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四种功德;舍弃和六度异品的七种贪恋。
实修和六度同品的四种功德,包括:远离与六度相违的如吝啬、不守戒、嗔恨、怠惰、散乱和邪慧,而生出的功德;
每一度都具有无分别智慧之助伴的功德;每一度皆能圆满众生之心愿,其果的功德;每一度都能通过三乘来成就所有的众生,其作用的功德。如在《经庄严论》中所说:
“远离布施之违缘,具足无别之智慧
圆满众生之心愿,三乘成就诸众生。”
我们可以将此运用在其他五度上,如持戒等。
舍弃和六度异品的七种贪恋
在《经庄严论》中说到:
“菩萨所修之布施,莫贪、不贪、无有贪。
还有诸如亦非贪,莫贪、不贪、无有贪。”
将此应用到六度的每一度,此诗偈的意义是:当我们舍弃七种贪恋时,就是在实修七种无贪。这七种贪恋分别是:
(1)贪恋六度的异品,如布施之异品吝啬等;
(2)对怠惰的贪恋;
(3)在修持上以少为满足;
(4)对今生回报的贪恋;
(5)对来生果报的贪恋;
(6)对负面习气如随眠等的贪恋;
(7)对放逸的贪恋;
关于这些,伟大的萨迦班智达说到:
“应舍、怠惰及自满, 功德、果报、习气与,
散乱此等七种贪,智者所应舍弃之。”
(c)六度的功德
在《宝鬘论》中说到:
“施财戒安乐,忍美精进威,
定寂慧解脱,悲成一切利。”
c为了成就他人,修学四摄法
在《本生传》中说到:
“善巧布施以招唤,继之和言与悦语,
后以同行令安稳,共事实修互认同。”
(a)布施 在《广博仙人请问经》中讲到有三十二种我们应该舍弃的不清净布施,其中有:不清净的动机,如为了得到今生的德高望重和回报以及来生的果报;不清净的对境,如不布施给贫困者,而去布施给富有者、国王和妓女等;不清净的物质,如以肉、酒以及用来屠杀的动物等来做布施。我们应该以清净的布施来摄受修法的眷属。
(b)爱语 首先以和言悦语让他人得到满足,然后为了他人的成就,依照他们个别的根基来传法。
(c)同行 虽然他们以前听闻过佛法,但是不愿意去实修,我们通过一些特别的方法,使他们能实修这些佛法。
(d)共事 为了让他人修行,我们自己以身作则来精进实修善业。如在《经庄严论》中所说:
“施同示劝学,自亦随顺转,
是为爱乐语,利行及同事。”
观修四摄法的方法
如下:“唉!直到现在,我还不能如法地来报答如母众生的恩德。由于自私自利的缘故,我嫉妒那些比我优秀的人,轻视那些不如我的人,和那些与我相同的人竞争,一直在造作厚颜的行为。所以,在无止尽的轮回中仍然遭受着种种痛苦的折磨。从今天起,我将放弃所有自私自利的思想,为了他们的快乐和幸福,愿将自己三世以来身口意所积累的一切善业完全给予如父母一样的众生。由此布施,愿那些希望得到食物的众生都可以得到食物;希望得到衣服的众生都得到衣服;希望得到住所的都得到住所;希望得到奴仆的都得到奴仆;希望生病的人得到医生、药物和护士;愿贫穷者得到宝藏;无助的人得到保护;无依者得到护持;愿旅游者得到向导;渡河者得到舟船、木筏、桥梁等等。总之,不管他们希望得到什么,他们所想要的财物都可以无止尽地出现在他们面前。”我们希望这一切都得以实现并生起欢喜心。
接下来,我们应该这样想:“我的所有财物都已经布施给众生,所以,我不再贪着这些事物;我的身体也已经布施给众生,所以,不论他们在我的身上实施怎样的伤害,如杀我、咒骂我、打我、玷污我、危害我、侵犯我等等,我将完全迎合他们的需要。”
“如同佛子菩萨们由于愿完成自他二利的广大事业,而实修如六度、四摄法等深广大行一样,我也将使自己修行从布施到智慧的六度之大行。我也将施与清净的布施、摄受法器的弟子,并依他们的根基来传法,并使他们依循正见来实修。我也将生起欢喜心,实修广大甚深的佛法,以此为典范来引领他人。”之后发愿:“愿这一切皆得以圆满实现。”并由此生起欢喜心。
如果愿意,在每座之间,我们可以念诵《入菩萨行论》中的偈语如下:
“如是诸观行,所积一切善,
以彼愿消除,有情一切苦。”
3 胜义菩提心:止观双运
在大多数论著中,对于胜义菩提心的观修,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如在一些古老的书中说:
“胜义菩提心是,远离一切事物,远离能取所取,是无我的境界。”
观修这个含义,分为三部分:
(1)胜义菩提心的本质;
(2)生起胜义菩提心的方法;
(3)如何实修胜义菩提心
(1)胜义菩提心的本质
