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案是肯定的。如在《親友書》中雲:
“何者昔日極放逸,爾後行爲倍謹慎,
如月離雲極絢麗,難陀指鬘見樂同。”
某位補特伽羅以往曾經肆無忌憚、爲所欲爲,後來改邪歸正,行爲謹小慎微,就像月亮撥雲而出一樣極爲莊嚴;貪愛女人者難陀;爲邪知識所欺而殺了九百九十九人的愚者指鬘;被惡友所左右的嗔者見——未生怨王,竟然殘殺了自己的父親;具貪嗔的能樂爲了與別人行淫居然殺死自己的親生母親。但後來他們相續依于對治法,前兩者獲得阿羅漢果位,未生怨王成爲菩薩,能樂則轉生天界而見谛。
二 思維善業的果報而生起修持善業之心
籍由思維善業的果報而生起修持善業之心,此處分爲叁個部分:1,思維何爲善業;2,思維善業的果報;3,思維如何實修善業。
1何爲善業 在《寶鬘論》中雲:
“無有貪嗔癡,及彼生業善。”
對自方沒有貪心,對他方沒有嗔心,無顛倒的智慧所引起的身口意的行爲即是善業。就好比良藥的根生出的葉、花、果實,也是良藥。假如要把善業分類的話,可以分爲叁種:(1)屬于身業的不殺生等叁種;(2)屬于語業的不撒謊等四種;(3)屬于意業的不貪心等叁種,共計十善業。
這些十善業的個別特性是:不是由叁毒所引發的、持守不殺戒不偷戒等的行爲並且是源于誓願舍棄十惡業的心。
2思維善業的果報 如在《寶鬘論》中所說:
“善業生善趣,世世享安樂。”
十善業中的每一個都有叁種果報: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
異熟果:每種成熟的果報産生善趣中的快樂。如在《寶鬘論》中所雲:
“依此法解脫,地獄餓鬼畜,
且得人天中,王位圓滿樂。”
進一步來說,如果造作很大的善業,此人將投胎于天道;如果造作中等的善業,將投胎于阿修羅道;如果只有些微的善業,就會投胎于人道。也許有人會問:“在說到暇滿人身難得時,不是說人身是所有善道中最珍貴的嗎?”答案是,當時描述的是指修持佛法的(前提條件下)身體所依的好與壞,此處是解釋前世的業的果報的好與壞,所以是不一樣的。
等流果 (A)感受等流果 (B)同行等流果
感受等流果 如果戒除殺業,此人將長壽;戒除盜業,此人將非常富有等等,這些果報是前面講述的惡業果報的反面。如在《寶鬘論》中所說:
“所謂不善業,異熟已宣說,
一切善業果,與彼相反現。”
同行等流果 對殺業等十惡業沒有任何興趣,但是他的行爲是與所有惡業相反的。
增上果 此人將會出生在一個富饒的地方,恰好是前面所講十種惡劣環境的反面。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由行所思善,無論至何處,
福報皆現前,供以善果德。”
更進一步說,如果能通過“一,加行---發菩提心;二,正行---了悟空性的智慧;叁,結行---回向”這叁種方式來攝受的話,這些善業將變成解脫和成佛的正因。
3 思維如何實修善業 我們應該這樣來思維:“既然善業有這麼大的功德,那麼我不應該忽視任何細小的善業,並且盡可能的去行善。”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故心應信樂,恭敬修善法。
軌以金剛幢,行善修自信。”
也許有人會問:細小的善業怎麼會得到果報呢?答案是,肯定會的。如在《律本事》中所說:
“一切細小之善業,認爲無利莫輕視,
猶如滴水之積累,次第裝滿大容器。”
如果有人問:善惡業的大小是如何來決定的呢?,答案如下:
1,常作 事先發過誓願或者即使沒有發過誓願,經常性的去造作善業或惡業,其力量會很大;偶然爲之,所造的善惡業力量就會很小。
2,意願 對善惡業有強烈的執著而引發出具備前行、正行和結行的造作,叫做思業(與意識相應)。這樣的業則力量強大。如果在自己不願意去做的情況下,被國王等命令去做或者由于親屬的要求去做,這樣的業則力量比較小;如果是由于邪見,比如爲了所謂的解脫而用有情的生命來上供下施,則業力是強大的,如果只是由于無知,就像小孩子的遊戲一樣而造作的業力,力量就比較輕微。
3,對治 一個人不管他做了什麼樣的善業或者惡業,他既沒有後悔心,又因此而隨喜,並且隱瞞此事不爲人知,則此業力就大;假如情況與上述相反,則力量就小。因此,當我們做了善業時,不應向他人宣揚,假如造作了惡業,則應該讓別人知道我做了錯事,以強烈的慚愧心來忏悔,這是很重要的。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已造獄業者,雲何複逍遙。”
