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友,應該對暫時的衣食條件知足。
在實修任何法之前,或者在做任何聞、思、修的時候,我們必須先觀無常,並且以此來激勵自己。
叁 因果業報的教導,告訴我們如何取舍
在《金剛乘根本論頌》中雲:
“有情衆生之痛苦即爲不清淨見。”
在此教授中,我們能了知到,在不清淨見中,一切快樂和痛苦的顯現,都是由善惡業的造作而生起的。
因果業報的教授中,不清淨見分爲兩種顯現:幻覺的顯現和業力的顯現。其實,從本質上來講,幻覺的顯現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因爲能取所取的執著而顯現。業力的顯現則可以說是幻覺顯現中的一部分,比如快樂和痛苦、長壽和短命、富有和貧窮等等,這些個別的顯現都是個人善惡行爲的果報。
要斷定前面所講的內容,我們可以這樣自問:“假如死亡的時刻來臨,世間的快樂和痛苦,眷屬和隨從以及財物等等,並不會跟隨我們而去,難道善惡的業力也不跟隨著我們嗎?”當然不是這樣的,如在《教王經》中雲:
“國王趨入死亡時,受用親友不隨身,
士夫無論至何處,業如身影緊隨後。”
《百業經》中亦雲:
“一切衆生之業,
不會成熟于器界的地水火風,
而是成熟于自身的界蘊(五蘊)處。”
自己所造的業力,不會停留在我們的身後,也不會追隨他人,更不會消失不見。它就像空中飛鳥的影子,永遠追隨業的造作者,即使過了一劫,或者超過一劫,都不會消失。在《律阿含》中如是說:
“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因果業報的教導分叁:一,思維惡業的果報而生起抛棄惡業之心;二,思維善業的果報而生起修持善業之心;叁,思維無記業而生起將其轉換爲善業之心。
(一) 思維惡業的果報而生起抛棄惡業之心
此部分內容分叁:
1 思維何爲惡業
2 思維惡業的果報
3 思維如何舍棄惡業
1 思維何爲惡業 在《寶鬘論》中說:
“貪嗔癡及彼,所生業不善。”
惡業指的是:自方的貪心,對他方的嗔心以及顛倒因果的無明,由此叁毒(貪嗔癡)所引起的身口意的業力。比如說,從有毒的根生出的葉子、花朵和果實,都是有毒的,同樣的,所有由此叁毒所引起的業都是惡業。惡業分爲身口意叁種,屬于身業的叁種是:殺、盜、淫;屬于語業的有四種:妄語、兩舌、惡語、绮語;屬于意業的叁種是:貪心、嗔心、邪見。
“殺業”是指無論是自己還是命令別人,用毒藥、放火或者是使用武器等方式去故意地殺害任何一個有情的生命。
“偷盜”是指用威懾或者暗中偷取的方式,將他人的所有物占爲己有,無論此物的大小。
“淫”是指和不是自己配偶的對象發生親密的關系。非境,是和自己七代以內的近親發生關系;非時,是指在孕期或者齋戒期間發生關系;非地,指的是在經堂內或者父母面前等等;非道,指的是用不正常的方式如口交或者肛交。
“妄語”是指有欺騙他人的心而故意講不真實的話。
“兩舌”是指不論別人是在和睦還是沖突的狀態下,以離間他人的心態故意去說許多真的或者虛妄的話。
“惡語”是指針對別人的缺陷,故意去說能讓對方理解並深感傷害的話。
“绮語”是指聞、思那些具邪見的論點、阿谀奉承的話、歌舞裏面讓人産生煩惱的話、以及談論關于王朝、軍事、妓女等等之類的故事。
“貪心”是希望別人的東西成爲自己的。
“嗔心”是由憎恨別人的心而産生傷害別人的念頭。
“邪見”是認爲叁寶和因果業報等等都是不真實的。
2 思維惡業的果報
如在《寶鬘論》中所說:
“不善生諸苦,投轉諸惡趣。”
每種惡業都有叁種果報:(1),異熟果;(2)等流果;(3)增上果。
(1)異熟果 所有這些惡業的異熟果,就是墮入叁惡道。在《寶鬘論》中說:
“諸初往惡趣(這些業的第一個果報就是墮入惡趣)。”
進一步從不同的動機而遭受的果報亦不同,如果嗔心産生的行爲,它的果報是墮入在地獄;如果從貪心中産生的行爲,將會墮入惡鬼道;如果從癡心産生的行爲,將墮入畜生道。
如在《寶鬘論》中所說:
“以嗔引地獄,由貪轉餓鬼,癡多成旁生。”
從本質上來解釋,就是說,假如一個人犯了很大的十惡業,將墮入地獄中;假如此人犯了中等的十惡業,將會墮入餓鬼道;假如此人只是輕微地犯了十惡業,將會墮入畜生道。
(2)等流果
等流果分爲兩種:a,感受等流果;b,同行等流果
