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果前行引導文叁現分莊嚴論(堪布澤仁紮西 譯)▪P19

  ..續本文上一頁“我的”。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故汝于父母,一滴精血聚,

   既可執爲我,于他亦當習。”

  同時,《入菩薩行論》中又說:

  于此無我軀,串習成我所;

   如是于他身,何不生我覺?

  總而言之,我和其他衆生想得到快樂的想法是一樣的,不願意痛苦的想法也是一樣的,所以我們要抛棄障礙他們得到快樂並且使他們痛苦的惡行。我們應該升起增上意樂心,努力修持,用各種方法去消除其他衆生的痛苦,幫助他們得到快樂。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吾應除他苦,他苦如自苦;

   吾當利樂他,有情如吾身。”

  有些人可能會這樣認爲:“雖然我已經發誓要消除諸有情的痛苦讓他們得到快樂,但是實際上我沒有這樣的能力。”雖然初學者並沒有辦法做到,但是不要忘失我們內心深處所生出的想法,配合我們實際的修持,盡可能的爲利他而努力。這樣,漸漸地,我們將在越來越大的範圍內幫助衆生。如龍樹菩薩所說:

  “無力來利生,常持利生想,

   何者具此心,自然能利他。”

  在做皈依和祈請的前行之後,我們應該這樣來想:爲了遍滿虛空般一切如母的衆生,我必須要成就圓滿的佛果,爲了成就佛果,我必須實修甚深之道。或者,我們邊觀想邊念誦下文叁遍:

  “救度如母衆生輪回故,我當得證圓滿菩提果,

   是故于諸正覺一切道,受持甚深瑜伽而行持。”

  我們應該這樣想:“唉!我很希望並樂于爲利益衆生而成就佛果,可是只要我不破除我執,不能將身口意叁門所有的造作轉化爲利益衆生的事業,我將永遠不能得證佛果。所以,從現在起,我將抛棄“我執”這個所有過患的根源,這是轉化所有造作成爲利益衆生事業的最佳方法,也是佛子菩薩們成道的唯一途徑,因此,我將安住于此道之中。”

  更進一步地,我們應該長久地思維:“如同我希望得到快樂一樣,所有的衆生也是如此;所以,從今天起,我將幫助衆生得到快樂和快樂之因;正如我不希望痛苦一樣,一切衆生也都不希望痛苦,所以,從今天起,我將幫助所有衆生消除痛苦和痛苦之因。我希望並樂于這一切得以實現。”

  (2)觀修自他交換

  想要快速成就佛果的人,應該精進觀修自他交換的菩提心。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若人欲速疾,救護自與他,

   當修自他換,勝妙秘密訣。”

  有人可能會問:“如果僅僅觀修自他平等不能成就佛果嗎?”答案是:不能。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若不以自樂,真實換他苦,

   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

  理由是:所有的有情衆生從無始以來都曾經做過我們慈愛的母親,他們不僅在過去世中那麼慈愛地對待我,甚至現在和未來,我也將依賴他們而成就無上菩提,所以,他們在各方面對我都是恩重如山的。因此,我們應該樂于承擔一切衆生的痛苦和苦因,將自身的快樂和功德施與衆生。假如有人偏離這樣的思想和行爲,爲了追求自己的快樂而讓其他衆生深陷于痛苦中,那麼他將只會遭受痛苦,無法從輪回中得到解脫,更何況得到究竟的證悟呢?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欲求自高者,卑愚墮惡趣。

   回此舉薦他,受敬上善道。

   爲己役他者,終遭仆役苦。

   勞自以利他,當封王侯爵。”

  如果不能以強烈的正念來快速地降服自私自利之魔,那麼我們將不能成就此生的事業,更何況得到解脫和佛果呢?不論和誰在一起,和老師、師兄弟還是親戚,對于衣食住行等的安排,都會有所爭議,我們甚至不能忍受他們的言語,只會爭論不休。這樣即使耗盡一生,也無法滿足自己的欲望,反而當不愉快的事物降臨到自己身上時,必須獨自來承受,沒有誰會來安慰你。

  總而言之,所有一切的過患都是來自自私自利的

  心,我們應該視它爲敵人,將所有衆生的過患都加到自我身上,然後來降服這個巨大的惡魔。

  所有的快樂和功德都是來自于衆生,因此,我們應該把他們視作我們的親人,我們所有的快樂和功德都施與如父母的衆生,這樣的心態下,我們持戒以及聞思修等所積累的功德,都將成爲成就菩提的因。無論我們自認爲有多麼學識淵博、戒律清淨、心地善良,也無論我們多麼精進地完成了諸多善業,如果不能有效地對治我執,那麼,終將無法超越輪回。所以,修行佛法的人應該認識到這是最關鍵的,這一點很重要。

  也許有人這樣想:“如果他人的痛苦落在我身上時,我沒有能力去承擔,所以我不能觀修自他交換。”但事實並非如此。觀修利益他人而産生的力量,將會使他人的各種痛苦減輕,但是那些痛苦並不會在自己身上成熟。不但如此,反而由于我們這樣觀修的力量,愛重自己的觀念將會被轉化。當利益他人變得理所當然,譬如我們能毫不猶豫地舍棄自己的頭和四肢等的時候,我們將有能力逐漸地修習菩薩如大海般的深廣大行。依這樣的修持之後,我們終將會成就圓滿佛果。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是故當盡心,勤行衆生利。

   牟尼無欺言,奉行必獲益。”