4,對象 如果造作的對象是具功德的上師、叁寶、法師、阿阇黎等,對他們所造作的任何善業和惡業,業報的力量會特別強大;假如對重要的對象如父母、長輩、對自己具恩德的人,所造作的業力就較大,而如果只是對一般人,則業力較小;如果對悲心的對境如有病的人、無主者、痛苦者和那些信任自己的人,無論是利益或者傷害對方,所遭受的業報會比較大。如果對象非上述悲心的對境,則業報較小。如在《親友書》中所說:
“恒貪不具對治法,功德主田之事生,
五種善惡更爲重,故當精勤行大善。”
而上述因素中,對象和意願最爲重要,如同《俱舍論》中所說:
“所謂順現法受業,依田意樂之差別。”
假如造了很大的業,卻沒有前行和結行,那麼這樣的善業和惡業不能累積,叫做“作已不集業”,因此,這樣的果報不能如應成熟。同樣的,如果此人的行爲沒有正行,只有前行和結行,比如他人的善業和惡業,我們心中隨喜的話,就是“非作已集業”,那麼即使未造作此業,果報卻能累積而如應成熟。
5,造作者的多寡 假如有很多人共同來造作,那麼業力就比較大,假如只是分開或者個別來做,則業力較小。所以,假如有很多僧衆共同來念誦一部經,其功德的增長是如同僧衆的數目的倍數。假如只是個人單獨的念經,那麼所獲得的只是個人的功德。同樣的,假如一百個人一起共同謀殺人,每個作業者都將承受殺人的惡業,所以業報是非常嚴重的,假如某人殺人時並沒有和他人共謀,那麼就僅是這個人來承受業報,所以力量就小。
6,地方 假如造作業力的行爲發生在寺廟中、叁寶面前或者是上師和僧衆聚集的地方,則業報較大。
7,時間 假如是在上弦月和下弦月的四個吉祥日(每月的初一、十五、初八、叁十)、在佛陀值得紀念的神聖日子以及善知識的重要節日中等等所造的業,無論善業還是惡業,都力量很大。而在其他的時間或地方,則力量較小。
8,造作者 不論所作的是善業還是惡業,如果造作者是僧衆、受過戒者或者已發願遵守某些戒律者,則業報較大。如果是沒有受過戒的人,情況則比較輕微。如佛經中所雲:
“一個在家的修行人,
如果以能裝滿叁千大千世界的油燈
來供養如來佛塔,
而有一個出家的修行者,
僅點燃少量的酥油燈芯,
其光芒僅照亮經堂前的門檻,
此功德更勝于前者的功德。”
同樣的,對于出家修行者而言,有叁種的四重罪,業報也更重。分別是:使人如射出的箭一樣快速的墮入惡道的四種罪;使人快速墮入地獄的四種罪;使人墮入地獄後難以解脫的四種罪。
使人墮入惡道的四種罪:《彌勒獅子吼經》中這樣通過詩句來描述使人如射箭一樣快速墮入惡道的四種罪:
“犯戒律者享信財,明知故犯棄誓願,
墮罪未忏已過夜,嗔恨嫉妒他人福。”
使人墮入地獄的四種罪: 依照《入菩薩行論》等經典中所說,這四種罪分別是:由于許多名聞利養而傲慢、因多聞廣學而傲慢、因持守戒律而傲慢、因廣做布施和知心友衆而傲慢。
使人墮入地獄後無法解脫的四種罪:依照《五墮罪輕重宣講經》中所說:
“觸犯根本墮,毀謗諸菩薩,
對法生憎恨,持有邪見者。”
由于擔心引用太多經典上的引文將使此書篇幅太長,這裏就不再多引用了。
9,動機 來自嗔恨心而造作的業,比其他惡業要力量大。如在《優波離請問經》中所說:
“進入大乘的菩薩,
其十萬劫以來所造的淫業,
其業力遠不及凡夫對任何一個有情衆生
升起哪怕一刹那的嗔心。”
由此我們知道,如果有人對某一個殊勝的對象(如菩薩)升起刹那的嗔心,將完全摧毀其千百劫中所積累的根本善功德。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聚,
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
在《入中論》中也說到:
“由嗔諸佛子,百劫施戒善,刹那能摧壞。”
10爲誰而造業 所作的任何善惡業,如果爲他人所造,力量更強大,只爲自己所做,力量就較小。所以,一個人如果爲了他人而作業,果報只會落在造作者身上,別人並不會分擔此果報。如在《親友書》中所說:
“汝爲沙門婆羅門,師客父母王妃眷,
亦不應造諸罪業,地獄異熟他不分。”
同時,在《入菩薩行論》中也說到:
“複次于此生,親仇半已逝;
造罪苦果報,點滴候在前。”
總…
《道果前行引導文叁現分莊嚴論(堪布澤仁紮西 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