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言之,在決定善惡業的嚴重性的時候,動機比行爲的本質更重要。(例如,從前我等本師釋迦牟尼佛曾經轉生爲大悲商主時,和五百位商人一起去大海取寶的途中,一個名爲短矛黑人的凶殘強盜企圖殺害五百商人。大悲商主想:這五百商人全部是不退轉的菩薩,如果這個人殺害了他們,他將會在地獄中住無量劫感受地獄的痛苦,實在可憐,若我殺了這個人,他就不會墮入地獄,我自己墮地獄也是沒辦法的。這樣想了之後,大悲商主以非凡的勇氣殺了那個強盜,以此業大悲商主不但未墮入惡趣中,而且圓滿了七萬劫的資糧。)雖然此行爲本身顯然是惡業,但由善良的動機,此業反而積累了多劫的功德。偉大的法王薩迦班智達曾經說過:
“堅定信心爲利他,而犯四大根本墮,
聲聞乘中爲重罪,菩薩乘中大功德。”
如此,爲了贏得他人對自己的信任而獲得名聞利養,這樣來修持(身語意)叁門的善業,表面上看似乎是善業,但這種不思解脫只思名利的造作實際上卻是惡業。例如獵人爲了殺鹿而穿上黃色的僧服,或者狡猾的人挂野獸的尾巴卻賣驢肉,這樣的行爲和上面所述實際是沒有兩樣的。如法王薩迦班智達所雲:
“若不展現野獸尾,商人哪能賣驢肉,
如此表現好品德,邪師以此來惑衆。”
所以,既然善惡業是完全取決于自己的心態,那麼我們應該努力升起善念。如在《親友書》中所說:
“離畏何需更繁述,有益竅訣此義藏,
汝當調心世尊說,心乃諸法之根本。”
在《入菩薩行論》中也說到:
“欲護學處者,策勵當護心,
若不護此心,不能護學處。
若縱狂象心,受難無間獄;
未馴大狂象,爲患不及此。
若以正念索,緊拴心狂象,
怖畏盡消除,福善悉獲至。”
(叁)思維無記業而生起將其轉換爲善業之心
思維無記業,以將其轉換爲善業,此部分分叁:1何爲無記業;2無記業無快樂和痛苦的果報;3如何轉換無記業爲善業。
1何爲無記業 無記業既非善業也非惡業,如行走坐臥之類的中性的行爲,而這些行爲既不受叁毒煩惱的影響而生起,也不受善業的影響,如此形成的身口意叁門的業力爲無記業。
2無記業無快樂和痛苦的果報 無記業並不能産生任何快樂或痛苦的果報,所以,薩迦班智達說:
“平等非善惡,果報亦如是。”
3如何轉換無記業爲善業 從無記業不産生任何痛苦的觀點來看,無記業也許是好的,不過,從它們沒有産生快樂來看,是無益的。一個深懂方便法門的修行者應該將其轉化爲善功德。如彌勒菩薩雲:
“願行大乘之菩薩,不論五根逢何境,
善巧方便之言語,轉化諸業成功德。”
所以,不論五根的對境如何,我們都應該善巧地將其轉化爲功德。首先我們應該生起願利衆生的心,然後用正知與正念來從事任何的事情。我們應該了知如何如法地來轉化,就如智慧藏阿阇黎所著的《一切純潔所行經簡略》和《佛子賢道》中所說的方式。即使我們不能實修到那種程度,我們也應該盡可能的像
佛經中所講的那樣,實際去修持如下:
當我們居住在房子裏面時,我們應該發願“願一切衆生皆同登解脫之城”;當坐在墊子上時,則“願他們皆登上金剛坐”;當躺下睡覺時,“願他們得到佛的法身”;起來時,“願他們得到佛的色身”;當穿衣時,“願他們穿上慚愧衣”;當洗澡時,“願他們脫離煩惱的汙垢”;吃東西時,“願他們得到禅食”;當離開房子時,“願他們從輪回之城中得到解脫”;當走在路上時,“願他們能得到聖者之路”;當遇到別人時,“願他們遇到圓滿佛祖”;當做事時,“願他們圓滿自利利他的兩種目的”;當進入家裏時,“願他們進入解脫之城”;到達目的地時,“願他們都能達到佛的境地”等等。我們應該由此了知,遇到什麼樣的狀況,我們應如何適當的去發願。這些發願在《經集頌》中有言語更完整的解說:
“行住坐臥時,莫忘正知見。”
觀修方法 我們應該這樣來思維:“唉!死亡來臨時,我此生的食物、財物、親朋好友、眷屬等等沒有一個會跟隨我,在那時候,跟隨我的只有自己做過的善惡業。來自叁毒的惡業是這樣的,尤其是其中屬于身業的叁種行爲是這樣的,屬于語業的四種行爲是這樣的,屬于意業的叁種行爲是這樣的,所以,這樣的異熟果報只能導致墮入叁惡道,再沒有其他去處了。感受等流果就是說,雖然會出生于善趣道,也將會短命、貧困等等,除了痛苦以外,還是痛苦,痛苦並沒有被超越。同行等流果,也是生生世世痛苦的根源。增上果會導致人出生在一個不悅意、充滿過患的地方。所以,所謂的惡業即是傷害自己,而我卻不能理解這個含義。在此生中,我記得的已經犯下的惡業是那麼多,還有不可思議的數量的惡業是我所不記得的,那些我誘使別人去作的惡業或者隨喜他人所作的惡業,也同樣是不可思議的。在我的心相續中,也必然存有無數過去世所犯惡業的習氣,所以,肯定的,除了惡道外,我別無去處。由于無知,往昔我像瘋子一樣的傷害自己,可悲的是,因爲我心裏充滿了黑暗,或者是我的心受到魔障的控製,或者就像一個失去心識的軀殼,我究竟是怎麼了?可悲啊!從今以後,我就是失去生命也不再去造作哪怕是細小的惡業,更何況是大的惡業呢?總而言之,我將永不再造作惡業。如果由于我的無知,我又造作了惡業,我必須要求自己馬上忏悔,絕不保留惡業超過一天。”