  因此,既然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從不妄語,我們通過利他的修行,必然能成就自己。所以,我們應該這樣想:“我們修自他交換的菩提心已經遲了,如果我從很久以前就開始觀修,現在早已經成就了,只有快樂,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有那麼多的痛苦。所以,我們應該努力觀修自他交換。”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若汝自往昔,素行利生事,

   除獲正覺樂,必不逢今苦。”

  這時我們應該思維有關釋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譬如他曾在地獄中拖過馬車[從前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轉生于地獄拉馬車的時侯,與同伴嘎瑪熱巴一同拉地獄的馬車,因它們倆力氣很小拉不動,獄卒們便用熾燃的兵器捶打、猛擊它們,極其痛苦。當時它想:我們倆拉馬車也無法拉動,與其共同感受痛苦,不如我獨自拉車承擔痛苦,讓它獲得安樂。于是它告訴獄卒們:“請將同伴的繩子拴在我的頸項上,由我單獨拉馬車。”獄卒憤怒地說:“衆生感受各自的業力誰有辦法改變。”說完又用鐵錘擊打它的頭,結果以其善心力,它從地獄轉生到天境。經中說這是世尊利他的開端。];或是轉生爲匝哦之女的故事[世尊曾經轉生爲商主匝哦之女時,也是因相續中生起自他相換菩提心而立即從惡趣的痛苦中解脫。即從前有位匝哦施主,他所生的兒子都夭折了,一次又生了一個兒子,爲了使他生存下來而給他取名爲匝哦之女(此屬印度一種民俗,爲使自己的孩子活下去便取不好的名字或取女人等名)。一次施主去大海中取如意寶,結果船毀人亡。兒子長大後問母親:“父親是什麼種姓?”母親想:若如實告訴他,他定會去大海中取寶(而一去不複返)。于是便妄說:“你的父親是賣糧的種姓。”所以他也去賣糧食。每天賺得四元錢(四個嘎夏巴,嘎夏巴——印幣名)孝敬母親。賣糧食的同行們對他說:“你不是賣糧食的種姓,經營糧食是不合理的。”而禁止他賣糧食。他返回家中又問母親:“父親是什麼種姓?”母親告訴他說:“是賣香的種姓。”他又去賣香,每天賺得八元錢供養母親。那些賣香的人又同樣禁止他賣香。母親又告訴他說:“父親是賣衣服的種姓。”他又去賣衣服,每天賺得十六元錢交給母親,賣衣服的人又禁止他賣衣服。母親又告訴他:“你是賣珍寶的種姓。”于是他又經銷珍寶,每天賺得叁十二元錢也供養母親。後來,當地的其他商人告訴他:“你是從大海中取寶的種姓,所以應去從事自己種姓的事業。”他回到家中對母親說:“我是商人種姓,所以要去海中取寶。”母親說:“雖然你是商人種姓,但你的父親和祖輩們全部是因爲去大海取寶而喪命的,如果你去也定會一命嗚呼,所以不要去,在本地經營買賣吧。”但他執意不聽,准備了去大海時所用的一切資具。臨行時母親不放他走,一邊扯著他的衣服一邊哭泣。他怒氣沖沖地說:“我今去大海取寶之時,你卻這樣不吉祥地哭哭啼啼。”說完用腳猛踢母親的頭,然後便走了。在海上(航行過程中)船只毀壞,他們所有的人沈入海中,大多數人都已命絕身亡。他抓住一扁木而漂到一個海島上,那裏有一歡喜城,他來到莊嚴、悅意的珍寶宮殿,出現四名美麗天女,鋪設柔軟座墊,供上叁白叁甜。他准備出發時,她們告訴他:“如果繼續前行,你不要向南方走,否則會有災難出現,很危險。”但他沒有聽,前往南方,來到比前面歡喜城更爲莊嚴的具喜城,有八名美貌天女如前一樣恭敬承侍,並對他說:“不要朝南方走。否則會有災難。”但他還是不聽,繼續向南方走,到達比具喜城更圓滿的香醉城,有十六名美女前來迎接承待,又告訴他:“不要向南方走了,否則有大難臨頭。”但他仍然向南方走去。來到一座高聳入雲的白色城堡——梵師城堡,有叁十二位美麗天女迎接他,鋪設柔軟座墊,供上叁白叁甜,對他說:“住在這裏吧。”但他卻想走,臨行之時天女們又告訴他:“如果您非要前行,千萬不要再向南方去,否則定會大難臨頭的。”但他無論如何仍想向南方走,便繼續向南方走去。到了一座高入雲霄的鐵建築門前,有一赤目凶惡的黑人手持長長的鐵棒,他問黑人:“這屋裏有什麼?”黑人沈默不語。他到近前去,結果看到有許多同樣的人,嚇得他毛骨悚然,口中喊著:“罪過罪過,真的出現災難了。”他一邊想一邊走進那座建築物中,(屋內)一人正遭受著鐵輪在頭部旋轉的痛苦,白色的腦漿四處噴射,他問:“你造了什麼業?”那人回答:“我曾經用腳踢母親的頭現在感受此業力的異熟果報,你爲什麼不在梵師城中享受幸福快樂,反而來此自討苦吃呢?”他想:那麼說我也同樣是由這種業力牽引而到這裏的。緊接著從空中傳來“願束縛者得解脫,願解脫者受束縛”的聲音,于是鐵輪降到他的…

《道果前行引導文叁現分莊嚴論(堪布澤仁紮西 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