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提道次第--顯明佛陀密意(堪布澤仁紮西 譯)▪P22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有些人主張稱之爲自性身,但此說法主要是密乘的續部中所說,所以此處不講。

  第二節 歸納爲二身

  如果歸納的話,可以歸納爲叁身,此叁身又可歸納爲法身和色身兩種,也有人稱之爲自利身和利他身。也有的說法稱法身爲勝義身、色身爲世俗身。

  第叁節 觀察于彼有無智慧

  分叁:一 駁斥他宗的觀點;二 成立自宗的觀點;叁 辯駁。

  一 駁斥他宗的觀點

  佛的自相續中有沒有智慧呢?

  有些人說:“佛的自相續中是有智慧的,因爲他是全知,是福慧二資糧的異熟身,如果說佛的自相續中沒有智慧,就會成爲無實有和無生物一樣,和聲聞的滅定相同了,和外道的斷見沒有區別。”等等如此,以教證和理證的方式,來破除佛沒有智慧的觀點,從而成立佛的自相續中有智慧的主張。

  還有些人說:“如果認爲佛的自相續中有智慧,就會成爲有幻相和有我執,如同唯識派的觀點一樣,和外道的說常見派沒有區別。”如此等等,從教證和理證的方式,來成立佛的自相續中沒有智慧的主張。

  這兩種觀點都是不對的。如果說佛的自相續中存在實有的智慧,就會和外道的說常見派等同。如果因爲我執和無常的緣故,而主張佛沒有智慧的說法,也是有過失的,這就和執著有是相同了。如果佛的自相續中沒有智慧,而是衆生主觀的顯現,那麼,就成了佛沒有功德了。另外,觀察佛的存在與否,如果佛不存在,那麼修道也就沒有意義了;如果有佛,但是其沒有智慧,那麼佛就成了無生物。

  如果說:“雖然佛沒有智慧,但是以誓願能成辦利他的事業。”那麼,有人立下誓願要成佛,爲什麼卻不能成辦呢?沒有成佛的發願不能成辦而利他的發願卻能成辦的道理,因爲如果能成辦,則兩者都應成辦,如果不能,則都不能成辦。另外,沒有所謂的“沒有佛而有願”的說法,這樣的道理是難以成立的。

  二 成立自宗的觀點

  分二:(一)勝義的;(二)世俗的。

  (一)勝義的

  勝義的智慧超越了心識的對境,遠離了諸邊,緣于此,《叁摩地王經》中說:

  “涅磐法無法,彼無永無有,

  分別者有無,觀察苦不息。”

  阿阇黎龍樹也說:

  “若說有爲常,說無爲斷見。”

  又說:

  “有無等四邊,寂靜中何存?”

  《極力壓製經》中也說:“佛的相續中的智慧,脫離了有無二者。”

  (二)世俗的

  在世俗谛,如果把心和心所生稱爲智慧,則是沒有智慧的,因爲智慧是迷亂都已得到窮盡。從觀待了知一切所知來說,則是有智慧的,因爲得到了轉換的身體。轉換也如在阿阇黎增紮果莫在《佛地》中所說:

  “所謂阿賴耶,成大圓鏡智,

  法界體性智,本質清淨明,

  煩惱識轉換,承許平等智,

  心識已轉換,爲妙觀察智,

  五門識轉換,乃成所作智。”

  所以,世俗是輪回,勝義爲涅磐,佛是不住涅磐雙運身。如阿阇黎龍樹說:

  “輪回與涅磐,了知各別分,

  何者真實融,說此爲雙運。”

  又說:

  “住于雙運定,無修于何刹,

  圓滿之瑜伽,此大金剛持。

  完全之淨妙,全知由此變,”

  因此,阿阇黎龍樹在見地的時候,了知了究竟的自性而遠離戲論;在觀修的時候,不違背究竟的勝義,而方便善巧地實修;在果的時候,于究竟無住的涅磐而雙運。

  叁 辯駁

  如果說此智慧是對自己顯現的,那麼有智慧的說法就會出現過患;如果智慧是對他人顯現的,那麼沒有智慧的說法也同樣有過患。如果執著于智慧自己的顯現和智慧對他人的顯現,就是對能取和所取的執著,由于能取所取轉換的緣故,而成就了遠離能取、所取的智慧。所以,得到大圓鏡智的名稱。在《經莊嚴論》中說:

  “鏡智緣無我,相續恒不斷。”

  《智慧成就》中說:

  “諸如來之慧,自己與衆生,

  諸事同樣證,謂之平等智,”

  煩惱識的自性轉換爲平等性智,所以,遠離了自相續和他相續的名言。如在《釋量論》中說:

  “色等以及心如是,觀察所取之性相,

  此乃不淨之心識,瑜伽證悟難思議。”

  《他續成就》中也說:

  “轉換之慧難思議。”

  第叁章 功德之法的分析

  佛的功德有共同的功德和不共的功德,其總述如下:

  佛的共同的功德與不共的功德

  因爲希望在自他的相續中獲得大福報,所以在這裏用偈頌來贊頌這樣的共同與不共的功德,如同在《經莊嚴論》中所宣說的那樣。對于其中稍微不圓滿的地方,我用自己所造的頌來補充,即宣說如下:

  一 佛的四無量心,如頌中所說:

  “于衆具悲心,遇離之密意,

  不離利益心,救世我頂禮。”

  四無量心如果再歸納的話,可以歸納到利樂兩者中。其中,樂的密意是:願衆生值遇安樂的慈心,願衆生遠離痛苦之悲心,願衆生不遠離此二者的喜心等叁種;利的密意是:對安樂的貪著和對痛苦的嗔恨,此二者平等,獲得永久的利益,即爲利益的密意。

