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果前行引導文叁現分莊嚴論(堪布澤仁紮西 譯)▪P22

  ..續本文上一頁

  (e)作行 由于過度使用對治方法,心變得分散,無法安住。

  如在《辨中邊論》中所說:

   “懈怠忘聖言,及沈沒掉舉,

   不作行作行,是爲五過失。”

  “怠惰”的對治方法是:在對治過患的八行中,前四種是對治怠惰的,而怠惰是五種過患裏面,第一個應舍棄的過患。此四種方法是:欲、勤、信、安。("欲"即生起強烈的願望要修好寂止。)産生專注,("勤"即精進心)能保持這種狀態,("信"即思念修止的功德生起信心)即是“欲”的因,("安"即一定要求得輕安)是精進的果。在這四者之中,最主要的是勤。因爲勤就是精進的意思,所以我們應該舍棄怠惰,要精進,這是非常重要的。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忍已需精進,精進證菩提,

   , 若無風不動,無勤福不生。

   進即喜于善。”

  在同一段詩偈中也提到努力的障礙:

  “下說其違品:同惡散劣事,

   自輕淩懶惰。貪圖懶樂味,

   習臥嗜睡眠,不厭輪回苦,

   頻生強懈怠。”

  因此,我們應該抛棄一切懶惰的因素,並且籍由努力觀修輪回世間的過患、暇滿人身的難得和生命的無常,精進地來修持禅定。

  “忘失教授”的對治方法是“正念”。觀修禅定的教授應該以正知來牢記,以正念來避免忘失。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心無正知者,聞思修所得;

  如漏瓶中水,不複住正念。”

  “昏沈和掉舉”的對治方法是:以“正知”來觀察我們所受到的昏沈和掉舉的影響。因爲昏沈和掉舉是禅定的主要障礙,如果我們不能明白這兩者,就無法去對治它。

  “不作行”的對治方法 “不作行”就是,即使我們能了解昏沈和掉舉,但是卻不采用實際行動來對治它們。所以,對治“不作行”的方法就是要行動起來,要作爲。如果我們不采用實際的對治方法,禅修的功德就無法在我們的心相續中生起。

  “作行”的對治方法是“行舍”(棄絕一切雜染諸法,平等安住在無雜染中),也就是“行平等”,讓心保持穩定平衡,如稱黃金一樣的小心翼翼,或如智者般言語謹慎,那麼,我們就會很容易達到我們的目標。對于此,在《辨中邊論》中也說到:

  “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

   不忘其所緣,覺了沈與掉,

   爲斷而作行,滅時正直轉。”

  九住心 讓心安住的實際方法有九個次第:

  “內住續住與安住,近住調服與寂靜,

   最極寂靜專住與,等持次第九住心。”

  (a)內住心 必須具備下述四個條件:觀修的對境不動、身體不動、睫毛不眨、觀修對境清晰。

  觀修的對境不動:在一個寂靜愉悅的地方,布置好一個美好莊嚴的觀修對象,如佛陀的造像或畫像等。如在《叁摩地王經》中所述:

  “佛身如金色,相好最莊嚴,

   菩薩應緣彼,心轉修正定。”

  或者,我們可以安置任何適宜的物品,如一朵藍色的花,一塊藍色的布等,放在我們正前方,遠近適中,並且靜止。

  身體不動: 我們應該依照蓮花戒大師所著《修行次第》來修持:眼睛不可全部睜開,也不能完全閉上,兩眼應注視鼻尖,坐姿挺直,心向內觀。雙肩放平,頭不可過高或過低,身體不能傾斜,鼻尖和肚臍成一條直線,牙齒和嘴唇自然放松,舌尖輕抵上颚,呼吸自然,均勻而有規律,吸氣的時候,不能有聲音,不能心懷憤怒,心要調柔,呼氣的時候也是如此。我們應坐在一個柔軟的墊子上,具備了禅修的每一個條件,身體保持挺直不動。

  睫毛不眨:眼皮遮住部分眼球,眼睛半開,不眨眼,注視觀修對象。如果有流淚的現象,不要用手去擦,任其自然流下。有疼痛感的時候,不應該注意痛苦,而必須要把心專注在禅修的對象上。

  清晰的觀修對象:我們不應該去評斷區分觀修對象的好壞,無論對象如何,都要努力做到讓其在自己無分別的心識中,自然清晰地顯現出來。

  (b)續住心:初學者不可能長時間地禅修,因此,應該多次而短時間地來持續禅修。

  (c)安住心:如果心散亂的時候,應該及時能夠了知,並調整自心再次回到禅修的對象上。

  (d)近住心:爲了防止心的散亂,以正念把心攝收在禅修的對象上。

  (e)調服心:出于對禅修功德的喜悅心,當昏沈和掉舉出現的時候,用對治的方法來及時降服之。

  (f)寂靜心:由于散亂而心生不樂的時候,應把心專注在禅修的對象上,從而使心平靜下來。

  (g)最極寂靜心:當禅修中出現貪欲等障礙的時候,應專注在禅修對象上,讓心平息。

  (h)專注心:若使用對治方法來去處昏沈和掉舉,心能遠離沈掉諸妄念,則讓心坦然安住。

  (i)等持心:由于長期禅修的習慣力量,可以毫不

  費力進入禅定的狀態中,在身心輕安未升起之前,這個階段屬于欲界的專一禅修的靜住狀態。當身心輕安生起後,則屬于靜慮地(色界的禅定),即正奢摩地,是真實的寂止。關于此,在《經莊嚴論》中說:

