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
《攝頌》中也說:
“縱使經劫行十善,如生聲聞獨覺心,
即將失戒生過失,此心重過根本罪。”
在《寶積經》中這樣說:“舍利子如若講法,五百比丘將成羅漢果,而文殊菩薩之前觀照于此,乃宣說甚深妙法,衆比丘不信解而墮爲地獄有情。舍利子對文殊菩薩說:“你造作了嚴重的業。”文殊回答:“舍利子,如此,我造作了嚴重的業。”舍利子對世尊說:“文殊造了業。”世尊說:“何以故?”答曰:“如我講法,會成就五百羅漢,而因文殊講法,他們墮入了地獄。”世尊說:“舍利子,若你講法,他們雖能得到羅漢果位,但卻長久失去成佛之機緣!文殊講法,他們雖暫時墮入地獄,但于地獄解脫後,將迅速成就圓滿佛果。因此,文殊更具善巧方便••••••”如此,曾詳細宣說過。
聲聞和獨覺的錯失更大,對于聲聞獨覺的發心,諸多經續、論典中皆有批駁。
如果失落于比四種失落處更大的愚癡之觀修與寂止中,將成爲方便、地道、果叁身、五智、十力、四無畏、四無礙智等等,直至成佛間的一切共與不共的功德之障礙。
從聲聞和獨覺的滅定中,很難得能醒悟,盡管通過佛的加持來激勵,他們會精進修持善巧方便,但由于返工改造,而拖延了成佛的時間,在《經莊嚴論》中說:
“二者已反複,自心生厭離,
喜于涅磐故,久久得菩提。”
另外,用婆羅門紡線來比喻大手印的觀修也是不合理的,紡線的時候,羊毛要密集、粗細均勻,如果太松則要收緊,如果太緊則要放松,如果不改造線的粗細和線疙瘩,就不可能紡出好線。如果不去做任何改變,就那麼安放著,也只能是一團羊毛,而拿起羊毛來紡線,本身就是一種造作。同理,觀修大手印時如果不造作,隨意安住的話,那上師的教授還有什麼必要呢?還有什麼能比“斷除叁種錯誤四種失落,觀修本性”更加造作的呢?因此,這樣的比喻和意義都是顛倒的,如同那個漢地堪布以大鵬金翅鳥來做比喻一樣,根本經不起觀察,所以,這都是愚人所喜歡的說法。
c駁斥把當今著名的唯識假相派的觀修當作大手印的宗派
阿阇黎辛谛巴在《唯識莊嚴論》和《唯識竅訣論》中所說的“專注、離戲、一味、無修的四瑜伽”,是唯識假相派的觀修,而在中觀派中,沒有這樣的說法。如果對這些有興趣了解,可以參考辛谛巴的論述。
當今有些藏人,將此四種瑜伽和五道或十地來結合,做爲大手印的觀修,這是不合理的。因爲,大手印是密乘的灌頂和兩種次第(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禅定的分支,不是他們所說的那種大手印。諸多續部中說“具足內緣起之地道•••”,而任何地方也沒有說過有“四瑜伽之地道••••”,所以,這些都是他們自己捏造的,即使是大手印自己內部也有分歧,如有人說“對于斷頓大手印,計較地道太癡迷”。也就是說,對于斷頓的大手印如計較地與道,則違背了自己的理論。
d駁斥把似乎的智慧度立爲大手印的宗派
有些人依據《般若十萬頌》中所說的“一切法的自性如虛空,于諸有情而說法”,而主張有所謂的“大手印的叁解說”,也就是:一切法解說心、心解說虛空、由虛空來解說空性。
還有些人依據經中所說“無念且不著意即隨念佛”,而主張無念且不著意即爲大手印;還有一些人,依據“此心是無有心,因爲心的自性光明之故”,而作爲大手印的觀修,等等有許多種類的大手印。對于這些說法,大部分不懂得觀修,就會最終成爲色的般若,即使懂得觀修,也不是密乘的大手印,而是般若乘的觀修。
如果對此有興趣希望觀修的話,應如世親菩薩所說:
“持戒具聞思,觀修善結合。”
也就是說,在持戒的基礎上安住,以聞法而獲得的如大海一般的智慧來淨化自己的相續;以正理的方式,將聞法而得的智慧來通過思維的智慧善加觀察,檢驗其是否是迷亂;對于沒有迷亂的智慧,應按照般若的典籍中所說,以前行、正行和結行攝持來觀修,而不是觀修密乘的大手印。因此,現證圓滿的佛果,需要悲心的弓、智慧的箭、方便善巧的射手,這叁者都具足。
如阿阇黎增紮果莫所說:“奇妙啊!世尊極喜擁有悲心弓。”
此外,《聖正法集經》中說:“觀自在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不修學多法,如菩薩修學一法,則諸法皆如置掌中,何爲一法?大悲心是也!•••”
《釋量論》中也說:“能修串習大悲心。”
《入中論》中說:
“聲聞中佛能王生,諸佛複從菩薩生,
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同樣的,在諸多經續、論典中也都贊頌大悲心和菩提心。
此外,需要有智慧的箭,也如《殊勝贊》中所說:
“天以憤怒箭,焚毀叁層城,
汝之智慧箭,摧毀煩惱習。”
又如在《攝頌》中所說:
“慧知法自性,叁界淨出離,
人王轉寶輪,除苦而說法。”
《入行論》中也說:
“此等一切支,佛爲智慧說。
故欲息苦者,當啓空性慧。”
《釋量論》中說:
“空見得解脫,他觀亦爲空。”
如此等等,都詳細地講過。因此,就有如弓和箭需要配合一樣,空性和悲心也需要雙運。如在《學集論》中所說:
“空性悲心之精華,如生福德將清淨。”
阿阇黎薩拉哈也說過:
“舍棄悲心之空性,此非獲得殊勝道,
如僅觀修大悲心,住于輪回怎解脫?”
