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提道次第--显明佛陀密意(堪布泽仁扎西 译)▪P13

  ..续本文上一页之•••”

  《摄颂》中也说:

  “纵使经劫行十善,如生声闻独觉心,

  即将失戒生过失,此心重过根本罪。”

  在《宝积经》中这样说:“舍利子如若讲法,五百比丘将成罗汉果,而文殊菩萨之前观照于此,乃宣说甚深妙法,众比丘不信解而堕为地狱有情。舍利子对文殊菩萨说:“你造作了严重的业。”文殊回答:“舍利子,如此,我造作了严重的业。”舍利子对世尊说:“文殊造了业。”世尊说:“何以故?”答曰:“如我讲法,会成就五百罗汉,而因文殊讲法,他们堕入了地狱。”世尊说:“舍利子,若你讲法,他们虽能得到罗汉果位,但却长久失去成佛之机缘!文殊讲法,他们虽暂时堕入地狱,但于地狱解脱后,将迅速成就圆满佛果。因此,文殊更具善巧方便••••••”如此,曾详细宣说过。

  声闻和独觉的错失更大,对于声闻独觉的发心,诸多经续、论典中皆有批驳。

  如果失落于比四种失落处更大的愚痴之观修与寂止中,将成为方便、地道、果三身、五智、十力、四无畏、四无碍智等等,直至成佛间的一切共与不共的功德之障碍。

  从声闻和独觉的灭定中,很难得能醒悟,尽管通过佛的加持来激励,他们会精进修持善巧方便,但由于返工改造,而拖延了成佛的时间,在《经庄严论》中说:

  “二者已反复,自心生厌离,

  喜于涅磐故,久久得菩提。”

  另外,用婆罗门纺线来比喻大手印的观修也是不合理的,纺线的时候,羊毛要密集、粗细均匀,如果太松则要收紧,如果太紧则要放松,如果不改造线的粗细和线疙瘩,就不可能纺出好线。如果不去做任何改变,就那么安放着,也只能是一团羊毛,而拿起羊毛来纺线,本身就是一种造作。同理,观修大手印时如果不造作,随意安住的话,那上师的教授还有什么必要呢?还有什么能比“断除三种错误四种失落,观修本性”更加造作的呢?因此,这样的比喻和意义都是颠倒的,如同那个汉地堪布以大鹏金翅鸟来做比喻一样,根本经不起观察,所以,这都是愚人所喜欢的说法。

  c驳斥把当今著名的唯识假相派的观修当作大手印的宗派

  阿阇黎辛谛巴在《唯识庄严论》和《唯识窍诀论》中所说的“专注、离戏、一味、无修的四瑜伽”,是唯识假相派的观修,而在中观派中,没有这样的说法。如果对这些有兴趣了解,可以参考辛谛巴的论述。

  当今有些藏人,将此四种瑜伽和五道或十地来结合,做为大手印的观修,这是不合理的。因为,大手印是密乘的灌顶和两种次第(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禅定的分支,不是他们所说的那种大手印。诸多续部中说“具足内缘起之地道•••”,而任何地方也没有说过有“四瑜伽之地道••••”,所以,这些都是他们自己捏造的,即使是大手印自己内部也有分歧,如有人说“对于断顿大手印,计较地道太痴迷”。也就是说,对于断顿的大手印如计较地与道,则违背了自己的理论。

  d驳斥把似乎的智慧度立为大手印的宗派

  有些人依据《般若十万颂》中所说的“一切法的自性如虚空,于诸有情而说法”,而主张有所谓的“大手印的三解说”,也就是:一切法解说心、心解说虚空、由虚空来解说空性。

  还有些人依据经中所说“无念且不着意即随念佛”,而主张无念且不着意即为大手印;还有一些人,依据“此心是无有心,因为心的自性光明之故”,而作为大手印的观修,等等有许多种类的大手印。对于这些说法,大部分不懂得观修,就会最终成为色的般若,即使懂得观修,也不是密乘的大手印,而是般若乘的观修。

  如果对此有兴趣希望观修的话,应如世亲菩萨所说:

  “持戒具闻思,观修善结合。”

  也就是说,在持戒的基础上安住,以闻法而获得的如大海一般的智慧来净化自己的相续;以正理的方式,将闻法而得的智慧来通过思维的智慧善加观察,检验其是否是迷乱;对于没有迷乱的智慧,应按照般若的典籍中所说,以前行、正行和结行摄持来观修,而不是观修密乘的大手印。因此,现证圆满的佛果,需要悲心的弓、智慧的箭、方便善巧的射手,这三者都具足。

  如阿阇黎增扎果莫所说:“奇妙啊!世尊极喜拥有悲心弓。”

  此外,《圣正法集经》中说:“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不修学多法,如菩萨修学一法,则诸法皆如置掌中,何为一法?大悲心是也!•••”

  《释量论》中也说:“能修串习大悲心。”

  《入中论》中说:

  “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

   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同样的,在诸多经续、论典中也都赞颂大悲心和菩提心。

  此外,需要有智慧的箭,也如《殊胜赞》中所说:

  “天以愤怒箭,焚毁三层城,

  汝之智慧箭,摧毁烦恼习。”

  又如在《摄颂》中所说:

  “慧知法自性,三界净出离,

  人王转宝轮,除苦而说法。”

  《入行论》中也说:

  “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

  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

  《释量论》中说:

  “空见得解脱,他观亦为空。”

  如此等等,都详细地讲过。因此,就有如弓和箭需要配合一样,空性和悲心也需要双运。如在《学集论》中所说:

  “空性悲心之精华,如生福德将清净。”

  阿阇黎萨拉哈也说过:

  “舍弃悲心之空性,此非获得殊胜道,

  如仅观修大悲心,住于轮回怎解脱?”

