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投生于邊鄙地或者癡啞的無暇處,即如《慧海請問經》中所說:
“菩薩生起且修持四禅定和無色四等至,能安住于彼等寂靜的定中,並且會诋毀(讓)有情成熟(的事業)、诋毀講經說法、诋毀和合衆、诋毀福德的造作,(貪著)不動之行的享受,(貪著)獨自享受禅悅。因了知欲界和色界是過患,故以無色界爲享受。因欲界和色界的身體低劣,故投生于無色界,處于與諸長壽天衆平等的狀態中。投生于此處後,不能見佛,不能聽法,不能承侍僧衆,不能成熟衆生,不能執持正法,不能積聚福德資糧,彼之諸根將變得愚鈍。由此死後,無論往生何處,皆爲鈍根之因,會陷于昏聩和沈睡中。此乃具禅定之魔的鐵鈎,即爲第五個。
菩薩具足智慧,但诋毀福德之積聚,遠離了方便,不精進于從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和禅定,而想:“智慧度是最殊勝的,布施等其他度是低劣的•••”從而貪著離戲和不造作的狀態,此乃具智慧之魔的鐵鈎,爲第六個。”
在《智慧成就》中也這樣說:
“愚癡之觀修,由愚得愚癡。”
比此更惡劣的是,有些人了知心和一切法皆空,而上不行善,下不懼罪業,還說:“把手伸進一頭黑色山羊的胸腔裏和把手伸進一個黑色小囊中沒有什麼區別。”他們背棄經藏、蔑視正法以及講法之人,由于愚癡和傲慢,(難免會墮入惡趣),如果造作的是較輕微的十惡,就會投生于畜生道;如果造作了中等的惡業,就會投生于餓鬼道;如果造作了嚴重的罪業,就會墮入地獄。如阿阇黎龍樹說:
“不善觀空者,慧小將遭殃,
如于蛇錯執,亦如修邪咒。”
又說:
“諸佛之空性,諸見遍出離,
若有空性見,彼等不能修。”
又說:
“有者投善趣,無者墮惡道,
清淨如遍知,不依此解脫。”
另外,在《迦葉請問經》中也說:
“甯可有如須彌山般的壞聚見,也不要具有些微的增上慢者的空性見。”
《叁摩地王經》中也說:
“世人雖觀空,無法破實執,
煩惱複又生,處道如此修。”
這個意思是說,處道曾修行空性的禅定12年,最後卻投生爲貓。另外,此經中又說:
“衆蘊雖說空,不知實無我,
他人如批駁,憤怒對惡語。”
這是在講那些尚未通達二無我而錯誤觀空的人,如果智者指出他們的錯誤,這些觀空的人就會憤怒。經中如此授記過。
有些人會想:“觀修“萬應丹”之法是確實有過患的,我們加行中皈依和發心、觀修本尊和上師,正行時將心安住于大手印中,結行時做回向,所以,比“萬應丹”之法要殊勝。”
這樣的想法也應該仔細觀察。如果把其當作波羅蜜乘的觀修,就應了知六度、叁十七品道等深廣的教義,通過聞、思對境和自心的無自性來斷除增益,對于人法二無我善加理解,于叁大阿僧祗劫等長的時間裏,披上預備布施自己頭顱和手腳的盔甲,了知按照《彌勒五論》的理論來奉行,就能完成波羅蜜乘的觀修。但是前述的那種觀點,在任何經論中都未曾講過,所以,它不是波羅蜜乘的觀修。
有人又會說:“那是否可以認爲它是密乘的大手印呢?”
回答是:也不是的。如果是密乘的大手印,就要通過灌頂和修生、圓二次第禅定的大手印,然而在沒有得到與密續相符的密乘成熟灌頂之前,就不懂得觀修符合密乘的生圓二次第,所以,就無法了知生、圓二次第的真實意義,根本就不能懂得如何實修使得生、圓二次第堅固的有戲、離戲、極離戲的行爲,也不會懂內緣起的地與道之行進,所以,這也不是密續中所講的大手印。
僅以這樣的觀修,不能遮止輪回和涅磐的邊,就猶如細石的牆壁根本無法阻擋恒河水的流淌,反之,如同用巨大的岩石才能阻擋恒河水的流動一樣,以六度和密乘的生、圓二次第這樣的巨牆才能遮止輪回涅磐的邊。所以,前述的那種觀修無論多麽好,在波羅蜜乘和密乘中都沒有這樣講過,因此不是這兩者的觀修。就好比是外道的觀修,不論如何好,也不能成爲佛法;或者聲聞的觀修無論多好,也不能成爲大乘的觀修。
也許有些人又會想:“以所作和能作之法不能成佛。心想“觀修無分別”,這樣的想法即是一種分別心,所以,這樣雖不是真實的大手印,但卻是生起大手印的方法。”
這種“觀修無分別”的想法就是一種分別,已經背離了所謂的“以所作和能作之法不能成佛”的承許。
假如又說:“僅有“觀修無分別”的想法,而能生起無分別的心是不對的,如果這樣那麼僅僅“思維無病”的想法也就能沒有病了。”
如果這樣說,誰能認可呢?“飲食和醫藥等是無有疾病的因,而單獨“無有疾病”的想法不是無病的因。”同理,積聚福德和智慧的資糧,是無分別之禅定的因,而單單“觀修無分別”的想法,不是無分別禅定的因。所以無因或因不具足就不可能生出果,而無病或無分別的禅定,如果各自的因沒有具足,也同樣不會出生果。即如《攝頌》中所說:
“福慧資糧未圓滿,殊勝空性不能證。”
《寶鬘論》中也說:
“諸佛之色身,福德資糧生,
諸佛之法身,智慧資糧生。”
這樣的意義如果稍加抉擇,就會首先遇到一個問題:一般在解說心的時侯,是僅僅解說心?還是需要同時解說外境?
