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道果前行引导文三现分庄严论(堪布泽仁扎西 译)▪P15

  ..续本文上一页种,造各种众生,

   漂泊于轮回,业网乃极大。”

  也许有人会问:“假如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一些造作过恶业的人,在此生中享受着极大的快乐呢?”这种快乐的享受不是此生的业报,而是他们前世的善行在此生的成熟。他们此生所造恶业的果报将在来生受报。更进一步的说,某些造作过极大恶业的人却享受着比他人更多的福报,这应该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这个人此生中所犯恶业的巨大力量,使他本来可以在未来世继续享用累积的善业的果报(顺后受业),却在此生耗费殆尽,接下来将只有痛苦的业报。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尼欧王国的故事。依照此故事的传说,尼欧国是充满罪恶的,有一次连续下了七天的米雨和珠宝雨,但最后却下了七天的沙雨,并淹没了这一切。同样的,假如一个实修善业的人在忍受着诸如疾病等等的折磨,这并不是此生善业的果报,而是前世恶业的成熟果报。一个从事极大善业的人比其他人受更多的苦,也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因为此人所有过去世恶行的果报,本来会在未来世继续尝受,但却在此生由于所作善业的巨大力量,在今生就已耗尽,从今以后,他将不再尝受痛苦。如在《金刚经》中云: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

  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

  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假如一个真正实修佛法的人,遭受到像那样的痛苦,不会认为这是不公平的,反而会为此而感到高兴。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如彼待杀者,断手获解脱,

   若以修行苦,离狱岂非善。”

  所以,假如有人对因果有很大的信心,并且如法地来取舍善恶,那么他是肯定有把握不会堕入恶道的。如圣天论师所说:

   “世间之正见,何者已具有,

   此人千劫中,不堕三恶道。”

  以上所讲的大乘和声闻乘共同的引导之道,至此讲完。

  

第二章

  

觉受见的教导,为了产生增上意乐心

  《金刚乘根本论颂》中提到:瑜伽修行者达到禅定的状态中才能有觉受的显现。这部分内容分为两个部分:

  一 实修直到共同的体验在自己的心相续中生起;

  二 不共的体验将在金刚乘的修道中获得,因此而欢喜。

  一实修直到共同的体验在自己的心相续中生起

  一般的瑜伽修行者具有共同的禅定,共同的禅定状态中具有共同的体验。一般的瑜伽修行者指的是修行波罗密乘(显宗)的人。共同的禅定指的是慈心、悲心和菩提心。共同的体验指的是能产生一种毫不自私的、为一切虚空法界众生的利益幸福而努力实修的心。让这些体验生起在自己心相续中的方法,分为三种:

  (一),观修利益他人的慈心;

  (二),观修他人脱离痛苦的悲心;

  (三),观修为了利益他人、愿证佛果而发的菩提心。

  

  

(一)慈心

  观修慈心的原因 也许有人会问:“难道我们应该要努力追求抛弃痛苦自性的轮回,而进入到如同火烧为灰烬一般的状态,声闻缘觉的无余涅磐中吗?”答案是,不是的。我们抛弃无始以来如母亲一般的众生,只追求自己的解脱,就好像儿子看到母亲被河水冲走时,自己有能力去救她却反而毫不在意地站在岸边。这样不知道报答母亲的恩德,会让我们很惭愧,甚至成为他人的笑柄。如在《弟子书》中所说:

  “诸亲趋入生死海,如同沉没大水中,

   易生不识而舍弃,自脱无愧何过此?

   婴儿初生全无能,饮谁慈力授乳酪,

   依慈多劳此诸母,虽最下等谁乐舍?”

  同时,至尊扎巴坚赞在他的歌集中云:

   “自求解脱实无益,三界有情皆父母。

   若将父母滞于苦,追求己乐岂无愧?”

  也许有人会问:“尽管事实如此,但是因为对自己的爱胜过对他人的爱,更何况生命是短暂而无常的,得到暇满人身的机会又那么难得而稀少,努力从这个世界追求自己的解脱不是很合理吗?”不是这样的,声闻缘觉的证悟是不究竟的,自利没有断证圆满,利他事业不广大,这样的证悟就像不良的工艺,很难修改,最终还得要耽误很长的时间才能证悟佛果。这不是智者们应该努力追求的。

  不以难得的暇满人身去追求究竟的证悟,却反而去追求不究竟的解脱,这样的人是非常愚痴的。有人也许会认为修持大乘是困难的,但是修持小乘同样也是困难的。其实,修持大乘并不难,因为我们所要搭乘的(交通工具)和要走的道路都是舒适而易载的。所有众生都是我们修道上的助缘,因为一切远离安乐的众生都是能让我们升起慈心的助缘;一切在痛苦中的众生都是让我们升起悲心的助缘;一切贫困的众生是让我们修布施的助缘;一切伤害我们的众生是让我们修忍辱的助缘。因此,就如诸佛是我们修道路上的导师,众生就是帮助我们实修菩提的友伴。所以我们应该如礼敬诸佛一般去尊敬众生。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修法所依缘,有情等诸佛。

   敬佛不敬众,岂有此言教?”

