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道果前行引导文三现分庄严论(堪布泽仁扎西 译)▪P22

  ..续本文上一页

  (e)作行 由于过度使用对治方法,心变得分散,无法安住。

  如在《辨中边论》中所说:

   “懈怠忘圣言,及沉没掉举,

   不作行作行,是为五过失。”

  “怠惰”的对治方法是:在对治过患的八行中,前四种是对治怠惰的,而怠惰是五种过患里面,第一个应舍弃的过患。此四种方法是:欲、勤、信、安。("欲"即生起强烈的愿望要修好寂止。)产生专注,("勤"即精进心)能保持这种状态,("信"即思念修止的功德生起信心)即是“欲”的因,("安"即一定要求得轻安)是精进的果。在这四者之中,最主要的是勤。因为勤就是精进的意思,所以我们应该舍弃怠惰,要精进,这是非常重要的。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忍已需精进,精进证菩提,

   , 若无风不动,无勤福不生。

   进即喜于善。”

  在同一段诗偈中也提到努力的障碍:

  “下说其违品:同恶散劣事,

   自轻凌懒惰。贪图懒乐味,

   习卧嗜睡眠,不厌轮回苦,

   频生强懈怠。”

  因此,我们应该抛弃一切懒惰的因素,并且籍由努力观修轮回世间的过患、暇满人身的难得和生命的无常,精进地来修持禅定。

  “忘失教授”的对治方法是“正念”。观修禅定的教授应该以正知来牢记,以正念来避免忘失。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心无正知者,闻思修所得;

  如漏瓶中水,不复住正念。”

  “昏沉和掉举”的对治方法是:以“正知”来观察我们所受到的昏沉和掉举的影响。因为昏沉和掉举是禅定的主要障碍,如果我们不能明白这两者,就无法去对治它。

  “不作行”的对治方法 “不作行”就是,即使我们能了解昏沉和掉举,但是却不采用实际行动来对治它们。所以,对治“不作行”的方法就是要行动起来,要作为。如果我们不采用实际的对治方法,禅修的功德就无法在我们的心相续中生起。

  “作行”的对治方法是“行舍”(弃绝一切杂染诸法,平等安住在无杂染中),也就是“行平等”,让心保持稳定平衡,如称黄金一样的小心翼翼,或如智者般言语谨慎,那么,我们就会很容易达到我们的目标。对于此,在《辨中边论》中也说到:

  “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

   不忘其所缘,觉了沉与掉,

   为断而作行,灭时正直转。”

  九住心 让心安住的实际方法有九个次第:

  “内住续住与安住,近住调服与寂静,

   最极寂静专住与,等持次第九住心。”

  (a)内住心 必须具备下述四个条件:观修的对境不动、身体不动、睫毛不眨、观修对境清晰。

  观修的对境不动:在一个寂静愉悦的地方,布置好一个美好庄严的观修对象,如佛陀的造像或画像等。如在《三摩地王经》中所述:

  “佛身如金色,相好最庄严,

   菩萨应缘彼,心转修正定。”

  或者,我们可以安置任何适宜的物品,如一朵蓝色的花,一块蓝色的布等,放在我们正前方,远近适中,并且静止。

  身体不动: 我们应该依照莲花戒大师所著《修行次第》来修持:眼睛不可全部睁开,也不能完全闭上,两眼应注视鼻尖,坐姿挺直,心向内观。双肩放平,头不可过高或过低,身体不能倾斜,鼻尖和肚脐成一条直线,牙齿和嘴唇自然放松,舌尖轻抵上颚,呼吸自然,均匀而有规律,吸气的时候,不能有声音,不能心怀愤怒,心要调柔,呼气的时候也是如此。我们应坐在一个柔软的垫子上,具备了禅修的每一个条件,身体保持挺直不动。

  睫毛不眨:眼皮遮住部分眼球,眼睛半开,不眨眼,注视观修对象。如果有流泪的现象,不要用手去擦,任其自然流下。有疼痛感的时候,不应该注意痛苦,而必须要把心专注在禅修的对象上。

  清晰的观修对象:我们不应该去评断区分观修对象的好坏,无论对象如何,都要努力做到让其在自己无分别的心识中,自然清晰地显现出来。

  (b)续住心:初学者不可能长时间地禅修,因此,应该多次而短时间地来持续禅修。

  (c)安住心:如果心散乱的时候,应该及时能够了知,并调整自心再次回到禅修的对象上。

  (d)近住心:为了防止心的散乱,以正念把心摄收在禅修的对象上。

  (e)调服心:出于对禅修功德的喜悦心,当昏沉和掉举出现的时候,用对治的方法来及时降服之。

  (f)寂静心:由于散乱而心生不乐的时候,应把心专注在禅修的对象上,从而使心平静下来。

  (g)最极寂静心:当禅修中出现贪欲等障碍的时候,应专注在禅修对象上,让心平息。

  (h)专注心:若使用对治方法来去处昏沉和掉举,心能远离沉掉诸妄念,则让心坦然安住。

  (i)等持心:由于长期禅修的习惯力量,可以毫不

  费力进入禅定的状态中,在身心轻安未升起之前,这个阶段属于欲界的专一禅修的静住状态。当身心轻安生起后,则属于静虑地(色界的禅定),即正奢摩地,是真实的寂止。关于此,在《经庄严论》中说:

