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提道次第--显明佛陀密意(堪布泽仁扎西 译)

  《入菩提道次第---显明佛陀密意》

  恭敬顶礼上师与文殊菩萨!

  利乐之源圆满佛,于诸菩萨而出生,

  空性大悲之自性,菩提心生诸佛子。

  是故利益诸众生,恭敬顶礼菩提心,

  一切佛子之善道,进入次第略宣说。

  智者们所发的殊胜菩提心,是为了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圆满菩提果,所以在大乘《经庄严论》中所讲的修道次第是:

  “种性胜解法,如实以发心。

  实修布施等,成熟诸众生。

  进入无过患,清净诸刹土。

  无住涅磐中,示现胜菩提。”

  第一篇 种性

  如果想按照诗颂中所讲的这样来实修的话,首先要确定法缘之基础---种性。如在《经庄严论》中所说:

  “种性随增性,所依与能依,

  有无及功德,了知为救度。”

  一 什么是种性 自性的种性是一切众生都具备的,而随增性是发菩提心后才会有的,没有发菩提心就不会有随增性。自性的种性为所依,随增性为能依。

  “种性”的梵文发音是“果扎”,“哦”音变“呃”加上“哪”就变成“咯哪”(功德);“扎”个别分开就变成“达日啊”(救度),意思是依如此的功德而达到轮回大海的彼岸,所以“种性”的意思是“功德救度”。

  二 种性的象征:

  “加行前悲心,胜解及忍辱,

  奉行诸善业,定说种性相。"

  没有进入佛门之前具有大悲心、对三宝生起胜解信、能忍受来自他人的伤害、自然而然地有兴趣去行善业。谁具备如此的条件,谁就具足了佛性之相。

  三 种性的过患:

  “串习与恶友,贫困为人役,

  种性之过患,应知此四种。”

  (串习指的是)由于烦恼强烈的串习,对食物和财物以及有情众生生起难以阻挡的贪心和嗔心;恶友指的是,由于跟亲戚等过从甚密、以及遇到邪恶上师的缘故,没有进入佛门,或者虽然进入佛门,但没有遇到正法反而走上邪路。尤其是之前遇到邪恶上师,如果在这样的上师前接受佛法,那么所得到的法都是错误的。在无伪的上师前接法会让邪恶上师心生不悦,为了邪恶上师的面子所以无法遇到正法•••;(贫困指的是)因食物和财物的匮乏而削弱修行正法的勇气;(为人役指的是)由于亲戚和国王等人的役使而不能得遇正法。这些都是种性的过患。如在《杂那嘎》里这样讲:

  “年幼之时从父母,成年夫妻互为制,

  年老受管于子孙,愚痴永久无自由。”

  四 种性的断绝

  亦如在《经庄严论》中所讲:

  “无有白法之同分,或某一向行恶业,

  亦或某毁一切善,具微善业远离因。”

  如上所讲,种性的断绝有暂时断绝和永久断绝两种。

  暂时断绝的种性

  又分为四种:没有与白法(善业)同分的善业、一直造作恶业、毁灭了白法的种子、虽有白法的种子但没有善业的滋润所以种子没有成熟。

  永久断绝的种性

  是被唯识派所承认的,中观派虽然不承认但是承认轮回是无边的,所以从间接上看也是承认永久断绝的种性。比如胜光王的故事或汉地孩童的故事。

  第二篇 皈依

  对法生起胜解信,是指为了对此法生起胜解信而宣讲皈依。皈依此部分内容分四:

  一 认识皈依的本质;

  二 确定皈依的自性;

  三 皈依的学处(戒律);

  四 如此修学的功德。

  一 认识皈依的本质 此内容分两种:(一) 皈依的性相;(二)皈依的词义。

  (一) 皈依的性相是:对依止殊胜对境的承诺;

  (二) 皈依的词义是:其梵文的发音“吓 日啊 囊 嘎嚓么”是“救护”、“依其而行”的意思。如在《经庄严论》中所讲:

  “救护诸伤害,坏聚低劣乘,

  无法、恶趣众,是故皈依胜。”

  二 确定皈依的自性 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确定皈依的自性:(一)皈依之自性的类别;(二)皈依之自性的特点。

  (一)皈依之自性的类别 可分为世间和出世间两种。其中世间又分为心世间和对境世间两种;出世间分为共同与不共两种;共同分为声闻和缘觉两种;不共又分为般若乘和金刚乘两种。如此共计六种。

  (二)皈依之自性的特点 分为:1因;2对境;3时间;4专为(目的)四种来讲。

  1因:世间皈依的因主要是由于恐惧和欲望;声闻缘觉虽有恐惧和欲望,但其皈依的因主要是信心;菩萨虽然也有恐惧、欲望和信心这三种因,但其皈依的因主要是悲心。

  2 对境 :皈依之对境分为:(1)世间的对境;(2)出世间的对境。

  (1)世间的对境又分为:A低劣的对境;B殊胜的对境。

  A低劣的对境是指:以自在天和梵天等这些大天,或者以山、树等自己所喜欢的对境做为皈依的对境。如(以下诗偈所说):

  “有因恐惧故,皈依山、林、路,

  以及大树等,此非胜皈依。

  若依此皈依,难离大怖畏。”

  B殊胜的对境是指:虽然是以三宝做为皈依的对境,但其心态是世间的心态,比如只是为了救度此生与来生的恐惧,或者为了得到好的回报而皈依。因此在这样心态下,虽然皈依了三宝,但却无法脱离轮回。

