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果前行引導文叁現分莊嚴論(堪布澤仁紮西 譯)▪P21

  ..續本文上一頁的四種功德;舍棄和六度異品的七種貪戀。

  實修和六度同品的四種功德,包括:遠離與六度相違的如吝啬、不守戒、嗔恨、怠惰、散亂和邪慧,而生出的功德;

  每一度都具有無分別智慧之助伴的功德;每一度皆能圓滿衆生之心願,其果的功德;每一度都能通過叁乘來成就所有的衆生,其作用的功德。如在《經莊嚴論》中所說:

  “遠離布施之違緣,具足無別之智慧

   圓滿衆生之心願,叁乘成就諸衆生。”

  我們可以將此運用在其他五度上,如持戒等。

  舍棄和六度異品的七種貪戀

  在《經莊嚴論》中說到:

  “菩薩所修之布施,莫貪、不貪、無有貪。

   還有諸如亦非貪,莫貪、不貪、無有貪。”

  將此應用到六度的每一度,此詩偈的意義是:當我們舍棄七種貪戀時,就是在實修七種無貪。這七種貪戀分別是:

  (1)貪戀六度的異品,如布施之異品吝啬等;

  (2)對怠惰的貪戀;

  (3)在修持上以少爲滿足;

  (4)對今生回報的貪戀;

  (5)對來生果報的貪戀;

  (6)對負面習氣如隨眠等的貪戀;

  (7)對放逸的貪戀;

  關于這些,偉大的薩迦班智達說到:

  “應舍、怠惰及自滿, 功德、果報、習氣與,

  散亂此等七種貪,智者所應舍棄之。”

  (c)六度的功德

  在《寶鬘論》中說到:

  “施財戒安樂,忍美精進威,

   定寂慧解脫,悲成一切利。”

  c爲了成就他人,修學四攝法

  在《本生傳》中說到:

   “善巧布施以招喚,繼之和言與悅語,

   後以同行令安穩,共事實修互認同。”

  (a)布施 在《廣博仙人請問經》中講到有叁十二種我們應該舍棄的不清淨布施,其中有:不清淨的動機,如爲了得到今生的德高望重和回報以及來生的果報;不清淨的對境,如不布施給貧困者,而去布施給富有者、國王和妓女等;不清淨的物質,如以肉、酒以及用來屠殺的動物等來做布施。我們應該以清淨的布施來攝受修法的眷屬。

  (b)愛語 首先以和言悅語讓他人得到滿足,然後爲了他人的成就,依照他們個別的根基來傳法。

  (c)同行 雖然他們以前聽聞過佛法,但是不願意去實修,我們通過一些特別的方法,使他們能實修這些佛法。

  (d)共事 爲了讓他人修行,我們自己以身作則來精進實修善業。如在《經莊嚴論》中所說:

  “施同示勸學,自亦隨順轉,

   是爲愛樂語,利行及同事。”

  觀修四攝法的方法

  如下:“唉!直到現在,我還不能如法地來報答如母衆生的恩德。由于自私自利的緣故,我嫉妒那些比我優秀的人,輕視那些不如我的人,和那些與我相同的人競爭,一直在造作厚顔的行爲。所以,在無止盡的輪回中仍然遭受著種種痛苦的折磨。從今天起,我將放棄所有自私自利的思想,爲了他們的快樂和幸福,願將自己叁世以來身口意所積累的一切善業完全給予如父母一樣的衆生。由此布施,願那些希望得到食物的衆生都可以得到食物;希望得到衣服的衆生都得到衣服;希望得到住所的都得到住所;希望得到奴仆的都得到奴仆;希望生病的人得到醫生、藥物和護士;願貧窮者得到寶藏;無助的人得到保護;無依者得到護持;願旅遊者得到向導;渡河者得到舟船、木筏、橋梁等等。總之,不管他們希望得到什麼,他們所想要的財物都可以無止盡地出現在他們面前。”我們希望這一切都得以實現並生起歡喜心。

  接下來,我們應該這樣想:“我的所有財物都已經布施給衆生,所以,我不再貪著這些事物;我的身體也已經布施給衆生,所以,不論他們在我的身上實施怎樣的傷害,如殺我、咒罵我、打我、玷汙我、危害我、侵犯我等等,我將完全迎合他們的需要。”

  “如同佛子菩薩們由于願完成自他二利的廣大事業,而實修如六度、四攝法等深廣大行一樣,我也將使自己修行從布施到智慧的六度之大行。我也將施與清淨的布施、攝受法器的弟子,並依他們的根基來傳法,並使他們依循正見來實修。我也將生起歡喜心,實修廣大甚深的佛法,以此爲典範來引領他人。”之後發願:“願這一切皆得以圓滿實現。”並由此生起歡喜心。

  如果願意,在每座之間,我們可以念誦《入菩薩行論》中的偈語如下:

  “如是諸觀行,所積一切善,

   以彼願消除,有情一切苦。”

  3 勝義菩提心:止觀雙運

  在大多數論著中,對于勝義菩提心的觀修,有各種不同的解釋,如在一些古老的書中說:

  “勝義菩提心是,遠離一切事物,遠離能取所取,是無我的境界。”