  因此,我们应该爱众生就犹如母亲爱她的子女,我们应该努力从内心深处来观修慈心。

  观修慈心的功德 我们在一刻中观修对众生的慈心所集聚的功德,胜过一天中供养千亿诸佛的功德。如在《月灯经》中所说:

  “虽供无量尽其多,铺遍诸刹俱胝数,

   一切佛前做供养,不及慈心之一分。”

  如果我们伤害或者帮助众生,就是伤害或者帮助

  佛陀。因为佛陀是众生的主人。如在《入菩萨行论》

  中所说:

  “众乐佛欢喜,众苦佛伤悲。”

  “任他践吾顶,宁死悦世主。”

  “大悲诸佛尊,视众犹如己,

   生佛既同体,何不敬众生?”

  观修慈心的本质 如下:以众生为观修的对境,升起希望众生具乐及乐因的心。月称菩萨这样说:

  “与众生利益,是名为大慈。”

  观修慈心的方法 观修慈心,应该这样:首先,观修对亲人的慈心,因为对他们比较容易升起慈心;其次,观修对敌人的慈心,因为对敌人升起慈心比较困难;最后,观修对一切众生升起慈心。

  1观修对亲人的慈心,应该这样循序渐进:(1),以母亲为观修慈心的对象;(2),掺入对其他亲人的观修;(3),掺入对一般众生的观修。

  (1)以母亲为观修慈心的对象 应如是观修:a忆念母亲 b忆念母亲的恩德 c思维当报母恩。

  a忆念母亲 不论亲生的母亲仍然健在还是已经往生,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内心忆念母亲的外貌,如她的容貌等等,回想母亲疼爱自己的行为,在自己心里强烈地忆念:“这就是我大恩的慈母。”

  b忆念母亲的恩德

  (a)忆念母亲给予我们此生身体和生命的恩德;

  (b)忆念母亲教导我们取舍是非的恩德;

  (c)忆念母亲为了教养子女必须忍受种种痛苦的恩德

  (a)忆念母亲给予我们此生身体和生命的恩德

  母亲当初怀我足九个月,怀孕中母亲滋补食物营养,做一切可能对我有益的事,并且尽可能避开那些可能对我有害的饮食和行为。母亲如此辛苦地生下我,使我具足暇满人身,所以母亲对我真的是恩重如山!

  在忆念母亲给予我们生命的恩德时,我们应该想:“被生下后,我的身体不能照顾自己,我的语言不能和别人沟通。我的理智还不能分辨取舍,所以我无助地像一条虫子。在这种情况下,我的母亲非但没有让我自行灭亡,反而以慈爱的心来疼惜我、以慈爱的眼神来看护我、以好听的名字呼唤我、以双手来拥抱我。她以口喂食,以双手清除我的污垢,用她的体温来温暖我,喂我喝香甜的奶,保护我免于接近水、火、断崖的危险,护卫我,不让我受到冷热的伤害,一瞬间也舍不得离开我,就像细心照料她那跳出来的心脏一样来护佑我。”

  (b)忆念母亲教导我们取舍是非的恩德

  当我生活还不能自理的时候,是母亲教会我饮食,当我蹒跚学步的时候,是母亲教会我走路,当我还不会讲话的时候,是母亲教我呀呀学语,母亲教会我认识所有的大小事物,所以我们应该这样想,母亲教会我对无数事物的取舍,她真的是我大恩的母亲!

  (c)忆念母亲为了教养子女必须忍受种种痛苦的恩德

  母亲不顾她自己的一切,却担忧我可能会生病、死亡、比不上别的孩子,因此,她不惜去求卜、问卦、找医生、为我消灾祈福等等,她做得比我所能描述的还要多。为了照顾我,她白天没有片刻闲暇,晚上不能好好睡眠,她如此辛勤地工作,以至于手脚都皲裂了。至于那些食物和财物,她舍不得自己享用,舍不得给别人,舍不得用在今生她自己身上,舍不得用在她的来生,但是她为了给我花费,却毫不后悔,反而还会因此心满意足。假如母亲有权利给予我转轮圣王的王位,她也不会认为这很伟大。她总是担忧我会痛苦,她的心里只牵挂我一个,她就是照顾我胜过照顾她自己的慈祥母亲。不止如此:在此有情世间里,能闻到三宝之名都很难得,如果一个人修持正法,他今生将身体安乐,中阴期间心会安乐,来生将步入安乐的道上,并且生生世世都能得到安乐。我能拥有这样修学佛法的机会都是因为母亲的恩德。

  同时我们还要这样思维:不只是此生,从无始劫以来,她就一直做为我的母亲。而每一次她以如此的慈爱来抚育我的种种恩德也是难以计量的。在无数次生命中,她出生在贫困的家庭里,以向他人乞讨得来的食物和衣服来养育…

《道果前行引导文三现分庄严论(堪布泽仁扎西 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