a 感受等流果 異熟果會導致叁惡道的痛苦,其順後受業者會有感受等流果,或者,在經曆過惡趣道受果報後,再度出生于善趣道,也會有感受等流果。具體來解釋,比如說,一個人犯過殺業,即使他得到人身,也會短命而多病;犯過盜業的人,會非常貧困,即使得到一點財物,也不能享用;犯過淫業的人,將會有很多敵人,妻子也不會溫良;犯過妄語業,他將會遭受到很多誹謗容易招致別人的惡語相向或者容易被騙;犯過兩舌業,他的朋友會很少,即使有一些,也會很快遠離;犯過惡語業,會聽到很多不悅的話語,自己所講的話,會成爲爭執的根源;犯過绮語業,即使他說真話,別人也不會相信;犯過貪業,他將不會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算得到了,也不會有知足心;犯過嗔業,此人將會一直恐懼憂慮別人來傷害;犯過邪見業,此人將遭遇邪見並且智慧短小,或者具備邪慧。
在《寶鬘論》中說:
“殺生感壽短,損害多災難,
偷盜乏受用,邪淫敵共享,
妄說遭誹謗,兩舌親叛離,
惡語聞惡聲,绮語言無力。
貪心失所望,嗔心招怖畏,
邪見生惡執。”
b 同行等流果 指的是造作了惡業後,此人由于心理習慣的力量,將會在每一世都自然地熱衷于造作惡業。比如,現世喜歡殺生的人,是由于此人在過去的生生世世中習慣于殺生的同行等流果。其他的十惡業也可以如此被理解。
(3)增上果 增上果是指成熟在外境上的報應。在某部經典中這樣說:
“昏暗無光多冰雹,風沙惡臭地坎坷,
四季失調土貧瘠,果實小苦無所獲。”
配合十惡業可以這樣分別來說:
“殺業之地極暗淡,盜業之地多冰霜。
淫業之地狂風沙,妄語之地臭且髒,
兩舌之地地坎坷,惡語之地多荒脊,
祈語之地失時節,貪心之地果實小,
嗔念之地味苦澀,邪見之地無所獲。”
因此,我們應該了知,這樣的境地是惡業的造作者所感召的增上果。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惡徒雖求樂,然至一切處,
罪報皆現前,劇苦猛摧殘。”
3 思維如何舍棄惡業
我們應該這樣思維,由于犯了惡業,會導致惡道的痛苦,即使生在善道中,也會有遭受惡劣的狀況,所以,以後即使我會犧牲自己的生命,也不再造作惡業了。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講:
“不善生諸苦,雲何得脫除?
故吾當一心,日夜思除苦。”
因此,當我們得到暇滿的人身時,卻用來積累惡業,比起用黃金鑲嵌珠寶的器皿來裝汙穢不堪的嘔吐物還要愚蠢。如在《親友書》中所說:
“誰以寶飾之金器,清除肮髒嘔吐物,
轉生爲人造罪業,與之相比更愚蠢。”
也許有人會問:如果有人犯了很大的惡業,他將出生于惡道中,但是假如只犯了輕微的罪業,應該不會得到那麼可怕的業報吧?答案是:肯定會的。從前有一位比丘尼,罵她的同修“母狗”,她因此而五百世都做了母狗;有一個國王,他總是對其所尊敬的辟支佛做供養,而其中一位辟支佛是駝背的。某天由于駝背的辟支佛缺席,國王的一位女兒就模仿駝背的動作說:“像這樣的那個人沒有來。”由于此行爲,國王的那個女兒有很多世都是一個駝背的女人。在《入定不定印經》中雲:
“把南瞻部洲所有人的雙目挖去,
把他們所有的財産掠奪一空,
這樣的惡業
也遠不及僅僅是藐視菩薩的罪業。”
如果對一個菩薩生起哪怕是瞬間的嗔心,這瞬間中有多少的刹那,在地獄中就會經曆如此多少劫的痛苦。
在《入菩薩行論》中雲:
“博施諸佛子,若人生惡心,
佛言彼墮獄,長如心數劫。”
雖然我們不知道這樣的菩薩在哪裏,不知道誰就
是菩薩,我們也應該要謹慎自己的言行。如在《入菩
薩行論》中所說:
“刹那造重罪,曆劫住無間,
何況無始罪,積重失善趣。”
如在《律本事》中所雲:
“一切細小之惡業,切莫輕視其無害,
猶如細微之焰火,能燃如山之草堆。”
總的來說,我們從無始劫以來到現在,沒有一天不在造作惡業,而這些惡業的果報只會落在我們自己身上,不會落到他人身上。所以,我們應該努力使自己不再被罪惡所汙染。萬一已經犯錯,應該以強烈的後悔心來忏悔,並且持守不再犯同樣錯誤的誓言。在某部經裏說到:
“有兩種聖者,
一種是不爲惡業所汙染的,
一種是惡業生起也能淨除的。”
也許有人會問“忏悔能否淨除業障?”答…
《道果前行引導文叁現分莊嚴論(堪布澤仁紮西 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