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言之,在决定善恶业的严重性的时候,动机比行为的本质更重要。(例如,从前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曾经转生为大悲商主时,和五百位商人一起去大海取宝的途中,一个名为短矛黑人的凶残强盗企图杀害五百商人。大悲商主想:这五百商人全部是不退转的菩萨,如果这个人杀害了他们,他将会在地狱中住无量劫感受地狱的痛苦,实在可怜,若我杀了这个人,他就不会堕入地狱,我自己堕地狱也是没办法的。这样想了之后,大悲商主以非凡的勇气杀了那个强盗,以此业大悲商主不但未堕入恶趣中,而且圆满了七万劫的资粮。)虽然此行为本身显然是恶业,但由善良的动机,此业反而积累了多劫的功德。伟大的法王萨迦班智达曾经说过:
“坚定信心为利他,而犯四大根本堕,
声闻乘中为重罪,菩萨乘中大功德。”
如此,为了赢得他人对自己的信任而获得名闻利养,这样来修持(身语意)三门的善业,表面上看似乎是善业,但这种不思解脱只思名利的造作实际上却是恶业。例如猎人为了杀鹿而穿上黄色的僧服,或者狡猾的人挂野兽的尾巴却卖驴肉,这样的行为和上面所述实际是没有两样的。如法王萨迦班智达所云:
“若不展现野兽尾,商人哪能卖驴肉,
如此表现好品德,邪师以此来惑众。”
所以,既然善恶业是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态,那么我们应该努力升起善念。如在《亲友书》中所说:
“离畏何需更繁述,有益窍诀此义藏,
汝当调心世尊说,心乃诸法之根本。”
在《入菩萨行论》中也说到:
“欲护学处者,策励当护心,
若不护此心,不能护学处。
若纵狂象心,受难无间狱;
未驯大狂象,为患不及此。
若以正念索,紧拴心狂象,
怖畏尽消除,福善悉获至。”
(三)思维无记业而生起将其转换为善业之心
思维无记业,以将其转换为善业,此部分分三:1何为无记业;2无记业无快乐和痛苦的果报;3如何转换无记业为善业。
1何为无记业 无记业既非善业也非恶业,如行走坐卧之类的中性的行为,而这些行为既不受三毒烦恼的影响而生起,也不受善业的影响,如此形成的身口意三门的业力为无记业。
2无记业无快乐和痛苦的果报 无记业并不能产生任何快乐或痛苦的果报,所以,萨迦班智达说:
“平等非善恶,果报亦如是。”
3如何转换无记业为善业 从无记业不产生任何痛苦的观点来看,无记业也许是好的,不过,从它们没有产生快乐来看,是无益的。一个深懂方便法门的修行者应该将其转化为善功德。如弥勒菩萨云:
“愿行大乘之菩萨,不论五根逢何境,
善巧方便之言语,转化诸业成功德。”
所以,不论五根的对境如何,我们都应该善巧地将其转化为功德。首先我们应该生起愿利众生的心,然后用正知与正念来从事任何的事情。我们应该了知如何如法地来转化,就如智慧藏阿阇黎所著的《一切纯洁所行经简略》和《佛子贤道》中所说的方式。即使我们不能实修到那种程度,我们也应该尽可能的像
佛经中所讲的那样,实际去修持如下:
当我们居住在房子里面时,我们应该发愿“愿一切众生皆同登解脱之城”;当坐在垫子上时,则“愿他们皆登上金刚坐”;当躺下睡觉时,“愿他们得到佛的法身”;起来时,“愿他们得到佛的色身”;当穿衣时,“愿他们穿上惭愧衣”;当洗澡时,“愿他们脱离烦恼的污垢”;吃东西时,“愿他们得到禅食”;当离开房子时,“愿他们从轮回之城中得到解脱”;当走在路上时,“愿他们能得到圣者之路”;当遇到别人时,“愿他们遇到圆满佛祖”;当做事时,“愿他们圆满自利利他的两种目的”;当进入家里时,“愿他们进入解脱之城”;到达目的地时,“愿他们都能达到佛的境地”等等。我们应该由此了知,遇到什么样的状况,我们应如何适当的去发愿。这些发愿在《经集颂》中有言语更完整的解说:
“行住坐卧时,莫忘正知见。”
观修方法 我们应该这样来思维:“唉!死亡来临时,我此生的食物、财物、亲朋好友、眷属等等没有一个会跟随我,在那时候,跟随我的只有自己做过的善恶业。来自三毒的恶业是这样的,尤其是其中属于身业的三种行为是这样的,属于语业的四种行为是这样的,属于意业的三种行为是这样的,所以,这样的异熟果报只能导致堕入三恶道,再没有其他去处了。感受等流果就是说,虽然会出生于善趣道,也将会短命、贫困等等,除了痛苦以外,还是痛苦,痛苦并没有被超越。同行等流果,也是生生世世痛苦的根源。增上果会导致人出生在一个不悦意、充满过患的地方。所以,所谓的恶业即是伤害自己,而我却不能理解这个含义。在此生中,我记得的已经犯下的恶业是那么多,还有不可思议的数量的恶业是我所不记得的,那些我诱使别人去作的恶业或者随喜他人所作的恶业,也同样是不可思议的。在我的心相续中,也必然存有无数过去世所犯恶业的习气,所以,肯定的,除了恶道外,我别无去处。由于无知,往昔我像疯子一样的伤害自己,可悲的是,因为我心里充满了黑暗,或者是我的心受到魔障的控制,或者就像一个失去心识的躯壳,我究竟是怎么了?可悲啊!从今以后,我就是失去生命也不再去造作哪怕是细小的恶业,更何况是大的恶业呢?总而言之,我将永不再造作恶业。如果由于我的无知,我又造作了恶业,我必须要求自己马上忏悔,绝不保留恶业超过一天。”
