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提道次第--显明佛陀密意(堪布泽仁扎西 译)▪P15

  ..续本文上一页获得圆满。

  A加行以见地断除戏论

  如前所述,在安住于清净戒律的基础上,以闻法来净化自己的相续,以见地来断除戏论。这也是智慧度的教证以及中观的论点等里面所说的理论,我们应该从无颠倒的了知真实义的智者阿阇黎处来听闻,并掌握区分真理和谬论的要点。如果不能做到这样,就应该结合自心来修学《学集论》或者《入行论》等论典,以见地来断除戏论。如果连这些也不懂(就去讲经、著述)的话,就像盲人给盲人引路一样,把不是佛所说的法来当做佛法实修,就可能会变成外道的邪法。缘于此,如前所述,曾详细讲过了通过闻法可以断除非真实之义等闻法的功德和没有闻法的过患。

  在《佛说诸法本无经》说:“无量劫之前,一位名叫如须弥现胜王的如来,任命一位叫行净的比丘在他圆寂后来执持法教。在他圆寂之后,有一位叫行慧的比丘,具足极其清净的戒蕴,获得了世间五神通,对律藏特别娴熟等等,具足很多功德。他乐于修禅和居于寂静处,并修建了一座寺院居住于此,诸弟子跟随他修学。

  行净比丘和他的弟子们来到行慧比丘所在的寺院,居住在那里。因为慈悲有情众生,他反复多次的去了村庄里面(讲法),使得成千上百的人对行净比丘生起了信心,并成熟了菩提果。

  行慧比丘对行净比丘生起不信任之心,于是敲打檀板(集合僧众时敲打的响器之一)聚集比丘众,发誓说道:“我们之中的任何人都不许去村落里面。行净的行为是没有正知的,说的也不少,你去村落做什么?居住在寺院是佛陀允许并赞许的,那你就不要去村落里,应该安住禅定的安乐中。”这样来教训行净比丘。

  行净比丘没有听他的,和弟子们又去了村落。返回寺院时,行慧比丘又敲打檀板聚集比丘众,说:“往后谁再去村庄,就不要居住在寺院里。”行净比丘为了护持行慧比丘的心,召集自己的弟子们说:“以后我们谁也别去村子里了。”许多即将成熟的有情众生因为无法见到比丘众,所以心里特别不高兴,诸善根逐渐退失。

  三个月之后,行净比丘和诸弟子离开了这个寺院,去了各地的村落、城市、国王的宫殿等地,和弟子们一起对有情众生讲法。

  行慧比丘看到行净比丘一再地的去村落里面讲法,同时也看到他的弟子们平凡的行为,从而生起了不信仰之心。因此在众人面前说:“这个比丘是一个愿意居于闹市而破了戒的人。”这样就遮止了众人的闻法。

  行慧比丘往生后,由于业力的成熟而堕入了无间地狱中,遭受了九十九千千万劫的痛苦,并于六十世中遭受到不悦意的恶语,于三万两千世中出家后又再还俗,于成百上千世中变成钝根。善男子,那时的比丘行慧是我,那时讲法的行净比丘,因讲法执持佛教的善根,而投生于东方妙喜净土成为不动佛。”

  还有,在《吉祥蔓狮子吼经》中也说:“一切誓愿汇为一愿中,何为一愿?执持正法也。”

  在其他经中也说:“以七宝充满世间,来供养三宝,不及对有情众生讲四句佛法,福德更大。”

  其原因是:受用的供养是轮回圆满的因;讲法是圣法圆满的因。这样了知后,应该精进于闻思。如若不广闻佛法,就不能了知二谛,不了知二谛就无法了知甚深的经典,心就无法解脱。若了知二谛并娴熟的话,就能了知经典的甚深教义,从而得到解脱。所以我们应该了知无颠倒的二谛,如阿阇黎龙树说:

  “诸佛宣说法,清净依二谛,

  世间世俗谛,正士胜义谛,

  何者二谛义,差别如不知,

  佛陀甚深教,无法获通达。”

  如此所说,抉择二谛,分为三:(A)二谛的性相;(B)名相的分类;(C)于事相来决定成办性相。

  (A) 二谛的性相

  如在《入行论》中所说:

  “胜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

  依此论,有些人认为:二谛的性相指的是,可以作为心之对境的就是世俗谛,超出心之境的就是胜义谛。

  虽然这样说,但这并不是二谛的性相而是二谛的事相,所以我们的主张是:于无分析的心中所成立的是世俗谛;于分析的心中无成立的是胜义谛。于各自的心境中无有损害,即为真实谛。

  (B)名相的分类 分四:a分类之基础;b分类之意义;c确定之数目;d词义

  a分类之基础

  有些人说,二谛没有分类的基础,因为二谛没有一个共同的总体。

  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虽然在究竟上没有一个共同的总体,但在破除方面来说,与名言上所说的符合心之总体并不相违。如阿阇黎月称在《六十正理论》的注释中所说:“安立二谛是观待世俗人的心而安立的。”

  b分类之意义 分三:(a)观待何种心而分为世俗和胜义;(b)观待何补特迦罗(人)而安立为二谛;(c)思维二谛是一还是异。

  (a) 观待何种心而分为世俗和胜义

  如在《二谛论》中所说:

  “唯一显现为世俗,其他一面为胜义。”

