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亂與否,二者是直接相違的,在這其中,不可能有承認“兩者皆是”的說法成立,或者有遮止“兩者皆非”的第叁蘊存在,所以決定其爲二谛。
d詞義
世俗,其梵文發音爲“桑之地薩疊”,“薩桑雅”的意思爲“真實”,“智阿哇讓那”是遮住或蓋住的意思,這就是所謂的遮住真實或者蓋住一切,即世俗谛。從前的譯師們直接翻譯它的意義爲世俗谛。
勝義,其梵文發音爲“巴讓瑪阿爾塔”,“巴讓瑪”是殊勝和神聖的意思,“阿爾塔”是含義或本意的意思,也就是說,聖者們觀察的話,就沒有過失的意思,所以譯爲勝義。因此,二谛的性相和詞義是相符的。
(C)于事相來決定成辦性相
對于可作爲心之對境的事相之世俗的性相,如于無觀察的心中成立,則于“自證分現識”能成立;但是對于不可作爲心之對境的事相之勝義的性相,仔細觀察的話,如果于心中不成立,(事相)又如何會成立呢?也就是:如果事相在心中不成立,那麼對事相的觀察本身也就不能成立,如果說事相在心中成立,那豈不是就違背了所謂的“超越心之對境”嗎?
這是不違背的。在遣除的方面觀察心的對境,故非心之對境能成立,同時,觀察非心之對境也能成立對境。比如,觀察所知,故而能成立非所知;觀察非所知,故而能成立所知,即如《釋量論》中所說:
“故所知等詞,名言中安立,
慎察有一些。”
由于觀察時在心中不成立的緣故,所以勝義不是所知。所以,勝義超越了心之對境,不被一切心的分別之過失所妨害,就如同沒有靶子,就不會中箭一樣。如龍樹菩薩所說:
“如無任何許,于我有過失,
我無承許故,無任何過失。”
那麼,這豈不是與《阿毗達摩》中所說的“不承許之見”和“狡詐之見”相同了嗎?
這是不相同的,比如一個小偷,死活不承認自己偷盜,那麼這種不承認稱之爲狡詐是對的;而一位沒有偷盜的人如果堅持說自己不是小偷,這種不承認就是真話,對于這樣的人,怎麼能說他的不承認是狡詐呢?同樣的,就猶如某些外道一樣,本來是有承許的,但卻欺騙大衆,不承認自己的承許,對于這樣的不承認,可以稱之爲欺詐。而我們的勝義是遠離戲論的,所以沒有任何承許,對此怎麼可以稱之爲欺詐呢?反而理應贊頌這樣的真理。
B正行以觀修來實踐其意義
以見來斷除戲論後,以觀修來實踐其意義,分叁個階段:
首先,加行的儀軌爲:在一個幽靜的地方,在舒適安樂的坐墊上安坐,跏趺坐,手結定印,身體保持端直,眼視鼻尖,念誦不共的皈依和發心;
然後,住于完全淨妙的人無我和法無我的智慧度的禅定中;
出定後,結行以善根來回向有情衆生成就圓滿佛果。
對于尚未了悟空性的有情衆生,應于一座中觀修生起無緣悲,于一切顯現如夢的狀態中,成辦諸如聽聞和講法等一切事業。智慧度的禅定要點,應從精通于此的上師之言教中了知。此之意義,如在《般若經之因緣品》中所說:
“複次,世尊跏趺坐于獅子座上,身體端直,密意現住,于諸禅定彙聚一切的禅定,如此內證之禅定,稱之爲一切禅定中的禅定之王,即安住于其中之意。”
C結行以行持來獲得圓滿 分二:(A)凡夫的行持;(B)聖者的行持。
(A) 凡夫的行持
如果按照五道的次第來進入,雖說資糧道有上士、中士、下士叁種,加行的道路有四種抉擇分的不同行持,但爲了容易理解,而將凡夫的行持分爲叁種階段,即:行爲清淨、淨習智慧、實修禅定。前者爲增上戒律的學處,中者爲增上般若的學處,後者爲增上禅定的學處。他們的次第爲:如果基礎的戒律清淨,,就能得到究竟的智慧;具足了究竟的智慧,禅定就不會有過失。如在《叁摩地王經》中所說:
“觀修空性禅定王,住于清淨戒律上,
諸法自性中常住,凡夫非理勤不知。”
在這裏,所謂的“非理精進”是什麼呢?
