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道果前行引导文三现分庄严论(堪布泽仁扎西 译)▪P19

  ..续本文上一页“我的”。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故汝于父母,一滴精血聚,

   既可执为我,于他亦当习。”

  同时,《入菩萨行论》中又说:

  于此无我躯,串习成我所;

   如是于他身,何不生我觉?

  总而言之,我和其他众生想得到快乐的想法是一样的,不愿意痛苦的想法也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要抛弃障碍他们得到快乐并且使他们痛苦的恶行。我们应该升起增上意乐心,努力修持,用各种方法去消除其他众生的痛苦,帮助他们得到快乐。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吾应除他苦,他苦如自苦;

   吾当利乐他,有情如吾身。”

  有些人可能会这样认为:“虽然我已经发誓要消除诸有情的痛苦让他们得到快乐,但是实际上我没有这样的能力。”虽然初学者并没有办法做到,但是不要忘失我们内心深处所生出的想法,配合我们实际的修持,尽可能的为利他而努力。这样,渐渐地,我们将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帮助众生。如龙树菩萨所说:

  “无力来利生,常持利生想,

   何者具此心,自然能利他。”

  在做皈依和祈请的前行之后,我们应该这样来想:为了遍满虚空般一切如母的众生,我必须要成就圆满的佛果,为了成就佛果,我必须实修甚深之道。或者,我们边观想边念诵下文三遍:

  “救度如母众生轮回故,我当得证圆满菩提果,

   是故于诸正觉一切道,受持甚深瑜伽而行持。”

  我们应该这样想:“唉!我很希望并乐于为利益众生而成就佛果,可是只要我不破除我执,不能将身口意三门所有的造作转化为利益众生的事业,我将永远不能得证佛果。所以,从现在起,我将抛弃“我执”这个所有过患的根源,这是转化所有造作成为利益众生事业的最佳方法,也是佛子菩萨们成道的唯一途径,因此,我将安住于此道之中。”

  更进一步地,我们应该长久地思维:“如同我希望得到快乐一样,所有的众生也是如此;所以,从今天起,我将帮助众生得到快乐和快乐之因;正如我不希望痛苦一样,一切众生也都不希望痛苦,所以,从今天起,我将帮助所有众生消除痛苦和痛苦之因。我希望并乐于这一切得以实现。”

  (2)观修自他交换

  想要快速成就佛果的人,应该精进观修自他交换的菩提心。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若人欲速疾,救护自与他,

   当修自他换,胜妙秘密诀。”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仅仅观修自他平等不能成就佛果吗?”答案是:不能。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若不以自乐,真实换他苦,

   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

  理由是:所有的有情众生从无始以来都曾经做过我们慈爱的母亲,他们不仅在过去世中那么慈爱地对待我,甚至现在和未来,我也将依赖他们而成就无上菩提,所以,他们在各方面对我都是恩重如山的。因此,我们应该乐于承担一切众生的痛苦和苦因,将自身的快乐和功德施与众生。假如有人偏离这样的思想和行为,为了追求自己的快乐而让其他众生深陷于痛苦中,那么他将只会遭受痛苦,无法从轮回中得到解脱,更何况得到究竟的证悟呢?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欲求自高者,卑愚堕恶趣。

   回此举荐他,受敬上善道。

   为己役他者,终遭仆役苦。

   劳自以利他,当封王侯爵。”

  如果不能以强烈的正念来快速地降服自私自利之魔,那么我们将不能成就此生的事业,更何况得到解脱和佛果呢?不论和谁在一起,和老师、师兄弟还是亲戚,对于衣食住行等的安排,都会有所争议,我们甚至不能忍受他们的言语,只会争论不休。这样即使耗尽一生,也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反而当不愉快的事物降临到自己身上时,必须独自来承受,没有谁会来安慰你。

  总而言之,所有一切的过患都是来自自私自利的

  心,我们应该视它为敌人,将所有众生的过患都加到自我身上,然后来降服这个巨大的恶魔。

  所有的快乐和功德都是来自于众生,因此,我们应该把他们视作我们的亲人,我们所有的快乐和功德都施与如父母的众生,这样的心态下,我们持戒以及闻思修等所积累的功德,都将成为成就菩提的因。无论我们自认为有多么学识渊博、戒律清净、心地善良,也无论我们多么精进地完成了诸多善业,如果不能有效地对治我执,那么,终将无法超越轮回。所以,修行佛法的人应该认识到这是最关键的,这一点很重要。

  也许有人这样想:“如果他人的痛苦落在我身上时,我没有能力去承担,所以我不能观修自他交换。”但事实并非如此。观修利益他人而产生的力量,将会使他人的各种痛苦减轻,但是那些痛苦并不会在自己身上成熟。不但如此,反而由于我们这样观修的力量,爱重自己的观念将会被转化。当利益他人变得理所当然,譬如我们能毫不犹豫地舍弃自己的头和四肢等的时候,我们将有能力逐渐地修习菩萨如大海般的深广大行。依这样的修持之后,我们终将会成就圆满佛果。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是故当尽心,勤行众生利。

   牟尼无欺言,奉行必获益。”