  觀修這個含義,分爲叁部分:

  (1)勝義菩提心的本質;

  (2)生起勝義菩提心的方法;

  (3)如何實修勝義菩提心

  (1)勝義菩提心的本質

  某些外道所假立的“常一自在我”(古印度一個教派所虛構的“我”,不滅故常,五方分故一,能獨立存在故是自在),聲聞緣覺二乘所假立的五蘊、十八界和十二處,唯識派所假立的實有的心識等等,無非是對執常本性的錯誤認知,並非是勝義菩提心。一切輪回和涅磐的根本,是心原始的自性,遠離了一切戲論(由分別心而導致的偏見),這是勝義菩提心的本質。如同龍樹菩薩所說:

  “諸佛菩提心,不被我、蘊、識,

   妄念所蒙蔽,本有之空性。”

  勝義菩提心是了知輪回和涅磐無二、快樂和痛苦無二的根本,如果我們能了悟勝義菩提心這樣的本質,就將會了悟所有現象的本質。如聖天論師說:

  “說一法見者,即一切見者,

   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

  (2)生起勝義菩提心的方法

  a寂止:依照將心專注的方法,消除一切執著有相的分別妄想,將心安住在本性的光明中。

  b勝觀:先去除能取所取的無明面紗,再分析每一種現象的本質而不互相混淆,由此見到心本來的面目。在《寶雲經》中說到:

  “何謂止?即製心一處。

   何謂觀?即真實了悟每一種個別的現象。”

  同時,在《經莊嚴論》中也說到:

  “正住爲所依,心安住于心,

   及善思擇法,應知是止觀。”

  (3)如何實修勝義菩提心

  此部分有叁:a觀修寂止;b觀修勝觀;c觀修止觀雙運。

  a 觀修寂止 在《入菩薩行論》中說到:

  “有止諸勝觀,能滅諸煩惱。

   知已先求止,止由離貪成。”

  因此,要將我執連根拔起,需要觀修勝觀;要觀修勝觀必須先觀修寂止;觀修寂止必須身心處于寂靜,所以,我們首先要放棄一切世俗的活動,如耕地、貿易、外在的妙欲以及內心的貪著等妄念,如果不放棄這些,將無法生起專注的真實禅定,甚至會産生對世俗活動貪著的過患。如在《勸發增上意樂經》中所說:

   “師勸心不悅,法教亦不行,

   戒律將弛廢,皆因貪俗事,

   沈溺繁瑣中,勞碌痛苦多,

   無修而煩惱,皆因貪俗事。”

  對于貪著妙欲的過患,在《入菩薩行論》中說到:

   “現世及來世,諸欲引災禍,

   今生砍殺縛,來世入地獄。”

  同時,在另一首詩偈裏說到:

   “積護耗盡苦,應知財多禍。”

  對于貪愛某些有情的過患,在《入菩薩行論》中說:

   “若貪諸有情,則障實性慧,

   亦毀厭離心,終遭愁歎苦。

   若心專念彼,此生將虛度,

   無常衆親友,亦壞真常法。

   行爲同凡愚,必墮叁惡趣;

   心若赴聖境,何需近凡愚?

   刹那成密友,須臾複結仇,

   喜處亦生嗔,凡夫取悅難。

   忠告則生嗔,反勸離諸善,

   若不從彼語,嗔怒墮惡趣。

   妒高競相等,傲卑贊複驕,

   逆耳更生嗔,處俗怎得益,

   伴愚必然生,自贊毀他過,

   好談世間樂,無義不善事。”

  同時,至尊紮巴堅贊也說:

   “居于靜處禅修者,俗友爲伴難得寂,

   應對凡夫生厭離,由舍邪命獲寂靜。”

  同樣的,我們也應舍棄對敵人的嗔恨之心。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若心執灼嗔,意即不寂靜,

   喜樂亦難生,煩躁不成眠。

   縱人以利敬,恩施來依者,

   施主若易嗔,反遭彼弑害。

  嗔令親友厭,雖施亦不依,

   若心有嗔恚,安樂不久住。”

  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回想在前面講述因果業報的章節裏的詩偈。

  如上所述,我們應舍棄對那些讓我們生出貪嗔的對境的貪戀,並且獨自居住于寺院、山林中、森林旁邊等寂靜的地方,來修習禅定。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故當獨自棲,事少易安樂,

   靈秀宜人林,止息衆散亂。”

  在同一段文章中又說到:

  “遠離諸塵緣,思彼具功德,

   盡息諸分別,觀修菩提心。”

  如此,在靜處觀修寂止的話,要首先了解到應該斷除的五種過失,然後再運用八種對治過失的方法,最後,依九住心來修寂止。

  五種過失是:

  (a)怠惰 心不致力于善業的修行;

  (b)健忘 雖然修一些善業,但忘失了觀修禅定的教授;

  (c)昏沈和掉舉 即使沒有忘失教授,但是心昏沈或散亂不專注;

  (d)不作行 即使知道自己的心昏沈或掉舉,卻不致力于找尋對治的方法;

  …

《道果前行引導文叁現分莊嚴論(堪布澤仁紮西 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