就是說:精進于不受持戒律而聞法、不具足聞法而觀修,這樣愚蠢的凡夫,就如同建築沒有地基的牆一樣,經中的意義,即非理精進的人,不能了知這樣的禅定之王。
同樣的,叁種戒律的次第是:首先,就如同擦淨容器一樣用律儀戒來淨化叁門;然後,如同往容器內注入精華一樣,以攝善法戒來令各自的相續充滿功德;最後,如同以精華來治愈病人一樣,以饒益有情戒來利益一切衆生。這樣行者、所行的對象以及所行之法叁者,即叁輪清淨,我們應以如前所述的智慧度的方式來清淨一切的行爲。如經中所說:
“迅速現證佛果,以七支供養來圓滿。”
所以,我們應按照《普賢行願品》或《彌勒發願文》等經中所說,或者依《寶鬘論》和《入行論》等論典中所說的七支供養,或者在七支的基礎上,增加皈依和願行兩種發心,行這樣的十法。在行十法時,白天晚上各念誦叁次。這是經中所說的特別的善巧方便。
(B) 聖者的行持
將在後面的地與道的篇章中論述。
(叁)成立無顛倒的智慧 分二:1實修四種功德;2舍棄七種貪戀。
1實修四種功德 如在《經莊嚴論》中所說:
“遠離智慧之異品,具足無別之智慧,
圓滿衆生之心願,叁乘成就諸衆生。”
如上所述,智慧的異品是邪慧;無分別指的是了知無我;圓滿衆生之心願指的是依智慧來斷除他人的疑心,成辦自利利他的事業;成熟衆生指的是以智慧來安置他們在叁乘之中。
2舍棄七種貪戀
如在《經莊嚴論》中說:
“菩薩所修之智慧,莫貪、不貪、無有貪。
還有諸如亦非貪,莫貪、不貪、無有貪。”
七種貪戀指的是:邪慧、怠惰、修持上以少爲滿足、貪著今生的回報、貪著來生的回報、智慧的異品即沒有斷除隨眠的習氣、放逸等,其中對放逸的貪戀如前面所述的一樣分兩種。如此的七種貪戀以及隨眠習氣都應斷除。
叁 生起智慧的功德 分二:(一)暫時的功德;(二)究竟的功德。
(一)暫時的功德 分二:1此生的功德;2來生的功德。
1此生的功德
因對智慧善加修習,故能生起于所知精通的智慧、具足對一切無畏的辯才、獲得諸清淨的言說後的智慧解脫、心意安樂、進入到“精通者中的智者”的行列中、美名傳遍天等世間、成爲一切世間的真實處,等等,獲得此生諸多的功德。
2來生的功德
生起智慧之來生的功德是:不論投生于何處,智慧圓滿、根器利、能憶持聞法的內容、能與佛菩薩交流、自己的所知障得到斷除、能爲他人無顛倒地轉動*輪。如在《攝頌》中說:
“以慧遍知諸法性,叁界真實遍出離。”
如此講述過來生的功德。
(二)究竟的功德
現證圓滿佛果的時候,能獲得所有智和盡所有智、獲得四無礙(菩薩之四無礙解,即正確通達諸法相的四種智: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詞無礙解、和辯無礙解)、具足四無畏(正等覺無畏、漏永盡無畏、說障法無畏、說出離道無畏)故能破除一切邪惡的攻擊。如此頌中所說:
“所依能依爲所說,語言智慧爲能說,
智慧恒常無障礙,善說您前我頂禮。”
通過分類來確定六度
內容分二:一 確定數目;二 確定次第。
一 確定數目
確定數目有觀察直接相違之邊的數目,還有觀待邪分別和需要等許多確定數目的方式。此處分兩種: (一)觀待需要而確定數目;(二)觀待補特迦羅而確定數目。
(一)觀待需要而確定數目 如在《經莊嚴論》中所說:
“受用以及身圓滿,眷屬圓滿進增上,
恒常不爲煩惱製,于諸所作無顛倒。”
成辦自他的利益需要六法,而成辦六法需要六度,也就是:以布施度獲得圓滿的受用;以戒律獲得增上生的身體;以忍辱獲得圓滿的眷屬,有些經中也說“修忍辱獲得圓滿的身體”;以精進獲得所作的圓滿;以禅定壓製煩惱;以智慧而于一切所作不迷惑。
成辦自他的事業,無不包含在此六種之中,所以不需要更多。六度之中,如缺少任何一度,都不能圓滿成辦自他的利益。所以雖不需更多,也不能再少,從而確定了六度的數目。
(二)觀待補特迦羅而確定數目
可以分爲兩種方式來確定:1爲了利益在家的人,而分爲布施和忍辱兩種;2爲了利益出家人,而分爲持戒和禅定兩種。兩者共同所需的,爲精進和智慧兩種,共爲六度。
這樣來確定數目的理由是:在家人因爲有受用而且怨敵很多,所以主要需修布施和忍辱;而出家人因爲減少了資具和衆多的怨敵,所以修持不適合忍辱的需要就少一些,而出家人容易修持戒和禅定,因爲他們斷除了散亂,住于寂靜之處。在家人甚至連齋戒或殺生戒也會壞失,即使修禅定也容易因家庭的所作和子孫的承侍而散亂,所以心很難安住于內。精進和智慧是喜作善業和了知法義,所以在家人和出家人兩者都需要,所以,兩者都應于此努力。
1確定次第
即如此頌中所說:
“依前生後者,住于劣與勝,
粗大和細微,彼等之次第。”
故次第依此方式可分爲叁種:(1)依前者而生起後者;(2)優劣的次第;(3)粗細的次第。
(1)依前者而生起後者
如果不貪著受用,就能進入持戒;如已具足戒律,就能忍受他人的傷害;如具足忍辱,就能進入精進;如精進修持,就能生起禅定;如能讓心住于禅定中,就能如實了知法義。
(2)優劣的次第
相對來說,前者低劣而後者殊勝,即如:布施低劣而持戒殊勝,禅定低劣而智慧殊勝。
(3)粗細的次第
因爲布施比較容易進入,容易去做,所以比較粗;比起布施來,持戒較難進入,且難以奉行,所以比較細。同樣的,禅定容易進入,故粗大,智慧比較難進,且難以獲得,故細微。
六度各別的詞義
如在《經莊嚴論》中所說:
“消除諸貧匮,獲清涼破嗔,
建善心定持,真解故宣說。”
布施的梵文發音爲“達那”,“達惹紮”是貧匮的意思,“那薩”是消除的意思,所以布施的詞義是“消除貧匮”。
…
《入菩提道次第--顯明佛陀密意(堪布澤仁紮西 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