  也就是说,一切的显现都是世俗,不实有则是胜义。其中世俗又分为正确的世俗谛和颠倒的世俗谛两种。

  正确的世俗谛 是由共业所显现,各起作用,虽然在观察时,从其本性来说并不实有,但能在不迷乱的心识中显现,这样的一切事物,被称为正确的世俗谛。

  颠倒的世俗谛 是于迷乱的心识中显现的,在名言上也不能起作用,如两个月亮、发缕和幻化等,这样的一切认知,被称为颠倒的世俗谛。

  有些人说“善趣的因是正确的世俗谛,恶趣的因是颠倒的世俗谛”。这样的说法,在中观的典籍或者其他任何佛经中也没有说过,所以是谬误的说法。如在《二谛论》中所说:

  “显同功用异,能亦或不能,

  正确与颠倒,差别由此分。”

  胜义谛也不是能通过推理、共许而起到作用的,这是中观所应共许的胜义的离戏。

  (b) 观待何补特迦罗(人)而安立为二谛

  对于此,声闻乘主张:“凡夫的心识是世俗的;三圣者(声闻、独觉、佛)的定为胜义,出定后所见为世俗。涅磐是唯一的胜义谛。”

  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因为这样的观点就承许了涅磐为实有,而这是不可能的。

  唯识派认为:“遍计所执性为世俗;依他起性中,不净依他起性为世俗,清净的依他起性为胜义;圆成实性为唯一胜义。”

  这样的说法也是不合理的。因为,此说法所承许的无二的心识最终成了实有法,所以不是究竟的。

  中观自续派认为:“二谛各有差别与非差别两种,共四种。其中,于凡夫没有观察的心识中,显现的是有差别的世俗;于有观察的心识中显现的是真实差别的胜义;三圣无分别的智慧,是非差别的胜义;清净世间的智慧,是差别的世俗。”

  这样的说法,在佛存在智慧的方面,虽然没有过失,但是佛的无分别智慧超越了有无两者,其和清净世间智慧的差别,是凡夫的心境,而在佛的境地,并没有世间智慧与无分别智慧的区别。如在《中观》中所说:

  “所谓轮与涅,未证空者许,

  证空者不许,轮涅此二者。”

  中观应成派认为:“凡夫的心识是世俗,三圣的定为胜义,出定为世俗,涅磐为唯一的胜义。

  前面所讲的涅磐是佛的涅槃,没有佛智的话也可以进入涅磐(声闻或缘觉的涅磐),不承认佛的涅磐是单一的,所以此处没有佛智的涅磐是不合理的。

  那么,什么是合理的说法呢?

  观待任何一个人都是可以的,显现的部分是世俗,空性的部分是胜义,(显现和空性)无分别是双运。如在《五次第》中说:

  “显空此二者,各部了知后,

  真实融汇合,此称为双运。”

  此三种(世俗谛、胜义谛、双运)方式,即是了知事物的所知处,以方便和智慧双运,作为实修的观修道路。了知此后,暂时的益处是能经历地与道,究竟的益处是能获得三身之果。这样的方式不违背教证和理证,是一切了义藏的密意。

  (c) 思维二谛是一还是异

  如果有人问:“二谛是如同月亮和凉光一般,同一(事物)而异名呢?还是如同瓶子和氆氇一般,是各种不同的事物呢?或者如同已作(的事物)和无常一般,是同体面异(同一事物内在的相对各面)呢?还是如同有实和无实一般,是遮同一异(虽属同一物质的相续,但是观待时间的过去未来而产生差异,若是其一,即与另一互相矛盾,如同一瓶,前后的刹那,瓶自不同)呢?

  如果二谛是同一事物而异名,那么就会如世俗是所缘一样,胜义也直接变成了所缘等,如此有四种过失;如果二谛是体性不同的(事物),则会变成法性不是有法的法性等四种过失,就如同在《解深密经》中所说;如果二谛是同体面异的,那么胜义也就直接变成了体性成立的过失;如果二谛是遮同一异的,那么就存在胜义无作用的过失。这些种种说法,像这样承许体性成立和承许胜义无作用,虽然有过失,但是,如同在《般若经》中把无性相说为同一性相。又说:“舍利子,于心无有而当作有?或于无有而作有所缘?”《摄颂》中说:“有和无二者都是无有之法。”《释量论》中说:

  “无实无体性,无性非观察,

  语亦非所观,观说乃成立。”

  对于前述内容,如果能了知是从遣除的方式善加宣说,则没有过失,但如果不了知,就不能断除前面的过失。因此,我自己对二谛的体系有胜义和名言的两种论述:

  胜义的论述

  远离同一和各别的戏论,即如《解深密经》中所说:

  “世俗界与胜义性,远离同一及各别,

  若解同一与各别,此乃不合理之见。”

  名言的论述

  在遣除的方面,二谛是体同而面异(体性没有区别,而于事物的一面则各别不同)的,或者除了事物的真实性(空性)之外,而无其他的说法。

  我自己只承认这样的说法。

  c确定之数目

  在数目方面,有四圣谛和十六行相等说法,那么,把它们表述为二谛的原因是什么呢?一般来说,确定数目要依观待需要和观待邪分别等,虽有诸如此类的许多说法,但在此处,因为要分辨直接相违(事物的彼此直接互相违反者,如常和无常等)的事物,而决定将其表述为二谛。如此,心迷…

《入菩提道次第--显明佛陀密意(堪布泽仁扎西 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