如果僅僅解說心,則是外道的方式,因爲通過這樣的方式不能斷除所取和能取,所以是迷亂的道路;如果需要解說外境,那麼,應該觀察這些外境,是如同外道所說的由大自在天等所生,還是如同聲聞乘所說的由細微微塵所組成,或者如同唯識派所說的唯心所造,還是如中觀派所說的由緣起所生?如果承認有或無,就還沒有脫離常見和斷見,所以,對彼等的駁斥,應要了知教理。
如果要承認所現(外境)和心(內境)的緣起,也應了知佛的教證和理證。如果還沒有了知,就不能通達人法二無我。如果不能通達人無我,就和外道的觀修沒有什麼區別;如不能通達法無我,就和聲聞的觀修沒有區別。
如何來通達人法二無我呢?
首先,應以聞、思的智慧來斷除增益,因爲如果不依聞思就無法通達無我;如果不通達無我,就不懂得觀修無我;如果不懂得觀修,就不會生起由觀修所生的智慧;如果不能生起由觀修所生的智慧,就無法生起殊勝的見道。即如《叁摩地王經》中所說:
“衆蘊雖說空,不知實無我,
他人如批駁,憤怒對惡語。”
又說:
“世人雖觀空,不能破實執。”
因此,如果不通達人法二無我,就不能摧破實執,單單觀空也就成了墮入輪回和惡趣的因。所以,應由無誤的聞思來斷除增益,生起由觀修而生的智慧,從而生起見道。如在《釋量論》中所說:
“前說瑜伽識,觀修所生出,
斷除分別網,顯現彼光明。”
如果解說心的時候,是指同時解說一切內外境的無自性,那麼,盡管在定中了悟了空性,進入了觀修,但是在觀修的前行和下座時,心中會生起種種的妄念。如果在看到種種的外境色身等的時候,應當思維,這樣種種的顯現是由因所生?還是無因所生?如果是由因所生,那麼這樣的因是自己而生還是由他而生?或者是由自他二者共同而生?
如果認爲是由因自己而生,則是外道數論派的觀點;如果是認爲由他而生,則是外道大自在天或者聲聞實事師等的主張;如果認爲是由二者共同所生,那麼則是屬于前述兩者之中的類別。若認爲種種的顯現是無因所生,則是外道斷見派的主張,如不通過教理,就無法破除他們的主張。
如果我們沒有聞思的智慧,就無法通達教理。所以,要生起觀修的智慧,就必須首先以聽聞的智慧來斷除增益,以思維的智慧來娴熟之,以觀修所生的智慧來顯現無誤的光明真相。因此,如果生起由觀修所生的智慧,就會如同印度的成就者一樣,在講、著、辯時才不會出現錯誤。
在當今的時代,雖然有一些據說已經獲得觀修所生智慧的人,但他們在講法時,絕對會有違反教理的說法;著述中的言詞,也會有許多不符合語言規範的地方,內容中也有許多違背教理的思想;辯論的時候,也有分不清正方和反方,以及是否該製服對方等許多可笑之處。對于這樣的錯誤的現象,不能稱之爲由觀修而生的智慧,而是經中所說的那種邪的智慧。
因此,我們應該以聞思來斷除增益,並觀修其毫無疑慮的意義。觀修本質的意義有許多方式:聲聞乘觀修四聖谛;唯識假相派的觀修,阿阇黎辛谛巴說應以專注、一味、離戲、無修等四瑜伽來觀修;中觀自續派觀修雙運極無住;中觀應成派觀修空性極不住;舊密甯瑪派觀修九乘次第的究竟瑜伽;新密派觀修四灌頂和生、圓二次第道的智慧。對于這些不同續的密意,雖然意義相同,但觀修的次第不同。蓮花生大師說其爲“無顛倒的自性”;阿阇黎瑜伽自在畢哇巴說其爲“極清淨的自性”;阿阇黎龍樹說其爲“五次第的究竟雙運”。如果以二次第做爲四手印的話,也就是業手印、法手印、叁昧耶手印和大手印,這樣的次第雖然有很多,然而佛與成就者的密意是相同的,這一切都屬于四灌頂和二次第道禅定的分支,其關鍵深奧的教義在密乘中會講述,所以此處從略。
總而言之,如果是大手印就應該是由密乘的修持中所生,比如霧等,雖然名爲煙霧,但因不是由火所生,所以不具煙之性相;還有,鳥叫的聲音雖然可以人爲的模仿,但真實的鳥叫聲只能是從鳥的嘴裏發出,而不可能從人的嘴裏發出來。同樣的,雖然說是“觀修大手印”,但由于其不是由生、圓二次第所生出,所以就不是即生成就的真實大手印。
在此處,如果這些續部的次第沒有講的話,就無法區分外道、聲聞、唯識、中觀以及密乘的觀修,難免會依謬論而修持,使密乘的大手印和外道的觀修混淆,因爲看到一些這樣的現象,所以此處講了這些。詳細的應該從上師的言教中去了知。
(2) 成立無誤的智慧 分叁:A加行以見地斷除戲論;B正行以觀修來實踐其意義;C結行以行持來…
《入菩提道次第--顯明佛陀密意(堪布澤仁紮西 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