关于善业,我们应该这样仔细思维:“远离三毒的善业是这样的,其中,身口意的善业是这样的。善业的异熟果是出生于善道;善业的感受等流果是在善道中拥有长寿等善趣的圆满;善业的同行等流果是,所完成的善业积累了生生世世快乐的因;增上果是得到一个具备功德的器世界。总而言之,善业就是为自己创造快乐和幸福。所以那些我曾经做过的善业,或者是那些我劝说别人而作的善业,或是我随喜他人的功德,都是好的。所以,我不应该忽视任何微小的善业,应该尽心尽力地去积累,不怠惰不迟缓地努力精进,我应该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必须即刻就去修行。”
关于无记业,我们应该这样去思维:“同样的,既然我的这些诸如行走坐卧等的无记业,是繁琐而无益的,那么我必须以善巧的方式,努力来转化自己的无记业为善业。总而言之,从生生世世以来直到现在,我遭受的种种痛苦的折磨,都是因为颠倒了善恶的取舍。现在,在这短暂而死无定期的人生中,如果我一直被恶业和无记业所控制,就像到达金银岛后却只带回一些有毒的植物,这是一种毁灭自身的行为。所以,无论如何,我必须舍弃恶业,修持善业,转化无记业为善业,永不落入魔障的控制下。祈请上师三宝护佑我能像如上所述那样去修持。”
在每座间,我们应该如《入菩萨行论》中所说来思维:
“再三宜深观,身心诸情状;
仅此简言之,即护正知义。”
一再地观照自己的行为后,如果自己的身口意三门皆符合法教,就应升起欢喜心,并且要感恩三宝的慈悲加持,愿我生生世世都能这样。
如果自己造作的大多数是恶业和无记业,我们就应该这样去想:“我之所以还不能从这个世界得到解脱,是因为”非理作意”(胡思乱想或者是错误的思想)的分别心。假如我继续如此作为,下一世我就不一定能出生于善道了,更不用提得到解脱和佛果了。甚至在此生中我还会成为天人等一切众生的笑柄。”
更进一步说,假如我们是因为想得到此生的名闻利养和他人的赞赏,我们的行为表面上看是相当的美好,并且似乎精进于闻思修,那么我们就应该这样去思维:“如果我的修持并不能对治烦恼的话,得到他人的赞赏又有何用呢?如果我的修持真的能对治烦恼,那么即使我的修持看起来不那么美好,我又会失去什么呢?假如我的修持对治,却被那些所治的烦恼所征服,而我应该持守的律仪已经丧失,这就像不能消化的良药却变成了毒药。这种口头上和表面上虚假的修法能欺骗一般的智慧不明的凡夫俗子,却骗不过佛陀和菩萨们洞察无碍的慧眼。而我解脱的目的和生生世世的努力将变得毫无意义。假如真的是这样的话,再没有比这更大的损害了。”这样思维后,我们应尽可能地回想起自己所有的过错。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佛及菩萨众,无碍见一切,
故吾诸言行,必现彼等前。
如是思维已,则生惭敬畏,
循此复极易,殷殷随念佛。”
进一步的,我们应该这样思维:“我为了治疗世俗的疾病,都必须听从医生的忠告,那么,当我染上了业力和烦恼的疾病,躺在轮回的病床上,辗转于三种痛苦的折磨中时,我若是还不遵照殊胜大医王佛祖教导的佛法药方,以此来做明智的取舍,我岂不是太愚痴了?”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若惧寻常疾,尚须遵医嘱,
何况贪等患,宿疾恒缠身。
一嗔若能毁,赡部一切人,
疗惑诸药方,遍寻若不得;
医王一切智,拔苦诸圣教,
知已若不行,痴极应诃责!”
简而言之,此生与未来世的所有苦乐是完全取决于善恶业,所以如何分辨并取舍善恶业,这样来实修是最重要的。如经中所云:
“所有有情众生是由业而生,
并受用这样的宿命,
业由我造作”
无论出生于善道还是恶道,都是因为业的造作,所以都是由业而生。受用宿命指的是,由于个别的善恶业所引发的快乐或痛苦。业由我造作,指的是造业者必须承担他自己行为的果报。如《百业经》中云:
“众生诸苦乐,佛说由业生,
诸业亦种…
《道果前行引导文三现分庄严论(堪布泽仁扎西 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