  “心住内所缘,其流令不散,

   散乱速觉了,还安住所缘,

   具慧上上转,于内摄其心,

   次见功德故,于定心调服,

   观散乱过故,止息不欣喜,

   贪心忧等起,应如是寂静,

   次勤律仪者,由心有作行,

   能得任运转,由习无作行,

   次获得圆满,身心妙轻安,

   名为有作意。”

  九住心的每一个次第都必须通过以上所讲的破五过和依八行来调服。

  我们必须了知,在五种过患中的主要过失,是昏沉和掉举。如果出现昏沉,则应该减少禅修前的食物,并坐在较高的位置上,穿着薄的衣服,坐在比较薄的垫子上,以清晰和响亮的声音来念诵皈依和祈请文等等,禅修的时候,身心要在警惕而敏感的状态中。当掉举产生的时候,则使用和对治昏沉相反的方法来对治。当昏沉和掉举都平息的时候,则在放松的状态中来禅修。

  五种禅修体验

  经过这样的禅修,我们的心中将一个接一个产生无数相续不断、如水流般的念头,这是粗糙的心所难以衡量的。事实上,这些念头原本即存在,只是我们从没有观修过自心,没有注意过这些念头。现在注意到这些念头以后,我们可能会认为“我的念头比以前多了,所以,我无法进行禅修”。然而这只是禅修的五种体验中的第一种,也就是认识到念头出生的体验,被称为“如悬崖瀑布”。

  经过这样的禅修,我们会感到一个念头接着另一个念头生出,在某个时候,念头可能会停止,但是,立刻又会再观察到念头的流动,这样,我们的念头会时断时续地轮流。这是禅修的第二种体验,即念头轮休的体验,被称为“如涧谷溪水”。

  再次,继续慎重地禅修,在某个阶段的时候,念头的流动将逆转,如在打喷嚏时念头会突然停止一样。我们应极其理智地观察这个念头的停止。偶尔,心识的清明也会产生,然后又被念头的流动打断。这是第三种禅修体验,即念头的歇止,被称为“如三河相会池”。

  继续依此禅修,大部分的念头流动都会停止,心将保持在专注的状态中,在此时,仅有一、两个念头会偶尔生出,但转瞬即逝。这是第四种体验,念头如波浪之体验,被称为“如有波浪之大海”。

  继续依此禅修,所有思维的集散都已经停止,专注的心和光明已能生起。这是第五种体验,即平息一切念头的体验,被称为“如无波浪之大海”。虽然此时远离了一切念头的活动,心能保持清明,但是如果不能得到心的光明,那就只是安住在念头的止息之中。因此,在心的专注之中,我们应该禅修,直到内心生起澄耀的光明,如同灯焰不受到风的干扰一样。

  依此继续禅修,当禅修对境上也能生起光明的时候,我们不再注视所观修的对象,而将心内观,向内观照自心的光明。如果昏沉和掉举出现的时候,用上述的对治方法来消除。毫不费心地,我们自然安住在心性的光明中。

  依此清晰地观修,如果在一座之中,开始时情况不太好,但后面有了好转,我们则需要坚持;如果坚持后,心还是散乱,不能保持安住,并且身心都不舒服,那是因为心过于紧收,因此这时应该放松来修。我们应该饮食有节制,并且吃对身体有益的食物;睡眠要有规律,不应日夜颠倒,以此来养生。恢复健康后,即可努力禅修。

  我们应居住在寂静的地方,坐在一个舒适的坐垫上,以毗卢遮那佛的坐姿安坐,先念诵皈依、祈请文,发菩提心后,这样来思维:“唉!从无始以来至今,我的心一直被分别妄念的风所吹动,一直在胡思乱想。即使是弹指的片刻,心也无法专注在善业的对境上。因此,我至今还未超越轮回的苦海,也没有能力去救度他人。这是非常不好的。因此,从今天起,我必须依止善知识的教授,努力实修来达到身心轻安的大乐,把心安住在禅定中,得到圆满的菩提果。”

  在修持的时候,我们应先断除深重的喘息、心态的散乱、气息的大声出入等,再无误地数息21次(呼气和吸气一次为一息),身体和声音要达到平和。观察心中流动的念头中,什么是粗的妄念。如果对外境贪爱的念头生起,就应该作身体不净观的禅修来去除妄念;同样的,对生起的嗔恨要禅修慈心;对于无明,则观修缘起;对于嫉妒心,则观修自他平等;对于傲慢,则观修自他交换或者观修众生根性的不同。

  还有,我们应观察是否有粗重的烦…

《道果前行引导文三现分庄严论(堪布泽仁扎西 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