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果前行引導文叁現分莊嚴論(堪布澤仁紮西 譯)▪P25

  ..續本文上一頁、空和不空等等,只是假名、只是符號、只是傳統、只是一種表達方式,是和合的、空洞的、虛幻的,無意義的,本來即爲清淨、本來即爲空性、本來即爲解脫。因此,由于堅定地相信心超越了一切言語、思想和表達方式,而將心安住在不放逸、遠離能修和所修的狀態中。彌勒菩薩和龍樹菩薩都說過:

  “無一物可破,無一物可立,

   持此正見者,方可得解脫。”

  其次,薩迦班智達也這樣說:

  “自心本性中,未存有或無,

   本來無禅修,亦無禅修者,

   心不具自性,如何來描述?

   超越諸言語,亦不能述之。”

  所有這些觀點在佛陀的很多經典中都是這樣講的。如在《父子相會經》中所說:

  “在究竟的法性中,無一物可見,

   因此,亦無一物可以來分別。

   諸法只是假名、符號、傳統和表達方式而已,

   除此之外,在究竟法性中,

   一切現象皆不可見。”

  同時,在《菩薩藏經》裏面說到:

   “當行者對一切現象既不接受,也不排斥時,

   行者即對一切現象不再執著;

   當行者對一切現象不再執著時,

   行者將不生不滅;

   當行者不生不滅時,

   將完全從生、老、病、死,

   以及憂愁、悲哀、痛苦

   和心的煩惱痛苦中解脫出來。”

  此外,在《般若佛母》中說到:

   “有分別心時,

   即墮入欲界、色界、無色界;

   無分別心時,

   行者將不再受生。”

  同樣的,在同一段經文中又說到:

   “由于證悟是不可覺知的,因此

   “證悟”只是假名。

   由于佛陀是不可知的,

   因此“佛陀”亦是假名。

   全知的佛陀不具自性,

   而不具自性者,

   即是不可言說。”

  也許有人會問:“那我們應如何來利益衆生呢?”回答是:在勝義谛中,是沒有衆生存在的,因此爲衆生所作的利益和造作利益的人都是不存在的,就沒有必要來討論這些了。如在《富樓那請問經》中所說:

  “當我安住在菩提心中時,

   我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當時我並不知有衆生,

   我甚至不知有衆生之名。”

  同樣的,在《般若佛母》中說到:

   “須菩提,我不見有衆生。

   但是,不具自性的衆生被視爲衆生。

   因此,度衆生無非是世間的名言而已,

   在究竟的法性中,是無衆生存在的。”

  如果我們能這樣了解,就會破除掉對不可言說的執著。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若久修空性,必斷實有習;

   由修無所有,後亦斷空執。”

  如果這樣了知並觀修的話,我們可以將會在觀修的定中生起對明、空無執著的體驗。下座後,自然會在心中生起對陷于輪回的衆生的悲心。因此,那些希望從根本上拔除二障(所知障和煩惱障)習氣並迅速得到佛果的人,應該努力觀修智慧空性的真義。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空性能對治,煩惱所知障,

   欲速成佛者,何不修空性?”

  要了解空性,必須要積累廣大的資糧,否則,證悟空性是很難的,而且即使是證悟了空性,也會落入聲聞乘的滅定中。如在《攝頌》中說:

   “乃至善根未圓滿,彼士不能證空性。”

  同時,薩迦班智達說過:

   “聲聞亦觀空,其果乃滅定。”

  所以,方便和智慧的雙運是大乘修道中最精華的部分。

   觀修方法選擇一個幽靜的處所,虔誠地向上師和叁寶皈依和祈請,長久地觀修大悲心所引發的菩提心,選擇一個觀修對象來修寂止,如果在心中生起少分的止定後,應如下來思維:

  “唉!我心的本性的光明本來就是遠離戲論的,並且平等地安住在毫無分別的“明”“空”中。由于不能了知這些,我一直執著于“我”的存在,流浪在無邊的輪回裏。此外,因爲習慣于能取所取的迷亂習氣,執著于種種虛幻的、空洞的、不具自性的、不真實的顯現,把它們當做實際的存在,所以,我像瘋子一樣沈溺于幻象中,長久地受著痛苦的折磨。現在開始,我將依止上師的教授,來了知叁世諸佛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的精華內容,從而了知心的無上秘密。我將不再被執著于實有之惡魔所控製。”

  同時,這樣來想:“我應該通過戒律來嚴格自己的身心。”在不加思索、心態舒暢的狀態中,觀照近取蘊(有漏蘊爲前一業煩惱之取因所生,而後又爲後一業煩惱之取因,故名取蘊,即近取蘊),從而了知執著“我”和“我的”都是錯誤的。這是因爲,如果有“我”的存在,是名字、身體還是心識?姓名不是“我”,因爲姓名只是一個暫時的稱呼罷了;身體不是“我”,因爲身體只是血肉等聚合的一個稱呼,而且從頭頂到腳底,身體內和身體外,哪裏也找不出“我”;心識也不是“我”,因爲過去的心已滅,未來的心還沒有生,現在的心也將轉瞬即逝。因此,我們所認爲的自我,只是一個不具自性的幻象而已。我們應這樣在心裏反複地思維。