  因此,既然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从不妄语,我们通过利他的修行,必然能成就自己。所以,我们应该这样想:“我们修自他交换的菩提心已经迟了,如果我从很久以前就开始观修,现在早已经成就了,只有快乐,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有那么多的痛苦。所以,我们应该努力观修自他交换。”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若汝自往昔,素行利生事,

   除获正觉乐,必不逢今苦。”

  这时我们应该思维有关释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譬如他曾在地狱中拖过马车[从前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转生于地狱拉马车的时侯,与同伴嘎玛热巴一同拉地狱的马车,因它们俩力气很小拉不动,狱卒们便用炽燃的兵器捶打、猛击它们,极其痛苦。当时它想:我们俩拉马车也无法拉动,与其共同感受痛苦,不如我独自拉车承担痛苦,让它获得安乐。于是它告诉狱卒们:“请将同伴的绳子拴在我的颈项上,由我单独拉马车。”狱卒愤怒地说:“众生感受各自的业力谁有办法改变。”说完又用铁锤击打它的头,结果以其善心力,它从地狱转生到天境。经中说这是世尊利他的开端。];或是转生为匝哦之女的故事[世尊曾经转生为商主匝哦之女时,也是因相续中生起自他相换菩提心而立即从恶趣的痛苦中解脱。即从前有位匝哦施主,他所生的儿子都夭折了,一次又生了一个儿子,为了使他生存下来而给他取名为匝哦之女(此属印度一种民俗,为使自己的孩子活下去便取不好的名字或取女人等名)。一次施主去大海中取如意宝,结果船毁人亡。儿子长大后问母亲:“父亲是什么种姓?”母亲想:若如实告诉他,他定会去大海中取宝(而一去不复返)。于是便妄说:“你的父亲是卖粮的种姓。”所以他也去卖粮食。每天赚得四元钱(四个嘎夏巴,嘎夏巴——印币名)孝敬母亲。卖粮食的同行们对他说:“你不是卖粮食的种姓,经营粮食是不合理的。”而禁止他卖粮食。他返回家中又问母亲:“父亲是什么种姓?”母亲告诉他说:“是卖香的种姓。”他又去卖香,每天赚得八元钱供养母亲。那些卖香的人又同样禁止他卖香。母亲又告诉他说:“父亲是卖衣服的种姓。”他又去卖衣服,每天赚得十六元钱交给母亲,卖衣服的人又禁止他卖衣服。母亲又告诉他:“你是卖珍宝的种姓。”于是他又经销珍宝,每天赚得三十二元钱也供养母亲。后来,当地的其他商人告诉他:“你是从大海中取宝的种姓,所以应去从事自己种姓的事业。”他回到家中对母亲说:“我是商人种姓,所以要去海中取宝。”母亲说:“虽然你是商人种姓,但你的父亲和祖辈们全部是因为去大海取宝而丧命的,如果你去也定会一命呜呼,所以不要去,在本地经营买卖吧。”但他执意不听,准备了去大海时所用的一切资具。临行时母亲不放他走,一边扯着他的衣服一边哭泣。他怒气冲冲地说:“我今去大海取宝之时,你却这样不吉祥地哭哭啼啼。”说完用脚猛踢母亲的头,然后便走了。在海上(航行过程中)船只毁坏,他们所有的人沉入海中,大多数人都已命绝身亡。他抓住一扁木而漂到一个海岛上,那里有一欢喜城,他来到庄严、悦意的珍宝宫殿,出现四名美丽天女,铺设柔软座垫,供上三白三甜。他准备出发时,她们告诉他:“如果继续前行,你不要向南方走,否则会有灾难出现,很危险。”但他没有听,前往南方,来到比前面欢喜城更为庄严的具喜城,有八名美貌天女如前一样恭敬承侍,并对他说:“不要朝南方走。否则会有灾难。”但他还是不听,继续向南方走,到达比具喜城更圆满的香醉城,有十六名美女前来迎接承待,又告诉他:“不要向南方走了,否则有大难临头。”但他仍然向南方走去。来到一座高耸入云的白色城堡——梵师城堡,有三十二位美丽天女迎接他,铺设柔软座垫,供上三白三甜,对他说:“住在这里吧。”但他却想走,临行之时天女们又告诉他:“如果您非要前行,千万不要再向南方去,否则定会大难临头的。”但他无论如何仍想向南方走,便继续向南方走去。到了一座高入云霄的铁建筑门前,有一赤目凶恶的黑人手持长长的铁棒,他问黑人:“这屋里有什么?”黑人沉默不语。他到近前去,结果看到有许多同样的人,吓得他毛骨悚然,口中喊着:“罪过罪过,真的出现灾难了。”他一边想一边走进那座建筑物中,(屋内)一人正遭受着铁轮在头部旋转的痛苦,白色的脑浆四处喷射,他问:“你造了什么业?”那人回答:“我曾经用脚踢母亲的头现在感受此业力的异熟果报,你为什么不在梵师城中享受幸福快乐,反而来此自讨苦吃呢?”他想:那么说我也同样是由这种业力牵引而到这里的。紧接着从空中传来“愿束缚者得解脱,愿解脱者受束缚”的声音,于是铁轮降到他的…

《道果前行引导文三现分庄严论(堪布泽仁扎西 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