  “心住內所緣,其流令不散,

   散亂速覺了,還安住所緣,

   具慧上上轉,于內攝其心,

   次見功德故,于定心調服,

   觀散亂過故,止息不欣喜,

   貪心憂等起,應如是寂靜,

   次勤律儀者,由心有作行,

   能得任運轉,由習無作行,

   次獲得圓滿,身心妙輕安,

   名爲有作意。”

  九住心的每一個次第都必須通過以上所講的破五過和依八行來調服。

  我們必須了知,在五種過患中的主要過失,是昏沈和掉舉。如果出現昏沈,則應該減少禅修前的食物,並坐在較高的位置上,穿著薄的衣服,坐在比較薄的墊子上,以清晰和響亮的聲音來念誦皈依和祈請文等等,禅修的時候,身心要在警惕而敏感的狀態中。當掉舉産生的時候,則使用和對治昏沈相反的方法來對治。當昏沈和掉舉都平息的時候,則在放松的狀態中來禅修。

  五種禅修體驗

  經過這樣的禅修,我們的心中將一個接一個産生無數相續不斷、如水流般的念頭,這是粗糙的心所難以衡量的。事實上,這些念頭原本即存在,只是我們從沒有觀修過自心,沒有注意過這些念頭。現在注意到這些念頭以後,我們可能會認爲“我的念頭比以前多了,所以,我無法進行禅修”。然而這只是禅修的五種體驗中的第一種,也就是認識到念頭出生的體驗,被稱爲“如懸崖瀑布”。

  經過這樣的禅修,我們會感到一個念頭接著另一個念頭生出,在某個時候,念頭可能會停止,但是,立刻又會再觀察到念頭的流動,這樣,我們的念頭會時斷時續地輪流。這是禅修的第二種體驗,即念頭輪休的體驗,被稱爲“如澗谷溪水”。

  再次,繼續慎重地禅修,在某個階段的時候,念頭的流動將逆轉,如在打噴嚏時念頭會突然停止一樣。我們應極其理智地觀察這個念頭的停止。偶爾,心識的清明也會産生,然後又被念頭的流動打斷。這是第叁種禅修體驗,即念頭的歇止,被稱爲“如叁河相會池”。

  繼續依此禅修,大部分的念頭流動都會停止,心將保持在專注的狀態中,在此時,僅有一、兩個念頭會偶爾生出,但轉瞬即逝。這是第四種體驗,念頭如波浪之體驗,被稱爲“如有波浪之大海”。

  繼續依此禅修,所有思維的集散都已經停止,專注的心和光明已能生起。這是第五種體驗,即平息一切念頭的體驗,被稱爲“如無波浪之大海”。雖然此時遠離了一切念頭的活動,心能保持清明,但是如果不能得到心的光明,那就只是安住在念頭的止息之中。因此,在心的專注之中,我們應該禅修,直到內心生起澄耀的光明,如同燈焰不受到風的幹擾一樣。

  依此繼續禅修,當禅修對境上也能生起光明的時候,我們不再注視所觀修的對象,而將心內觀,向內觀照自心的光明。如果昏沈和掉舉出現的時候,用上述的對治方法來消除。毫不費心地,我們自然安住在心性的光明中。

  依此清晰地觀修,如果在一座之中,開始時情況不太好,但後面有了好轉,我們則需要堅持;如果堅持後,心還是散亂,不能保持安住,並且身心都不舒服,那是因爲心過于緊收,因此這時應該放松來修。我們應該飲食有節製,並且吃對身體有益的食物;睡眠要有規律,不應日夜顛倒,以此來養生。恢複健康後,即可努力禅修。

  我們應居住在寂靜的地方,坐在一個舒適的坐墊上,以毗盧遮那佛的坐姿安坐,先念誦皈依、祈請文,發菩提心後,這樣來思維:“唉!從無始以來至今,我的心一直被分別妄念的風所吹動,一直在胡思亂想。即使是彈指的片刻,心也無法專注在善業的對境上。因此,我至今還未超越輪回的苦海,也沒有能力去救度他人。這是非常不好的。因此,從今天起,我必須依止善知識的教授,努力實修來達到身心輕安的大樂,把心安住在禅定中,得到圓滿的菩提果。”

  在修持的時候,我們應先斷除深重的喘息、心態的散亂、氣息的大聲出入等,再無誤地數息21次(呼氣和吸氣一次爲一息),身體和聲音要達到平和。觀察心中流動的念頭中,什麼是粗的妄念。如果對外境貪愛的念頭生起,就應該作身體不淨觀的禅修來去除妄念;同樣的,對生起的嗔恨要禅修慈心;對于無明,則觀修緣起;對于嫉妒心,則觀修自他平等;對于傲慢,則觀修自他交換或者觀修衆生根性的不同。

  還有,我們應觀察是否有粗重的煩…

《道果前行引導文叁現分莊嚴論(堪布澤仁紮西 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