  (2)出世间的对境 也分为两种:A共同的对境;B不共的对境。

  A共同的对境 又分为两种:声闻和缘觉。声闻是指以僧人为主的三宝做为皈依对境,缘觉是指以法为主的三宝做为皈依的对境。

  B不共的对境 也分为两种:(A)波罗蜜多乘;(B)金刚乘。

  (A)波罗蜜多乘:是指以佛为主的三宝做为皈依的对境,如在《宝性论》中云:

  “法具戏论与虚妄,僧众未能离怖畏,

   如是二种法及僧,都非究竟皈依处,

  一切有情作皈依,究竟皈依唯向佛,

   佛者具真实法身,是为圣者究竟趣。

  (B)金刚乘的皈依方式在传密法时会讲解,所以此处不讲。

  对上述所讲的三宝,各乘也有不同的认定:

  声闻和缘觉不承认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和化身),认为在金刚座成就的释迦牟尼等诸佛才是标准的佛;对于法,也不承认大乘之法,只认同声闻的经典;对于僧,也不承认有菩萨,只承认声闻之八住向(即八果向,四沙门果又分为四向和四住。四向是预流向、一来向、不还向和阿罗汉向;四住指的是预流住果、一还住果、不还住果和阿罗汉住果)。

  大乘之波罗蜜乘承认佛具有三身,法承认大乘法,僧众仅指菩萨。金刚乘的三宝此处不讲。

  3时间

  皈依在时间上的区别是:

  世俗之人的皈依,除了为了此生和来生的利益,完全不懂“乃至生存”(从生到死之间)和“乃至菩提藏间”(从生到证得佛果之间)的名言。

  声闻和缘觉除了“乃至生存”外,不承认“乃至菩提藏间”的皈依。菩萨除了“乃至菩提藏间”的皈依外,不承认其他的皈依。

  有些人认为,“乃至生存”的意思,不是说寿命的“乃至生存”,而是说心的“乃至生存”,所以说“乃至生存”的意思也是指直到成佛之间的皈依。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称之为“贼住心”。若依此说,那么共与不共的皈依也就没有区别了,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也变成一样的了,这样就违背了《经庄严论》里所说的大乘皈依所特有的四种法,而且在任何的经续中也没有这样的讲法,这完全是由于对法不了解,贪心痴重的原因。

  4专为(目的):

  世俗之人皈依仅仅是为了此生与来生的利益,如同需求一个护送者一样而皈依;

  声闻是为了自己欲证得罗汉果位而皈依;

  缘觉是为了自己了悟缘起,于佛不在的刹土中,欲生起自性的智慧而皈依;

  菩萨是为了他人,而欲证得全知佛陀的果位而皈依。如在《宝性论》中云:

  “导师教法阿阇黎,三者功德摄三乘,

   复为三种信皈依,故说三者为三宝。”

  三 皈依之学处(戒律):分为:(一) 共同之学处;(二)个别之学处。

  (一) 共同的学处 可分为:1所修学处;2所断学处

  1所修学处 分三:(1)亲近圣者;

  (2)听闻正法;

  (3)如法实修。

  (1)亲近圣者 指的是:亲近具足法相的上师、信任如法实修的伴侣、让所有的亲朋眷属进入佛门。

  (2)听闻正法 指的是:听闻佛祖所宣讲的三藏(经律论);如若得到灌顶就听闻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或者听闻解释佛经的论典,如弥勒菩萨、无著兄弟、龙树父子、陈那、法称、寂天菩萨以及功德光等大德们所著的可靠论典。即使是密乘,也要听闻《三种菩提心释》,或者诸成就者所著的《成就七部》,或者阿阇黎瑜伽自在毕哇巴以及国王恩扎菩提多吉遮为巴等大德所著的可靠论典。

  总而言之,佛陀的法教,是由结集者来结集、成就者来观修、班智达来宣讲、译师来翻译,是智者们所公认的殊胜法教,所以我们应该听闻、宣讲、观修这样的法教。如果有一种与其相违的法,因为它不是佛法,所以即使再深奥也不能听闻宣讲观修。也会有些看起来似乎是行善的外道和邪法,但因为其不是佛法所以必须放弃。

  (3)如法实修 分为两种:A总体符合三藏;B如何各别实修暂时的行为。

  A总体符合三藏 首先必须要行为符合律藏、观修符合经藏、讲解符合论藏、密法符合续部。当今在西藏有很多不符合三藏、违背四续部的古怪的修行人,我(萨迦班智达)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

  B如何各别实修暂时的行为

  我们应该这样:

  坐下来的时候想着依靠三宝,走路的时候对总体的三宝观想皈依,特别是往哪个方向走就对哪个方向的三宝做皈依,例如中间大日如来佛,东方不动佛,南方宝生佛,西方无量光佛,北方成就佛。由于行走时对各方向的三宝做祈请的缘故,可以消除我们目前的障碍、心想事成并最终得见诸佛;

  吃饭时,在未享用任何饮食之前,应首先把新鲜的部分做供养,遵照《取本尊的仪轨》、阿阇黎美智巴所著的《去除邪见论》以及法王大萨迦巴的《初学者的事业》等论典中所讲的那样,念诵“嗡 玛哈 格热 般咂 涅喂喋 啊吽”咒语…

《入菩提道次第--显明佛陀密意(堪布泽仁扎西 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