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空和不空等等,只是假名、只是符号、只是传统、只是一种表达方式,是和合的、空洞的、虚幻的,无意义的,本来即为清净、本来即为空性、本来即为解脱。因此,由于坚定地相信心超越了一切言语、思想和表达方式,而将心安住在不放逸、远离能修和所修的状态中。弥勒菩萨和龙树菩萨都说过:
“无一物可破,无一物可立,
持此正见者,方可得解脱。”
其次,萨迦班智达也这样说:
“自心本性中,未存有或无,
本来无禅修,亦无禅修者,
心不具自性,如何来描述?
超越诸言语,亦不能述之。”
所有这些观点在佛陀的很多经典中都是这样讲的。如在《父子相会经》中所说:
“在究竟的法性中,无一物可见,
因此,亦无一物可以来分别。
诸法只是假名、符号、传统和表达方式而已,
除此之外,在究竟法性中,
一切现象皆不可见。”
同时,在《菩萨藏经》里面说到:
“当行者对一切现象既不接受,也不排斥时,
行者即对一切现象不再执着;
当行者对一切现象不再执着时,
行者将不生不灭;
当行者不生不灭时,
将完全从生、老、病、死,
以及忧愁、悲哀、痛苦
和心的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
此外,在《般若佛母》中说到:
“有分别心时,
即堕入欲界、色界、无色界;
无分别心时,
行者将不再受生。”
同样的,在同一段经文中又说到:
“由于证悟是不可觉知的,因此
“证悟”只是假名。
由于佛陀是不可知的,
因此“佛陀”亦是假名。
全知的佛陀不具自性,
而不具自性者,
即是不可言说。”
也许有人会问:“那我们应如何来利益众生呢?”回答是:在胜义谛中,是没有众生存在的,因此为众生所作的利益和造作利益的人都是不存在的,就没有必要来讨论这些了。如在《富楼那请问经》中所说:
“当我安住在菩提心中时,
我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当时我并不知有众生,
我甚至不知有众生之名。”
同样的,在《般若佛母》中说到:
“须菩提,我不见有众生。
但是,不具自性的众生被视为众生。
因此,度众生无非是世间的名言而已,
在究竟的法性中,是无众生存在的。”
如果我们能这样了解,就会破除掉对不可言说的执着。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若久修空性,必断实有习;
由修无所有,后亦断空执。”
如果这样了知并观修的话,我们可以将会在观修的定中生起对明、空无执着的体验。下座后,自然会在心中生起对陷于轮回的众生的悲心。因此,那些希望从根本上拔除二障(所知障和烦恼障)习气并迅速得到佛果的人,应该努力观修智慧空性的真义。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空性能对治,烦恼所知障,
欲速成佛者,何不修空性?”
要了解空性,必须要积累广大的资粮,否则,证悟空性是很难的,而且即使是证悟了空性,也会落入声闻乘的灭定中。如在《摄颂》中说:
“乃至善根未圆满,彼士不能证空性。”
同时,萨迦班智达说过:
“声闻亦观空,其果乃灭定。”
所以,方便和智慧的双运是大乘修道中最精华的部分。
观修方法选择一个幽静的处所,虔诚地向上师和三宝皈依和祈请,长久地观修大悲心所引发的菩提心,选择一个观修对象来修寂止,如果在心中生起少分的止定后,应如下来思维:
“唉!我心的本性的光明本来就是远离戏论的,并且平等地安住在毫无分别的“明”“空”中。由于不能了知这些,我一直执着于“我”的存在,流浪在无边的轮回里。此外,因为习惯于能取所取的迷乱习气,执着于种种虚幻的、空洞的、不具自性的、不真实的显现,把它们当做实际的存在,所以,我像疯子一样沉溺于幻象中,长久地受着痛苦的折磨。现在开始,我将依止上师的教授,来了知三世诸佛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的精华内容,从而了知心的无上秘密。我将不再被执着于实有之恶魔所控制。”
同时,这样来想:“我应该通过戒律来严格自己的身心。”在不加思索、心态舒畅的状态中,观照近取蕴(有漏蕴为前一业烦恼之取因所生,而后又为后一业烦恼之取因,故名取蕴,即近取蕴),从而了知执着“我”和“我的”都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如果有“我”的存在,是名字、身体还是心识?姓名不是“我”,因为姓名只是一个暂时的称呼罢了;身体不是“我”,因为身体只是血肉等聚合的一个称呼,而且从头顶到脚底,身体内和身体外,哪里也找不出“我”;心识也不是“我”,因为过去的心已灭,未来的心还没有生,现在的心也将转瞬即逝。因此,我们所认为的自我,只是一个不具自性的幻象而已。我们应这样在心里反复地思维。