關于善業,我們應該這樣仔細思維:“遠離叁毒的善業是這樣的,其中,身口意的善業是這樣的。善業的異熟果是出生于善道;善業的感受等流果是在善道中擁有長壽等善趣的圓滿;善業的同行等流果是,所完成的善業積累了生生世世快樂的因;增上果是得到一個具備功德的器世界。總而言之,善業就是爲自己創造快樂和幸福。所以那些我曾經做過的善業,或者是那些我勸說別人而作的善業,或是我隨喜他人的功德,都是好的。所以,我不應該忽視任何微小的善業,應該盡心盡力地去積累,不怠惰不遲緩地努力精進,我應該從內心深處認識到必須即刻就去修行。”
關于無記業,我們應該這樣去思維:“同樣的,既然我的這些諸如行走坐臥等的無記業,是繁瑣而無益的,那麼我必須以善巧的方式,努力來轉化自己的無記業爲善業。總而言之,從生生世世以來直到現在,我遭受的種種痛苦的折磨,都是因爲顛倒了善惡的取舍。現在,在這短暫而死無定期的人生中,如果我一直被惡業和無記業所控製,就像到達金銀島後卻只帶回一些有毒的植物,這是一種毀滅自身的行爲。所以,無論如何,我必須舍棄惡業,修持善業,轉化無記業爲善業,永不落入魔障的控製下。祈請上師叁寶護佑我能像如上所述那樣去修持。”
在每座間,我們應該如《入菩薩行論》中所說來思維:
“再叁宜深觀,身心諸情狀;
僅此簡言之,即護正知義。”
一再地觀照自己的行爲後,如果自己的身口意叁門皆符合法教,就應升起歡喜心,並且要感恩叁寶的慈悲加持,願我生生世世都能這樣。
如果自己造作的大多數是惡業和無記業,我們就應該這樣去想:“我之所以還不能從這個世界得到解脫,是因爲”非理作意”(胡思亂想或者是錯誤的思想)的分別心。假如我繼續如此作爲,下一世我就不一定能出生于善道了,更不用提得到解脫和佛果了。甚至在此生中我還會成爲天人等一切衆生的笑柄。”
更進一步說,假如我們是因爲想得到此生的名聞利養和他人的贊賞,我們的行爲表面上看是相當的美好,並且似乎精進于聞思修,那麼我們就應該這樣去思維:“如果我的修持並不能對治煩惱的話,得到他人的贊賞又有何用呢?如果我的修持真的能對治煩惱,那麼即使我的修持看起來不那麼美好,我又會失去什麼呢?假如我的修持對治,卻被那些所治的煩惱所征服,而我應該持守的律儀已經喪失,這就像不能消化的良藥卻變成了毒藥。這種口頭上和表面上虛假的修法能欺騙一般的智慧不明的凡夫俗子,卻騙不過佛陀和菩薩們洞察無礙的慧眼。而我解脫的目的和生生世世的努力將變得毫無意義。假如真的是這樣的話,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損害了。”這樣思維後,我們應盡可能地回想起自己所有的過錯。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佛及菩薩衆,無礙見一切,
故吾諸言行,必現彼等前。
如是思維已,則生慚敬畏,
循此複極易,殷殷隨念佛。”
進一步的,我們應該這樣思維:“我爲了治療世俗的疾病,都必須聽從醫生的忠告,那麼,當我染上了業力和煩惱的疾病,躺在輪回的病床上,輾轉于叁種痛苦的折磨中時,我若是還不遵照殊勝大醫王佛祖教導的佛法藥方,以此來做明智的取舍,我豈不是太愚癡了?”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若懼尋常疾,尚須遵醫囑,
何況貪等患,宿疾恒纏身。
一嗔若能毀,贍部一切人,
療惑諸藥方,遍尋若不得;
醫王一切智,拔苦諸聖教,
知已若不行,癡極應诃責!”
簡而言之,此生與未來世的所有苦樂是完全取決于善惡業,所以如何分辨並取舍善惡業,這樣來實修是最重要的。如經中所雲:
“所有有情衆生是由業而生,
並受用這樣的宿命,
業由我造作”
無論出生于善道還是惡道,都是因爲業的造作,所以都是由業而生。受用宿命指的是,由于個別的善惡業所引發的快樂或痛苦。業由我造作,指的是造業者必須承擔他自己行爲的果報。如《百業經》中雲:
“衆生諸苦樂,佛說由業生,
諸業亦種…
《道果前行引導文叁現分莊嚴論(堪布澤仁紮西 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