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道果前行引导文三现分庄严论(堪布泽仁扎西 译)▪P24

  ..续本文上一页迷惑的心性,因习气(种在阿赖耶识中的业力的种子)的力量而显现这些现象,就像梦境中显像。如在《三摩地王经》中所说:

  “如人居家梦,享用胜妙乐,

   醒来不复留,方知原是梦,

   感触境似固,其幻亦如梦。”

  也许有人会说:“虽然习气的力量再坚固,它们怎么可能长久真实地存在呢?”其实它们的确会长久的存在。如在《文殊游舞经》说到:

   “天子莲花庄严问文殊师利:

   “应如何来看外境呢?”

   文殊师利答曰:

   “分别妄想的心中,因习气的力量而现外境。”

   莲花庄严又问:

   “习气的力量再强大,如何会如此坚固呢?”

   文殊师利答曰;

   “的确如此,

   如往昔鹿野苑之某婆罗门,

   观自身为虎。

   城内居民视他即虎,

   皆惊慌而逃,城内一空。””

  同样的,在萨迦班智达的《量理宝藏论》中说到:

   “外境即自心,非真实之存,

   现象真假依,习气固或否。”

  也许有人问:“如果外境是不真实的,那么是不

  是如唯识实相派所说,外境所现之心是真实的呢?”这是不正确的。如世亲菩萨所说:

   “所取不存在,能取自然无。”

  同样的,法称论师也说:

   “无识之外境,无境之心识,

   无法验证故,两者无区别。”

  此外,在《入中论》中说到:

  

 “总如所知非有故,应知内识亦非有。”

  既然所取的对境不存在,自然能取的心识也不存在。因为所取和能取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此外,两者互相依存的意义,就是它们在究竟上不存在的理由。如在《入中论》中所说:

  

 “如是能除此妄诤,诸佛未说有实法。”

  因此,我们要了知并思维,无始劫以来,由于我们习惯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因此产生了内境外境的对立关系,而事实上,这些都是不存在的。所以,内外境俱空的心,是能自知自明的,如透明的水晶球一样。伟大的毕哇巴大师称此为“光明的心”。这是心的特质,在对佛陀最后转*轮的各种注释中,也被称为“法界”。如在《阿毗达摩论》中说到:

   “无始之法界,诸法之根本,

   由此存在故,生出轮与涅。”

  此外,在《经庄严论》中说:

   “心外无一物,而知心不存,

   能所俱空者,安住法界中。”

  在梵文中,“法界”被称为“达摩达德”。“达德”指的是“因”、“本性”或是“界”。此处指的是因,因为轮回和涅磐一切法根本的因是光明的心,也就是阿赖耶识。如在《金刚帐》中所说:

  “法界无上寂,乃为心之宝,

   满愿众生愿,自性本清净。”

  法界也即是心的本质的光明。如在《般若八千颂》中说到:

   “心无有心,心之自性为光明也。”

  了知心的自性,就能了知轮回和涅磐一切法的自性。因此,在《毗卢遮那现证菩提经》中说:

   “圣说诸佛之,证悟即空性,

   由对心悟得。除此无他法。”

  同时,在《宝云经》中也提到:

   “心是诸法之先行,若彻知心而彻知诸法。”

  同样的,在《道情歌偈》中说:

   “心为一切种,生出轮与涅,

   敬礼心之宝,满愿如意果。”

  因此,我们应了知,轮回和涅磐一切快乐和痛苦的根本,是自知自明的心。所以,我们应了知并牢记,外境和内境的一切显现,都是不具自性的,都是由被迷惑的心而产生的。在这种禅修中,我们应毫无障碍地直接观照心的自性光明。如果生起很多念头,应该去除它们,更加专注地观修,直到生起更清明的心。依照此禅修后,我们会体验到自心中特有的光明。下座后,我们将生出清明的正念。

  到此为止,这些禅修的方法次第,都是和唯识派共同的。如在《智藏集》中所说:

  “如同大海般深广,唯识诸多论著中,

   宣称心识之存在,超越能所之二元。”

  (b)远离分别妄想

  也许有人会问:“是不是真的如唯识假相派所承认的那样,有一个所取、能取二空的心识真实存在呢?”不是的。因为所破除的所取、能取都不存在,就不可能有一个能破除的二空的心识存在。如果心真的存在,我们怎么能知道它的存在呢?有人也许会说:“能体验到心的存在,所以心是存在的。”但是,心不可能同时存在能见和所见,就像一把刀子不能割自己,一盏灯也不能照亮自己。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犹如刀剑锋,不能自割自。

   若谓如灯火,如实明自身。

   灯火非自明,其无暗蔽故。”

  同样,在《入中论》中说到:

  “若离所取无能取,而有二空依他事,

   此有由何能证之?未知云有亦非理,

   彼自领受不得成。”