  二 佛的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如頌中所說:

  “諸障定解脫,勝過諸世間,

  汝智遍所知,心脫我頂禮。”

  從有色觀色定等八種解脫方面來說,世間人沒有脫離煩惱障和所知障,聲聞和獨覺斷除了煩惱障,佛陀連所知障也斷除了;從八勝處來說,世間人僅能勝伏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聲聞能勝伏中千世界,獨覺能勝伏大千世界,佛能勝伏所有世間;從十遍處來說,世間人了知的範圍比較狹窄,聲聞和獨覺了知的範圍廣大,佛對于一切所知能以智慧遍知,並且,世間人沒有解脫,聲聞和獨覺沒有解脫煩惱的習氣和所知障,而佛是解脫的。從這叁者來說,佛解脫了所有功德的違品,所以叫意解脫。

  叁 佛陀沒有煩惱,如頌中所說:

  “諸衆生無余,煩惱皆降服,

  于諸煩惱者,具悲我頂禮。”

  也就是說,佛能降服一切衆生的煩惱,作爲煩惱的對治,對有煩惱的人具有悲心,聲聞等其他人僅關注自己,斷除自己的煩惱,而不能使他人的煩惱得到斷除。

  四 佛的知願處智,如頌中所說:

  “任運成無貪,無有任何障,

  恒常于等持,答問我頂禮。”

  聲聞的知願處智是依努力和等持而僅僅能了知少許,無法斷除所有的疑惑;佛的知願處智是任運成就,沒有貪著,對于一切所知沒有障礙,恒常住于定中,所有疑問的困惑都能斷除。

  五 佛的四無礙智,如頌中所說:

  “所、能依所講,語慧爲能講,

  慧志無障礙,善說我頂禮。”

  所依的法是事相,能依于其意義是性相,此兩者是所講的法;(講法的時候以)確定的詞意和了知的智慧,此兩者是能講的。

  六 佛的神通,如頌中所說:

  “善逝及知行,用彼等語言,

  來去及出離,善教我頂禮。”

  佛以身語意業利濟衆生所顯現的叁種神通變化,指的是:

  以神境神變,能到達任何所化衆生的住處;

  以記說神變來了知他人的心;

  教誡神變有四種,以天耳通能了知各種衆生的語言、以宿命通了知從以前如何來到這裏了知死生;以天眼通了知此生到最後生;以漏盡通對輪回生起出離心,按照所了知的智慧給予教誡,斷除叁時的無明。前面五種神通是有漏的、與世間共同的,最後的第六種,是無漏的、與修學者不共的。

  七 佛的相好莊嚴,如頌中所說:

  “衆生若有見,定知是聖者,

  生起極淨心,相好我頂禮。”

  象征大士的叁十二相和八十種隨好的莊嚴,令一切衆生一看到就會生起極清淨的信心。

  八 佛的四清淨,如頌中所說:

  “取住以及舍,變化及幻化,

  禅定與智慧,具者我頂禮。”

  以四種清淨代表四種自在,即,所依清淨指的是:一切煩惱的習氣從所依處無余得到斷除,能如願投生爲任何身體並如願住世,能如願于任何時候舍棄身體,于這樣叁種情況得到自在;所緣清淨指的是:把有變化爲無,把無幻化爲有,于此得到自在;意清淨指的是:遠離了一切取惡趣,積累一切善業,所以在任何時空,得到所有禅定的自在;智慧清淨指的是:因爲斷除了無明的相續,獲得對一切所知沒有障礙的自在。

  九 佛的十力,如頌中所說:

  “方便與皈依,清淨及出離,

  于此破四诳,降魔我頂禮。”

  佛的十力,爲知處非處智力、知業報智力、知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知根勝劣智力、知種種解智力、知種種界智力、知遍趣行智力、知宿住隨念智力、知死生智力、知漏盡智力。如歸納起來,則如頌中所說:

  “處業界解根,遍趣安住宿,

  知死生漏盡,十力我頂禮。”

  將這些十力的作用彙集到一起來說,是爲了降服以四種欺騙衆生的魔。

  其中,以方便來欺騙,指的是宣說“以殺生來上供下施和跳河自盡等能得到善趣和解脫”等說法。對此,佛以知處非處智力來破除之,了知因果無顛倒的緣故,而知道由善業去往善趣,惡業不會得到善趣。

  以皈依來欺騙衆生,指的是,“造惡業而不行善者,會讓大自在天和遍入天等歡喜,從而于惡趣中得到他們的救護”等說法。佛以知業報智力來破除之。以布施等善業能得到安樂,而大自在天等不能成爲安樂的因。如在《經莊嚴論》中這樣說:

  “施乃菩提依,而非自在天。”

  以清淨來欺騙衆生指的是,“撒淨和苦行等有漏的事業,雖說是清淨,但這不是道,禅定等才是清淨的道”等說法。佛以知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來破除之。

  以出離來欺騙衆生,指的是,宣說與法器不符的道。佛以知根勝劣智力等剩余的七種力來破除之。

  其中,知根勝劣智力指的是:由于了知信心等五根的小中上的差別,而分別宣說與彼根相符的法;

  知種種解智力:指了知衆生的需求和所證悟的智慧大中小的差別;

  知種種界智力:指了知叁種種性和貪欲等八萬四千種行爲的種子;

  知遍趣行智力:是指了知與八萬四千種煩惱相符的法門,如貪欲的對治法門是觀修不淨觀等;

  知宿住隨念智力:是指能回憶起所有方向衆生的各種種性的不同名稱和符號,以及許多過去的住所,並能隨…

《入菩提道次第--顯明佛陀密意(堪布澤仁紮西 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