  《释量论》中也说:

  “善妙智慧中,悲心实成立,真实结合说。”

  等等如此广大的宣说。

  悲心和空性虽然看起来是矛盾的,但如果实修时不相违就需要方便善巧。如《释量论》所说:

  “众多诸方便,于久时串习,

  过失及功德,极其显分明。

  是故心清明,因之习气断。

  能仁利众生,区别独觉等;

  为利彼方便,宣说真实义。”

  有此等详细地宣说。另外《毗卢遮那现证菩提》中也说:

  “不具方便慧,所说之学处,

  佛陀大勇士,为利声闻众。

  三世诸如来,具足方便慧,

  学处无上乘,获得无为法。”

  因此,方便和智慧双运来实修,才能圆满福德资粮和智慧的资粮,从而成就佛果。如果没有圆满福慧二资粮,就不能认识无颠倒的心的本性。如在《摄颂》中所说:

  “未圆二资粮,不能获胜空。”

  因为了知世俗谛的缘故,而能精通一切所知并且圆满利他的事业。如不能精通一切所知,不要说利他,即使是自利也不能成就,不用说殊胜的出世间法,就连世间法也不懂,就如同“招唤井”的故事一般:从前,有一位国王,他想敲诈一个富裕的婆罗门并掠夺他的财物,于是就到婆罗门家去借井。婆罗门非常害怕,于是准备用财物去打点国王。这时,婆罗门的一位有智慧的女儿阻止了他的父亲,说:“让我去办这个事吧。”见到国王后,婆罗门的女儿说:“就像以财来招唤诸财宝,以大象来招唤诸大象一样,国王招唤水井,所以必将会得到水井。”据说国王听后很欢喜,就给了她大量的奖赏,(由于婆罗门的女儿了知世俗谛,并能善巧方便地运用她的智慧,才使得婆罗门家的水井和财物都不致于流失)。

  所以,愚痴的人虽然于自他的所作十分努力,也最终不能成办。智慧的人如果要成办自他的广大事业,是需要具备能力的。

  也许有人会问:“佛经中不是说“如证悟心即证悟佛,不需寻他成佛之想,故以观修•••”吗?成佛的话难道还需要其他什么功德吗?”

  答曰:这样的说法是为了接引外道数论派思想的跟随者。在数论派的典籍中说:“天眼清净成办后,心之本质得了悟,神圣之我谁了知,任何装扮亦解脱。”为了摄受数论派,所以主张有法身佛,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导正他们所主张的“在心中自然存在一切知的神我”,这种说法是于理不通的,因为如《入行论》中说“因时若有果,食成啖不净”以及“世间亦应知,何故不见果?”等等的道理。

  另外,在《释量论》中也有驳斥数论派的理论,从而能危及到数论派,三身等所有论述对于数论派来说也都是不合理的。用比喻来说,虽说要在灯芯上点火,但如果没有油或者灯烛等,就不会出现燃烧的灯火;或者说如果要用箭来杀敌,但是没有弓和射手,就不能发生作用;还有,虽然从种子里会长出庄稼,但如果没有土地、水肥等,就不会生出庄稼;即使田里能长出禾苗,但禾苗需要成熟才是丰收,如果没有圆满成熟就会成为歉收的荒年。

  同样的,虽然在理论上说,如果了知心就能成佛,但事实上,如果未能圆满福德和智慧的资粮,就不能成佛,圆满福慧二资粮的基础需要依靠信心、持戒等,般若即为道。如果没有依密乘的方便善巧,而只在空性智慧的道上努力,就会堕入声闻乘的灭定中。

  尤其是,对于信心和持戒低劣的人,如果他们的身语没有造作大的罪业,并且尽力行善,断除了欲界的贪欲和对色贪着的妄念,认识到一切法空寂如虚空,这样的修行者,会投生为空无边处的天神。同理,如果执持一切法唯心,就会投生于识无边处;如果执持一切皆无,就会投生于无所有处;如执持一切法既不是非无,也不是非有,那么就会投生于非想非非想处天。像这样未通达人法无我,而做上述观修空性的方式,只会投生于无色界,不用说成佛,就连阿罗汉果位也不能获得。

  更严重的是,福德低劣且永远不能脱离色界贪欲的人,由观修空性而说“我通达证悟了法”,如此,具足了增上慢,并且不信解清净正法的人,将投生于所谓的“无想定”,即长寿天的无想之处。

  较此更恶劣的,是尚未脱离欲界的贪欲,且未通达二无我,不思不虑、无有言说以此来观空的人,这样的众生将…

《入菩提道次第--显明佛陀密意(堪布泽仁扎西 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