  因此,已经消失的过去心是不存在的,因为“灭”后不能成为实有;未来的心还没有生起,所以也是不存在的,未生也不能成为实有;现在的心没有颜色和形状、也不存在于身体的内外,无论怎样努力地寻找也不会找到。所以,心是不存在的。

  为什么心没有颜色没有形状呢?在《毗卢遮那现证菩提经》中说:

   “秘密主:诸佛不见有心,

   现在不可见,未来亦不可见。

   心非蓝、非黄、非红亦非白,

   非橘黄、亦非透明;

   心非短、非长、非圆、非方;

   心既非光明,亦非黑暗;

   心非男非女,亦非黄门(非男非女之人);

   秘密主:心非欲界性,非色界性,

   亦非无色界性。”

  心不在身体内,也不在身体外的原因,如在《迦叶请问经》中所说:

   “迦叶!心不在身内,

   不在身外,亦不在中间,

   心不可见。”

  无论我们怎么努力寻找,还是找不到心。如在《迦叶请问经》中又说:

   “迦叶!心遍寻不着。

   寻不着即是不可知,

   既不可知即过去不存在,

   现在不存在,未来亦不存在。

   既然不存在于过去、现在和未来,

   即是超越于三世。”

  同时,在《圣陀罗尼王经》中说:

   “天子,诸法唯心,

   而心不可见。心无界限,

   无形象,不可察觉。

   即使以心之法性来寻找,

   亦不可得。

   此寻找自心的这颗心,亦为虚幻。

   既然心为虚幻,

   应知诸法皆为虚幻。”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心遍寻不可得呢?”因为此心从未生过。如果心可生出,那么从何处而生呢?(心的)种子因为“灭”而生还是因为“不灭”而生呢?心因为“灭”而生是不对的,因为“灭”是不存在的,从不存在的种子中生出果实是不可能的;心不会因“不灭”而生,是因为如果种子不灭而生果实,那么因和果就会同时存在,这是不可能的。所以首先,没有生出心的因,其次,既然没有出生,就不可能有本质住留,既然没有住,当然最后,也就不会有灭。因此,心无生、住、灭,如同虚空。如扎巴坚赞在诗偈中所说:

  “心始未生出,怎住或寂灭?

   无生灭之想,亦需舍弃之,

   舍弃之行为,本身亦应舍。”

  也许有人会问:“心不存在是究竟的真理吗?”答案是:由于我们无法证实心是存在的,所以,我们也无法证实心是不存在的。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观法无谛实,不得谛实法。

   无实离所依,彼岂依心前?”

  那么,由于存在和不存在是互相矛盾的,心不可能既存在又不存在。由于心两者皆非,既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所以,心也非不存在,又不是不存在,因为此二者都被证明为不成立。因此,心是远离四边戏的。如在《智藏集》中所说:

  “心存究竟法界中,智者认为非如是,

   非一非异如空花,心非存亦非不存,

   非既存而又不存,亦非不存非非存,

   心乃远离四边戏,中观之法即如是。”

  因此,心是远离四边戏的空性,这绝非是心的造作,空性的究竟本性就是远离四边戏的。

  离戏的心识本具妙观察的智慧。我们应该把心放下,在一种无显现、无对境、光明、离戏、连本性也不存在的状态中轻松安住,这是断除我们心中执着的教授。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

   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

  断除了昏沉和掉举的干扰,长此以往地观修,在

  定中,我们会进入到没有任何显现如虚空般的状态,下座后,我们将能体验一切法都是明空如幻。

  

(c)对空性生起定解

  

如果有人问:“是否远离四边戏的心就是究竟的真理呢?”这也是不对的。因为所要破除的四边戏是不存在的,当然也就没有离戏了。因此,也没有“离戏的中观”这样的说法。究竟的真理超越了语言和思想,如在《三摩地王经》中说:

  “存在与否皆为边,清净污染亦为边,

   舍弃此二种执着,智者亦无中可立。”

  其次,在至尊扎巴坚赞的诗偈中说到:

  “离戏不可说,中观唯识等,

   亦仅名词矣,意念皆分别。”

  同样的,至尊扎巴坚赞又说到:

  “不解俱生智,不熟悉教授,

   何想亦执着,非想亦如是,

   明空之双运,究竟之真理。”

  如此,我们应努力通过闻思来断除一切增益(本没有而强加的,即捏造)的见解。在观修的时候,把自己的心安放于永恒的光明中。心的自性不能称之为离戏的,也不能称之为不离戏的;是非破非立的;没有任何需要舍弃的,也没有任何可依的对治;没有要超越的轮回,也没有要得到的涅磐;没有佛果可证,也无魔鬼可惧。一切的分别妄想,如取舍、破立、希望和怀疑、有和无…

《道果前行引导文三现分庄严论(堪布泽仁扎西 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