同样的,如山、围墙、房屋等,这些种种外境的显现,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也不是由四大或原子而组成的,也不是自在天或者其他造物主造成的,这些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外境,只是由于自己的心被迷惑,因轮回的习气而引发的一种显现。这些外境就如梦境中的城市、房屋、马、大象等是一样的。我们应长期地这样来思维,并由此而生出强烈的定解。
我们接下来应继续思维:“我们所取的外境的一切现象就如同梦境一样,因此,我们能取的心也如同梦中所体验的心一样,在究竟上来说并不存在。所以,一切能取所取所显现的现象,都是幻象、假象和骗局。”
现在把心向内观照,此时去除了能取所取的面纱,长久地直接观照自心赤裸裸的光明。当我们有了极清晰的光明的体验后,应如下来观察自心的光明:首先,在观察光明心的根源时,无法找到光明心的因,因此,这是无生的空性;其次,我们观察心住在哪里,却发现心不在身体内、外和中间,心也没有颜色和形状。不论自己如何寻找,都无法找到心住何处。因此,心是无住的清明空性;最后,观察心是从何处灭的,我们会发现心是不会灭的。因此心是不灭的大乐空性。所以,这个空性中极清晰并赤裸裸的心,是远离一切的因、果和本体的,是毫不具自性的。
体验到空性的禅修者,光明的自性无论何时何处也不会终止,在体验中,心无比的明亮。在那种光明中,没有任何实有的存在,空性中,心的光明也不会终止。这就是明空无执着,是离戏平等,不可言说并且超越心识,在这样的状态中,将心保持于赤裸和光明中,甚至不执着于不可言说。如果生起了分别妄想,不要让它发展,应把它完全断除,在无执着中安住。首先,用戒律来严格安住自心;其次,把心轻松地安住;最后,在远离希望和恐惧的状态中安住。
总而言之,应把光明而无执着的心轻松而不费力地安住在不散乱、无观修对象的状态中,依此方式,多次重复地来观修,但每次观修时间不要太长。我们不要对禅修起厌烦心,而应在每次禅修后善加保持。
禅修结束后,在下座的时候,我们应这样想:“一切法的自性是离戏的,没有分别,不可言说,超越心识,无根源,如同虚空一般。但如母众生没有了知到这些,因我执和能取所取的执着而将自己捆绑于轮回中,沉溺于幻象里,这是很可悲的。为了如母众生,我必须证得佛果。”之后,我们应将此观修功德回向一切众生。
在每座之间,我们应念诵如下:
“如同魔术师幻变,车马大象之种种,
如此显现非实有,应知诸法亦如是。”
我们应了解一切现象都如魔术师的魔术一般皆为幻象,并应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努力。
c观修止观双运
寂止是将念头完全停止,什么也不去执着;胜观是以智慧来断除所有的增益,不再有执着的对境。融合此二者来观空,即为止观双运的实修。在《经庄严论》中说:
“应知止观双运道,乃须遵守之誓愿。”
观修止观双运的方法,大部分在前面已经提到过。我们可如下来修持:
我们应首先了知,观修的对象、观修的方法还有观修者这三者都是虚幻不具自性的,然后在这样的智慧状态下,将心专一安住在不会终止的光明中的寂止,和完全了知一切现象无生的胜观,在这样止与观无二无别的光明中,让心安住。如果坚固地住于止中,就要生起妙观察的智慧;如果心由于过度的观察而不能安住,就应该把心放松。这样轮流来双运,才不会走上歧途。如果不能了知这些重点,那么无论我们修寂止有多么坚固,仍然会落入四种世俗的禅定中,而不论我们胜观的观修多么好,也必会落入无色界四天中的任何一天。因此,去除一切错误禅定,正确地来修持,是非常重要的。
即使在每座之间,我们也不应该让感官的六识去追逐外境的六尘,并且要了知一切现象皆存在于法界性中,一切无非都是心的显现。我们应该以这样的心,来为一切众生的利益而努力。到此为止,关于菩萨道的共同教授已经讲完。
二不共的体验将在金刚乘的修道中获得,因此而欢喜。
在《金刚乘根本论颂》中说:不共的瑜伽修行者具有不共的禅定,不共的禅定状态中具有不共的体验。这里不共的瑜伽修行者指的是金刚乘行者;不共的禅定指的是下面所要讲的成熟和解脱的一切道路(成熟指的是为了成熟而做的灌顶;解脱是指为了解脱而做的教导)。不共的体验是指依赖不共的禅定而生起的体验。
要详细来讲述金刚乘的不共体验是难以尽述的,简要来说,有三种道:去除障碍的入道,去除贪欲之道,和究竟证悟之道;有三种觉受:身觉受,心觉受,梦觉受;有三种拙火修持:知见上的拙火修持,聚集九种节的拙火修持,燃烧明…
《道果前行引导文三现分庄严论(堪布泽仁扎西 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