某些外道所假立的“常一自在我”(古印度一个教派所虚构的“我”,不灭故常,五方分故一,能独立存在故是自在),声闻缘觉二乘所假立的五蕴、十八界和十二处,唯识派所假立的实有的心识等等,无非是对执常本性的错误认知,并非是胜义菩提心。一切轮回和涅磐的根本,是心原始的自性,远离了一切戏论(由分别心而导致的偏见),这是胜义菩提心的本质。如同龙树菩萨所说:
“诸佛菩提心,不被我、蕴、识,
妄念所蒙蔽,本有之空性。”
胜义菩提心是了知轮回和涅磐无二、快乐和痛苦无二的根本,如果我们能了悟胜义菩提心这样的本质,就将会了悟所有现象的本质。如圣天论师说:
“说一法见者,即一切见者,
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
(2)生起胜义菩提心的方法
a寂止:依照将心专注的方法,消除一切执着有相的分别妄想,将心安住在本性的光明中。
b胜观:先去除能取所取的无明面纱,再分析每一种现象的本质而不互相混淆,由此见到心本来的面目。在《宝云经》中说到:
“何谓止?即制心一处。
何谓观?即真实了悟每一种个别的现象。”
同时,在《经庄严论》中也说到:
“正住为所依,心安住于心,
及善思择法,应知是止观。”
(3)如何实修胜义菩提心
此部分有三:a观修寂止;b观修胜观;c观修止观双运。
a 观修寂止 在《入菩萨行论》中说到:
“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
知已先求止,止由离贪成。”
因此,要将我执连根拔起,需要观修胜观;要观修胜观必须先观修寂止;观修寂止必须身心处于寂静,所以,我们首先要放弃一切世俗的活动,如耕地、贸易、外在的妙欲以及内心的贪着等妄念,如果不放弃这些,将无法生起专注的真实禅定,甚至会产生对世俗活动贪着的过患。如在《劝发增上意乐经》中所说:
“师劝心不悦,法教亦不行,
戒律将弛废,皆因贪俗事,
沉溺繁琐中,劳碌痛苦多,
无修而烦恼,皆因贪俗事。”
对于贪着妙欲的过患,在《入菩萨行论》中说到:
“现世及来世,诸欲引灾祸,
今生砍杀缚,来世入地狱。”
同时,在另一首诗偈里说到:
“积护耗尽苦,应知财多祸。”
对于贪爱某些有情的过患,在《入菩萨行论》中说:
“若贪诸有情,则障实性慧,
亦毁厌离心,终遭愁叹苦。
若心专念彼,此生将虚度,
无常众亲友,亦坏真常法。
行为同凡愚,必堕三恶趣;
心若赴圣境,何需近凡愚?
刹那成密友,须臾复结仇,
喜处亦生嗔,凡夫取悦难。
忠告则生嗔,反劝离诸善,
若不从彼语,嗔怒堕恶趣。
妒高竞相等,傲卑赞复骄,
逆耳更生嗔,处俗怎得益,
伴愚必然生,自赞毁他过,
好谈世间乐,无义不善事。”
同时,至尊扎巴坚赞也说:
“居于静处禅修者,俗友为伴难得寂,
应对凡夫生厌离,由舍邪命获寂静。”
同样的,我们也应舍弃对敌人的嗔恨之心。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若心执灼嗔,意即不寂静,
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
纵人以利敬,恩施来依者,
施主若易嗔,反遭彼弑害。
嗔令亲友厌,虽施亦不依,
若心有嗔恚,安乐不久住。”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回想在前面讲述因果业报的章节里的诗偈。
如上所述,我们应舍弃对那些让我们生出贪嗔的对境的贪恋,并且独自居住于寺院、山林中、森林旁边等寂静的地方,来修习禅定。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故当独自栖,事少易安乐,
灵秀宜人林,止息众散乱。”
在同一段文章中又说到:
“远离诸尘缘,思彼具功德,
尽息诸分别,观修菩提心。”
如此,在静处观修寂止的话,要首先了解到应该断除的五种过失,然后再运用八种对治过失的方法,最后,依九住心来修寂止。
五种过失是:
(a)怠惰 心不致力于善业的修行;
(b)健忘 虽然修一些善业,但忘失了观修禅定的教授;
(c)昏沉和掉举 即使没有忘失教授,但是心昏沉或散乱不专注;
(d)不作行 即使知道自己的心昏沉或掉举,却不致力于找寻对治的方法;
…
《道果前行引导文三现分庄严论(堪布泽仁扎西 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