《釋量論》中也說:
“善妙智慧中,悲心實成立,真實結合說。”
等等如此廣大的宣說。
悲心和空性雖然看起來是矛盾的,但如果實修時不相違就需要方便善巧。如《釋量論》所說:
“衆多諸方便,于久時串習,
過失及功德,極其顯分明。
是故心清明,因之習氣斷。
能仁利衆生,區別獨覺等;
爲利彼方便,宣說真實義。”
有此等詳細地宣說。另外《毗盧遮那現證菩提》中也說:
“不具方便慧,所說之學處,
佛陀大勇士,爲利聲聞衆。
叁世諸如來,具足方便慧,
學處無上乘,獲得無爲法。”
因此,方便和智慧雙運來實修,才能圓滿福德資糧和智慧的資糧,從而成就佛果。如果沒有圓滿福慧二資糧,就不能認識無顛倒的心的本性。如在《攝頌》中所說:
“未圓二資糧,不能獲勝空。”
因爲了知世俗谛的緣故,而能精通一切所知並且圓滿利他的事業。如不能精通一切所知,不要說利他,即使是自利也不能成就,不用說殊勝的出世間法,就連世間法也不懂,就如同“招喚井”的故事一般:從前,有一位國王,他想敲詐一個富裕的婆羅門並掠奪他的財物,于是就到婆羅門家去借井。婆羅門非常害怕,于是准備用財物去打點國王。這時,婆羅門的一位有智慧的女兒阻止了他的父親,說:“讓我去辦這個事吧。”見到國王後,婆羅門的女兒說:“就像以財來招喚諸財寶,以大象來招喚諸大象一樣,國王招喚水井,所以必將會得到水井。”據說國王聽後很歡喜,就給了她大量的獎賞,(由于婆羅門的女兒了知世俗谛,並能善巧方便地運用她的智慧,才使得婆羅門家的水井和財物都不致于流失)。
所以,愚癡的人雖然于自他的所作十分努力,也最終不能成辦。智慧的人如果要成辦自他的廣大事業,是需要具備能力的。
也許有人會問:“佛經中不是說“如證悟心即證悟佛,不需尋他成佛之想,故以觀修•••”嗎?成佛的話難道還需要其他什麼功德嗎?”
答曰:這樣的說法是爲了接引外道數論派思想的跟隨者。在數論派的典籍中說:“天眼清淨成辦後,心之本質得了悟,神聖之我誰了知,任何裝扮亦解脫。”爲了攝受數論派,所以主張有法身佛,這樣的目的是爲了導正他們所主張的“在心中自然存在一切知的神我”,這種說法是于理不通的,因爲如《入行論》中說“因時若有果,食成啖不淨”以及“世間亦應知,何故不見果?”等等的道理。
另外,在《釋量論》中也有駁斥數論派的理論,從而能危及到數論派,叁身等所有論述對于數論派來說也都是不合理的。用比喻來說,雖說要在燈芯上點火,但如果沒有油或者燈燭等,就不會出現燃燒的燈火;或者說如果要用箭來殺敵,但是沒有弓和射手,就不能發生作用;還有,雖然從種子裏會長出莊稼,但如果沒有土地、水肥等,就不會生出莊稼;即使田裏能長出禾苗,但禾苗需要成熟才是豐收,如果沒有圓滿成熟就會成爲歉收的荒年。
同樣的,雖然在理論上說,如果了知心就能成佛,但事實上,如果未能圓滿福德和智慧的資糧,就不能成佛,圓滿福慧二資糧的基礎需要依靠信心、持戒等,般若即爲道。如果沒有依密乘的方便善巧,而只在空性智慧的道上努力,就會墮入聲聞乘的滅定中。
尤其是,對于信心和持戒低劣的人,如果他們的身語沒有造作大的罪業,並且盡力行善,斷除了欲界的貪欲和對色貪著的妄念,認識到一切法空寂如虛空,這樣的修行者,會投生爲空無邊處的天神。同理,如果執持一切法唯心,就會投生于識無邊處;如果執持一切皆無,就會投生于無所有處;如執持一切法既不是非無,也不是非有,那麼就會投生于非想非非想處天。像這樣未通達人法無我,而做上述觀修空性的方式,只會投生于無色界,不用說成佛,就連阿羅漢果位也不能獲得。
更嚴重的是,福德低劣且永遠不能脫離色界貪欲的人,由觀修空性而說“我通達證悟了法”,如此,具足了增上慢,並且不信解清淨正法的人,將投生于所謂的“無想定”,即長壽天的無想之處。
較此更惡劣的,是尚未脫離欲界的貪欲,且未通達二無我,不思不慮、無有言說以此來觀空的人,這樣的衆生將…
《入菩提道次第--顯明佛陀密意(堪布澤仁紮西 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