  同樣的,如山、圍牆、房屋等,這些種種外境的顯現,不是無緣無故産生的,也不是由四大或原子而組成的,也不是自在天或者其他造物主造成的,這些實際上並不存在的外境,只是由于自己的心被迷惑,因輪回的習氣而引發的一種顯現。這些外境就如夢境中的城市、房屋、馬、大象等是一樣的。我們應長期地這樣來思維,並由此而生出強烈的定解。

  我們接下來應繼續思維:“我們所取的外境的一切現象就如同夢境一樣,因此,我們能取的心也如同夢中所體驗的心一樣,在究竟上來說並不存在。所以,一切能取所取所顯現的現象,都是幻象、假象和騙局。”

  現在把心向內觀照,此時去除了能取所取的面紗,長久地直接觀照自心赤裸裸的光明。當我們有了極清晰的光明的體驗後,應如下來觀察自心的光明:首先,在觀察光明心的根源時,無法找到光明心的因,因此,這是無生的空性;其次,我們觀察心住在哪裏,卻發現心不在身體內、外和中間,心也沒有顔色和形狀。不論自己如何尋找,都無法找到心住何處。因此,心是無住的清明空性;最後,觀察心是從何處滅的,我們會發現心是不會滅的。因此心是不滅的大樂空性。所以,這個空性中極清晰並赤裸裸的心,是遠離一切的因、果和本體的,是毫不具自性的。

  體驗到空性的禅修者,光明的自性無論何時何處也不會終止,在體驗中,心無比的明亮。在那種光明中,沒有任何實有的存在,空性中,心的光明也不會終止。這就是明空無執著,是離戲平等,不可言說並且超越心識,在這樣的狀態中,將心保持于赤裸和光明中,甚至不執著于不可言說。如果生起了分別妄想,不要讓它發展,應把它完全斷除,在無執著中安住。首先,用戒律來嚴格安住自心;其次,把心輕松地安住;最後,在遠離希望和恐懼的狀態中安住。

  總而言之,應把光明而無執著的心輕松而不費力地安住在不散亂、無觀修對象的狀態中,依此方式,多次重複地來觀修,但每次觀修時間不要太長。我們不要對禅修起厭煩心,而應在每次禅修後善加保持。

  禅修結束後,在下座的時候,我們應這樣想:“一切法的自性是離戲的,沒有分別,不可言說,超越心識,無根源,如同虛空一般。但如母衆生沒有了知到這些,因我執和能取所取的執著而將自己捆綁于輪回中,沈溺于幻象裏,這是很可悲的。爲了如母衆生,我必須證得佛果。”之後,我們應將此觀修功德回向一切衆生。

  在每座之間,我們應念誦如下:

   “如同魔術師幻變,車馬大象之種種,

   如此顯現非實有,應知諸法亦如是。”

  我們應了解一切現象都如魔術師的魔術一般皆爲幻象,並應爲利益一切衆生而努力。

  c觀修止觀雙運

  寂止是將念頭完全停止,什麼也不去執著;勝觀是以智慧來斷除所有的增益,不再有執著的對境。融合此二者來觀空,即爲止觀雙運的實修。在《經莊嚴論》中說:

   “應知止觀雙運道,乃須遵守之誓願。”

  觀修止觀雙運的方法,大部分在前面已經提到過。我們可如下來修持:

  我們應首先了知,觀修的對象、觀修的方法還有觀修者這叁者都是虛幻不具自性的,然後在這樣的智慧狀態下,將心專一安住在不會終止的光明中的寂止,和完全了知一切現象無生的勝觀,在這樣止與觀無二無別的光明中,讓心安住。如果堅固地住于止中,就要生起妙觀察的智慧;如果心由于過度的觀察而不能安住,就應該把心放松。這樣輪流來雙運,才不會走上歧途。如果不能了知這些重點,那麼無論我們修寂止有多麼堅固,仍然會落入四種世俗的禅定中,而不論我們勝觀的觀修多麼好,也必會落入無色界四天中的任何一天。因此,去除一切錯誤禅定,正確地來修持,是非常重要的。

  即使在每座之間,我們也不應該讓感官的六識去追逐外境的六塵,並且要了知一切現象皆存在于法界性中,一切無非都是心的顯現。我們應該以這樣的心,來爲一切衆生的利益而努力。到此爲止,關于菩薩道的共同教授已經講完。

  二不共的體驗將在金剛乘的修道中獲得,因此而歡喜。

  在《金剛乘根本論頌》中說:不共的瑜伽修行者具有不共的禅定,不共的禅定狀態中具有不共的體驗。這裏不共的瑜伽修行者指的是金剛乘行者;不共的禅定指的是下面所要講的成熟和解脫的一切道路(成熟指的是爲了成熟而做的灌頂;解脫是指爲了解脫而做的教導)。不共的體驗是指依賴不共的禅定而生起的體驗。

  要詳細來講述金剛乘的不共體驗是難以盡述的,簡要來說,有叁種道:去除障礙的入道,去除貪欲之道,和究竟證悟之道;有叁種覺受:身覺受,心覺受,夢覺受;有叁種拙火修持:知見上的拙火修持,聚集九種節的拙火修持,燃燒明…

《道果前行引導文叁現分莊嚴論(堪布澤仁紮西 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