:一 佛的性相;二 對于佛身的論述;叁 功德之法的分析。

  第一章 佛的性相

  佛的性相是,斷和慧圓滿。其中,“斷”指的是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以及習氣;“慧”指的是能如實地、盡所有地了知一切所知。如阿阇黎瑪谛茲紮所說:

  “遍知諸功德,具足不壞失,

  唯一怙主佛,無過及習氣。”

  第二章 對于佛身的論述

  內容分叁:一 分爲叁身;二 歸納爲二身;叁 觀察于彼有無智慧。

  第一節 分爲叁身

  分爲:一 自性身;二 受用圓滿身;叁 化身。

  一 自性身

  自性身具足法界的自性清淨,解脫所斷的客塵(客塵,即煩惱障和所知障,非心之本性,因其爲暫時的染汙,最終能遠離,故名客塵)清淨,即此二種清淨。如在《現觀莊嚴論》中所說:

  “能仁自性身,得諸無漏法,

  一切遍清淨,彼自性爲相。”

  二 受用圓滿身

  在嚴密刹土中,身體具有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好的莊嚴,語恒常不斷地轉動大乘*輪,意具有四種智慧的自性,滿足眷屬諸十地菩薩,即如在《現觀莊嚴論》中所說:

  “叁十二種相,具八十隨好,

  受用大乘故,名佛受用身。”

  叁 化身

  化身的自性是:由圓滿受用身的增上緣而生;化身的對境:是居于任何地方的等同于虛空的衆生;時間是:恒常不間斷;事業是:僅僅爲利益有情衆生。這樣分類的話,有叁種化身:

  (一)受生化身(如來示現爲帝釋天、斑鹿、飛禽、水、橋、樹木等種種受生的化身以教化有情衆生),居住在兜率天等。

  (二)殊勝化身,爲釋迦能仁等諸多佛的化身;

  (叁)事業化身,爲了度化乾達婆的國王極喜,而化身爲琴師等許多化身的事迹。

  如在《現觀莊嚴論》中所說:

  “若乃至叁有,于衆生平等,

  作種種利益,佛化身不斷。”

  如果按照有些經續中說的四身來說的話,此處所說的自性身,應名爲法身。因爲叁身(法身、報身、化身)無分別,…

《入菩提道次第--顯明佛陀密意(堪布澤仁紮西 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